周易起卦方法,到底什么是易经的?

2024-06-03 19:29:58 86阅读

周易起卦方法,到底什么是易经的?

在对易经的传统认识中,将少阴、太阴、少阳、太阳称为四象,这四象的意义在单独对它们解释时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把它们放在整体中来认识和理解。

本人对易经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对四象的认识也必须从头开始,图5、23是本人对传统小方图的新诠释,也是对易经结构与阴阳的新诠释。

周易起卦方法,到底什么是易经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极就是A图的无限循环,由这个循环分解出两仪,就是B图上升的阳仪和下降的阴仪,这是两个本质属性;由两仪分解出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如图C所示,这四象就是将两仪的每一仪再分解成两仪,当然这个两仪中有本质属性也有相对的属性,形成了四象的结构;同理可以得到八卦的形式如图D所示。

这里论述的是从太极到八卦的分解过程,这个过程与结构一定对应着事物运动的意义,下面从事物运动周期的角度诠释这个过程与结构:

太极是一个整体,是整个事物运动的全过程;“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过程都是两种状态,一种是显著变动的状态,一种是相对静止的状态。”两仪就是这两种状态,如图B所示,阳仪是显著变动的状态,是上升的状态,是阳刚、激烈的运动状态,阴仪是相对静止的状态,是下降的状态,是阴柔、和缓与回归的运动状态,两种状态构成了事物运动的全过程,也就是太阳与太阴的过程。

在这两种状态中再分解出两种状态,就是四象,就构成每一种状态里面相对的两种状态,就有了太阳里面的少阳,太阴里面的少阴,这是两种相对的状态。将图C的形式用事物运动周期的形式画出来,如图1、1所示。图中的四个阶段表示了事物运动的四种状态,也就是四象的状态。其中的太阳与少阳构成两仪中的阳仪,少阴与太阴构成两仪中的阴仪。阳仪是事物运动的发展与上升的阶段,是显著变动的阶段,阴仪是事物运动基础的,向下回归的阶段,是相对静止的阶段。这样的运动构成事物运动的一个周期,不断的循环构成太极。

少阳是事物运动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运动还不十分激烈,所以是少阳,到了太阳就是事物运动的最激烈阶段,也是最高峰阶段,所以是太阳。少阴是在事物运动最高峰之后的回归阶段,是向下的运动,趋向最后的静止状态,所以是少阴,太阴是事物运动的相对静止阶段,是最平稳的阶段,也是事物运动的出发点,所以是太阴。

至此,将易经中的四象与事物运动的状态结合在一起,得到对它的整体认识,如果有爱好者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详细内容,可以收看本人在今日头条上的《易经新论》连载。有不同意见可以商榷。

易经算字是看简体还是繁体?

《易经》是很古老的书,包罗万象,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断卦,看风水,和四柱八字。

《易经》断卦有很多方法,龟壳起卦,蓍草起卦,铜钱起卦,大衍筮法,时间起卦,数字起卦,文字起卦等等。

很多人对《易经》的断卦各有说辞,其实不然,《易经》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解决人生中的问题的,而文字起卦是最省时省力的,但是,文字在演变,以至于有人提出文字起卦应该以繁体字起卦,有的人认为应该以简化字起卦,其实都对。

《易经》没有明确规定,用什么固定的文字起卦,只要当下用什么文字就以当下所使用的文字起卦就可以了。

周文王到底是遇到了什么?

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这个很难说,毕竟没有被证实。你所看的那个关于鬼子男子展示海底图案的传说,很难确定这件事情是否真实存在。现代科技是如此发达,要伪造出他图片所示的图案效果并不难。

曰本男子提供海底图

之前就听说过有“罗生门”事件频频在世界各地上演,这次事件很有可能也是一次为博取眼球而“自编自导”的“罗生门”。(罗生门特指无中生有之事)

无中生有罗生门

《易经》是周文王所著,这点不假,也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天才的作品。不过要知道在周文王演绎易经之前,八卦预测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周文王只不过总结前人的得失的基础上,提炼了八卦的精华,加入自己独到见解,完成了这部旷世奇作。但因此就将功劳全部算在周文王头上,这样就有失公平。

易经

其实,八卦是由“三皇”之一的伏羲创立。相传他上观天、下俯地,中观人畜,突发灵感,感应到未来的一些事物,竟然可以用八个卦象对应出来,比如可以用“三横”标示对应天即乾卦,用“三断横”来表示地即坤卦。那么按照这样的对应来说,我们今天经常听到的“乾坤”二字,实际是出自伏羲的八卦,对应的意思就是指“天地”

八卦

八卦从伏義开始,历经一代一代的传承,来到了夏朝,这一华夏文明开始的第一个朝代。又经过400年的发展,由商朝接过了这一传承。再又发展了约600年,八卦才传到周文王的手中。八卦传承有历史记载的就经过了差不多1000年的时间。

夏朝

在这千年里,八卦又不断地被各种巫师和祭师完善发挥,最后到达周文王手中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的预测系统。这还是有历史记载的发展,而伏羲到夏朝这段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不知道八卦究竟已被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了?

商朝

《易经》不但有前人的功劳和智慧,同时也包含了周文王的付出和汗水。周文王并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情,他刚好在对的时间节点,对的地方,在总结前人得失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出了《易经》。(商纣王时暴政,人民拥护周文王,纣王害怕将文王关在了监狱中,因此文王才能写出不朽名著)

周文王

所以比起周文王到底遇到了什么,我更愿意相信是伏羲遇到了什么而不是周文王遇到了什么。

真有外星人吗?

我的起卦时间是2019年九月初十子时求解答?

谢邀!

君就是个祸害!网上《周易》已经害人不浅,君还要推波助澜!

巫筮本来是好《易》者的自娱自乐而已;同道中的切磋琢磨或网上开开玩笑也无可厚非,可是众目睽睽之下……

好吧!″恭敬"不如从命。

敝先声明!敝只是好《易》,不在巫筮之列。更况巫筮是长期沉淀于《易》之上者,并且,有灵性(开窍)才可以。正所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敝久不在此道,亦生疏的很;无奈还得先列京方八宫卦变。

从八宫中或从《周易》中直看,颐变坤没有一丝道理;为什么?因为,一爻变已经让人对《易》深不可测之智慧讳莫如深了;至于二爻变?吾从书中未见,亦闻所末闻矣。

但是,君所给出的条件是"颐变游魂坤"。

首先,颐一爻变无法成坤。再者,坤属于本卦或本宫主卦,不能是游魂卦。次之,坤之游魂为水天需卦,归魂为水地比卦;而颐卦则为巽宫游魂卦。

见于君所述占筮混乱,又未见筮爻数呈现,敝才疏学浅,实难回应,只能旁通分析,以敬君邀。

颐者,养也。不谋长久者不足以谋一时,纵有社会大观,可是观只是行的效仿而未必果我腹也。

坤者,落实而有欠缺也,地之凹者也。更加之君再添加外来游魂麻烦;正所谓:利牝不利牡,疲于奔命,安贞吉也;即便是女人也只能是灌一肚子水,哈哈哈。

子时生子吉,求财早。九月阳极而无所盈。初十旬满无所容。颐为游魂行将就木,乃有食不得享之象。坤乃阳尽女不利。

君却要为此筮、占财运!

嘿…嘿…嘿…

我本是卧龙岗上一游龙,却身不由己入宦门。

天降高寿百单八再一轮,怪得谁来命里弄人。

哈…哈…哈…哈…哈…

周易应该怎样读?

谢谢邀请!

现代人一说到《周易》,似乎就是算卦的,其实这是对的!易经本来就是远古卜辞汇编。但是,现代人读周易,重点在看易理,不要再学占算了!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周易预测技术。而是说,未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预测的准确率,一定会超过人,至少是绝大多数的人。

相反,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终究会发现,周易、中医,甚至西洋的星座、塔罗牌等等,都是上一次文明的遗迹,都是大数据。在大数据的预测机制下,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找出相关性,也就是“会怎样”,给出一个大概率的结论,这与周易预测也是十分相像的。

所以,未来,你要么有天赋和机遇,能在周易预测这个领域,做到前10%甚至是5%,否则还是不要涉足这块了,拼不过机器的。

现代人读《周易》可以学一些易理,既可以仰望星空,也可以引爆心灵

换句话说,就是从周易里求“慧”。智慧这个东西,其实“智”是智,“慧”是慧,“智”是可以记忆、习得的,比如数理化文史哲;“慧”这个东西,“慧根”、“慧心”、“慧眼”——未必可以学来,只好领悟。恰好周易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引信!

举例来说,比如周易归类取象的精神

如杨振宁先生所言:“……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从最早的阴阳爻,到八卦,直到六十四卦,其实都是对于世界的取象归类。

对此,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是:

爻卦符号系统是宇宙之道的图象,其作用类似于一种“变数”,是作为某类或者某些类具体事物的替代物。属于某一类别,并且满足某些条件的一个具体事物,可以纳入某个公式和某个变数,由此也可以纳入某个卦辞和爻辞所说的内容。在此,这个爻和卦就是这一事物的符号或者象征,成为某类对象所应当遵循的指示。

如果简单来说,套用赵抡元先生的观点,周易包含:

一个真理——太极两者对待——两仪(阴阳)四种现象——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八项原则——八卦(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六十四种方法——六十四卦无穷技术……

这样的归纳分类之法,简单却又高明,万事万物纷纭复杂,但能够归于阴阳、归于八卦……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这也算的是一种“慧性”吧?

再比如,对立统一的变化原则

关于周易的变化原则,东汉郑玄有著名“一名三义”: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变三也。”

第一,易简。

大道至简,越是高深的理论、根本性的规律,其表述似乎越是简单明晰。《道德经》五千言,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治身治国,并在其中”。阎崇年曾在《百家讲坛》评述满清勃兴,承继天下,究其原因,只用了一个字:“合”,实在意味深长,尽在其中。《周易》虽然难懂,但其中的道理如真能为人所领悟,大约也是如此简易。

第二,变易。第三,不易(不变)。

这两点必须放在一起讨论。因为周易从本质上,是讲“变”的,同时也是讲“不变”的,变与不变之间相互转化、相互渗透,是一体的两个方面。所以《系辞》中说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所谓“周流”、“无常”、“相易”等,即体现了变易;又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所谓“定”、“位”、“常”等,便又体现了不易。

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变是必然的、一贯的,但是具体到某个有着特定内涵或质的规定性的客体来说,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变中必有不变,必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定阶段变化中的质的规定性是不变的。

变与不变的哲学,犹如火车行于双轨,飞鸟翔于两翼,保障了中华民族的长期持续发展。一个民族能秉持和发扬不变哲学,就会凸现信仰层次的建构,争千秋而未必争一时;同时,一个民族能秉持和发扬变化哲学,就会避免因不变哲学而落入宗教性格,就会强调因时而变、顺势而行,努力求其今生今世的成就和利益。幸运的是,在周易的光辉笼罩下,中华文明数千年薪火相传,长期辉煌而不堕,恐怕正是因为兼顾了变化哲学与不变哲学的缘故吧!

又比如,周易中的阴阳哲学,这里既有归类取象又有对立统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阴阳学说的意义,在于解释世界的本源,认为宇宙中一切现象都是由阴阳两个原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同时,阴阳里也有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则,例如: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

1、阴阳转化。

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其转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各自变到自己的对立面,阳变成了阴、阴变成了阳。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最经典的是老子的至理名言:“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比如某君的人生,最近厄运缠身、久困难解,但如果理解了阴阳转化,自然就会淡然处之,就会明白,这只不过是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罢了,吉利运气或许下一秒就要爆发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并非不可能吗!

2、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是各以对方为生存条件的,没有阴(阳)、则阳(阴)也就不存在。

这世上没有高富帅也就无所谓屌丝,没有白天也就谈不上黑夜,把皇帝一个人扔在孤岛上,也就没有尊卑君臣之分,简直比衣锦夜行还让他难受。

有慧根者如范蠡,早早就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就只有“智能”,无此慧根,最被赐死。后世历史中,这一规律也是不断的在重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某种程度上,阴也就是阳、阳也就是阴。平时我们说“菜单”,上面反而大多是鸡鸭鱼肉;我们说“这可不敢当”,其实内里早已是当仁不让;我们说“还请您笑纳”,其实目的恰恰是想从对方那里求得点什么……这,也许就是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吧。

3、阴阳消长。

阴阳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存在着,而是不断地比消此长、此消彼长,以此才能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

如果说阴阳转换是质变、是结果,那么阴阳消长就是量变、是原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其里就有对阴阳消长的解释:“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对此,孟子却看得更为深远。基于阴阳消长是一种持续作用,他指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就难怪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的英明神武最多延续个三五代。到民间,则变换了一下说法,叫“富不过三代”。这么看来,倒也不无道理。

4、阴阳平衡。

阴阳在变化消长中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平衡是宇宙间事物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根本条件,自然界失去平衡就会有自然灾害,人体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疾病。

这一点,金庸先生借少林寺里的扫地僧之口,讲得颇为惊骇:“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想想《天龙八部》里面鸠摩智、慕容博的彻骨之痛,看来阴阳一旦失衡,结果往往是不妙啊。

剧烈的阴阳失衡,必然带来彻底的阴阳转化!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老子为什么要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也许还真不是说反话,为的就是要加剧阴阳失衡而加速事物向对立面的阴阳转化。无独有偶,古希腊也流传这样一句类似的话:“上帝要让谁灭亡,一定先使他疯狂”。足见东西方之比,异曲同工。

最后,现代人读周易,切忌生搬硬套

如果是中小学生,你问我月亮在哪里,老师说我画给你看。

如果是成年人,你问我月亮在哪里,《周易》说我伸手指给你。

作为现代人,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自己去行走,去探寻就好了,每个人的路,每个人的月亮,都会精彩而各不相同。

但是,如果紧盯住手指头不放松,恐怕是什么也看不到,这个东西哪里像是月亮呢?也许你还会对着手指头说,你是个大骗子。

几千年前的古人,不可能在操作层面上,对今天的你我留下什么有效的指导,但仅仅是指月之手,就已弥足珍贵了!

但后人如果还在看手指头,又是何其的懒惰和可悲呢!

最后要说,题主的这个问题,真是出的很大,以上拙见,不能解其万一,各位行家有何高见,还请多多指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