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令下三军随是什么生肖,天龙八部中萧峰被任命辽国楚王南院大王?

2024-06-27 05:32:17 100阅读

一声令下三军随是什么生肖,天龙八部中萧峰被任命辽国楚王南院大王?

南院大王全称为南大王院大王, 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的南院大王和辽国历史上的南院大王完全不同。《天龙八部》的南院大王,是个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职位,相当于拥有王号的中原王朝的节度使;而历史上的南院大王,说白了相当于户部侍郎。在谈历史上的南院大王前,还是先来看看小说里的南院大王哈。

《天龙八部》的作者金庸先生

一声令下三军随是什么生肖,天龙八部中萧峰被任命辽国楚王南院大王?

第一、小说里的南院大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天龙八部·第27章 金戈荡寇鏖(ao)》记载,契丹皇帝耶律洪基在身陷绝境,被逼的自杀殉国十万火急。当时,他的义弟萧峰,好言劝慰,随后勇猛和睿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萧峰以其一人之力,在五十万军中,先射杀楚王、南院大王耶律涅鲁古,继而又勇擒楚王之父天下兵马大元帅、皇太叔耶律重元。辽道宗耶律洪基见萧峰救了他的命,保了他的位,立下不世之功,感动万分。当时就要要与他分享天下——册封萧峰为楚王、南院大王。

走马上任的南院大王萧峰

萧峰坚决拒绝接受如此高位,耶律洪基极力挽留。辽道宗表示,南院大王是辽国最高的爵禄,要再嫌弃的话,他只能让贤——禅让给萧峰皇位了。那么比起北院大王怎么样呢?南院大王比北院大王更厉害。小说里透露,辽国军国重事,是由南北两院分理。南院大王可是由楚王担任,并且留守上京,几乎是暂时统摄国事。

辽道宗耶律洪基剧照

辽朝与其他王朝一样,基本是不封异姓王的,就是封也得先改姓,就是韩德让也没封王。北院大王一没有亲王,二又随皇帝出外狩猎。根据小说的记载,其官职仅次于南院大王,高于于越,就是北院枢密使也在于越之上。这个有《天龙八部》小说里的职位排名有证——

不多时随驾文武百官进来参见,北院大王、北院枢密使、于越、南院知枢密使、皮室大将军、小将军、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室等等。——《天龙八部》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介绍,南北两院大王的区别:

南院大王管辖辽朝的南方,这里基本以汉人为主,南院大王最核心的地盘就是南京。这里的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所管辖的地方正是宋朝一直都想收回的燕云十六州。辽朝实行的是五京制,为此划分为五京道,南院大王的地盘是五分天下有其三——南京道、西京道、中京道。

契丹五京道

而北院大王则管辖东京道和上京道。不过,我们从地图上来看,东京道、上京道随便一个道都是南院大王地盘的好几倍。耶律洪基让萧峰担任南院大王,除了感谢他外,另外就是希望他南下攻宋,帮他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

第二、历史上的南院大王:不过唐朝户部侍郎。南院大王是辽朝的北面官制。

辽朝却是有一统天下的企图,而且辽朝率先实行了两面官制。两面官制分为南北,以北为尊,其次是南。北面官制,属于辽国原有的官制,用以治理辽国境内的以契丹人群居为主的北部。南面官制,直接借用唐朝的官制,治理辽国以汉人群居为主的南部汉人。

福垊认为,一方面是借鉴了中原王朝的边疆羁縻制。另一方面是契丹人获取了12万平方公里的幽云十六州。契丹强势崛起,有汉人韩延徽的完善其制度,而契丹对五代十国的局面也有南下的统一的企图。

幽云十六州地图

在这种情况下,契丹实行两面官制,而两面官制中,也确实包括南院大王,可它并非小说中或者说金庸先生所理解的管理汉人的大王。您别看南院大王有个南字就认为它就是南面官制,其实它是北面官制。前边说了,南面官制直接借用唐朝官制,诸如三公、三省六部等机构,不过没什么权利。中原王朝不可能有大王这个官职,更没有南院这样的官署。南院大王是官署是南大王院,是典型达到北面官制。

南院大王不过相当于个侍郎。

北面官制,是契丹传统的官僚机构,之所以北面官制也有南北之分,是因为官署分设皇帝牙帐的南北方向,契丹皇帝为了对称和分权才称为南北,汉人王朝一般称为左右。

大王这个官名很霸气,但他还真不是真正的大王,大王最初官名为夷离堇。福垊认为突厥语夷离堇应当音译为懿俐晋,原意为智慧之意。当初契丹部落臣服突厥时,就被称为夷离堇,可以翻译了为头人(聪明人)。922年还称为夷离堇,到了938年除了南北院、乙室部被称为大王,其他各部改为令稳,966年令稳又改名为节度使。

五院大王(右左上下阅读)

北院大王又称五院大王,南院大王又称六院大王。那么南院大王有多大权力呢?从下面引用的《辽史》中,您就会明白最初迭刺部相当于户部,可能因为权大过大,被耶律阿保机分为南北。契丹人以北为尊,那么北大王院的大王就相当于户部尚书,而南大王院的大王就相当于户部侍郎,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次长)。

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初名迭刺部夷离堇,太祖分北、南院,太宗会同元年改夷离堇为大王。……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辽史·百官志一》

辽国两面官制及其对比

福垊得出的最终结论:

不过,考虑到他们都是南北院的长官都是大王,这也就和清朝的户部满人尚书和户部汉人尚书有点相似。不同的是,辽朝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都有契丹人担任,汉人类似的官员只有户部尚书和户部侍郎了。不过,辽朝南面官的户部侍郎是无法和辽朝的南院大王相比的。

曹魏名将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是东吴名将太史慈在临终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段话说的是又壮又悲,悲壮异常,有那种壮志未酬身却先死的无奈之感。说完之后太史慈就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一岁,无不令人折腕叹息。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氏,早年和刘备一起帮助孔北海剿灭黄巾,后投奔刘瑶,在刘瑶处不得重用,孙策讨伐刘瑶,太史慈和孙策发生了著名的神亭岭大战,后来被孙策收降。自此成为东吴大将,帮助孙策扫平江东,是东吴的开国功臣。

对于太史慈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于名著《三国演义》当中,太史慈是被张辽设伏受箭伤而亡;一种是来源与正史,太史慈在赤壁之战之前建安十一年就逝世了,所以在正史当中便不存在之后的张辽设伏太史慈受箭伤而亡的事。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大家都愿意接受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都认为张辽和太史慈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先从从演义的视角出发,阐明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

赤壁鏖战之后,曹操安排了张辽为主将,李典、乐进为副将驻守合肥这个重要的地方,曹仁守南郡,曹洪守彝陵,夏侯惇守襄阳。除了张辽守卫的合肥安然无恙之外,其余的几个地方都丢失了,孙权带着兵马一直在合肥和张辽交战,但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直到程普带着兵马过来汇合了之后,孙权有了底气便开始和张辽决战。两军对阵之时,太史慈和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都不分胜负,李典和乐进合计偷袭孙权,吴将宋谦挡住乐进,被李典一箭射死,太史慈见状回撤,吴军针脚大乱,张辽趁势取胜。

罗贯中在此处就已经给了读者一个暗示,论武太史慈可以和张辽平分秋色,论智还不如李典乐进,如果和张辽过招肯定不行,为之后的被张辽设计被伏击做了铺垫。

在这个时候孙权都被张辽气哭了,不仅被张辽打败,爱将宋谦还死了,正在小孙郁闷的时候,太史慈给孙权出了一个主意。太史慈手下一个叫戈定的人和张辽手下养马官是兄弟,就把密谋里应外合的计划告诉的孙权,旁边的诸葛瑾告诫太史慈,说张辽足智多谋不能莽撞。子义是坚决要去干张辽,在加上小孙同志报仇心切,就拨付子义五千兵马,去包抄张辽的老窝合肥。戈定也和他的同伙商量好了,先放火让城中大乱,趁机刺杀张辽,这个计策对一般的将领可能适用,对付张辽不行,因为张辽是帅才。

在这里笔者认为,演义中的描述把太史慈说的有点没脑子,因为兵家大事那么重要,居然交个一个小小的养马官,着实是有点轻浮,只能说是为之后的太史慈遇伏而做的铺垫。

张辽在得胜归城之后,命令部下人不卸甲马不落鞍,防止东吴趁着庆功松懈的时候偷袭。有胜虑败,张文远真帅才也,戈定那小儿科的把戏估计是玩不动张辽的。城中起火四处大乱,戈定动手了,张辽准确的分析是作乱之人蛊惑军心,不可能是整个城里的人都造反。李典擒杀戈定并知道事情原委之后,张辽将计就计把太史慈骗到城中,张辽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而回。

小孙知道太史慈受伤,便退兵不打了,后来太史慈病重,小孙让张昭看望太史慈,太史慈说了: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句话之后就驾鹤西去了,小孙知道太史慈去世,悲伤的不得了,就把太史慈葬在南徐,他的儿子太史享被孙权当做了养子,孙权这一点做的很不错。

罗贯中先生对太史慈一生的评价是: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正史当中的太史慈声名显赫,消灭了刘磐一帮寇匪,孙权让其管理南方的事务,连曹操都给他写信,心中空无一物只放了一味中药当归,可见曹操对他也是很重视,也证明了太史慈在当时的影响力已经是超出了江东的范围,连中原的曹操都听说了。但是太史慈是无缘参加合肥大战的,因为他在建安十一年就病逝了,临终前说了开头的那断话,在他死后他的后人受到孙权的优待和演义中是一致的,算是得了善终。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太史慈的评价是:

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说完了太史慈,再聊聊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先后跟随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可以说是他是颠沛流离历经了坎坷未遇明主,后来吕布兵败身亡,被曹操降服。跟随曹操征战乌桓建功立业,于关羽意气相投。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之后奉命守卫合肥,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士兵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击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造成东吴军队大乱,后来又差点活捉孙权,此战在《三国志》张辽传中有详细的记载。经过这一战,张辽威震江东,晚上小孩子哭闹,大人们就用张辽的名字吓唬小孩,“张辽止啼”这个典故就被流传下来了。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没有一丝的懈怠,因为张辽在,东吴就不敢觊觎合肥这块地方。曹丕晋升张辽为晋阳侯,在洛阳张辽朝拜曹丕的时候,曹丕亲自询问了他关于打败孙权的一些细节,并加封了他的家人和跟随他作战的士兵。张辽回到驻地之后生病,曹丕亲自握住张辽的手,并且赏赐宫廷的衣服。当时东吴是非常害怕张辽的,孙权得知张辽生病了以后,告诫诸将不能轻举妄动,因为张辽太猛了。

但是英雄总有谢幕的时候,张辽因为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算是一个因公殉职的将领,曹丕都为张辽的逝去而落泪,他的儿子张虎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曹丕追忆当年张辽李典在合肥立下的功劳,写下诏书,高度评价了当年张辽以少胜多的丰功伟绩,使得东吴至今还没有勇气来攻打我们,是国家真正的良将,对张辽和李典都大行赏赐。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虽然太史慈和张辽分别为不同阵营的名将,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钦佩。太史慈临死不忘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感叹自己死的太早;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从未辜负国家对他的托付和信任,最终病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俩都有着恪尽职守的优良品质,如果两人能一个喝顿酒,说不定还真的能成为好朋友。兴亡谁认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概括他俩的一生,是再合适不过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将不过李的李存孝究竟有多强?

我国历史悠久,战争频仍,骁将辈出。虽然,不同时期的骁将,很难评介出其武艺的高低。然而,在这灿若繁星的骁将们之中,也还是有某些骁将,在人们的内心中的位置是难以逾越的。有一句俗语叫“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这“霸”当然是指的项羽,而这“李”却是指残唐五代时期的骁将李存孝。

西楚霸王项羽之名,妇孺皆知;而李存孝的知名度,相对来说,就要弱了好多等量级。以统兵指挥能力而论,李存孝也很难算得上是名将。但李存孝之所以能与项羽齐名,其实是受评书演义的影响。评书演义,总爱搞出“蜀汉五虎将”、“隋唐十三杰”啥的?唯一的标准,就是其个人武艺的强弱。像李靖、李绩等这些真正的名将,都是排不上号的。所有,这“将不过李”并不是指李存孝的战绩,而是指李存孝的骁勇。

李存孝,原名安敬思,为沙陀族(突厥别种)人。沙陀族势力是残唐五代时期的一支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力量,这支力量不止为大唐平定黄巢之乱,立下了诸多功绩。而且还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朝以及北汉政权,而后周与大宋在本质上也是源於沙陀族军事集团。

残唐五代时期,各军阀都流行收养“义子”,李存孝为沙陀族军阀首领晋王李克用所收养,因排行第十三,故被称“十三太保”。史载:存孝,飞狐人。少于俘囚中得隶纪纲,给事帐中。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李存孝的骁勇无比,为李克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也最受到李克用的宠爱。然而,这却也引起李克用的其他“义子”们的嫉妒。李存孝与李存信素来不合,互相厌恶。892年,李克用任命李存信、李存孝为将,攻打赵王王镕(藩镇,成德节度使,今河北省中部)。而李存孝与李存信却互相猜忌,彼此逗留观望,无功而返。李存信便在李克用面前,构陷道:李存孝望风退衄,无心击贼,恐有私盟也。

李存孝不自安,便私下与赵(王镕)及梁(朱温)联络,并以其所占据的邢州、洺州、磁州等3州之地归顺朝廷,请求朝廷任命他为节度使,并与王镕商议,共拒李克用。李克用大怒,兴兵讨伐李存孝,并率先击败了王镕的援军。王镕惧怕晋兵的强盛,遣使向李克用乞和,并请以三万兵帮助李克用攻打李存孝,李克用同意了。

李存孝虽兵少却极其骁勇,晋军只能选择掘沟堑以围城,而晋军所掘的沟堑却也屡屡被李存孝所破坏。后来李存孝却误信军校袁奉韬之言,任由晋军深掘沟堑。可待晋军筑成深沟高垒,李存孝却成瓮中之鳖了。而后,城中粮尽,李存孝只能登城向李克用谢罪乞降,并哭述道:“儿立微劳,本无显过,但被人中伤,申明无路,迷昧至此!”李克用叱之道:“尔与王镕书状,罪我万端,亦存信教耶?”于是,被絷归太原,车裂於市。一代骁将,就此凄惨收场!

王允能把董卓搞下台?

王允并非自杀,而是被杀,不仅自己被杀,还搭上了在长安的所有族人性命,王允能把董卓搞下台与兵败被杀没有因果关系。

王允出身世家大族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在东汉未年到魏晋时期显赫一时,王允也是自幼熟读诗书,文武双全。

王允是绝对的东汉忠臣,从他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出,在党锢之祸尚未解禁之时,王允不畏强权,正直劝谏,敢于对抗宦官,虽几次被投入监狱,但王允运气出奇的好,几次又躲过宦官的报复。

王允任豫州刺史时,还曾与名将皇甫嵩、朱儁一起成功打败黄巾军,立下大功。董卓作乱时,身为河南尹的王允被董卓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是处理朝廷政务的实权派官员。

董卓在外与关东联军作战时,王允就负责朝廷日常运作,董允能把尚书令这么重要的职务让给王允,至少说明三点:

一、王允有能力处理日常政务。

董卓不会请一个没能力的人来负责朝廷的日常运作,这是董卓用王允最基本的条件。

二、王允对董卓言听计从。

董卓不会让一个处处与自己作对的人来担任尚书令,董卓需要一个听话的人,至少王允表面上是这样的人,由此可见王允也颇有心计和老谋深算,能把董卓骗过去,这也是王允能够成功反杀董卓的重要原因。

三、董卓想借助王允的名声管理朝廷。

董卓进京掌控朝政后,一直想重用名士,拉拢人才为自己所用,洗白自己的专权,不惜解除党锢之祸,而王允无疑有一个好名声,是董卓看中和可以利用的。

董卓越是重用王允,越是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王允暗地里联合了士孙瑞等一批人,同时拉拢同是并州老乡的吕布,一起杀死了董卓。

杀了董卓之后,王允成为整个东汉最有权势和炙手可热的权臣,当时的汉献帝不过只有11岁,国家权力掌握在王允手中,杀董卓又是名震天下的义举,王允在权力的欲望下,成为另一个版本的董卓。

王允是能臣,也是忠臣,更是东汉未年少有的贤臣,但是人都会犯错误,王允可以管好朝政,不代表他能管好天下,王允可以诛杀董卓,不代表他能消灭整个西凉军。

王允之死,就在于他没有正确处理西凉军的政治归属问题。

董卓生前,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曾经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慑于声势浩大,选择迁都长安,同时董卓为了防备关东军,将手下的主要军事力量派往长安以东防御,只在长安留较少的军队。

董卓被杀时,一是因为吕布被策反,二是长安城本就没有多少董卓嫡系军队。董卓被杀后,长安城中没有太大的动乱,基本上被吕布的并州军所控制。

董卓被杀相当于一次斩首行动,董卓的主力西凉军远在长安以东丝毫没有损失,如何处理这帮西凉军就成为王允接下来执政的重中之重。

最正确的方法就是赦免这批人,为朝廷所用,用信得过、有名望的将领带领他们,王允原本是想赦免这批西凉军的,可是后来改变了主意,之所以改变主意,王允是把所谓的关东联军当成救星了,王允认为关东联军是心向朝廷的,如果赦免西凉军,关东联军肯定不肯。

实际上袁绍为盟主所谓的关东联军不过是一批是抢地盘的军阀而已,都只是为了自已的利益,根本不会考虑朝廷的安危与大汉的稳定,而王允与吕布控制的朝廷,实际上军事实力最弱的一方。

王允不肯赦免西凉军的消息很快传来,首先是西凉军中的并州人被杀,因为王允和吕布都是并州人,朝廷现在是并州人掌控,所以西凉人杀了并州人,接着西凉军要贾诩的鼓动下集结大军杀向长安,朝廷军队无法抵抗。

最终长安城内的蜀军打开城门向西凉军投降,导致整个长安城被攻破,吕布战败逃走,王允被杀,留在长安的三族被杀,王允没有跟随吕布一起逃走,而是勇敢的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王允虽然也有很多毛病和问题,比如杀名士蔡邕,居功自傲,论功行赏时没有封赏诛董有功的士孙瑞等人,而是重用自已的族人,但王允不失为大汉最后一位忠臣,只是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导致自已和族人的身死,同时将东汉王朝带入更混乱的时刻。

基辅战役苏联损失了多少?

两个半月的包围战,数十万人因此丧生,二战史上最大规模包围战,岂止是惨痛二字得以形容?

苏联和德国拼了所有老本,打成这个样子,双方都不满意,尤其是苏联!

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的背景

熟读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所谓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德国准备进攻苏联的宏观方面的整体规划,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讲一讲德国和苏联是怎么杠上的。

在1941年的时候,是德国控制整个欧洲领土的最巅峰时期,此时他已经控制了包括但不限于波兰、荷兰、挪威等将近16个国家的所有土地,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那个所谓投降最快的法国。

也正因为如此,后期法国进入联合国之后,整体话语权几乎为0,而他也不得已跟在英国的背后甘愿当小老弟。毕竟在整个二战的过程当中,他的表现实在是不敢恭维,当然后期的时候法国的国际地位也有所提升,这是后话,咱们不做过多讲解。

除此之外,像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国家的固有矛盾那更是烂了大街,如果讲出来的话,没有三五万字是讲不完的。

当德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时,他突然感觉天晴了雨没了,自己好像又行了。此时的德国一改之前的战略战术,在之前的时候他非常忌惮和苏联作战,因为如果德国和苏联作战没有完全控制住,尤其是没有控制住英国的时候,就会陷入两面作战。

现阶段虽然英国没有控制住,还成为了自己的死敌,但是整个德国拿出一部分实力来狠狠地揍一下苏联似乎问题也不大,更重要的是苏联这个地方地广人稀,看起来跟软柿子一样,苏联内部还有着大量的资源,这其中最让德国眼红的就是石油资源。

在整个二战时期石油的勘探是有问题的,大部分石油根本没有勘探出来,所以谁能够找到一个石油产地就能够在短期之内扭转整个战局,比如后期的鬼子和美国开打甚至偷袭珍珠港,也是因为如此。不偷袭没招了,没有石油,那大型机器根本就动不了,像坦克、汽车想要运作起来的话,基本是痴人说梦。

而此时的苏联,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意识到危机,他们知道德国有狼子野心,鬼子也有狼子野心,自己夹在中间很是难受。所以苏联一方面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来稳住自己整个战线的 西面,与此同时又密切监视鬼子,对于鬼子更是百般防范来稳住整个苏联的东面,东西两边都稳住了,那就加紧时抓紧时间扩产,生产一系列的武器装备,以备不时之需。

一场举世罕见的包围战

最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的确给了德国显著成绩,整个北部以及中部战线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南部战线并没有太大进展,为啥呢?因为这里有一只规模庞大的部队。

这一支部队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并没有太多的重武器,无法给敌人迎头痛击,但是龟缩在一起也很是难缠,而他们盘踞的那个地点就是基辅。

此时的德国面临着分兵作战的压力,要么统帅所有的部队直接进攻莫斯科,要么先把南边的基辅部队通通给灭掉,再要么就是兵分两路,但以当时德国的状态来看,兵分两路太过困难。统帅左思右想之下,决定先以消灭得苏联的有生力量为主,在此基础之上,基辅战役正式爆发。

大家如果能够拿到对应地图的话,就可以发现这属于一次典型的钳形作战,当然对应的地图好像我也找不到,那我暂且讲讲,大家凭空想象一下。德国的第一装甲集群和第二装甲集群在基辅的两百公里的地方会合实现了此次包围圈,而此次包围圈的顺利包围导致整个苏联红军53万余人被彻底包围。

在苏军被包围之后,德国又在整个战场的西南方面进行分割包围。此时的苏联已经意识到了情况不妙,当时的斯大林尽管让此时的元帅下令从西南方面突围,只不过此次突围效果不佳。

西南方面军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一分为六,被德军切分成了六股防御力量。

此次战役,苏联方面有诸多高级将领阵亡,而最终的结果是只有2万官兵逃出德军的围困。当然在战疫之后,德国也进行了大量的屠戮,这一点太过血腥就不再多讲了。

而德国与苏联的损失比理论上来说在1:7左右,苏联方面损失了近70余万人,而德国方面损失了近10余万人。

此次战役对苏联带来的影响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说此次战役苏联完败,也正是因为这次战役导致苏联如何如何,最终也看出来苏联的军事指挥系统存在着问题,他们在应对强敌的时候不能机动作战,最终导致自己的70万余人白白丧了生命。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在这些表面上肤浅的东西都可以被人认知的前提之下,有一股从影子里面走出来的可怕力量正在慢慢诞生,那就是天气。

接下来我讲的这一段话,大家会对基辅战役的影响产生重大转变,那就是基辅战役之后,德军在应对当时状态之下,认为更有理由率领部队往南进攻而往南进攻,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期,使得整个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推迟了整整4个星期。

话不多说,大家细品一下就行。

当然,把这些后话以及战争所带来的蝴蝶效应通通排除在外的话,此次战争的确是给了苏联一闷棍子,但是苏联并没有被这场战争吓垮,反而激发了自身的战斗意志。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面,苏联又对德国进行了包围。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后期的苏军进入德国的诸多战役当中,苏联红军反而成为了德国人的噩梦。

有一句话讲得挺好,但是我实在没有查出这句话是谁讲的,我暂且把它摘录过来大家一起看一下:

德国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

时也,命也!

趣谈唐宋元明清:历史爱好者,优质历史创作者,每天分享历史趣知识。关注我,支持原创,每天分享有趣历史知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