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将相猜一生肖,让人想来细思极恐的真实历史故事?

2024-06-18 13:31:44 158阅读

帝王将相猜一生肖,让人想来细思极恐的真实历史故事?

田忌赛马的故事都学过吧?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三局两胜制。原本田忌是没什么胜算的,因为他的马不如齐威王的马跑得快。好在当时田忌身边有位门客,叫做孙膑,此人乃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脑袋瓜非常灵光。

孙膑通过观察发现,田忌的马虽然整体水平不如齐威王,但是双方差距也并不是太大,只是顶尖层次稍差而已。他结合赛制,将田忌的马按速度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然后用最慢的下等马去对齐威王最快的中等马,再用最快的上等马去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去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三局两胜,赢了齐威王。

帝王将相猜一生肖,让人想来细思极恐的真实历史故事?

单就从胜负角度而言,孙膑无疑是干得漂亮,他巧用智谋,只是把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帮助田忌扭转了劣势,转败为胜。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田忌赛马的故事才会被搬上课文,意在教导学生们去养成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但如果结合整个历史背景而言,你就会发现,孙膑这一招其实很阴险,他不是在帮田忌,而是在害他。大家要搞清楚,和田忌赛马的人是谁?齐威王,齐国的国君,田忌的主公。田忌赢了齐威王,就相当于员工把老板给赢了,而且还是老板在占据优势的时候,反败为胜,很明显一点面子不给老板嘛,这不是等着被穿小鞋吗?

孙膑之所以这么做,无非两个可能。首先可能是他好心办坏事儿,一心只想帮田忌赢得比赛,从而没有想到所谓君臣有别这一点上来。要知道孙膑这个人虽然行军打仗是把好手,但情商一直都不怎么样,否则也不会遭到师兄庞涓的残害。

其次也可能是孙膑故意而为之,他想要通过这件事来在齐王面前表现自己,从而得到齐王的重视。毕竟当时的孙膑只是田忌的一个门客而已,毫无成就。而经过田忌赛马一事后,他则是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成为了齐国的军师。

当然,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毕竟当时的孙膑人微言轻,他只是提个建议,真正做决断的是田忌。君臣尊卑有别的道理,孙膑不懂,难道他田忌也不懂吗?他怎么敢赢自己的领导,一点都不给齐威王面子,谁给他的胆子?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田忌在齐国的地位很高,高到足以让他可以无视齐王的权威。关于这一点,我们其实还可以从孙膑的经历中找到一些证据。当初孙膑为庞涓所害,处以膑刑。虽然目前关于这个膑刑到底是砍掉双腿还是挖去膝盖骨,尚有争论,但都是没法正常走路了,基本上成了废人。孙膑失去了行动能力,而庞涓在魏国又是权势滔天,看样子孙膑几乎是难有出头之日了。

好在有齐国使者慧眼识英雄,觉得孙膑是个人才,就偷偷将他带回了齐国。而有趣的是,当时使者并没有第一时间将孙膑带给齐威王,而是交给了田忌。作为齐国使者,不以齐王为先,而是以田忌为先,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当然,这里不仅仅是权臣和帝王之间权力争斗那么简单,因为田忌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他是陈姓田氏,大概率是齐国的宗室子弟。如果再结合田忌的武将身份,那么田忌很可能就是当时齐国的宗室代表,掌控着齐国兵权。有着如此的身份和权力,他自然不会太在意齐威王的想法。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齐威王其实是比较憋屈的,手中权力是遭到了田忌所代表的的宗室压制。

关于齐威王早期的尴尬处境,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一些证据。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许多人应该都听过,其讲的就是齐威王从昏君转变为明君的故事。大致故事就是齐威王原本是个荒淫散乱、不理国政的昏君,结果被大夫淳于髡讥讽为不飞也不叫的大鸟。齐威王听后,突然就醒悟了,立志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变成了一代明君,威震七国。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励志,其实现实中哪有那么简单?一个整日沉迷酒色的昏君,难道一句话就能让他改变了?那还要监狱干什么?

如果将田忌和齐国宗室带上,那么其实就说得通了。齐威王原本就不是什么昏君,她有能力有才华,也有志向,但是没有绝对的权力,处处受制,才华能力得不到施展,志向更是无法实现。后来自己一步步夺得了权力,才华得以施展,自然就一飞冲天了。

而这其实又和后来的邹忌挖坑陷害,田忌出走楚国给联系上了。《战国策》记载,齐国国相邹忌与田忌不和,为了扳倒田忌,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打赢了,他作为策划者,自然有功;而打输了则全是田忌的责任,邹忌便可乘机对田忌发难。当然,更为理想的情况是,田忌战死沙场,皆大欢喜。

《战国策》: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然而,邹忌没有料到,这田忌太猛了,或者说是他身边的孙膑太厉害了。讨伐魏国期间,田忌三战三捷,大胜而归,邹忌根本就没有机会发飙。当然了,邹忌没有放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派人假冒田忌下属,花重金去街上找人占卜,并宣称是将要图大事,所以来占卜吉凶。然后,邹忌又贼喊抓贼,把那人抓到齐威王面前,然后举报田忌想造反。

《战国策》: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

被诬陷的田忌十分生气,于是就带着亲兵去讨伐邹忌,然而邹忌早有准备,田忌无功而返,随后出走楚国。表面上看,整个事件似乎都是邹忌在主导,其目的是为了扳倒政敌。但实际上,邹忌不过只是一枚棋子,真正想动田忌的乃是齐威王。如果不是齐威王想动田忌,单凭邹忌那蹩脚的编剧,根本对田忌就构不成威胁。如果田忌想要造反,他会傻到让属下如此招摇过市的跑到街上去给自己占卜吗?这么明显的漏洞,齐威王他难道看不出来?

如果是齐威王想要对田忌动手,那么这个漏洞就变得不重要了,因为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动田忌的理由罢了。或许田忌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会选择起兵“清君侧”。否则作为一名战功赫赫的老将,再加上自己宗室的身份,面对如此没有水平的诬陷,田忌根本就不需要去做出如此不理智的举动。毕竟如果他起兵,那么这个造反的罪名就坐实了。

关于这个论点,其实我们同样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依据。比如说田忌伐魏归来,孙膑就劝他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是乘着兵权在手,直接带兵攻入齐都,拿下邹忌。虽然没有明说造反,但也差不多了。

《战国策》: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主者,循轶之途也,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

田忌大胜而归,理应是获得封赏,孙膑为什么劝他造反?因为孙膑很清楚,此次伐魏,就是齐威王给田忌挖的坑,赢不赢的无所谓,关键是能够找到动田忌的机会。结果田忌和孙膑的组合过于厉害,三战全胜,不仅没有给齐威王发飙的机会,反而是再添军功,声望大增。

对于齐威王来说,田忌的威胁无疑更大了,此时已经不是夺权的问题了,而是田忌功高震主。田忌是否有造反的想法,那都不重要,只要他的这个威胁存在就行。这就是咱们所常说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所以,田忌虽然打了胜仗,但其实处境更加危险,孙膑这才提醒他。

当然,田忌并没有听孙膑的,知道被邹忌如此轻而易举的诬陷,他才明白,孙膑说得对,于是起兵清君侧,不过已经晚了。

除了孙膑的提醒以外,邹忌的结局也很能说明问题。齐威王去世之后,儿子齐宣王登基,他知道田忌是被冤枉的,所以就把田忌接了回来,官复原职。按理说,此时邹忌应该要被清算了,毕竟是他诬陷了田忌。但是,田忌回来后,邹忌依然活得好好的,继续当他的丞相。很明显,齐宣王很清楚,邹忌当初就是给齐威王跑腿的,一切也都是为了齐国,齐王自然不会降罪于他。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齐威王费尽心思扳倒田忌,为何后面齐宣王又会把田忌接回来,又给他官复原职?其实这里并不矛盾,因为没去楚国的田忌与去了楚国的田忌,其实完全就是两个人。因为之前起兵造反,田忌几乎是失去了在齐国的一切,他再也不是那个功高震主的宗室大佬了。就算后来他又回到齐国,也无法再拥有当年的权势。这样的田忌,不仅不会对齐宣王造成威胁,还会因为齐宣王还他清白,并且重新起用他,而对齐宣王感恩戴德。毕竟当初整他的是齐威王,又不是齐宣王。

这样一来,新登基的齐宣王手中,就多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心腹,而且他还是丞相邹忌的死对头,正好能帮齐宣王制衡邹忌这位齐宣王的旧臣。不得不说,齐威王这一手棋下得妙啊,其眼光之长远,实非一般人所及。

所以,不仅邹忌是齐威王的棋子,田忌其实也是齐威王的棋子,齐威王不愧为战国的一代雄主。

总结来看,在田忌赛马这么几个简单的历史故事背后,则是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帝王权谋。这样的历史,是不是细思极恐?

被更厉害的名将打败的故事?

中外历史上名将很多,一个名将被另一个名将打败的例子也很多,但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就没几个了,外国的出名的如滑铁卢之战,中国的楚汉之争等,但都是本文化之间的交战。现在我来讲一个真正的中西名将之间的交战,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中西名将交战,结果是中国名将大败西方名将,一个后来做了开国元帅,而另一个做了五星上将,而这场战争直接影响了世界格局直到现在,这就是朝鲜战争,而这两个名将就是中国的开国元帅彭德怀和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彭德怀:一个放牛娃,寒门子弟,15岁时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辑。18岁加入湘军。20岁任连长,30岁任军长,中国军队的二号人物。中国十大元帅排第二,一生战功赫赫,军事才能发挥到颠峰是1950年10月毛泽东主席召唤他出任志愿军总司令出兵朝鲜,参与抗美援朝的战争中。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西点军校高材生,参加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国防部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一个传奇式军事人才,二战中率兵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鬼子法西斯,把鬼子天皇踩在了脚下,于1945年8月15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终结了鬼子军国主义的大东亚共荣的美梦。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却阴沟翻船,败在了朝鲜战争中,被撤职告老还乡。

1950年6月25日,朝鲜的金日成军队夸过了38线,发动了统一朝鲜的战争,7月7日,联合国授权美国组建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土耳其,菲律宾,泰国,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卢森堡,南非,埃塞等国)。支持南韩抵抗北朝鲜的进攻,麦克阿瑟出任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8月中旬北朝鲜已攻至釜山一线,朝鲜90%已落入金日成手中。9月15日,麦克阿瑟充分发挥了其军事才能,演了一出朝鲜版的子午谷~~仁川登陆。

登陆成功后,对北朝鲜的军队有拦腰绝断的危险,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麦克阿瑟甚至发出了圣诞回家过节的口号,10月19日时麦克阿瑟率领的联合国军已反功至离鸭绿江不到100公里之处。1950年10月8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着只有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出兵朝鲜。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后,彭德怀汇集了各方情报分析,知道麦克阿瑟还不清楚志愿军出兵朝鲜,于是布了一个大口袋阵,经过四天四夜扦插急行军,终于在10月25日把联合国军的先头部队二万多人包围了,发起了第一次战役。而麦克阿瑟还蒙在鼓里,而这处战役共歼敌15000多人,彭德怀通过这次战役终于在战场上站稳脚,并为以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歼敌15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0.62。

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1950年11月25日~12月4日,东线作战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歼敌36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0.85。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歼敌19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0.43。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曰。歼敌78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0.67。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5月21日。歼敌82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1.038。

而这两人的对决胜负在土耳其旅的到来及复灭就可见一斑。并成为战争折点。土耳其为了响应美国的要求,派出了其一个精锐部队~土耳其第一旅共6000多人,他们手里都是新式武器。麦克阿瑟为了庆祝土一旅的到来,决定在38线附近的金化举行阅兵欢迎仪式。而彭德怀也刚好收到苏联提供的新式榴弹远程大炮,正沒处试验,听到这个情报后大喜,决定搞一次突袭行动。土耳其一旅正精神抖擞,衣冠亮丽,列队整整齐齐地等代检阅时,志愿军万炮齐发,在不到两个小时里歼灭了土耳其一旅4000人,伤2000多人。而麦克阿瑟因战机晚点而躲过了一劫。而整个战争因土耳其一旅的速灭而在联合国军发生很大心理影响,因在战场上阅兵是愚蠢的,也直接道至麦克阿瑟被撤职。史称"金化惨案"。而这也体现了彭德怀的军事果决完胜麦克阿瑟。这就是中西名将之间的颠峰对决,而朝鲜战争的胜利也释出了中西军事家的区别,中方是完胜的。通过朝鲜战争,毛泽东主席也看出了美国的弱点,难怪他说美帝只是个纸老虎。确实从朝战到现在美国单打独斗的从沒有一次是完胜的,每次都拉上小弟才有胜的可能。

先锋歼敌功勋高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指将帅作为先锋功勋卓著。

将相先锋歼敌功勋高功勋高了自然就封侯,马,配名第三位,勋爵朝廷赐予臣僚的爵位,马,勋,鸡,勋业,起早二字基本已经确定。

xūn特殊功劳勋章授给有功者的荣誉证章。猴。了,勋字是指十二生肖的羊。

本命年真的会特别不顺吗?

本命年吉祥与否,我认为都是妄谈,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文化是人本精神,不是把自己交付给上帝,被动地安于天命。所有的祭祀与祈福活动,都是先有以人为主的愿望而后达成的事项。如果在这当中,有对结果存在不安定的因素的疑虑,那么我们会用各种带有美好寓意的东西、语言、预测方法等等为更好的结果做补充诠释,来努力扭转。

本命年按中国人的习俗讲究,是人生的重要的关键点。从今年立春换过属相以后,很多人迎来了自己的本命年。12年一轮替,多数人一生可遇到的本命年,不过12、24、36、48、60、72、84、96这八个数。排除青年时期,人生壮年开始认真踏实对待事业家庭的时候,可能正是第三个本命年36岁。 36岁应该是人生的另一种开始方式,会很受重视。那么我就讲讲36岁。

在山西有些地方很重视36这个本命年的年纪,好好过个三十六应该算是山西特色民俗活动,不不好这一年可能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是36呢?乘法口诀,四九三十六。中国人是十分善于联想、关联谐音、排列组合一群人,四个9999,九是极数,无极,没有比这个更大了。 根据五行原理,人的命运10年一段干支计数,每段大运干支各作用5年。36岁正好干支运过度,因此有命运多舛之说。人们为了破厄运,而过“三十六”。

在山西农村,当有人36岁时,村里会有专人组织民俗活动,募集资金做善事,以求多福。36就是家中俗称的“顶门梁”了,过好这一年是为了更好地撑起家里一片天。这就是人的希望。

没有不吉祥,只有努力改变。

北京民俗/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

如果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

红楼未完,是令读者非常遗憾的事情。可《红楼梦》,绝不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

《红楼梦》的作者,对小说的布局精妙。其实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就是小说的结局。

现在的网文作者,绝不敢这么布局!

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在红楼梦第5回中,根据每个人物的判词、曲子、画卷,基本上可以得出清晰的走向。

贾宝玉会娶谁,他会与谁共度余生,在小说中也有着非常多的伏笔。

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都是与贾宝玉有感情线的人物,这几个人物先放一下,先来看一下,金陵十二钗中其他人物的结局。

一.金陵十二钗,其实结局明确

按照金陵十二钗的排序,排除了薛宝钗、林黛玉之后,先来看一下排在第三位的贾元春。

贾元春的判词是这样的: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在《红楼梦》的语境里,梦指的绝不是一件好事情,大梦归这三个字结合起来,就是贾元春死亡的铁证。

贾元春是怎么死的呢?

虎与兕,代表的是两种巅峰的权利。贾元春这位贵妃娘娘,会死在两种巅峰权利对峙的夹缝中。

这句话可以换一种简单的说法,就是贾元春死于宫斗。

接下来看,排在第四位的贾探春。

贾探春的判词是这样的: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结合贾探春的曲子: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还有小说正文中,探春抽花名签时,抽到的必得贵婿的签文,共同证实了,探春的丈夫有着强大的背景。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探春的丈夫是个王爷级的人物。

如果探春在京都嫁给某个王爷,不会出现一番风雨路三千,分骨肉这样的比喻。

探春所嫁的会是一个海外的藩王,就像昭君出塞一样,她会是一个和亲郡主。

接下来,跳过第五位的史湘云,来看排在第六位的妙玉。

这是妙玉的判词: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结合妙玉的曲子: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白玉无瑕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小说中,妙玉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子。这样清静的日子,妙玉没有办法一直过下去。

妙玉同贾宝玉没有感情线,但她同样会卷入到红尘俗世中去。

妙玉这个女子,同贾宝玉既没有血缘,也不是贾府的媳妇,她却可以在金陵十二钗中高居第六。

这侧面的印证了,妙玉同刘姥姥有同样的品性,她极有可能用自己,换来了荣国府某些人的自由。

妙玉,会是红拂女一般的人物。

接下来,看排名第七的贾迎春。

这是贾迎春的判词: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红楼梦》的原文中,已经写到了贾迎春婚后的故事。

贾迎春嫁给了品行不端的孙绍祖,在婚后,贾迎春受到了虐待。

孙绍祖,经常打骂欺负善良的贾迎春。

这些都是作者本人所写,不存在争议。

贾迎春的结局非常明确,在饱受丈夫的虐待中,一年之后,这个可怜的姑娘死了。

接下来,看排名第八的贾惜春。

这是惜春的判词: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句话,就是贾惜春的结局。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贾惜春在结局中还活着,只是不再是一个大小姐,而是出家为尼。

接下来,看排名第九的王熙凤。

这是王熙凤的判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在看王熙凤的曲子: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中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二者结合起来看,就是王熙凤一生的写照。

王熙凤会从荣国府赫赫扬扬的管事奶奶,逐渐失了人心受到众人的冷落,然后呢?

三人木是休,可贾琏未必会有机会休掉王熙凤。

如果王家不倒,贾琏根本不敢休掉王熙凤;

如果王家倒了,贾家也会跟着一同败落,那个时候还谈什么休不休妻!

贾家最后还是衰落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王熙凤呢?

她的身体早就很差了,根本经不起这一番折腾,死亡是他必然的结局。

人死了,自然万事皆休。

王熙凤死了,她的女儿巧姐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再来看,排名第十的巧姐。

这是巧姐的判词: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家败了,母亲王熙凤死了,这时候的巧姐该怎么办?

巧姐的判词中写得非常明确,这个小女孩被刘姥姥所救,之后自然会由刘姥姥抚养。

这是巧姐的画卷: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长大后的巧姐儿,不再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而成为了一个要自己劳动养活自己的普通姑娘。

可毕竟这姑娘还活着,这姑娘还有可能得到一份温暖的日子。

再来看,排名第十一位的李纨。

这是李纨的曲子:

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很明显,李纨在《红楼梦》结尾时还活着。

这是李纨的画卷:

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边有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这些,共同组成了李纨的结局。

李纨的儿子贾兰,会非常有出息。贾兰会用自己的官位,给母亲带来凤凰霞帔。

可那又怎么样?

之后李纨很快死掉,她熬过了抄家的日子,却没有享一天的福,这样的人生真是枉与他人作笑谈。

排在第十二位的秦可卿,她的结局是完整的,没有讨论的必要。

读到这里读者就会发现,其实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很明确。

包括宝黛钗三人,虽然有着纠结的感情线,但结局也很明确……

二.贾宝玉的结局情归何处

贾宝玉的人生走向,其实也很明确: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同贾宝玉有真正感情线的,就只有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女子。

贾宝玉同林黛玉的感情线,更明确: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贾宝玉同林黛玉的感情,最后只能如镜花水月一般,不得长久。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除了贾宝玉之外,林黛玉没有任何感情线。这姑娘会清清白白地来,清清白白地走。

三月香巢初垒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有可能已经正式提上日程。

但是由于环境的骤然改变,林黛玉无力反转,只能为宝玉流尽最后一滴相思泪。

当着姑娘流下血泪的那一刻,就是她香消玉殒之时。

环境的骤然改变,源自于皇权,对四大家族站错队的清算。

这就意味着,四大家族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皇权最先收拾的,然是手握实权的王家和史家。

王家一倒,史家一败,剩下的贾家和薛家谁也没有理由再嫌弃谁。

只要荣国府还能保证自己的架子不倒,绝不会娶商家出身的薛宝钗。

而荣国府自己倒了,王家还能维持住体面,薛家也不会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贾宝玉最终还是同薛宝钗完婚。

在贾宝玉同薛宝钗完婚后不久,荣国府彻底垮台,衰落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人物的言谈,经常一语成谶。

贾宝玉曾经对林黛玉说过,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薛宝钗在自己的生日上,也不吉利地点过一出《醉打山门》这个和尚戏。

贾宝玉和薛宝钗挂着婚姻的幌子,实际上却清清白白,这样的日子对谁都称得上是悲剧。

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也许,就是宝玉很长时间过着的日子。

那时候薛宝钗呢?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薛宝钗也会从大富人家的小姐,变成一个潦倒衰败的老太太。

洗衣、做饭、挑水、拾柴火,一些事情她都要自己做。

往日的奢华不复存在,那时的薛宝钗必须过极简的日子,不知忆往昔,她可曾后悔。

在一个大雪天,薛宝钗在孤独寂寞中死去。

然后呢?金簪雪里埋。她一生的故事,她的悲剧与哀怨,同样落雪无痕……

而那时候贾宝玉呢?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贾宝玉会沦落成一个乞丐。

之后呢?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贾宝玉会遇到金麒麟史湘云。

接下来,看排在第五位的史湘云。

史湘云的判词: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结合她的曲子: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史湘云会嫁给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一般的人物,但好日子不会太久,史湘云在婚后不久就会守寡。

丈夫死了,娘家败了。

那时候的史湘云该怎么办?

还好这姑娘有健康的身体;还好这姑娘从小被家人培养得精于女红。

她可以靠着做女红这份工作,独自谋生。

虽然贫寒,但史湘云终究还是能活下去。

暮年的史湘云,会遇到成为乞丐的贾宝玉。那时这对表兄妹重逢,自然会有着找到了家人般的喜悦。

他们会在一起作伴生活,免得孤寂。

他们在一起,只会寻求一种家人般的温暖,无关于情、无关于爱。

他们在一起,会把经历过的故事写下来,那些无法言明的话该怎么办呢?

就假托,那是个刻在石头上的故事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