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贵妇犬蛾,古代官宦人家的女子为什么称作仕女?

2023-07-02 22:10:05 65阅读

法国贵妇犬蛾,古代官宦人家的女子为什么称作仕女?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非常严格,阶层区分非常明显。

法国贵妇犬蛾,古代官宦人家的女子为什么称作仕女?

主要便于上层贵族能更好的维持自己的统治。

普通人家的女子称为民女,贵族或者官宦人家的女子才称为仕女。

普通人家只有通过“仕”,才能通往上层。

仕: 指做官。如出仕,仕途,学而优则仕等

仕子:指有官职的人(不同于士子,士子指学子、读书人、年轻人)

仕女:就是指官宦人家的女子了

扩展介绍:

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并以此反映当时的社会内涵,传达特定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

最著名的仕女画《唐宫仕女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是一组五幅中国画,描述唐代女子众生相,尤其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特征,作者是张萱、周昉。

古代人是怎么上厕所的?

1948年9月,国民党将领王耀武在济南会战中失利后,就扮成小商人逃出城。经过寿光县的一个小村庄时,王耀武突然肚子痛,因为没有厕所,他就随便找了处草丛就地解决。谁知现场留下的一张厕纸竟将他暴露,解放军“顺纸摸瓜”,最终将王耀武擒获。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的嫡系王耀武成为山东的军政一把手,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正面交锋。

在抗日战场上屡战屡胜的王耀武,在面对华东野战军时却连吃败仗。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将军的指挥下,在沂蒙山发动了孟良崮战役,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整编74师被全部歼灭。

战役失利后,王耀武飞到南京,请求蒋介石放弃济南,退守二线防御,但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济南会战。解放军以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将王耀武的14万人团团包围。

王耀武与解放军交战多年,知道在这样的兵力对比下,败仗肯定是吃定了。而且国军里向来派系争斗严重,见死不救,对于援军根本就不抱任何希望。

可是如果一枪都没打就投降也不是自己的风格,毕竟自己戎马一生,现在手上好歹还有大量先进的美式武器,怎么说也要奋力坚守一下。

但在济南坚守的关键时刻,吴化文率2万部临阵倒戈,断送了王耀武的最后一点希望,仅仅8天,解放军就攻战了济南。

战败后,王耀武先安排几个人打扮成自己从四个不同路口逃跑,来迷惑解放军,然后自己和几个手下乔装成商人,想逃到南京去,却在经过山东寿光县时出了意外。

在经过寿光县的一个小山村时,王耀武突然肚子痛,就着急地找了一个草丛解手,解决完擦擦屁股就走人了。

没想到,他们刚走不久就被解放军给抓住了。原来是他在草丛里留下的一张厕纸,被一个老乡发现了,老乡随即将这个线索报告了解放军。

解放军得到线索后,以这张厕纸为中心向四周进行搜索,“顺纸摸瓜”,最终将他抓获。

一张普通的厕纸为何会暴露行踪呢?这就要讲到古代厕纸的发展历史了

厕纸的发展可以简单用四个字来总结“从刮到擦”。

1、刮——从石头到“厕筹”

古代有史料记载的厕纸,叫“厕筹”,又称“搅屎棍”,就是用一根10-20厘米的木片或竹片打磨而成,可以随身携带。上完厕所后,就用随身携带的厕筹将PP刮擦干净,然后再用水清洗厕筹,可以反复使用。

中国人使用“厕筹”最早记载见于三国时期,有学者考证,厕筹应该是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戒律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后来又从中国传到了鬼子,有点像戒棍。

你可能会说,东汉时期,我国的蔡伦不是发明了造纸术吗?为什么古人不用纸来当厕纸呢?

当然不可能了!蔡伦虽然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当时的造纸成本还非常的高,纸张价格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

再者是东汉时期皇帝很重视文人墨客,有关学术的东西,纸和笔都是身份的象征,如果有人拿纸去擦PP,PP是舒服了,脖子上的脑袋就要搬家了。

当然,厕筹和厕筹之间也是有不同的,普通人家用的厕筹一般是用木片或竹片做成的,达官贵人用的厕筹可能会用银器或金器制作而成。

那么在“厕筹”发明之前,古人都是用什么来擦PP呢?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因为史书并没有记载。

但我们仍然可以推测得出来。

在10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宽阔的草原上劳动生活,他们最离不开的一样东西就是石头,打猎需要石头,做饭需要石头......因此,上厕所自然也离不开石头。

其实都不需要推到100多万年前,就是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还有很多人都是用的石头来擦PP的。因为那时的厕纸比较粗糙,不方便随身携带,在山里、地里劳动时,如果要急厕,也只能就地取材了。可以就地取材的除了石头,还有树叶。

2、擦——从“厕纸”到“卫生纸”

前面讲过虽然东汉时期,中国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是中国的百姓却无法用纸来擦PP。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用纸张来当厕纸的呢?

是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朝,经济发展迅速,造纸的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纸张生产数量也多了起来,慢慢地,有些纸张就被用来当厕纸,但是这时候使用的人依然不多。

一直到元朝,人们才开始广泛地使用厕纸,这是因为元朝是蒙古人统治,蒙古人天生粗犷豪迈,没有“惜纸如金”的概念,在蒙古人的带动下,厕纸得到广泛的推广。

但那时的厕纸纸质比较粗糙,使用前需要反复揉搓软化。

别说那时候,就说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普通人家使用的那种玫红色的厕纸也都非常粗糙,还能很清晰地在纸张上看到纸桨。

因为比较粗糙,用来擦PP还是会不舒服,穷人家就凑合着用,富人家则会让下人事先将纸张软化,再给主子使用。

说到软化这项工作,就不得不提到慈禧太后,她使用的手纸都需要宫女们二次加工,先用水喷湿,然后再用熨斗烫平。

而我们今天上厕所使用的卫生纸,出现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是美国一对叫斯科特的兄弟无意中发明的,发明的过程非常的戏剧化。

斯科特兄俩经营着一家纸业公司,1890年,公司买下了一批纸,运输过程下起了大雨,使得纸张淋湿受潮无法销售。

由于这批纸张数量巨大,如果无法销售,公司将承担巨额的损失。兄弟俩赶紧召集公司员工开会,商量如何处理此事,刚好开会过程一个员工突然流鼻血,其他人慌乱中就扯了一把桌上受潮的废纸往他鼻子塞。

这个动作引起了斯科特兄弟俩的注意,他们扯下了一张纸,对着玻璃窗照射的阳光看,发现受潮后的纸比没受过潮的更加透明更加柔软。

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心头,他们在纸上打上一排一排的小洞,便于撕成小张纸片,也就是现在卷桶纸的雏形,兄弟俩将这种纸命名为“桑尼”卫生纸巾,将它们卖至火车站、饭店、学校等地方,因其柔软好撕,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很快就风靡美国并走向世界。

而面巾纸的出现,则是在1924年,由金佰利公司生产制造出来的,这种面巾纸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巾了,雪白又柔软。金佰利公司为了造势,还请了电影明星来拍广告。

很快,这款雪白又柔软的纸巾就传入中国了,犹太人还在我国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合资纸公司,但由于价格昂贵,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只有富人才能用得起。

抗战爆发后,大量城市沦陷,纸厂什么的也都关停,加上日军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国内物资十分紧缺。

国内用纸都还是依靠进口,而王耀武在逃亡时使用的厕纸就是从美国进口的高级卫生纸,雪白又柔软,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村别说用了,见都没见过。

因为战争,当时的百姓的厕纸基本又回到了原始状态,石头、树叶、秸秆等,就是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自己办厂生产厕纸,也还达不到“雪白又柔软”的程度。

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时王耀武用的那张卫生纸在当时有多扎眼,自然逃不过当地“朝阳群众”的法眼。

说了古代人上厕所用什么,自然要讲到古代人的厕所是什么样子的

有人做过统计,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要上6-8次厕所。对于人类来讲,陪伴我们一生又必不可少的东西,除了床之外,就要属厕所了。

当然,厕所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可以说厕所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

1、从粪坑到圂厕

在人类有文明之前,人类是没有厕所的概念的,人们基本上就是直接在野外的空地上解决需求的。但是随着人类的繁衍,人口密度的增加,大量的排泄物不仅容易传播细菌,也容易暴露行踪,引来野兽或敌人。

在距今5000多年的上古时代,半坡人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厕所,但说是厕所,其实就是在露天挖一个空地,解决完后再用土埋上,等坑都填完后,下次再换个地方挖坑埋土。

因为上厕所这件事,是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做的,所以后来人们又在粪坑上搭建了小屋,可以用来遮风避雨。

但是这种厕所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一不小心,比如蹲得太久头晕很容易不小心掉进坑里,不摔死也会被淹死。

历史上就有一个很有名的人掉进粪坑死的,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26代君主晋景公。

晋景公在位19年,也成就了不少霸业,比如平定了赤狄(春秋时实力最强弱的狄族部落),克楚制霸、联吴制楚等,但这些都不如他掉厕所殉职来得有名。后世在讲到晋景公时,都只能想到这件事,就像讲起屈原也只能想起他投江的事。

这种粪坑其实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还到处都是,现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都还有这样的厕所。

只不过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粪坑和古代粪坑不一样的是,古代粪坑一开始是建在猪圈上面的,当时的人们发现猪喜欢吃人类的排泄物,于是就将粪坑和猪圈连通,人畜粪合在一处,既减少了占地面积,又减少了污染源,方便清理利用。

因为和猪圈连通在一起,因此这种厕所叫做“圂厕”。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后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后,就是丢在圂厕里。这种圂厕现在在我国陕西、四川的部分农村地区还有。

但是圂厕有一个弊端,就是猪食用人类的排泄物容易引发寄生虫病,而且味道也不好,所以后来人们改由在猪圈旁而不是在猪圈上面建厕所,这样人畜粪也可以归在一处,也可以减少污染源。

2、从夜壶到马桶

人类上厕所并不是只有白天需要,晚上也需要。由于古时候治安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照明条件也没有现在好,晚上出去上厕所很容易发生危险。

特别是北方,冬天温度零下十几度,半夜要去小解,还得从暖暖的被窝里跑到室外,也是真心冻不住,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夜壶。

据说这个灵感来源于刘邦。刘邦很不喜欢读书人,有一次,一个儒生想要谋个差事,就对着刘邦侃侃而谈,刘邦听得不耐烦,就直接把儒生的帽子拿下来,当面解开裤子在帽子里尿。

古代的夜壶一般都做成老虎的形状,所以称为“虎子”。为什么做成虎子的形状?据《西京杂记》记载,是因为西汉名将李广射死一只老虎,便“铸铜像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也”。

到唐朝时,因为开国皇帝李渊的爸爸叫李虎,为了避讳,就把“虎子”改名为“马子”。

随着人们对“马子”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能装尿液还要能装粪便,还要好清洗,因此“马子”的形状也随之变化,变成了桶状,这就是“马桶”的由来。

“马桶”一经发明,因其占地小、味道轻、方便清理广受城市居民的喜欢,但古时候的“马桶”没有自动冲洗功能,又不能随便倾倒,需要由专人来收。于是,当时就出现了一种专门收集运输粪便的职业,唐宋时期称其为“倾脚工”,明清时北京城称为“粪夫”,上海称为“倒老爷”。

因为粪便是天然的肥料,粪夫收集后会运送到周边的农村进行贩卖,获利颇丰。唐代张鷟的笔记小说集《朝野金载》,就讲到一个叫罗会的人,他们家世代以收粪为生,因而成为一方富豪:“(罗)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

而带有冲水功能的马桶,则是16世纪末,一个叫约翰.哈灵顿的英国爵士发明的,他发明冲水马桶的目的是为了将它献给他的教母,伊丽莎白女王。

不过呢,哈灵顿发明的这个马桶虽然使用起来很舒适,冲刷也方便,但是装置相对还是比较简陋,需要将马桶和下水管道连接在一起,才能把排泄物冲走,这样下水道的臭气很容易回流到室内,因此并没有在英国传播开始。

1775年,苏格兰一个叫卡明斯的钟表匠,对哈灵顿发明的抽水马桶很感兴趣,经过研究,对它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将马桶下方的管道设计成S形,并首次获得了专利权。

1778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进一步对抽水马桶进行了改良,不仅改良了抽水马桶阀门的设计,还将污水管道做成了U形,并因此取得了这款设计的专利权。

但是不管抽水马桶的设计怎么优化,在材质上面始终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当时使用的材质一般是木材,硬度低,又很容易漏水,而且不容易清洗干净。如果用石头,制造起来很难度较高。

所以,抽水马桶真正开始流行,是中国陶瓷开始向欧洲输出的时候,欧洲人在掌握了瓷器的制作工艺后,就开始用陶瓷来改造抽水马桶。

第一个将陶瓷用来制作抽水马桶的是英国一个叫马斯.特福德的商人,用陶瓷取代木材是抽水马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从此陶瓷抽水马桶就开始走向世界。

可以说,厕所的进步,就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古代人对上厕所的要求,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一步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温饱问题解决了之后,在上厕所方面也会要求更加体面更加方面。

其实对于我们今人来讲也是这样的,尤其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也都是经历过“厕所”的发展史的,从一开始看着有点危险的旱厕,再到分男女的公厕,再到坐便器,再到现代抽水马桶,其实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见证。

细眉毛是什么朝代的?

初唐:细长渐阔

初唐女性既画细眉又画阔眉,且阔眉越来越成为女性所追求的时尚眉妆,亦

为整个社会所接受,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之下,孕育着唐代新时代特征的

风貌。

柳叶眉:状似柳叶,眉形两头尖细,中间较宽。

这种娟秀端庄的眉形深受女性青睐,成为了妇女日常的基本眉妆之一。

却月眉:比柳叶眉略宽,也更弯曲,形如新月。

阔 眉:是较自然眉更为粗阔浓重的一种眉妆的通称。

盛唐:粗阔浓重

蛾翅眉:眉形极其短阔,末端上扬。

这是开元年间及天宝初最流行的一种阔眉。 安史之乱打破了一片太平盛世,

击垮了唐人的自信与豪迈,人们的审美心态亦发生极大的扭曲。细长的眉形

取代了阔眉,成为流行的时尚眉形。

青黛眉:形细长而色淡。

三国魏时就已经有了,曹操曾令宫人画青黛眉,形细长而色淡。直至唐、宋

时还很流行。

中唐:短淡、怪艳

中唐的眉妆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甚至前卫另类得令人咋舌。这与中唐人复杂的

社会心理,诸如彷徨迷离、寻求发泄的心理是分不开的。

八字眉:眉形基本平直,眉心上翘,呈八字状。画状似悲啼。

血晕妆:将眉毛刮去,然后用红紫色的颜料涂画,形成看上去血肉模糊的效果,

可谓是眉妆史上最惊世骇俗的一页。

晚唐:尚细长

桂叶眉:形如桂叶,形阔色浓,呈现出渐细的趋势。

远山眉:始于卓文君,眉形细长,眉峰上挑,给人远山飘渺的感觉。

为何变为嗜血成性的毒妇?

吕后是村妇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正确,从吕后掌权之后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来看,这个人应当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这一点从早年间吕后的父亲吕文能够与沛县县令交往,家里办事那么多人送礼、捧场也能看得出,吕家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名门望族,但还算是殷实之家。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吕后恐怕不太可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村妇,自幼受到过相对比较良好的教育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除此之外,史载汉高祖刘邦幼年时曾经与卢绾一起就学于马公书院。由此可见,汉高祖是读过书的,并不是不学无术的“二流子”!这样一个人、而且还是秦王朝的基层公务员——亭长,娶一个大字不识的村妇恐怕说不过去。因此,吕后不太可能是村妇,充其量也就是嫁给汉高祖之后在家做“家庭妇女”而已,村妇恐怕谈不上。

吕后与戚夫人的恩怨

提问者说吕后“嗜血成性”无非是指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之事。诚然,吕后如此对待戚夫人,的确是过于残忍了。但是,如果弄清楚吕后与戚夫人的恩怨之后,吕后的行为其实也还是可以理解的。

提问者前面说到了,吕后曾经在西楚霸王项羽营中为质。数年之后,等吕后回到汉高祖身边时,忽然发现——没自己什么事儿了!汉高祖不仅纳了一堆侧室,而且对戚夫人更是钟爱有加。这倒也没什么,吕后出身殷实之家,是见过男子纳妾的,很可能他的父亲吕文就有侧室也未可知。更何况,在那个时代男子纳妾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吕后作为正室,理论上侧室是威胁不到她的,侧室所生之子为庶出,理论上也威胁不到她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所以,吕后并没有反应过激,而是默默接受了汉高祖纳妾的事实,只要不威胁到自己和儿子的地位就行。

可怕什么偏偏就来什么!因为刘盈性格懦弱,汉高祖经常有意无意地“一碗水不端平”,夸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隐王刘如意类己,非常喜爱这个庶出的儿子。仗着手里有儿子刘如意,加之汉高祖的宠爱,戚夫人的野心也在迅速膨胀,她已经不甘于屈居侧室了!于是,戚夫人开始不遗余力地吹枕头风,撺掇汉高祖废嫡立庶、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储。汉高祖不知道是被戚夫人迷晕了还是认定刘盈不堪大用,居然真就动起了易储的念头。如此一来,戚夫人就犯了吕后的大忌:“你跟我争男人可以,但想挤走我当正室绝对不行!”吕后与戚夫人的矛盾就此激化。

戚夫人虽然受宠,却只是汉高祖的一件“玩物”而已,缺乏深厚的背景。吕后则不同,早年间尚未发迹之时,吕后就与汉高祖那帮“老兄弟”关系不错,樊哙更是吕后的妹夫!更重要的是,吕后的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同样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列侯。一石激起千层浪,汉高祖易储的想法一出,群臣瞬间便炸了锅。吕后凭借“老嫂子”的面子、四处活动,将萧何、曹参等人全部拉到了自己一边,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们一致反对汉高祖易储!最后,吕后甚至还通过哥哥吕泽的关系搬出了早已“隐退”的张良并通过张良请来了隐居深山的高人——“商山四皓”!

汉高祖见形势一边倒,知道易储之事恐怕很难完成,总不能把所有开国元勋都给得罪了吧?更何况,刘盈再不济,那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呀!于是便放弃了易储的念头。为了堵住戚夫人的嘴,汉高祖以“商山四皓”都出山辅佐刘盈为由说刘盈“羽翼已丰,难动矣”,一场易储风波就此终结。吕后也因此记恨上了戚夫人,这一恨就是一辈子。

其实,这也不怪吕后。试想,如果汉高祖真的废掉了吕后和刘盈、戚夫人侧室扶正,她会如何对待吕后?像明宣宗朱瞻基的废后胡善祥那样得以善终的废后古往今来又有几人?更何况,胡善祥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靠的不是丈夫,而是自己的婆婆诚孝昭皇后张氏。再看看唐高祖李治废后王氏、清高宗弘曆废后纳喇氏的结局,也就不难理解吕后为什么会如此记恨戚夫人、非要将她做成“人彘”了!

吕后真的狠毒吗

吕后真的狠毒吗?恐怕未见得。同样举戚夫人的例子,汉高祖去世之后,吕后并没有想要杀掉戚夫人,彼时的吕后仅仅是想羞辱她出一口恶气而已。于是,吕后将戚夫人剃光头发、套上囚服,将她囚禁在永巷充当舂米苦役。可这位戚夫人却偏偏不识相、不服软,整日里唱着悲伤的歌曲表达内心的不满,企图通过他人之口将自己的遭遇告诉远在赵地为王的儿子刘如意,想让儿子来救自己。

关戚夫人的是时为皇太后的吕后,刘如意区区赵王,凭什么来救自己的生母?除了造反还有其他办法吗?说白了,戚夫人实际上就在暗示儿子举兵谋反!这才彻底激怒了吕后,最终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刘如意被吕后毒死……平心而论,吕后这个人还是相当大度的,但再大度的人也有底线,吕后的底线就是不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和儿子汉惠帝的地位。谁敢触碰这根“高压线”,必死无疑!而戚夫人却在频频触碰吕后的底线,她不死就奇了怪了……

不可否认,吕后诱杀了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韩信、逼得汉高祖的“铁杆发小”卢绾叛逃匈奴……可是,细想想,彼时的汉高祖可是实权皇帝,没有汉高祖的首肯,吕后恐怕还没有那个胆子敢拿汉王朝的异姓诸侯王、列侯们开刀!换言之,吕后不过就是被汉高祖当枪使了。再看看汉高祖去世之后,萧何全身而退、曹参全身而退、陈平全身而退、周勃全身而退……夏侯婴就不用说了,因为当初救过吕后的一双儿女,吕后对夏侯婴更是不薄!樊哙自然更加不用多说了。看看,吕后掌权后诛杀了几位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很少,几乎没有!如果这样都叫嗜血成性,那明太祖朱元璋又算什么?

或许有人又要说了,吕后没有杀功臣,却杀了汉高祖的儿子。不可否认,赵隐王刘如意和赵幽王刘友的确死于吕后之手,但也仅仅只有这两位!刘如意就不去多说了,刘友是因为企图谋反被自己的王后告发而被幽禁饿毙的。不管有没有事实,至少谋反之心刘友肯定是有的!这就已经触及吕后的底线了,吕后能给他留一个全尸已经算“阿弥陀佛”了,不是吗?

至于汉高祖的其他儿子,汉文帝刘恒善终、燕灵王刘建正常死亡,广陵厉王刘长更是吕后含辛茹苦、一手养大的,甚至连对汉惠帝威胁最大的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也得以善终了!赵恭王刘恢虽然死了,可他是殉情自杀,虽然与吕家人有一定关系,却不是吕后刻意为之,吕后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杀他的念头。换言之,吕后只杀掉了对儿子汉惠帝有威胁的汉高祖的两个庶出之子,汉高祖的其他儿子都活得好好的!更重要的是,汉高祖与其他女人所生的儿子刘长,吕后非但没有虐待他,而且当亲生儿子一般、亲自将他养大,有几个女人有如此大度?又何来吕后嗜血成性之说?

综上所述,吕后是女人、更是女政客!政治需要才是第一位的。历朝历代,哪个掌权者手上没有几条人命?明太祖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开国元勋,他又算不算嗜血成性呢?吕后所杀的大多是威胁到自己权力和她儿子汉惠帝地位之人,对于主动示弱、归附者,如萧何、曹参等人,吕后非但没有动刀,反而礼遇有加。说白了,吕后所做的只是历朝历代掌权者都做过的事情——清除政敌,又何来嗜血成性之说呢?

怎样画古代女子的眉毛?

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眉我们不得而知,但眉妆是有关化妆的记载中最早出现的。

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一段具体描写女子容貌的话:“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说的是文庄公夫人庄姜出嫁时的美貌:手像春荑柔嫩,肤如凝脂白润,颈似蝤蛴优美,齿若瓠子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其中,诗中的“蛾眉”,赞美了庄姜的眉毛像蚕蛾触须一样又长又弯。

《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也。”娥,用来称呼秦晋女子的美貌。

说到“蛾眉”和“娥眉”,这两个词好像都很眼熟,哪个才是对的呢?

蛾眉,比喻女子的眉毛像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借指女子容貌的美丽;而娥眉,是细长而弯的美丽的双眉,也借指美女。因此,“蛾眉”和“娥眉”是相通的。

古人画眉没有便捷的眉笔,一开始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她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后来才有了画眉化妆品“黛”。

《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白粉敷面黛黑画眉,再把一层香脂涂上。“青色直眉,美目媔只。”这里的青色,是指用黛青描画的眉毛。

《事物纪原·卷三》记载了三句秦汉时期宫中的画眉风气:“秦始皇宫中悉红粧翠眉,此夫人画眉之初也。”

在眉上自然毛发的基础上用“黛”修饰成的“蛾眉”,是先秦时期人们达成的审美共识。于是,清新素雅的蛾眉妆在春秋战国的贵妇中盛行起来,后来也成为了眉妆的基本样式。

到了汉朝,社会比较安定,女孩子多了些打扮的闲情逸致。不过画眉不只是女子的专利,男子也有相当的需求。

汉代眉妆的最早的记录是“汉武帝令宫人扫八字眉”。顾名思义,八字眉形似“八”字,即眉尖上翘,眉梢下撇,眉尖细而浓,眉梢广而淡。

在面相上,八字眉的人如果眉毛浓密的话,往往有上进心,能成就一番大事。或许因为汉武帝想巩固统治,成就一番伟业,才让宫人扫了个八字眉。但女子留八字眉,则有风流下作的说法,所以八字眉比较多在士庶之间流传。

除了八字眉以外,汉代还流行以蛾眉为基础演变的“长眉”和以八字眉为基础演变的“愁眉”。

汉朝的画眉化妆品,同样离不开“黛”。

宫人们用“石黛”的矿物放在黛砚上研磨成粉,加水调和后就可以涂在眉毛上。后来也有了经过加工的黛块,可以直接兑水使用。这种青黛眉,形细长而色淡。没想到,画眉的工序也和文人墨砚的方法有些相似。

当然,“黛”从先秦至汉代,都是高端奢侈的化妆品。因此,眉妆是属于少数妇女和宫廷贵族的特权,布衣子民的温饱问题还尚未能解决,谈何化妆打扮呢。

经过前朝的发展,眉妆从宫廷传至民间,眉色由淡雅趋于浓彩。到了隋唐,浪漫开放的风气将眉妆推到了历史上的高潮。

《隋遗录》记载:“绛仙善画长蛾眉……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官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绛仙得赐螺子黛不绝。”

隋朝时,一位叫吴绛仙的殿脚女因擅长画蛾眉,受到了隋炀帝青睐。她画的长蛾眉不仅受到了殿脚女的效仿,还被赏赐产于波斯国、价值不菲的螺子黛。

尽管赋税减少了,其他人只能得到较为廉价的铜黛,但是绛仙仍然能获得昂贵的螺子黛。一双眉的细节,竟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境遇,可见眉妆在隋朝被重视的程度。

唐代是封建社会眉型最为丰富的时期。

唐代女子一不做,二不休。她们甚至还发明了“去眉开额”——把全部眉毛和部分额头上方的头发都剃掉。毛发剃干净就好办了。整个眉额就像是一张画纸,可以供女性在上面随心所欲地粉饰。

研究隋唐历史的西南大学教师侯振兵曾表示:“初唐时期,流行宽而阔的眉;到了唐玄宗时期,则流行细长的眉毛;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时期才出现的。”

也就是说,两个版本武则天眉妆,都没有正确还原。范冰冰版武则天的眉毛并没有凸显初唐时期宽阔的特点,而刘嘉玲版武则天的倒八字短眉有些“穿越”到中晚唐了。

到了盛唐的时候,流行蛾眉、远山眉和青黛眉等偏细长淡的眉毛样式。这些眉式虽然不是首次出现,但盛唐女子将这些眉妆画到了极致。

唐明皇(即唐玄宗)曾令画工画了十眉图。《丹铅续录》记载:“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曰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中晚唐时期,风气奢靡。眉妆继承了浓和阔的特点,长度则偏短。

前面提到的刘嘉玲版武则天就是穿越到了中晚唐。看,她的眉毛跟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里面的眉毛如出一辙。

《簪花仕女图》,属于中晚唐时期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贵族仕女艳丽的衣着妆容和养尊处优的生活状态。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唐文宗时期,执行妇女的着装和妆容的整改:禁高髻险妆,禁去眉开额,禁高头草履,禁大袖长裙。妇女开额去眉的风气被压了下去。

唐代的眉妆曾盛极一时,还出现过宫廷妆、声伎妆和民间妆三个分支。但是随着唐代的没落,眉妆也由盛转衰,不复多姿多彩。

由于黑眉的流行,翠眉黄眉等款式逐渐“黯然失色”。画眉的化妆品“墨”,也渐渐取代了“黛”。

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自昭、哀来,不用青黛扫拂,皆以善墨火煨染指,号薰墨变相。”自唐昭帝与唐哀帝的晚唐时代之后,妇女们用石黛画眉的风气逐渐消失,代之以文火煨制墨块,然后用手指染墨涂眉。

宋朝的时候,风气拘谨。在尊孔复儒以及理学的倡导下,妇女的行为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面容不能刻意修饰,因此,眉妆比较纤细清秀。

宋元时期的眉妆均以复古的长蛾眉为主,后来细长平齐的“一字眉”受到了青睐。从元朝仁宗皇帝后的画像中可以看到,她的眉毛是细长的一字眉,给人一种端庄的感觉。

明清时期,妇女把注意力转移到“三寸金莲”的小脚上,眉妆样式单调,没有很大的创新,主要延续了前朝的细长一字眉。

加之清朝专制的进一步加深,妇女只可卑微从命。因此,她们的眉毛会呈现眉头高而眉尾低,看上去楚楚可怜的样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