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摸象打一生肖,为什么红楼梦值得一读再读?
瞎子摸象打一生肖,为什么红楼梦值得一读再读?
《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小说,没有之一。也许你会说,有很多人并不喜欢红楼梦,有的喜欢三国,有的喜欢水浒,有的喜欢聊斋,还有喜欢其他小说的呀?不过,窃以为喜欢红楼梦的人,总体而言比喜欢其他小说的人要多,而且有一怪事,一旦喜欢上了红楼梦的人,往往会喜欢一辈子,往往当作枕边书,反复阅读。
红楼梦确实是部好书,所以,就有了无数研究红楼梦的人,竟成红学。很多写小说的人,也无不把红楼梦当作经典范本,从中吸收营养。晚清之际,出现了很多模仿之作,像《青楼梦》、《花月痕》,还有鸳鸯蝴蝶派部分小说。同时,高阳的《胡雪岩》、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巴金的《家》、王蒙的《活动变人形》,这些小说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人们对红楼梦如痴如醉,很多名人更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张爱玲的人生三恨:一为鲥鱼多刺,二为海棠无香,三者就是“红楼梦未完”。胡适评价,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周汝昌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当代作家蒋勋说,红楼梦一直在我的床头,我几乎没有办法离开它。
那么,红楼梦的好,到底好在哪里?
我认为第一好,就好在红楼梦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小说。这像是一句废话,但其实不然。经常阅读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历代小说,尤其是中国小说里的人物,往往非恶即善,非好即坏,非忠即奸,非香即臭,但你读红楼梦,里面没有一个从头好到尾、从头坏到尾的人物,它的人物有让人厌恶的,但被厌恶的人身上,也会有可怜、可爱之处。王熙凤人够毒的吧?但她却对很多人好,也种了一些善果。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符合现世的人物形象,因为人是立体的,多面的。
第二好,就是它的文化价值,它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确实,红楼梦包罗万象,但它又决不是在卖弄学问,而是叙事中的必要,情节中的必要,既恰到好处,又让人受益无穷。
第三好,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红楼梦书中如彩霞如虹霓的文学逸趣和韵味。红楼梦可以说也是一部诗集,里面的好诗不计其数。还有文人的雅趣,民间的交往,乡里的俚语,家庭的宴乐,这些场景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红楼梦也是一幅官场众生相,彼时的跑官要官,官官相护,伴君如伴虎,等等传统社会里的沉泥垢渍,都活灵活现。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几乎人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当然,这需要拿着这本书,反复阅读,才可能越来越喜欢。
像守株待兔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哪些?
还有《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画蛇添足》、《刻舟求剑》等。
1、《揠苗助长》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2、《自相矛盾》
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3、《郑人买履》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
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4、《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5、《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