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之争是什么生肖,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龙虎之争是什么生肖,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实际上,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在辽东有个燕国,与魏、蜀、吴并列。它立国48年,最后被曹魏所灭,是四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
除了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有几个时期是典型的三国鼎力局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西魏、南梁并立,北周、北齐、南陈并立;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代善为何多次请求处死自己的亲生儿子硕托?
历史上的硕托,作为代善的次子,其一生的表现以及其最终的命运,较之自己的两位兄弟,岳托和萨哈廉,可谓是大相径庭。尤其是在与其父代善之间的关系上,可谓是相爱相杀,互为“苦主”与“克星”。
代善曾数次想要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硕托置于死地,并且,硕托最后落得一个问罪处死的结局,也是代善一手操办;而硕托对于这位从小就不待见自己的父亲,也给予了最为有力的回击,直接“坑”掉了代善的“太子”之位。
也正是因为如此,代善与硕托也绝对堪称父子关系的“奇葩”。
“代善虐子事件”的发生,使代善彻底失去了继位人的资格。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政权,并且册封了“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同时也确立了“共议国政,各置官属”的制度,“四大贝勒”成为努尔哈赤署理军政事务时最为重要的帮手。
而在“四大贝勒”中,代善无疑是最为努尔哈赤所看重的。
一方面,代善为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佟家哈哈纳扎青所生,褚英死后,代善高贵的出身以及尊贵的地位更加凸显。
另一方面,就是代善自幼随同努尔哈赤征战,作战勇猛,战功卓著,被封为“古英巴图鲁”,声望地位颇高。
于是,努尔哈赤公开表示:
“诸位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代善收养”。就此确定了代善的继位人资格。
然而,就是这样一手好牌,却因为代善没有处理好与自己儿子之间的关系,被硬生生的打得稀烂。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九月,代善的次子硕托以及阿敏同父异母的弟弟寨桑古突然失踪,有谣言称二人将要叛逃明朝。
得知这一消息的努尔哈赤立刻将硕托和寨桑古二人找回后,并随即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而就在这个时候,早已按捺不住的代善和阿敏,在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开始极力的劝谏努尔哈赤杀掉二人,并且恳求要亲自将其处死。
实际上,阿敏是自始至终都非常看不上自己的这个弟弟寨桑古,经常对其进行打压和迫害,寨桑古可以说是不堪其辱。
而代善平日里的做法则是更加的过分。
代善的长子岳托和次子硕托,是代善的前妻李佳氏所生,但这二人却不招代善的后妻叶赫那拉氏的待见。然而代善对于自己的这位后妻又是言听计从,于是在对待岳托和硕托这两位前妻之子的时候,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心与刻薄。
在此之前,代善就曾想着打压岳托,霸占其府邸,这次又是对后妻的话偏听偏信,肆意虐待自己的儿子硕托,直接导致了硕托的失踪出走。
于是,经过努尔哈赤的调查,代善平日里的“虐子”行为浮上了台面,这也使得努尔哈赤对代善是一顿臭骂,更是将本着“爷爷疼孙子”的态度,将被代善及其后妻所虐待的硕托唤到自己的身边居住。
可以说,努尔哈赤的做法表明此时的他对于代善已经是极度的不满,然而代善却没有吸取任何的教训,最终酿成大错。
就在硕托被宣判“无罪”的时候,代善的后妻叶赫那拉氏表现出了极度的不平衡,于是她再一次向代善进言说硕托与代善的小妾有染。
面对后妻对于自己儿子的指控,代善完全可以用“猪油蒙了心”来形容,他不加任何的思索,也没有经过任何的调查,直接找到努尔哈赤,继续恳请努尔哈赤处死硕托。
然而这一次,努尔哈赤彻底被代善的愚昧与无知激怒了,更重要的是,代善“虐子”甚至想要“杀子”的行为,触动了努尔哈赤心中最为敏感的神经,让他回想到了自己杀掉褚英时心中的痛楚。于是,努尔哈赤对于代善来了一次极为彻底的“清算”。
一年之前的天命四年(1619年),代善在攻占叶赫东城的过程中,未经努尔哈赤的许可,擅自立誓,称保全其妻弟、叶赫贝勒布扬古与布尔杭古的性命,并接受其投降。然而布扬古在努尔哈赤面前拒不下跪,更是当众羞辱努尔哈赤,让努尔哈赤很是下不来台,最终只得将其处死。事后,努尔哈赤就对于代善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之后便是发生了“德因泽告发代善与大妃阿巴亥有染事件”,努尔哈赤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以自己此前留下遗言将大妃托付给代善为由替代善圆场,同时也只是以阿巴亥以私藏宫中首饰、器物为名,将其进行了驱逐。虽然努尔哈赤并没有处置代善,但是其心中愤恨也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代善又因为对后妻偏听偏信,虐待前妻之子硕托,并且数次谏言要将其置于死地,这样毫无骨肉亲情的行为以及近乎于“草菅人命”的做法,更是最终让努尔哈赤感到无比失望的同时,也对代善的未来充满了顾虑与担忧。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努尔哈赤最终当众宣布:
“先前袭父之国,故曾立为太子,现废除太子,将其专主之僚友、部众,尽行夺取。”至此,代善的“太子”之位彻底被废黜,此也意味着代善失去了染指最高权力的资格。
直到这一刻,代善才“如梦初醒”,终于开始痛定思痛的反省自己的过错。
随后他手刃后妻,并且主动向努尔哈赤承认的错误。而努尔哈赤也见其认错态度诚恳,也就此原谅了代善,并要他对天起誓,今后不准再行“虐待”之事,更不能徇私报复。
“误听妻言,丧失汗父交付之大权”,故手刃恶妻,今后如再为非,怀抱怨恨,甘愿受天地谴责,不得善终。“
就这样,代善仍旧位列“四大贝勒”之首,并且继续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
只不过,经此一事,不仅失去了成为努尔哈赤接班人的资格,更是失去了自己的爱妻,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这一切都是缘起于他的儿子硕托。
顺治皇帝继位,硕托却成为了维系政治平衡的“牺牲品”。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朝野上下是一片哗然,随后而来的便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之间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个时候,硕托与他的侄子,也就是萨哈廉的长子、颖郡王阿达礼坚定的站在了多尔衮一边。
前文中提到,皇太极与萨哈廉的关系非常亲密,于是在萨哈廉去世后,皇太极非常的看重阿达礼,并且对其的管教与培养也是异常严格。然而,阿达礼并不能达到皇太极的要求,于是皇太极便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经常性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与教育,而这也让阿达礼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阿达礼不仅公开顶撞皇太极,同时更是毫不避讳的表示,如果有一天皇太极死了,他不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们。
至于硕托,其选择支持多尔衮也是有着重要原因的。一方面,他常年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兄弟并肩作战,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且从硕托本身来说,其对于多尔衮的能力与才干也是非常的钦佩。而另一方面,则是一直以来,硕托不仅遭到了其父的打压,皇太极对于他也是非常的刻薄,远不如对待他的两位兄弟,即岳托与萨哈廉,于是这也使得硕托产生了极大的心里不平衡。
于是乎,在豪格与多尔衮斗的不可开交的时候,硕托与阿达礼果断选择了站在多尔衮一边。
只不过,最终登上皇位的既不是豪格,也不是多尔衮,而是年仅五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面对这样的结果,硕托与阿达礼自然是大失所望,他们二人又一起密谋带兵起事,企图杀掉顺治皇帝福临和豪格,进而拥立多尔衮为帝。
随后,他们将此事告知代善,然而,硕托与阿达礼的想法,不仅没有得到代善支持,反而被代善拿下送给了多尔衮。就当他们以为多尔衮会因为是帮着他谋取皇位而网开一面的时候,多尔衮却亲自宣布了他们的死刑。而硕托与阿达礼也就这样,以扰政乱国的罪名被处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此,《清世祖实录》有着详细的记载。
丁丑,多罗郡王阿达礼,往谓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曰:“王正大位,我当从王。”又往谓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曰:“和硕礼亲王,命我常至其府中往来。”又固山贝子硕托遣,吴丹至和硕睿亲王所言:“内大臣图尔格,及御前侍卫等皆从我谋矣,王可自立为君。”阿达礼、硕托,又往视和硕礼亲王代善足疾,偕多罗贝勒罗洛宏,同行阿达礼、硕托,登床,附和硕礼亲王耳语曰:“众已定议立和硕睿亲王矣。王何默默?”于是和硕礼亲王、和硕睿亲王,白其言于众。质讯俱实。阿达礼、硕托,扰政乱国以叛逆,论阿达礼母、硕托妻结党助逆,及同谋之吴丹,俱伏诛。其实,代善不喜欢硕托与阿达礼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特别是对于硕托,代善本就非常看不上他,再加上此前因为硕托使得自己失去了“太子”之位,又失去了后妻,于是代善对其是更加厌恶。
而除此之外,代善主动要多尔衮杀掉硕托,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此时代善最喜欢和最疼爱的儿子是满达海,只不过满达海尚且年幼,而在代善心中,他更希望的是满达海能够袭承他的爵位,于是这次通过杀掉硕托可以实现保护满达海的目的,进而使得自己爵位能够更加顺畅的传承。
其二,代善也需要用硕讬和阿达礼的死来维系现有的政治平衡,更是用他们两个人来牵制多尔衮,让多尔衮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想要夺位称帝的时候,都要面对极大的舆论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堵死了多尔衮的称帝之路。
至于多尔衮最终决定要杀掉支持自己称帝的硕托与阿达礼,一方面,是因为代善已经做好了“大义灭亲”的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依然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这样做便会将自己至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他可以借机打压两红旗的势力,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朝廷上的地位,也算是“有利可图”。
只不过,从多尔衮的本意来说,对于硕托和阿达礼的死,他还是倍感愧疚的,于是对于这两人的家属,多尔衮予以了极高的礼遇与优待,以示补偿。
就这样,硕托和阿达礼成为了维系朝堂稳定与政局平衡的“牺牲品”,至于硕托,也还是最终因为代善,而就此丢掉了性命。
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一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也就是俗称的“清朝十二帝”。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还有一位地位非常特殊,甚至还有一些尴尬的“皇帝”,他的“皇帝”称号是在去世后被追封的,并且这份殊荣仅仅存续了两个月就遭到了废黜,他本人也遭到了极为严厉的清算与报复,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得以平反。
这位被“开除”的清朝“皇帝”,就是多尔衮。
他究竟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又是因为什么会如此之快的被“开除”,这里就来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成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由于其在生前并未就继位人选问题做出任何安排,随即上演了一场持续长达27天的皇位争夺战。
起初,皇位的争夺是在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以及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
此时的豪格,除了其本身坐拥的正蓝旗外,还获得了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的支持;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统领的两白旗则是全力支持多尔衮。从力量对比上来看,双方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同为继承皇太极皇位的热门人选。
而就在两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统领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以及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支持豪格。可豪格却在几乎已经稳操胜券的情况下,大言不惭的说了一句: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多尔衮兄弟瞬间对豪格展开了反攻,局势重新陷入僵局之中,并且两黄旗与两白旗已经摩拳擦掌,暗中部署,有了爆发火并的迹象,就连参加御前会议的众位亲王和郡王都遭到了索尼、鳌拜等人的武力逼宫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既不选择豪格也不选择多尔衮,而是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这一方案也得到了包括豪格与多尔衮在内的所有人的一致同意,就这样,年仅五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与此同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成为辅政王,地位上济尔哈朗在前,多尔衮在后,两人共同辅佐幼主顺治。
然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多尔衮便利用一系列手段打压政敌与对手,进而将大权全部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首先,就是极力打压郑亲王济尔哈朗。
其实,自顺治皇帝登基开始,自知谋略与心计不如多尔衮的济尔哈朗已经主动选择了退让,他不仅“自降”地位甘于排在多尔衮之后,更是承认了多尔衮在朝堂上的绝对话语权。可即便是如此,济尔哈朗毕竟是皇太极时期权势和地位仅次于代善的存在,有着很高的势力和威望,遭受多尔衮的打压也就在所难免。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为由,将其踢出了辅政序列,并且让自己的弟弟多铎成为新的辅政王,济尔哈朗也就此告别了权力中心。
其次,多尔衮对两黄旗实施了“分化瓦解”。
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争夺战中,以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为代表的两黄旗高级将领,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与支持者,而此时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多尔衮打压的目标。
多尔衮对于这些两黄旗的高级将领采取了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手段,而在多尔衮的高压态势下,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先后“叛变”,投靠了多尔衮。而不愿意屈从于多尔衮淫威之下的索尼和鳌拜,则遭到了多尔衮极为严厉的惩治,索尼被发配到盛京看守皇陵,鳌拜则是先后三次险些被多尔衮直接处死。
就这样,两黄旗在朝堂上的势力彻底被瓦解,此举不仅让多尔衮最大的政敌豪格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同时也为其大肆发展两白旗势力打通了道路。
再次,就是对豪格痛下杀手。
起初,多尔衮本想借助何洛会的告发,趁机整死豪格,可最后因为顺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得以保全性命。
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被封为靖远大将军,带兵前往四川以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历经两年的征战,豪格不仅荡平了大西政权,还亲手射杀了张献忠,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却随即被多尔衮以冒功领赏以及用人等罪名下狱,并且在这一年的四月,其在狱中被折磨致死。而在其去世后不仅其统领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就连其福晋都为多尔衮以及阿济格抢走。
就在多尔衮不断打压政敌与对手的同时,他还不断提升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一方面,多尔衮不断为自己累加着封号。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晋封为“叔父摄政王”,从“辅政”到“摄政”,再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时,地位上更是牢牢压制住了济尔哈朗。顺治四年(1647年),多尔衮又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并且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五年(1648年),再度胁迫顺治皇帝加封其为“皇父摄政王”,与此同时,他还将皇帝的玉玺、印信全部带回府中,将自己彻底凌驾于顺治皇帝之上。
另一方面,多尔衮还不断抬升两白旗的地位。
多尔衮在南下征讨李自成、张献忠,以及荡平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安排其两个兄弟,即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统领,并且大肆任用两白旗的将领和官员,包括苏克萨哈在内的一众的多尔衮亲信占据了朝堂大半,对其他几旗形成了势力上的压制。
就这样多尔衮完全掌握了朝局走势,成为了大清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而这一时期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多尔衮专政时期”。
多尔衮当上“皇帝”仅仅两个月之后,便就迅速陨落了。多尔衮的摄政专权,大肆打压对手、排除异己,使得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也在悄然形成并且不断激化。
其一是顺治皇帝本人与多尔衮之间的矛盾。
多尔衮的专政不仅剥夺了顺治皇帝手中的皇权,更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而与此同时,多尔衮在例如限制顺治与孝庄太后接触、控制顺治皇帝学业等一系列事情的存在,这就让顺治皇帝本人在内心中对于多尔衮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愤恨之情。
其二是多尔衮与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
不仅仅是多尔衮,包括礼亲王代善家族的瓦克达、满大海以及其他王公宗室,也皆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不仅如此,多尔衮多度提拔两白旗的将领和官员,也让朝堂上的其他大臣颇有微词。
其三就是两白旗内部的矛盾也在逐步产生。
这其中不仅仅是多尔衮与他那个一心想要当“叔王”、但屡次遭到拒绝的兄弟阿济格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深,随着权势与地位的扩展,两白旗内部也早已不是多年之前的“铁板一块”了。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顺治皇帝出城五里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且追封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清成宗”,还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事实上,顺治皇帝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被当时在两白旗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罗什和额克苏等人胁迫而为之,并不是出自于他的真心。
果然当顺治皇帝有了帮手与依靠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对多尔衮展开了清算,而这个让顺治皇帝期盼已久的人,便是被多尔衮扳倒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趁着两白旗群龙无首、相互政权夺势之际,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了被多尔衮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
不仅如此,济尔哈朗又联合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等人,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
而眼见风头不对,原本是多尔衮亲信的苏克萨哈,主动选择“卖主求荣”,不仅揭发了多尔衮的种种“罪行”,并且还对多尔衮的其他亲信和党羽进行检举,而这也极大的加快了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及其同党的进程。
终于,在多尔衮仅仅被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两个月后,顺治皇帝亲自下令“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并对多尔衮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其所有党羽也被尽皆清除,就连多尔衮之兄阿济格也被圈禁后赐死。
至于多尔衮统领的两白旗,其中正白旗由顺治皇帝亲领,至此皇帝亲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上三旗”格局正式形成,而镶白旗,则是被顺治皇帝归还给了肃亲王家族世系,由豪格之子富绶统领。
至此,多尔衮仅仅两个月的“皇帝生涯”就此宣告终结,其多年培植的政治势力也在济尔哈朗等人的强力打压下,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他本人更是被扣上了“图谋不轨,阴谋篡位”的“帽子”,遭到众人痛斥和非议。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在多尔衮遭到清算后的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正式为多尔衮进行了平反,并且为他修复坟,“追谥曰忠,补入玉牒”,恢复其“睿亲王”封号,由其后代袭承,并给予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只不过,这个“成宗义皇帝”的称号,则彻底成为了历史。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是明朝末年由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人建立起来的,然后经过征伐成功入主中原。
女真族,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历史上有多个名称,汉晋时期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称为勿吉,隋唐时期称黑水靺鞨。女真之名最早出现在唐朝初年。到了辽朝时,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的讳,女真改称女直,而且根据汉化程度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南边汉化程度高为熟女真,北边汉化程度少的为生女真。
辽朝为统治女真,设置北女真国大王府、南女真国大王府、鸭绿江女真大王府、长白山女真大王府、蒲卢毛朵部大王府等机构,让女真各部之间互相牵制,以女真治女真。此外,辽朝还对女真采取高压统治,部署重兵防御。
生女真完颜部是女真中最强大的一部,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之白城)称帝,国号大金。随后联合宋朝灭掉辽国,后来大金又灭掉北宋,东西大致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同南宋南北对峙。
但是蒙古铁木真强势崛起,金国和南宋陆续亡于元朝之手。在蒙古势力的冲击下,女真人如鸟兽散,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分崩离析,又分散成一个个小部落,被元朝统治。
直到明朝取代元朝以后,在东北地区设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都司下面的卫、所长官如都督、 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都由女真部落酋长担任,女真人又再一次被重新组织起来。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也叫东海女真)三大部。建州女真生活在苏子河流域(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的苏子河上游),他们在此修建城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六祖城”,即觉尔察城、阿哈伙洛城、河洛噶善城、赫图阿拉城、尼玛兰城和章甲城。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有六个儿子: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长阿、四子觉昌安、五子包朗阿和六子宝实,即为“六祖”,分居六祖城。
“六祖城”的中心是赫图阿拉城,位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一带苏子河南岸,其他诸城在5-20里范围内,环绕赫图阿拉城而建。诸城之间互相照应,互为犄角。赫图阿拉城原是福满的居住地,后来传给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居住。努尔哈赤于1559年出生于赫图阿拉城,这里也是他日后建立后金的第一个都城。
在辽东,蒙古势力和女真势力并未真正地臣服明朝,只是迫于明朝势大,暂时平静。但是到了嘉靖皇帝后期,边备废弛,这些势力便蠢蠢欲动,不过被李成梁和他组建的辽东铁骑压制住,虽屡有挑衅,却暂时无虞。
1574年,建州女真首领王杲率部进犯辽阳等重镇,被李成梁生擒,不少女真人被擒。王杲的外甥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被也在其中。因为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是李成梁的线人,努尔哈赤兄弟二人被李成梁收留。努尔哈赤聪明伶俐,英勇善战,深得李成梁赏识和栽培。但是努尔哈赤是有野心的,后来借故离开李成梁,返回女真部落,发展自己的势力。
因为李成梁对辽东采取扶弱击强、分化瓦解的策略,扶持努尔哈赤,让女真各部内耗,结果没想到养虎为患、铸成大错,以至于李成梁死后再也无人能压制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李成梁1615年去世,1616年努尔哈赤便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为区别完颜阿骨打的大金,史学界称之为“后金”。
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战争中被明军误杀,1618年他便以此为由祭出“七大恨”誓师反明,攻占抚顺城以东诸多城堡,一时间所向披靡。
1619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以少胜多,大胜明朝四路精锐大军,后金从此正式崛起。萨尔浒城在今辽宁省抚顺市东郊,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的地方,如今那里是大伙房水库。
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城。除了赫图阿拉城、辽阳城、沈阳城外,佛阿拉城(即旧老城,今新宾县永陵镇二道村)、界藩城和萨尔浒城都曾做过后金的都城。
然后就是后金和明朝之间在辽东几十年的拉锯战,后金虽然实力强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王朝死死扼守辽西走廊,在袁崇焕、毛文龙等将领强力防御之下,后金始终未能真正突破山海关防线。努尔哈赤最终还是死在辽东,没能等到后金入主中原的那天。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师,崇祯帝煤山上吊,明朝灭亡。也是这一年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清兵入关。在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后,清朝正式入主中原。说起来,清朝捡了大便宜,若不是李自成和吴三桂助攻,清朝即使能主中原,也不会那么顺利。
抚顺是清朝统治者的先祖居住之地,也是他们崛起之地,那里有清朝帝王的祖陵清永陵(位于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中部),对他们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也被视为“龙兴之地”。
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
“少数人领导多数人,甚至一直持续两百多年,那可不是一般组织能玩得转”。大元王朝不行,可是大清王朝却做到了。那就十分有意思,我跟各位看官一起探讨一下:
一、大声嚎一嗓子“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清朝入关后,开展全民奴役第一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令,让汉族人与满族人的发饰相同,成为一统文化特征。这是对于汉族接受传统的孔孟教育来说,简直就是悖逆与侮辱,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战成为清朝入关胜利为结果。这一条大辫子也一直持续清朝两百多年,以致新民主革命之时,许多革命人士区别与清朝遗老就是剪掉大辫子,换成西式发型,标榜自己是新时代的人士。这一条大辫子也被人称为“奴役与奴才”象征,成为当时汉族人的思想禁锢的囚笼。
二、北方一战而降,南方抵抗遭遇大规模虐杀
清朝入关后,在多尔衮摄政与顺治帝时期,北方一战而降。但明朝设置的京城可是两都制,北京与南京。在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后,南方江浙地区迅速拉起一个抵抗组织,南明朝廷。这也是在清军入关之后,抵抗最为激烈的时刻,涌现出史可法这样的抗清名将。但仍然抵挡不住全国统一的大势,但清朝为了震慑各地南明汉族的抵抗武装,直接就玩出“扬州十日”“嘉定三日”的大肆残杀汉族人的惨绝无道事件。攻破南明短命的抵抗组织之后,直接推平与统一全国。
当然在此之中,还有汉族地主阶级的帮凶与帮腔势力,比如顺治时期,汉族三大藩王“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吴三桂”是作为主体抵抗力量投降与镇压,迅速瓦解各地汉族武装抵抗。
三、尊孔孟,开科举,满汉同朝共治天下
清朝满族作为少数人,相比元朝最为聪明的是,他承认汉族的文化并且历代皇帝汉文化修养是非常高,尊重儒家文化并且作为治国理政思想。
把整体知识分子阶层与地主阶层都牢牢拉到自己的阵营,不在像元朝那时分解三六九等。汉族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途,共同治理与服务天下,实现汉族读书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出世情怀。
四、祭拜明孝陵,承认与尊重大明王朝的正统地位
康熙年间,各地隐藏的“反清复明”的势力仍然蠢蠢欲动,直接出巡到南京,跑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进行公开祭拜,并承认与尊重大明王朝的正统地位。
对于汉族的德高望重知识分子领头羊也是给予很高规格与待遇,这对于当时汉族人是一剂很强的心服口服药,而且疗效十分不错。
当然这也是为了“作秀”,根本目的服务清朝的统治,少数满族贵族的统治需要。
五、劝课农桑,与民休息,虽有战事,生活不至于水深火热
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这一百多年,造就“康乾盛世”,虽说有部分水分,但对于当时的汉族人民生活不至于水深火热。而且在“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引入优良品种作物”等政策措施之后,使得土地兼并过程延缓,造就当时社会的安稳环境,全国人口持续往上升,但仍然能够养活那么多人,那就证明这样的民生政策实施的非常了得。
当然在清朝后期,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又是另外一个景象。这1840年是清王朝的走势分水岭。
六、“密折”“文字狱”手段牢牢掌控舆论,奴役思想变成统一步调
在雍正实行“密折”制度,官员享受跟皇帝聊天的专属权利,并不是只有自己的顶头上司决定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那岂不是愿意当皇帝的枪手,指哪打哪,这把官僚集团统一到统治框架下,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对读书人“文字狱”就是把所有不切实际的思想都要扼杀在摇篮里,所有的思想表达都只能用官府的语言来陈述,这就没有了思想,就是奴才与仆役。哪里还有抵抗与反抗的意识呢?这对于清朝龚自珍所阐述“清朝中后期真的是万马齐喑究可哀”地步。
七、闭关锁国,犹如温水煮青蛙般
对内部进行思想,文化,行为进行禁锢;对外交流杜绝,直接搞了个“闭关锁国”政策,自己关起门来,过着“天朝上国”的潇洒快活日子,那就犹如笼中鸟,温水煮青蛙般,哪里还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清朝作为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最后继承者,任何制度都已经是完善,没有接受新制度,新社会体制的思想,哪里还有反抗的意识,哪里还有推翻的勇气,哪里还有“敢叫日月换青天”。每个满汉族人都是行尸走肉般活着,那统治的愚民政策才是真正有成效。
故小二有言:“大清王朝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两百多年,手段了得,方法得当,但当时的中国失去最佳的历史机遇,品尝到近代一百多年积贫积弱,落后挨打,战火蔓延,丧权辱国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