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线3,德国二战一个集团军多少人?

2024-08-05 23:20:30 79阅读

二战前线3,德国二战一个集团军多少人?

德国陆军集团军相对是不固定的,比如第17集团军守备乌克兰占领区,兵力缺编50%,其下辖步兵师只有6000—10000人。

而担任一线作战任务的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等的兵力较充足,每师可以达到1.4万人。步兵师编制约18650人,但90%的师到不了这个水平,一般是6成左右;装甲师17865人(后期为16850人),一般编制7成左右,但精英装甲师可满编;步兵集团军实际在7万人至19万人间不等,辖制装甲师更不固定,一般后方区会有1个装甲师,前线集团军内至少辖2个装甲师。装甲集团军会有6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甚至更多,估略12—15万人,1943年开始普遍缺编30%—40%。

二战前线3,德国二战一个集团军多少人?

二战时期最强帝国?

说起二战中的最强帝国,英国、鬼子显然不能胜任,很多人会说是美国。不过要是论一对一单挑的话,美国不太可能会战胜德国,或者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惨胜!

那么德国与美国哪个国力会更强呢?今天我们来讲讲:

德国!自第2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就是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欧洲第一经济体。德国自希特勒上台后,大力发展军事、经济,当时德国的工业产值就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十三。在二战爆发后德国公司占领了法国、比利时等国,工业产值占全世界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三十。美国参战前德国军工厂源源不断给前线提供武器弹药。

而此时的美国,还未正式参加战争,保持中立,只是源源不断上战争国提供各种战备资源,发战争财。​此时的美国工业产值与国力和德国差不了多少,为持平状态。

不过二战爆发后,鬼子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这一刻美国的战争机器才全力开动。再加上后期美、英、苏三国合力围攻德国,大量轰炸机轰炸德国军工厂,德国整体工业产值在大幅度下降,经济受到重创。这是美国才与德国拉开一大段距离,也是后期德国战败的原因。

但是看看德国,面对美、英、苏三国的围攻,同样战斗到了1945年。美、英、苏三国合力围攻也要用了三年时间才完全将德国击败,可见德国的国家实力不容小觑。

总体来说,二战前期国力、军事实力的排名是德国与美国并列第一。到战争后期美国国力爆发出来,这时的美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工业实力都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说起二战中的第一强国,英国、鬼子显然不能胜任,很多人会说是美国。不过要是论一对一单挑的话,美国不太可能会战胜德国,或者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惨胜!

那么德国与美国哪个国力会更强呢?今天我们来讲讲:

德国!自第2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就是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欧洲第一经济体。德国自希特勒上台后,大力发展军事、经济,当时德国的工业产值就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十三。在二战爆发后德国公司占领了法国、比利时等国,工业产值占全世界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三十。美国参战前德国军工厂源源不断给前线提供武器弹药。

而此时的美国,还未正式参加战争,保持中立,只是源源不断上战争国提供各种战备资源,发战争财。​此时的美国工业产值与国力和德国差不了多少,为持平状态。

不过二战爆发后,鬼子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这一刻美国的战争机器才全力开动。再加上后期美、英、苏三国合力围攻德国,大量轰炸机轰炸德国军工厂,德国整体工业产值在大幅度下降,经济受到重创。这是美国才与德国拉开一大段距离,也是后期德国战败的原因。

但是看看德国,面对美、英、苏三国的围攻,同样战斗到了1945年。美、英、苏三国合力围攻也要用了三年时间才完全将德国击败,可见德国的国家实力不容小觑。

总体来说,二战前期国力、军事实力的排名是德国与美国并列第一。到战争后期美国国力爆发出来,这时的美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工业实力都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

是如何对本国人民交代的?

具体的解释非常多样,比如,吞并捷克,是为了解放受压迫的苏台德和东欧地区的日耳曼同胞;闪击波兰,是在德国各大报纸刊登了"波兰人"入侵德国的新闻照片后,德国军队的自卫行为,显然,自卫的搞得对方亡了国似乎是过了点,所以,还加上了收复一战被波兰强占的但泽地区的理由,这个貌似就说的通了;

下图,德国媒体刊登的"被打死的入侵德国电台波兰士兵”的照片,实际上,这些士兵是穿着波兰军装的德国死囚,被打死嫁祸波兰方面的。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德国国内给描述成——布尔什维克军团已经逼近了德意志人东部聚集区,不断地对德意志民族进行武力炫耀,严重威胁了德国控制区域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咱们现代吃瓜群众的角度看,上面的诸多理由都不太讲得通,但是放在1939年的德国,却获得了多数群众的肯定和狂热支持。

1939年9月,在德国闪击波兰,发动二战后,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异常振奋,涌上街头,向希特勒热烈欢呼,向纳粹党致敬,高喊着“”一个元首,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他们相信希特勒就是德意志的拯救者,是自身利益的庇护神。战争是在反抗以英美为代表的国际列强,是在收复故土,一洗雪耻,是正义性的战争......

再往深分析,首先,纳粹党利用了德国人民蠢蠢欲动的复仇心态。不断放大和宣传各国对德的欺压、德国与国际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把德国描述成了一副被逼的走投无路,绝境求生的状态。

的确,这方面的文章还是有得做,国际社会对一战战败的德国的确下手非常狠,毫不留情。德国一度成了战胜国砧板上的鱼肉,不仅被限制各种权利,连领土也被割得四分五裂。

比如,对一战战败的德国,刚复国的波兰趁火打劫,强行割了德国一条狭长的领土—但泽走廊和但泽自由港(上图),这使得德国被一分为两半,中间没有任何的相连之地。(更悲催的是,二战战败后,连走廊和以东的东普鲁士都被割掉了,德国彻底失去了东部领土)。

在不断的放大和宣传国耻家仇的情形下,二、三十年代的德国,各阶层人民只要提到一战的战败后国际社会对德的压榨,都握紧了拳头,恨的牙根痒痒。

所以,复仇雪耻一说在当时的有极大的市场。所以在二战初期,很多经历了一战的人踊跃报名参军,年龄超了的就鼓励自己的后代上前线,一洗前朝耻辱。第二、纳粹取悦民众,搞经济建设,改善民生,还是有一套的,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三十年代初,德国经济几近崩溃,600多万人失业。家里生火取暖都不用再去买柴火了,而是直接烧钞票取暖,因为烧钞票比烧柴火还便宜。

生活困顿的人们一般更关心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而不怎么在乎有关行使公众权力的人应当怎样被推选出来的理论。大萧条为肆无忌惮的和野心勃勃的政治冒险家,为希特勒这样演讲手段高超,愚弄百姓是拿手好戏的独裁者开辟了道路。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成功进行了货币与金融改革,同时掠夺式的限制犹太资本家。将犹太人财产拿出一部分补贴德国选民,进一步换取支持。

举国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鼓励发展汽车产业和其他工业,激增的军事订单刺激着容克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工资收入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从魏玛时代超过三分之的失业率(只统计了适龄男性,妇女不在统计范围内),到了36年柏林奥运会前,德国就业率几乎达到了100%(当然还只限于男性),已经俨然成了世界强国。

此时,老百姓不但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的工薪阶层也能担负起私家车,或者出国度假。德国民众也开始对纳粹党越来越有信心,在他们看来,纳粹党是为国民”谋幸福”的政党,希特勒犹如神一般的存在,得到了万众拥戴,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顶礼膜拜。因此,纳粹党不断地积累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第三、纳粹开始鼓吹社会达尔文论,各种手段证明日耳曼人是最高贵的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其他的劣等民族应该为优秀的雅利安腾出生存空间。

当然,腾地方不能靠嘴皮子,必然要发动战争,这一点,在复仇一战“血耻”、收复“故土”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的煽动下,普通老百姓根本察觉不出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四、纳粹及其善于利用广播、电影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洗脑。

比如,纳粹上台后,重点补贴了收音机生产行业,半卖半送的给德国老百姓提供廉价收音机,鼓励他们听希特勒演讲,不知不觉的被灌输了纳粹思想。

戈培尔说过,“谎言说一万遍就会变成事实”。

此时,除了党卫队,德国正规军队——国防军,也要宣誓效忠希特勒(下图)。

甚至,在希特勒上台组阁后,学校道早安的歌曲《上帝祝福你》都被替换成了《希特勒万岁,万万岁》。

洗脑和效忠思想从娃娃抓起,给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上深深的烙印——“希特勒就是心目中的上帝,只有元首和他的纳粹党才是唯一能够救赎自己“全能的神”,无条件地忠诚并爱戴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是自己的崇高的义务和责任,对此有任何的怀疑和动摇都将是民族和国家的敌人。”

当时德国人民被宣传洗脑的有多狂热,举个例子。

为了不给优秀的日耳曼民族拖后腿,他们竟自发决定为国家节省资源,主动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残障儿童)送去安乐死,亲手断送自己的后代。更有甚者,觉得自己条件差,就自发申请做绝育手术,据统计此类人数高达40万。

因此,在上上下下充斥着民族主义狂热的时候,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集权国家以迅速实现德意志民族的复兴,通过痛快的战争一洗雪耻,很轻易地就成为了德国人、奥地利人,甚至捷克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的最大共识。

有了这样的共识,纳粹宣传的所谓“德国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一下子就俘获了民众的心,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一圆“强国梦”,以牺牲思想自由、个人政治意识,甚至他国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为如此,纳粹的各种罪行,战争的正义与否,也就容易在复兴民族主义的大旗下被德国人忽视。

显然,谁也没意识到,短暂的繁荣背后就是无尽的毁灭。

二战的德国,比一战输的更惨(一战主要是在别国地盘上折腾,本国没有遭到战争破坏,二战德国经历了惨烈的空袭和本土作战),战后进一步被割地赔款,分区占领,国家也一度被一分为二,成了冷战的最前沿,那些狂热的民众最终成了战争的受害者。

那为什么二战时还存在骑兵?

事实上火枪的发明并没迅速使骑兵退出战场——世界上最早的火枪我国宋理宗开庆年间发明的突火枪,然而这一新式武器的发明并未使宋军在面对金军和后来的蒙古时获得多少优势。火枪技术通过蒙古西征和丝绸之路贸易逐渐传播到中东和欧洲并演化出了火门枪——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火铳。火铳的问世并没迅速使骑兵和弓箭退出战场——在欧洲、中东、中国、鬼子都出现了一段冷热兵器混用的时期,甚至因为火器的问世还一度促使骑射获得新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和早期火枪的缺陷有关:使用火门枪的士兵们先要把一些黑火药从枪口处倒入枪管底部,然后再把子弹从枪口塞入枪管,接着还要用一根通条把子弹和火药捣实。因为要把子弹从枪口处塞入枪管,所以子弹的直径就必须小于枪管的口径,这就导致大量的火药气体从枪口处流失从而大大的影响了火门枪的射程和杀伤力。也因为要把子弹从枪口处塞入枪管,所以火门枪的子弹大多都是质地柔软的铅弹。在把子弹和火药捣实之后士兵们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少许火药倒在一个叫火门的小火药池里,这也是火门枪名字的来历。这个叫做火门的小火药池通过一个小孔与用来发射子弹的发射药相通。然后士兵们再点燃一根捻子或用一根灼热的金属丝或用烧红的木炭将火门里的火药引燃,火门里的火药爆炸后所产生的大量高温气体迅速引爆发射药,从而完成一次射击。这意味着在命悬一线的战场上,在完成这么复杂繁琐的动作后才能发射一枚子弹,面对敌方高机动性的骑兵部队根本来不及打第二枪。事实上当时的火枪射速还在弓箭之下,因此被世界各国的士兵普遍嫌弃。

为彻底解决火门枪点火与瞄准的问题欧洲人又发明了火绳枪。火绳枪其实就是用一根缓慢燃烧的绳子来代替火门枪手手中的灼热金属丝和木炭。火绳枪手在扣动扳机后,一根缓慢燃烧的绳子就会迅速下落点燃火门中的火药,从而完成发射。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革新但却在实战中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由于扣动扳机与击发子弹几乎在同时完成,火绳枪的出现第一次使得精确瞄准成为可能,相应的在枪管上也就出现了用于瞄准的准星。火绳枪虽然解决了点火与瞄准的难题,使得精确射击成为可能,但是火门枪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火绳枪中仍然存在:使用火绳枪仍要受到天气的影响,刮大风下雨的时候火绳枪就无法使用。而且使用火绳枪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扰——那就是必须在开战前点燃火绳,要是一直让火绳燃烧着倒是能够随时作战但是士兵们每人就得背上一大捆火绳才行,这显然不可能,所以使用火绳枪的军队一旦遇到突然袭击就会陷入被动。使用火绳枪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在黑暗中亮如星火的火绳使得军队无法隐蔽,亮闪闪的火绳无疑会暴露目标从而成为敌人的靶子。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看到了火枪对战争引发的革命性影响并致力于钻研新式火枪战术以使火枪的威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使早期火枪的弊端被尽量规避:洪武二十一年(1388)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伦发举兵30万(号称)反明,奉朱元璋之命镇守云南的平西侯沐英即刻挑选3万精骑前往平叛。明军的战马一见到思伦发的象兵就吓得四处打转。在这样的情形下沐英想到了利用明军的火器优势,不过此时明军的火器有一个缺陷:打一发之后需要花相对较长的时间填充火药,还没等弹药装填完毕也许敌人就已冲到眼前了。沐英针对这一缺陷命令部队将火铳、神机箭分置三行,第一行发射完毕就自动退下装填弹药,第二行则前进射击,第二行射击完毕再退下装填弹药,第三行前进射击,等第三行设计完毕时之前的第一行已装填好弹药,如此循环往复。后来这一战术在明军远征漠北之时也一再被使用。无独有偶1575年6月28日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也祭出三段击战术,凭借这一战术和拒马栅栏的结合战胜了当时享誉鬼子的武田骑兵队。尽管织田信长的三段击战术在鬼子算是创造性的使用,但其实早在他之前的187年前的沐英就率先实践过这一战术。后来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也曾使用这一战术重创敌人。新式的火器战法不仅远播海外,在明朝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率兵20万出征,却在土木堡被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随即瓦剌大军一路南下直逼北京。明朝一代名相于谦(不是说相声那位)诱导瓦剌骑兵进入伏击圈,随后火铳、火炮、神机箭密集齐发,最终一无所获的瓦剌大军不得不撤离北京。这种分段式射击战术在欧洲直到18世纪才由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发明出来。分段式射击战术固然有利于火枪的威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必须借助各种屏障迟滞敌军的行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所以这种战术的使用者要么像于谦那样诱敌伏击,要么像织田信长一样设置障碍屏障,这一时期的火枪还远远没能达到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的地步——1577年9月23日织田信长部下的柴田胜家在手取川之战中也使用了火枪部队同上杉谦信对阵,然而此战的结果正好同长筱合战倒了过来,由此可见这时的火枪还不是一种制胜法宝,关键还是看指挥官的使用方法。

直到1851年比利时工程师加特林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机枪,至此战争形式出现了质的突破。1883年威力更加强大的马克沁机枪问世。机枪的问世彻底解决了弹药不能连发的问题,然而正如题目中所说的直到二战时期仍存在大量的骑兵部队,这意味着从机枪发明问世到骑兵退出战场之间还有几十年时间。这首先是因为机枪的普及本身需要一定时间,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也不是最关键的原因——毕竟几十年时间足够普及一种新式武器了。事实上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人就率先意识到骑兵这一兵种在机枪和铁丝网面前将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然而骑兵并未因此而迅速退出战场——就连最先判断骑兵会在新式战争形态下被淘汰的英国在一战期间不仅在国内大量征用马匹,甚至还从澳洲、北美、阿根廷等地大量进口马匹,以致于不惜连民间的儿马也都加以征用。相比之下后期才参与一战的美国也征用了100万匹战马,德国人则建立了国营的种马场,鬼子人则在大力引入外国优良马种。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尽管随着机枪的问世已使骑兵越来越难以在正面战场发挥作用,但此时各国在军队的后勤补给方面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因此军队在执行侦察、后勤等任务时仍需要大量使用骑兵。尽管在一战中随着坦克以及各种军用汽车的发明使战争的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然而这时的坦克和军用汽车克服复杂地形的能力仍相对有限,因此在一些机动车无法通行的道路上仍必须使用骑兵拖动火炮、救护车和军辅车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陆续投入战马600万~1000万匹,而战马的损失率也异常高昂:英国损失了48万匹战马;美国征用的100万匹战马最终只有200匹左右在战后回到美国。如此高的战马损失率从侧面证明骑兵的确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战争,事实上一战正是西欧各国的战争模式由以畜力为主向机械化时代转型:战争中英国人率先将坦克这一新式武器投入战争,法国人也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摩托化部队。

到二战爆发时欧洲西线战场已基本没骑兵的用武之地了,然而在东线战争以及亚洲战场上仍能见到骑兵的活跃身影。尽管新式的机械化战争正逐渐使骑兵失去用武之地,然而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水平并不一致,因此机械化的程度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鬼子骑兵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和1945年苏联红军的八月风暴行动中面对由苏军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的确损失惨重,然而在中国战场却依然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主要是因为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较差、武器装备水平较差。鬼子发动侵华战争后根据我国地形特点而专门掳掠了大量中国马用于战争,鬼子骑兵在中国战场扮演的不仅是后勤补给运输的角色,也实际参与到一线的战斗中。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欧洲战场骑兵的作用已不太大——这时欧洲的骑兵部队主要是在坦克和装甲车无法克服的复杂地形下作为牵引力使用,毕竟这时人类的战争形态尚未进化到完全的机械化水平。当然任何新式战术的应用普及都需要时间,而各国对新式战术的接受程度是有差异的——波兰在与德军的战斗中其战术思维就仍停留在一战时期,以致于出现了用骑兵对抗德军坦克的现象。二战后随着各国军队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已使骑兵几乎完全失去用武之地,目前世界各国的骑兵部队更多是一种礼仪性质的兵种——象征本国军队的辉煌历史,塑造人民的尚武精神。

为何分成了甲乙丙丁4个等级?

作为一个极度自尊、敏感而又奇葩的国家,鬼子的军队近代化承袭于德国,但又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家的军、师、旅、团、营、连、排配置。虽然存在“军”的编制,但却只是临时的,只有“师团”才是最高级别的固定编制单位。

所谓“师团”,是近代鬼子陆军改革后所采用的主要战术兵团,下设有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和小队。

明治维新期间,天皇逐渐掌握了鬼子的国家大权,开始为了对外扩张而进行军队改革。1871年,鬼子正式推行征兵制,先后设立了早期的四个镇台,分别是东京、大阪、仙台和东北,后又扩编为六个镇台。

1888年,鬼子将国内原有的六个镇台改编为师团,序号从第一师团至第六师团,成为日军中最早出现的师团。其中,东京镇台改称第一师团,仙台镇台改称第二师团,名古屋镇台改称第三师团,大阪镇台改称第四师团,广岛镇台改称第五师团,熊本镇台改称第六师团。之后,为了拱卫东京和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至此初步具备了近代化陆军的规模和实力。

1894年,鬼子就是凭借这7个师团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一举击败了清政府并签订了《马关条约》。此后,沙俄与鬼子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矛盾激化,双方又爆发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中,鬼子虽然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取得胜利并且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但是,它也深感自己军队的匮乏和薄弱,从而进一步扩军备战,到1915年时已经先后组建了共计21个师团。

由于鬼子国小民穷,大量养兵使得国家的财政极为吃紧。本着既要训练兵源,又要减轻负担的原则,鬼子要求陆军服役期缩短为两年,复员军人返乡后加入“在乡军人”以作为预备役。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鬼子政府迅速征召这些预备役“在乡军人”重新服役并且编列为新的师团。这些新成立的师团,编号通常都已经排到100以后,归为乙种师团或者丙种师团。比如,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和第14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的。

整个二战期间,鬼子一共组建了170多个各种师团,其中有50多个师团主要分布在中国战场。这些师团,在侵华战争中极为活跃,尤其在前期更是极为嚣张,有时一个师团或半个师团就敢向中国的几个正规师发起攻击。

那么,鬼子的师团为何要分成甲、乙、丙、丁这四个等级呢?而且,这四个等级的师团战力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一、甲种师团

这些师团装备最为精良,训练最为到位,成军也最早,采用了“四四制”,满员时在20000人以上。通常配备有步兵、骑兵、工兵、炮兵、辎重等各种联队,而且还装备有各式的重型武器和火炮,另设有单独的陆军飞行兵。

二战中,日军共组建了21个甲种师团,因为训练有素和装备精良,其战斗力水平极为强悍。就以士兵的基本素质射击为例,由于鬼子资源匮乏,对于弹药尤其珍视,因此特别注重射击训练。

淞沪会战之前,英国的军事观察团通过实地考察,给出了鬼子甲种师团士兵射击A级的评语。据鬼子作家五味川纯平回忆:

甲种师团的射击要求是”300米外的伏靶必须五发五中,而且弹着点必须要分布在拳头大的面积内”。

在正面战场,日军就是利用这种精确的射击技术连续出击,完全不像“抗日神剧”中那样不堪一击。例如,在忻口会战中,仅仅半个第五师团就击溃了阎锡山30多个正规师,其战斗力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二、乙种师团

这些师团的装备水平和人员数量都明显逊色于甲种师团,采用了“三三制”,满员时大约有15000人以上,是鬼子在中国战场的主力军。他们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往往几个军的国军部队都不是其对手。

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虽然占领了中国上海,但也使得自己“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破灭。为了尽快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开始大幅增兵中国战场。受此影响,鬼子国内开始迅速吸纳“在乡军人”,组建了大量的乙种师团。

以武汉会战为例,国军的几个主力军10余万人,经过血战才勉强击败了第106师团。这次惨胜,也成为了中国军队唯一一次打败日军乙种师团的战例。只不过,经过短短几个月的休整,这个乙种师团就又重新出现在南昌会战中。

三、丙种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虽然取得了短期的战场优势。不过,面对美军的强势反攻,尤其是中途岛海战后,美日之间完成了攻守易势,鬼子开始处于了完全的守势。

面对战场的窘境,鬼子只得继续扩充部队,开始临时扩编原有的辅助部队,组建了一些丙种师团。这些师团的规模有限,兵力满员时也就在12000人左右,装备和训练水平也明显存在差距。

通常情况下,这种师团的战斗力水平一般,在作战中只作为辅助力量使用,几乎不担任主要的攻击任务,大都用于运输补给和后勤支援等。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由于我国当时贫弱,即便是这样的丙种师团都强于国军的战斗力,大致相当于国民党一个王牌军的作战水平。

四、丁种师团

丁种师团也被称为“治安师团”,从名字就能判断出其战斗力水平低下。由于鱼龙混杂和参差不齐,这种师团满员时也就10000人左右,只经过简单的军事训练。

到了二战后期,鬼子已经彻底被拖入了战争的泥潭,国内再也无法组建像样的师团。为了维护本土的社会秩序,政府会选用老弱病残和体弱多病的男子拼凑成为丁种师团。

由于鬼子国内的兵源已经完全枯竭,这样的丁种师团除了用于维护社会治安以外,有时也被派往中国战场用于清乡和扫荡。不过,他们的战斗力甚至还不如国军的部队,从不承担前线的作战任务。

在抗战初期,由于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落后,兵源素质和战斗力也不高。所以,想要消灭日军的一个师团甚至是旅团都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甚至于,别说是日军的一个师团,就是日军的一个联队或者一个大队,都能撵着国军的大量正规军逃窜。就以电视剧《亮剑》为例,主人公李云龙以区区一个团的兵力就敢于正面硬杠坂田联队,而且还将其全数歼灭,这完全就是艺术的加工和演绎,根本不会出现在抗战期间。

笔者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讲述历史,讲述日军师团的分类和战力,绝不是为了涨小鬼子的威风。事实上,日军师团的优势只是比较优势而已,如果他们遭遇了德军的装甲师、苏军的近卫师或者美军的机械师,分分钟都会被打出原形。

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抗战前后的国力太弱,导致了军事力量的严重不足,才使得抗日战争取胜如此艰难。“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战争的阴霾并没有走远。不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想打仗,可也不怕打仗!@文史不假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