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风道骨是什么生肖,去哪几个景点?

2024-06-25 22:52:21 211阅读

仙风道骨是什么生肖,去哪几个景点?

竹桥古村,爸爸去哪儿来这拍摄过

历史

仙风道骨是什么生肖,去哪几个景点?

竹桥古村历史悠久,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吏部尚书余褐的长子余克中第13代孙余文隆带着家眷在祝乔安家。

余氏家族人丁兴旺,余氏后人余恒在当时主持修整家谱时,建议用祝乔的谐音,将村子的名字改成竹桥。

景点

竹桥古村这里完好地保存了书院、雕版印书作坊、书房居宅等风格各异、功能定位鲜明的109栋明清古建筑,是我国南方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蕴含了“临川文化”圈中多种文化。

总门楼建于明初,相传为著名风水师廖瑀先生后人定的方向。门楼在咸丰和道光年间被毁过两次,现在的是在道光二年遵照原貌重修的。

品字三井位于村口不远处,三井分别建于康熙、乾隆、道光年间。井周饰有多边形石栏杆,外圆内方,形似铜钱,告诫村民无论是为农、为商、为学,唯有人品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养正山房:刻印古籍的作坊--养正山房,乾隆时期书板盈架,知道解放后刻板才被毁。

上门楼位于竹桥古村中心,也叫谏草传芳门楼是为了纪念南宋先贤余昌言,相传他在任时曾多次上书为民请命,并被皇帝采纳,后人视为荣耀便将这四字刻在门楼上。

芋头胖子土胚房是明嘉靖早期村中一位财主所有,【芋头胖子】是这位财主的绰号。因为这位财主信奉生肖说,所以做了这一栋土胚房子。

余氏大屋设计别出心裁,依照风水学的角度把正门开在了侧边,正面也做成了明朝官帽的样式,寓意以官威震慑煞气。

中门楼设计得又低又矮,必须要下马下轿才能通过。门楼前有青石板铺成的一个【本】字以及门后有个【人】。就是告诉一代代的竹桥人,无论你是在外读书、做官也好,或者是经商、谋生也罢,你的【根】都在这里。

芝兰启秀寓意是家族年轻一代英才辈出,在屋内屏风上有四个字【履泰、渐升】告诉我们走路踏踏实实,才能够有所进步。

文隆公祠建于明朝,是村里最早的祠堂,纪念的是开村始祖余文隆。每年正月初二,全村人都会到这个祠堂来祭祖,并为新生儿上族谱。

仲和公祠,祠堂前有个大庭院,庭院有左右两扇门,上面分别刻有“入孝”,“出弟”,意思是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善待兄弟朋友,这是我国儒家思想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

苍岚山房是竹桥的大房书院,为余钟祥在乾隆二十三年所建,是培育村中学子的学堂,又是雕版印刷作坊。

连心巷这八家房子是同时上梁,每排民居侧门,侧门相通,村里又取名为连心巷。竹桥先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精神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八家弄 十家弄是村内最有特色的建筑群。一排是八家连成一体,一排是十家连成一体,因而分别叫八家弄 十家弄。

绣花楼为两层建筑,楼上为女子的闺房。古时候女子不得出门半步,女子在楼上不得轻易下来见生人。

秀谷镇

双塘镇位于金溪县北部,下辖竹桥、官边、柏林、乌石、双塘、对塘、艾家、古圩八个村委会(58个自然村、71个村小组)、一个居委会、一个农林场,总面积7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2000余人。

老子为什么骑青牛而不是其他动物?

史书上记载的老子骑青牛的这段故事只是一段无法考证的历史,并没有以肯定的口吻出现在重要文献之中。老子骑青牛,极大可能性是后世文学家的妙笔生花所致。

老子骑青牛这个典故所呈现的年限是在唐朝之后,也正是唐宋两朝将老子推向了巅峰。唐高宗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又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也就是说从宋朝开始,老子彻底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神话人物太上老君。

同样,历来神话故事中的神仙都得配有一只坐骑,唐僧有白龙马,文殊有狻猊,如来和观音虽是坐莲花,但他俩也安排了两只坐骑,大鹏雕和金毛狮。太上老君作为正神,怎么可能没坐骑呢。于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正式登场了。老子作为太上老君,自然就演变成老子骑青牛了。

那么,为何要给老子(太上老君)安排一头青牛呢?他就不能坐龙马和金狮这样的高大上的动物吗?是不是对老子太随便了!其实,这其中也是有讲究的。

要说文殊和观音的坐骑本质也不过是只狮子嘛!但狻猊和金毛是狮子中的上上品。同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青牛其实也是牛群中的上上品啊!现在哪里能见到青色的牛?因而这也是一种传说中的神牛,青牛的另一个名称就是上古瑞兽“兕”,这下还敢对老子骑青牛嗤之以鼻吗?其他的坐骑哪能和它相比。

而太上老君(老子)骑青牛的由来,也是春秋时期的社会坏境造成的。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都不高,对于马匹来说是十分珍贵的,马配给将士尚且不足,平民老百姓哪里能骑上马。因此在那个时代骑牛或者坐牛车就成了士大夫阶层出行的工具。

以贵族而言,牛车也是分等级的,按牛的数量来匹配官职。老子作为士大夫,他也是坐牛车,因而后世文人就给老子(太上老君)的坐骑配上了一头牛,为显得这头牛不平凡,因而叫它青牛。

百年难逢初一春是什么意思?

“七年难逢九月闰”:这话是啥意思呢?!

华夏祖宗龙子龙孙龙的传人,老祖宗以天干地支总结出来的“历法”,又叫“万年历”,十二属相,六十年一个“甲子”,循环往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九月是指农历九月,是说明“闰九月”是很少出现的,七年都很难遇到闰九月的。

“百年难逢初一春”,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初一”是指农历新年正月初一第一天,“春”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是说一百年都很难遇到正月初一是“立春”节气。

这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秦兴于二0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农历二月十九)6:52

中国早期动画片有哪些?

《小蝌蚪找妈妈 》 《哪吒闹海》 《 大闹天宫》当时中国的动漫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也都是精品,所有的创意、编剧、绘画都堪称中国最顶尖的大师级人物,大闹天宫的作者万籁鸣老先生甚至是鬼子动漫鼻祖《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的偶像。

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极为考究,其中的宫殿、香炉、四足方鼎、七色神鹿都参考了历史上的文物和原型,甚至包括李靖弹琴时候的屏风、古琴、坐姿、指法都暗合古韵。哪吒重生之后的舞蹈也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舞的造型一致。剧中大量地运用了京剧鼓点和配乐,是一部中国风浓厚的经典动画。

既然说到这,就说说这部《哪吒闹海》。

这是一个关于革命的故事。

四龙王为恶,干旱、冰雹、山火、洪涝皆出其手,

但同时他们又身兼与民最重的降雨一职。

洪水的青龙、狂风的黑龙、寒冰的白龙、烈焰的红龙。

这四条龙的颜色暗合了中国古代东西南北四方之说: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这四条龙在寓意上代表了东西南北整个世界上的强权。

百姓不想干旱灾害,童男童女被作为祭品与百姓等价交换,

关于这点,陈塘关总兵李靖不会不知情。

他默许了这点,其实是起了一个中间人的作用。

全世界都在遵守这套体系。这是故事背景。

一日,哪吒和几个小伙伴在海边戏水游玩,巡海夜叉抓了其中一个孩子要献给龙王做祭品,

哪吒与其发生争斗,夜叉不敌,回去就向龙王告了哪吒一状。

三太子请缨来抓哪吒,一看是个小孩一心想抓了吃童子肉。哪吒有太乙真人所赐的两神兵混天绫和乾坤圈,先是一再忍让,架不住三太子不依不饶,几个照面,就把三太子打死了。本着物尽其用的道理,哪吒抽了小龙的龙筋。

身穿红肚兜的小哪吒面对这个世界还有一腔热血和非善即恶的天真。

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成为第一个打破这个旧体系的人注定是孤胆英雄,这也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关于这个世界

龙王一听儿子被打死,恶狠狠地道:李靖啊李靖,我要把你全家杀光才解恨。

说毕,便服的龙王找上门来要哪吒偿命。

李靖知道事实经过之后,

一脸惊恐和不可思议:你怎么敢伤害天神龙种?

人家吃小孩要祭品两厢情愿、天经地义,动手伤害天神龙种怎么使得。

哪吒一脸茫然,

与龙王对质的时候大喊:不是我的错,是他先动的手。他们不讲理,天天祸害人。

其父大怒:孽障,还不快向龙王赔罪。

在现实中,哪吒可能第一次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恶意,并非所有人说的事实就是事实。

龙王拔剑砍向哪吒。

这时候,李靖没有上前阻拦,一味地向龙王求饶。

龙王在不敌哪吒的情况下遁走。

并向李靖丢出了一句让其魂飞魄散的话:李靖,我要上天庭去告你纵子行凶。

这意味着要把事情闹大,这关系着整个体制的稳定。

整个世界的唯一温度

哪吒眼看李靖扛不住事,只有去找金光洞的师傅太乙天尊。

太乙知道后也表示遗憾,

但口上却说:你这回可闯了祸了,这祸吗闯的不错,有点道理。可龙王不会饶你,还会连累你的父母。

哪吒道:我自己做的事不连累爹爹。

太乙道:你这孩子倒也懂事明理。

并向哪吒密语吩咐了一番给其出了个主意。

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作为师傅肯定支持你。但迫于规矩,只能精神上支持你。

第二:肯定了其为正义而‘闯祸’是对的。

第三:陈述对方是个不按规矩出牌的恶龙,可能会‘祸及家人’。

第四:夸了哪吒‘懂事’,顺便出个主意以尽师傅之责。

太乙出的什么主意?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哪吒在龙王上访的时候假扮天神,并把其打服。不敢想象这是一个仙风道骨、通天晓地的太乙真人出的主意。

哪吒抓住从天宫截下来的龙王一顿毒打:你还告不告了?你还闹不闹了?你还要不要童男童女?这熟悉却不失经典,仿佛充满正义的台词让龙王羞愧无比,连连摇头:不敢了,不敢了。再要天诛地灭。

与全世界为敌的白衣哪吒

哪吒信以为真,欢天喜地地向李靖报喜去了。

李靖听了大惊,道:你真是胆大包天,敢打龙王。

遂收了哪吒唯一可仗匹夫之勇的宝贝。

道:把哪吒关起来,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儿子。

龙王回去果然食言,集结另外三龙王水淹陈塘,让李靖交出哪吒抵命。

面对强权,在亲情和前途两者之间,李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眼看四龙王作恶,哪吒向父亲索要法宝,李靖这时候却道:该死的畜生,还敢犟嘴。

手无寸铁的哪吒用手中的龙筋抽向龙王,来表达自己反抗和不屈。

在世界的现实面前,即使哪吒有能力降服四龙王,但久在体制内的父亲甚至连有稍微反抗的想法都没有。

反而教训哪吒:逆子,父母骨肉养了你,你反而连累父母,留你何用。

说着拔起来刀要杀哪吒,道:天命难为啊。

哪吒眼噙泪水,

在漆黑的雨夜,一袭白衣,一腔的热血无处安放,

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这个七岁的孩子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力。

多少不甘,多少不解,化作一滴泪。

父亲拔刀相向,母亲避之不及,唯一理解自己的却是常与自己玩耍的那头七色鹿。

为了眼中的公义,他与全世界为敌。

哪吒四下望了望受苦的百姓苍生,悲从心起。拿起了父亲扔下的宝剑。

对李靖决绝地说道: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哪吒仰天长啸一声:师傅

哪吒从未放弃对强权和所谓公理的抵抗,直到最后一刻的拔剑和长啸。

最后一剑,是整个敌对的世界假手于哪吒参与了谋杀。

哪吒此时用自己决绝的死来实现了对君权、父权和其身后的‘强权即正义’的强烈控诉和最后的呐喊。

那头鹿找到了哪吒的混天绫和乾坤圈,但此时为时已晚。

哪吒想奋力抓住这赖以活下去的宝物,但已经没有了身体的支撑,一切只是哪吒的幻想。

重生

哪吒死了,留下了一粒可保魂魄的金丹。

太乙身下坐骑白鹤把金丹噙住,送往太乙府邸。

太乙用莲花 、莲藕、莲心做引,为哪吒重塑了肉身。

哪吒复活了,此时的哪吒睁眼就看到了师傅,仿佛抓到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像个孩子一样扑向了太乙的怀里,虽然他本来就是个孩子。

也许在师傅这里,他感受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点暖意,即使真相可能是太乙主导了这一切。

太乙又给了哪吒两样神兵,火焰枪和风火轮。

此时的哪吒,不再一袭白衣,而是换成了莲花衣。

此时的哪吒,也不再是原来的哪吒,显现了三头八臂的法相。

后来,哪吒快意恩仇大闹龙宫完成了复仇。

但却沦为早已没了热血激情的精致的莲花人偶。

轮回

在后来同样的孤胆英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哪吒早已被脸谱化,

成为了自己曾以命相搏的体制化中的一员-所谓代表正义的天兵,

身现八臂法相的哪吒死命阻挡孙悟空的革命。

不能不说这只一种悲哀。

后来,孙悟空革命失败,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五百年。

在唐僧的感召如来的策划之下助前者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成为不理世事的斗战胜佛,再也不是那个可与天齐名的大圣。

穿着红肚兜哪吒

这里的哪吒是一个悲剧性的孤独英雄,即使是他人先出手伤人,他人先作恶,在屡次劝服不得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手,主张正义、路遇不平而拔刀在这里都成了罗织罪名的确凿证据。

可悲的是在这个有着权利等级的世界,这句话反而是龙王先说出口:你诬赖别人,今天就要了你的命。关于事实的陈述全成了狡猾的诡辩,如此的苍白无力。

仅仅七岁的哪吒可能还不了解,在权利至上的世界,并非所有人说的话都可以称作是事实。

当我们真正解了这个世界的规则,知道了所谓的事实,其实有何尝不是像哪吒一样,虽有三头八臂法相可抵一切邪魔,却也掩盖不了成为了脸谱化的精致莲花人偶的事实。

‘白衣哪吒’的信徒们-痛仰的诞生

‘白衣哪吒’代表了一代人,他的意义绵延到了整个人类历史时空当中,在他们的身上,能够看到一种建立在悠久文明与文化基础上的精神力量,为了理想和公义敢与整个世界为敌,即使身死也不向现实与强权妥协,拔剑是绝望,确是另一种不肯妥协的方式,无声却有力的最后抗争。

我想很多人都曾经是热血的屠龙少年。踌躇满志相信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世界,实现正义。然而后来我们事实并非如此,这个世界很大很复杂,自己的力量渺小地有些可怜。

面对像恶龙一样残忍的现实,有的选择了屈服,有的变成了恶龙,而那些理想主义者明知会失败却愿意和恶龙搏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你可以说他们傻气,他们天真,却不能否认他们的勇敢。他们愿意忍受着孤独和不被理解的痛苦,去坚守自己心中的理想。

这也是几乎所有70、80一代‘愤青’的精神图腾。为整个世界的不公平发声,向世俗一切带有成见的眼光宣战。

虽然,可能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大部分人慢慢地也被这个我们口中的‘世俗世界’所同化,在被现实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逐渐从一个无所畏惧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怯懦圆滑的成年大叔,朝五晚九打卡上班、为了物质钱途奔波不止成为莲花衣唯一耀眼的配色。

目之所及,皆是牢笼。心之所向,皆为净土。不畏强大的腐朽,为了理想和心中的公义而呐喊。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活过。

致70、80后一代人逝去的青春。

大家喝的酒是怎么酿出来的?

「酒」是怎么来的?人类为什么如此迷恋酒?

在自然界中,淀粉含量高的植物果实凋落在地上,偶然会发酵就会形成「自然酒」,很多哺乳动物都被「天然酒」的香味所吸引而饮用导致醉酒。

喝醉酒的大象

非洲津巴布韦有一种叫做马鲁拉树(Marula tree),树上果子含糖量非常高,极其容易发酵成酒精。

下面这个小look是大象为了吃到马鲁拉树的果子,就将树上果子全部都摇下来,果子慢慢发酵形成「酒果」,野猪、猴子、大象、角马都吃醉了,走路走不稳,打瞌睡,猴子发酒疯,样子十分滑稽: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猴子储存水果酿酒」:

明代李日华所著《紫桃轩又缀》:黄山多猿,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芳香袭人。近人徐珂所著《清稗类钞·粤西偶记》:粤西平乐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酝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猴子能否明白「堆积水果」-「发酵」-「酒」这个因果关系吗?

我觉得是不能的,可能是古人的以讹传讹,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酒香」是很多动物都抵御不了的,喝酒带来的欣快感十分舒服,具有成瘾性。

这里就要简单的讲一下生物学知识,为什么酒精具有成瘾性?

酒精成瘾和毒品成瘾的生理机制是一样的,人类的七情六欲其实都是化学的产物,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都有一套「奖赏系统」:

在进食、性交、有成就感的事情的时候,人类大脑会产生一些称为快乐素(Happiness Hormone)的化学物质,让认感觉快乐兴奋:

产生兴奋感的多巴胺(Dopamine)

镇痛并让人产生平静、祥和的内啡肽(endorphin)

酒精和药物成瘾就跟这两种「快乐素」有关。

人体「快乐素」分泌是非常少量的,吸毒和喝酒就是摄入「外来快乐素」让人产生欣快感和兴奋感,这样就导致「体内快乐素」停止分泌。

如果一旦停止摄入「外来快乐素」,「体内快乐素」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正常恢复,人脑内的化学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极其痛苦的戒断症状。

所以,成瘾的人不顾一切寻找药物和酒精满足,就跟古代快要饿死的父母,可以易子而食一样,人感觉饿很痛苦,本质上也是「快乐素」缺乏,人在很饿的时候进食,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吃饱以后有一种满足感,就是大脑分泌的内啡肽起作用。

但是,如果人能熬过这个戒断期,人体的「内快乐素」还是会正常分泌,但是,人的神经系统却产生了改变,也就是说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了。

所以,即便成瘾的人有无比强大的毅力,熬过了戒断期,身体不痛苦了,但总有一股强烈的心里渴求感,这就是所谓的「心瘾」,因为大脑神经改变了,

这是酒精和药物成瘾的生理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自然的进行推理:

人类肯定是先发现自然发酵的酒,跟动物一样,无法抵御酒的香味,饮用发现酒给人带来无可名状的欣快感。那么,聪明的人类会很本能的去观察、探寻「自然酒」产生机制。

渐渐的,人类明白了「果实谷物经过发酵产生酒精」这个因果关系,慢慢摸索发现了产生酒精一些充分必要条件:温度、时间、坏境(微生物)等,这样就诞生了酿酒技艺。

-----------------------------------------------------------------------

今天考古学发现,大约8-9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有富裕的农作物可以酿酒:

西方最早酿造两种酒是啤酒和葡萄酒,起源於北非(古埃及)和近东的两河流域。

中国最早的酿造的酒是谷物酒——黄酒(白酒的历史很短,不到一千年),目前发现最早的是距今7500-9000年贾湖遗址中酿酒。

另外,亚欧大陆上高纬度地区的游牧民族还发明了奶酒,可能是制造奶酪过程偶然发明的。

我们知道,酿制谷物酒的大致的化学变化过程是:淀粉——糖(单糖、双糖、葡萄糖)——酒精。

而葡萄的糖分比较高,葡萄酒就是最容易酿的酒,少一个步骤,几乎不需要什么人工干预就可以变成酒。

谷物酿酒比较难一点,谷物酿酒需要真菌将淀粉分解成糖,中国古人叫做「酒曲」,否则谷物就都腐败了,这种特定的真菌,古人慢慢摸索出来的时间肯定很漫长。

其实,中国的「酒曲」是堪比茶叶和丝绸一样的发明,不光酿酒制造酱油、醋都要用到,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东北亚、东南亚,不知道为什么都不怎么重视。比如:韩国、鬼子的清酒、酱油等技术都是从中国传入的。

古书《战国策、吕氏春秋》等记载酒的发明人是「杜康、仪狄」,跟仓颉造字一样,只是一种传说人物神话而已,中国的酒曲酿酒,非常特殊,是长时间的经验摸索,不不可能是一个人发明的。

《书经·说命篇》说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曲蘖」也就是「酒曲」,「醴」也就是一种跟今天米酒很像的甜酒。

当然,中国主要产七种类型的酒,中国的「酒曲」有很多种,中国酿酒史非常复杂,不是几句话可以讲清楚。这个问题我当然有认知盈余可以输出,再讲下去就太长了,我们只要知道酒是怎么起源就可以了。

一句话管总:

人类跟猴子、大象一样,被迷人的自然酒香吸引,初尝「禁果」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开动脑经进摸索,最终发明酿酒技术。

所以,人类各种文化中,酒出现的时间都差不多,都有对酒的迷恋和颂扬的文化,都也知道酗酒的害处,但人类终归是一部「化学机器」,是无法抵抗「化学反应」的。就像无法改变万有引力一样。人,拥有自由意志可能真的是一种假象。

---------------------------------------------------------

「酒」字本义和演变过程

这里就直接引用李乐毅先生《汉字演变五百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页175)的解释:

李乐毅先生结论很笼统,下面就详细讲一下,「酒、酉」的分化过程。

「酒、酉」两字都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但是,二者职务没有完全明确的区分。

在甲骨文中「酒」的甲骨文从「水」从「酉」,即表示「酒」:

我们知道,「酉」被借用表示地支字的第十位:

而甲骨文中干支字的应用是非常频繁的,甲骨文的格式开头就是记载占卜时间,所以几乎每片都有干支字。

所以,殷商时代的神棍:贞人,可能每个人都熟记干支表,因为在出土的甲骨中,出现了四、五片干支表,最完整的一片刻满了六十甲子:

因此,商人在刻写甲骨文的时候,就把「酉」加上「水」部,表示「喝的酒」或者「以酒祭祀先祖」的祭名「酒祭」。而「酉」则专门表示干支字。

比如:《甲骨文合集542》卜辞开头有一句「乙酉酒唐」,就是「在乙酉这一天酒祭商人先王商汤」。在甲骨文中「商汤」的「汤」写作「唐」。

所以,甲骨文中必须要区分「酒、酉」,否则很容易搞混淆。

在商周两代,干支不是用作纪年的,而是纪日、纪时的,殷商金文目前没有见到纪年信息。

西周金文大多数都是「某人作宝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之类的吉语,少部分记事金文纪年格式一般是「唯王X年」,很少提到日期干支。我记得好像只有利簋提到武王伐商在「甲子朝」(甲子日早上)。

那么,也就是说商周金文中很少用到干支字纪日。金文中干支字应用,并没有甲骨文那么多,所以,就用「酉」表示「喝的酒」:

金文「酉」字:像「酒坛内有酒液」之形:

如商代晚期的《宰甫卣》:「王鄉(饗)酉(酒)」:

下列从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代金文中的「酉」字,全部表示「酒」:

所以,这一时期「酒」是「酉」逻辑关系是:

「酒」是「酉」的一个子集,二者是包含关系,不是等价关系,也即:「酒」可用「酉」表示,但「酉」不能用「酒」表示。

-------------------------------------------------

在战国楚简中也是用「酉」表示「酒」:

但楚简中表示干支字的「酉」,添加一个「木」旁来表示:

一直到战国秦代的睡虎地秦简,以及《说文》小篆的,才使用从「水」的「酒」字:

战国晚期之后,「酒」「酉」的职务才完全明确,不得相混。「酉」专门表示虚词,也即地支字「申酉戌亥」,「酒」表示名词。

---------------------------------------------------------------------

综上所述,结论是:

「酒、酉」古本一字,「酒」为形声字,「酒】之本字「酉」为象形字:像「坛中有酒」之形。

「酒、酉」同为幽部字,古音相近,故得相通。在甲骨文中「酒、酉」有所区分,金文中未见「酒」字,都是以「酉」表示「酒」。「酒、酉」的职务完全明确,各有所专,大概是在战国晚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