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交巡信息网,袁崇焕是否为清朝内奸?

2023-07-12 19:30:03 72阅读

锦州交巡信息网,袁崇焕是否为清朝内奸?

开篇笔者要说明的是,袁崇焕绝对不可能是清朝的内奸。他的死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袁崇焕生于1584年,于1630被崇祯皇帝给杀害。广东东莞石碣人,也有说是广西梧州人。

锦州交巡信息网,袁崇焕是否为清朝内奸?

袁崇焕1619年高中进士后,以自荐的方式去到辽东边关就职,在边关期间袁崇焕很快就得到了当朝大学士时任蓟辽督师的孙承宗的赏识。

此后袁崇焕镇守宁远城,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一系列的胜利,特别是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还被守城的红衣大炮所伤,这就给了当时的明朝有了一丝的喘气机会。

明朝说来是个奇怪的朝代,他开创了独一无二的宦官制度,特别是明末阉党的权利已经达到了巅峰,当时的魏忠贤权倾朝野,被人称为“九千岁”。

宁锦大捷后,魏忠贤以袁崇焕不救援锦州为由,在论功行赏时,只是给袁崇焕增加了一级官阶,过后袁崇焕非常气愤,并于同年7月辞官回家。

崇祯上台后,除去了魏忠贤,在朝中大臣提议下重新启用袁崇焕,并让他督师蓟辽。

袁崇焕被崇祯杀害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①:袁崇焕在自己有优势的情况下,却私自写信想和后金议和。在这议和期间,皇太极乘机拿下了朝鲜。

②:袁崇焕设计把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擒拿,在公布他的数个罪状后,用尚方宝剑把他杀害了,这就让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

③:夸下海口,在回京复命时,袁崇焕对崇祯当面许下了五年复辽的宏愿。此后并以此为借口上崇祯皇帝提出了要朝廷户部、工部、吏部、兵部这四个部门配合他,皇帝也答应了他的要求。

④:结果反差太大,皇太极在1629年取道蒙古后,直接挥师京城,虽然在袁崇焕的解围下京城得以安全,但他所提出的五年复辽与现实相差太远。

最后袁崇焕在魏忠贤党羽、朝中大臣、皇太极等人的联合表演下,被崇祯皇帝以凌迟处死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可悲的是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却争相生啖其肉。

我们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

袁崇焕到底立过多大的功绩呢?

袁崇焕守辽的功绩

从《明史》记录看袁崇焕守辽的功绩,摘录《明史·袁崇焕传》内容,进行分析。

【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

天启二年,袁崇焕到辽东不久,这时职务是宁前兵备佥事,由经略王在晋提拔,但是袁崇焕认为他“无远略”,不赞成他筑重城八里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袁崇焕提出守宁远的主张,得到孙的支持。

一句话概括:倡议守宁远。

【三年九月,承宗决守宁远。……初,承宗令祖大寿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

孙承宗决计守宁远,祖大寿筑城存在明显的问题,是袁崇焕确定了规制,使宁远成为关外重镇。

一句话:筑城定规制。

【至五年夏,承宗与崇焕计,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郭居之。自是宁远且为内地,开疆复二百里。】

这期间,袁崇焕的官职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一句话:协助孙承宗,开疆二百里。

【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孙承宗被罢免,高第接任,完全改变了孙承宗的方略,撤退后使宁远成为关外孤城。

十二月,袁崇焕进按察使

一句话:誓死守宁远

【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崇焕闻,即偕大将桂,副将左辅、硃梅,参将大寿,守备何可刚等集将士誓死守。崇焕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

袁崇焕和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刚等人,守宁远。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的官职再次逐级提升,从右佥都御史到辽东巡抚再加兵部右侍郎衔。

一句话:宁远大捷袁崇焕之功为最。

【其冬,崇焕偕应坤、用、率教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第所弃旧土。忠贤与应坤等并因是廕锦衣,崇焕进所廕为指挥佥事。】

一句话:恢复高第所放弃的土地。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以溽暑不能克,士卒多损伤,六月五日亦引还,因毁大、小凌河二城。时称宁、锦大捷,桂、率教功为多。忠贤因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遂乞休。】

这是天启七年的事情。

一句话:宁锦大捷袁崇焕也有功焉。

按:《明史》在这里褒满桂、赵率教,贬袁崇焕,等于赞同了魏忠贤的看法。

我的看法,此时袁崇焕是辽东巡抚,亲自守宁远,且照顾全局,其功不可抹杀。

宁锦大捷以后,袁崇焕不得已辞职回家了。

以上是天启年间的情况。

【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崇祯元年重新起用,给以很重的事权。可见这时朝臣和崇祯皇帝都认为守辽东的重任,非袁崇焕莫属。

【崇焕以八月初抵关,闻变驰与广密谋,宥首恶张正朝、张思顺,令捕十五人戮之市;斩知谋中军吴国琦,责参将彭簪古,黜都司左良玉等四人。】

袁崇焕到任之前,军中因缺饷四月发生兵变。他单骑前往,在兵备副使郭广的协助下,迅速平定兵变。他的策略是:宽宥首恶,发往前锋效力;斩杀积极分子15人;奖励没有参与兵变的都司程大乐。

一句话:平定兵变有胆略、有策略。

【崇焕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定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袁崇焕定兵制,确立了以他为主帅,以赵率教、祖大寿、何可刚为三大将的辽东劲旅,而且节省了原来费用的20%。

一句话:在辽东构筑起一座御敌的长城。

为什么历史上的李恪如此优秀却得不到重视?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国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一时间被誉为“贞观之治”。不仅如此,李世民也有知人之明,你看他对待手下大臣都能量才录用,可惜他对于自己的儿子却有些偏颇,比如对待太子之位,偏偏弄了个文文弱弱的李治,而对于呼声很高的李恪却不闻不问。

李恪是个人物,史载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李世民也对他很钟爱,可惜却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那么李世民为何李恪不受重视?难道他不想让自己的国家长治久安?太想了,他也知道国家长治久安。

可惜有以下条件制约:其一,李恪出身高贵,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因而李恪在当时的朝野内外有着崇高的威望。但这样高贵的血统令唐朝的大臣不安,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万一在李恪那里变质了怎么办,人们担心残暴的隋朝会卷土重来。

其二,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嫡子,古代尊卑有别,李恪终归是庶母所生。而且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当时手握大权,在李世民身边非常有影响。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当年的夺嫡的功臣,而且也为大唐朝的江山立下赫赫战功。李恪的母亲虽然出身高贵,但毕竟是前朝皇帝的女儿,不受宠。

其三,李世民曾说李恪最像自己。李世民是怎么登上帝位的,他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囚禁了自己的亲弟弟(玄武门之变)。李治性情软弱,即使登上帝位,也会保护自己的兄弟。李世民在废黜李承乾而打算立魏王李泰时,废太子李承乾曾说,若李泰登帝位,则他和李治等兄弟俱死。这对李世民有巨大的震撼作用。而且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当然隋炀帝杨广也是这样做的,李世民不想让自己儿子兄弟相残,因此就找了个看起来比较文弱的小男生。

其四,政治传统的继承。李治软弱,他登帝位,肯定会继承李世民政治上的做法,延续贞观盛世,因为他所倚重的都是李世民这个朝代的人。但是李恪对自己贞观的做法的继承是否延续,李世民肯定还是怀疑的。这样不利于自己今后江山的长治久安。

在小编看来李恪无疑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人,他曾经被派到其他地方做官,但没过多长时间就被其他皇子陷害,回到了皇宫。虽然李恪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同时他的相貌和李世民很像,但这并不是不受重视的理由,因为他的血脉,因为他的身世,他最终还是失去了皇位继承人。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如果吴三桂不放满清入关?

明朝灭亡是历史必然的结果,如果当时满清没有入关的话,对我华夏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势必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族入侵,可谓内忧外患,对于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疲于应对,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明史》有一句很悲怆的话叫作“传庭死,而明亡矣”。随着潼关一战,被大明朝廷视为唯一希望的孙传庭战死沙场,明朝的灭亡开始了倒计时了,除了寄期望李自成被崴脚或者感冒,一时半伙来不了,其他的只得听天由命了。

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宣告灭亡。李自成进去北京后,没有及时有效地招降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使其投降满清,开城迎接清兵入关(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满清入关),从而开启了满清统治中原近300年的历史。

此时的中华大地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现象,占据中原大部分的大顺集团、雄踞关外的满清集团、身在四川的大西政权和散落各地的南明小朝廷,俨然形成了一幅五代十国的历史画面。

那我们先说大顺集团,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的一个叫李继迁寨地方,传言其是西夏王朝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代(汉化的党项人),家境并不富裕,童年给地主放过羊,成年的李自成在银川驿站当一名驿卒,是个有编制的公务员。如果不是当时明廷由于财政困难,下令裁撤驿站,或许李自成会像大多数公职人员一样在体制内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没有生活来源的李自成,在1629年起义,后跟随闯王高迎祥转战南北。崇祯九年,高迎祥黑水峪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擒,被押送北京处死,闯军残部转而投向李自成,李自成接过闯王大旗,继续反抗明庭。在反抗明王朝的过程中,李自成等人提出了“均田免赋”等口号,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欢迎,纷纷加入闯军,迅速发展成一支反明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在汝州歼灭孙传庭的主力,攻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1644年三月份攻陷北京,大明灭亡。

可惜的是,李自成从攻陷北京到兵败被迫离开北京才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表面上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吴三桂和清兵的夹击下失败,更主要的是李自成等农民军当时没有做好如何治理天下准备。进入北京等李自成农民军迅速腐化,军纪松弛、烧杀抢掠深深伤害其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招致民众的唾弃;其二在政治上处理不当,如拷掠明朝官员、招降吴三桂失败和错杀谋士李岩等等,导致其没有得到明朝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在明朝地主阶级和满清联合下夹击下失败。

那身在四川的大西政权呢?张献忠的失败,完完全全是由于其自身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不重视根据地和政权的建设,流寇主义作风严重。有《明史》记载张献忠本人“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张献忠等人的失望与厌恶,最后在抗清中战死沙场。

对于散落于各地的南明小朝廷更是烂泥巴扶不上墙,皇帝昏庸无能,大臣互相争斗,不思如何积极抗清,反而欲意联合满清镇压农民起义军,分不清敌我,焉能不亡。

纵观上面几大势力是没有能力一统华夏,你们设想下,明朝灭亡满清没有入关,那么在中国的土地上将呈现出怎么一番景色。大顺、大西和各地的南明小朝廷各自为政,互不统领、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最终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还有就是山河分裂,百姓流离失所,导致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不利于华夏民族的大融合。

而入关的满清,在政治上积极地拉拢当时的明朝士大夫阶层,并有效地得到了明朝官僚阶级的支持,从而稳定朝局,填补了明朝灭亡带来的权利真空。

在文化上迅速接受了汉文化,积极地学习汉语、使用汉字、尊儒重道、开科取士,俘获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心,从而赢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戴与支持。

在军事上,招降大批明军明将,大大地增强其军事能力,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投降过去的明朝兵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以至南明小朝廷都是其主力先锋。吴三桂和清廷合力击败李自成,还有就是被吴三桂亲手杀害的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

清朝的建立,结束了至明末中原大地战乱不止的局面,社会得到了稳定,百姓不用流离失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维护了祖国山河的统一,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

如果朱元璋穿越到未来取代崇祯皇帝?

我觉得完全可能,朱元璋能击败不亚于清兵一样凶猛的元朝军队,绝不是偶然。

其实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大炮击伤而死的,明朝末年的军事实力远远强悍于努尔哈赤的军队。

但明朝最终还是葬送在崇祯手里,主要是崇祯生性多疑,优柔寡断,根本就没有他先祖朱元璋的魄力和雄才伟略。因为多疑(中反间计),崇祯凌迟处死了努尔哈赤的克星——袁崇焕,很多有能力的文臣武将被排斥。杀掉了袁崇焕之后,朝廷军心涣散,大臣们多为保命,不愿意再给崇祯卖命。所以清军势如破竹,很快攻下了明朝。

兵者,不在于勇狠,在于王道正气。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崇祯如果如有明太祖一样的治国才能,留住臣民之心,也不至于成为亡国之君。

另外,历史的潮流滚滚前行,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早已是历史的惯例。正因为历朝统治者遗留的问题没有及时改革弊政,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越积越深,多导致被逼迫反抗,最终政变爆发。

所以,朝代的灭亡,是历史趋势,谁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更替。纵使朱元璋能挽救崇祯,但也无法挽救崇祯以后的皇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