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教声望,朱元璋能称帝是因为元末群雄之一的郭子兴栽培重用才奠定基础的吗?

2023-06-18 12:55:04 79阅读

红衣教声望,朱元璋能称帝是因为元末群雄之一的郭子兴栽培重用才奠定基础的吗?

明太祖朱元璋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扫荡元末群豪,将蒙元势力赶到长城以外,直至建朝称帝,很多人都说他是依靠郭子兴的帮助,认为是郭子兴的栽培重用才奠定了朱元璋崛起乃至称帝的基础,这种说法对不对?

先来看看史书上记载的从朱元璋投奔到郭子兴麾下,直到郭子兴病逝后独自成为一方诸侯,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红衣教声望,朱元璋能称帝是因为元末群雄之一的郭子兴栽培重用才奠定基础的吗?

一、招女婿,嫁马氏

1352年,朱元璋24岁时接受汤和(当时出任郭子兴麾下千户官)的建议投军到郭子兴麾下,因缘巧合之下,被郭子兴看上,直接就授为亲兵十夫长,并且很多军机大事都询问朱元璋的意见,且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

二、朱元璋救郭子兴

郭子兴和一同起兵的义军首领在濠州争权夺利,结果,郭子兴差点被杀,朱元璋紧急赶回濠州,救下郭子兴,这个过程中,朱元璋起到比郭子兴的儿子更大的主导作用,史载其“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彭大,郭子兴在起义军中的盟友,和朱元璋联手救郭)”。

三、朱元璋成为镇抚

1353年,朱元璋感觉到没有嫡系力量无法真正出头,独自回老家募兵,未来的大明第一将徐达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跟着朱元璋混,朱元璋招募了七百乡兵,因为有了这数百乡兵,郭子兴才任命朱元璋为镇抚,有了独自领军的名义。

四、独自向外发展,朱元璋拿下滁州

朱元璋做了镇抚后,当然想有所作为,可郭子兴连濠州的归属都搞不定,忙着和城中的其余义军将领勾心斗角,哪有心思对外扩张,于是,朱元璋和郭子兴做了交换,把他招募的七百人全给了郭子兴,只从中精心挑选了二十四人,换取郭子兴同意他独自对外扩张,朱元璋就带着这未来的淮西二十四将开始了发家之旅,攻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根据地滁州:

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五、实力已经超过郭子兴的朱元璋让出滁州主导权

朱元璋攻下滁州后不久,郭子兴被濠州的起义军将领联手排挤,在濠州混不下去了,于是带着麾下万余将士来到滁州,朱元璋主动让权,其时,滁州有义军三万,其中两万余都是朱元璋招募和收降的,朱元璋在军中的实力已经超过郭子兴。

六、郭子兴病逝,郭天叙战死,朱元璋成为一路诸侯

1355年,郭子兴逝世,他的儿子郭天叙、小舅子张天佑、养女婿朱元璋共同继承了他的遗产,名义上郭天叙是第一领导人,随后,郭天叙和张天佑子和元军的交战中,因被叛徒陈埜先(朱元璋招降进义军的)出卖而战死,朱元璋接纳其余部,正式成为一方诸侯。

以上是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数年中发生的大事件,从中可以看到,郭子兴给朱元璋的帮助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给了朱元璋名义和名气,代表事件就是把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让朱元璋在特殊的时候,可以名正言顺的指挥郭子兴的部队,成为郭子兴义军中的领导人之一。

其二是给了朱元璋发家的初始资金,起义也好,造反也罢,都是需要资金的,《明史》中记载,郭子兴的父亲因为娶了富家女“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成为了家乡的富翁,因此,继承了父母遗产的郭子兴才有底气“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招募数千人起义。

而朱元璋投军时一无所有,否则,他当时就会回家乡募军,而不是在成为郭子兴女婿后才去办这事,这些招募来的部队是需要粮食和钱财供给的,朱元璋可发不起工资,都是郭子兴给的。朱元璋独自发展打滁州时,刚开始的物资供应也是郭子兴提供的,代价是朱元璋把招募的数百乡兵几乎全给了郭子兴。

所以,郭子兴给朱元璋的帮助很重要,没有养女婿的身份,郭子兴也不会放朱元璋出去自成一系,没有郭子兴提供的部分资金,朱元璋也无法招募嫡系部队和拿下滁州这个发家的根据地。

可要说郭子兴的帮助奠定了朱元璋崛起的基础也不正确,反而是因为郭子兴的志气和能力局限性,限制了朱元璋的发展,郭子兴从起义开始就待在濠州,可他连一个濠州都掌控不了,和同时起义的几个人平分区区一个濠州,他只占有了五分之一。

就这样,他也一直没有向外扩张的想法和野心,宁愿待在濠州城和其余起义军将领内斗,且在内斗中屡屡处于下风,要不是朱元璋救他,后来又给了他滁州为根基,他哪有机会善终?早早率数千人起义反元,混到最后,麾下部队有三分之二是朱元璋的人。

郭子兴就是这样一个无大志、无能力的人,幸亏朱元璋主动跳出这个框框外,否则,也会被他拖累,郭子兴给了朱元璋部分起家的本钱,朱元璋也回报了他救命之恩和濠州之外的容身之处,郭子兴看中朱元璋的眼光倒是不错,这是他唯一的优点。

朱元璋能在元末群雄中崛起,小半基础是从郭子兴处得到,大半还是依靠的自己的眼光和能力,郭子兴早先对朱元璋的任用恐怕是参谋型的,有事一起商量,但不给他带兵,直到朱元璋回乡招募了数百乡兵后,才给了他独自领兵的权力。

而且,郭子兴恐怕也想不到,朱元璋只带着区区二十四个人,就能一路招降纳叛数万军队,然后夺下不比濠州差的滁州作为根据地,都说时势造英雄,可懂时势又能善用之且敢用之,古今又能有多少人?朱元璋借郭子兴入棋局,最终完胜全靠自己。

为什么现在有的人黑袁崇焕和岳飞?

答 | 獬执事

对英雄英雄与昏君奸臣进行反思,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相反,这可以看做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并得出自身结论的体现,毕竟读史最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获取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拒绝脸谱化的史书,才会有独立思想诞生。

以岳飞与秦桧来论。在关羽崇拜未定型之前,岳飞有武圣之称,其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不可撼动;而秦桧则是公认的奸臣,以至于乾隆朝秦桧的后人秦涧泉也写出了“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对联。然而,传说轶事、文学演绎中的人物形象和真实历史上的人物形象毕竟是有区别的,我们要评价一个人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正史而非小说。

岳飞的确是抗金的民族英雄,但是回归到宋朝历史可以看出,文官节制武将才是两宋最基本的国策。这个国策有利有弊,利在一扫唐末藩镇割据的乱象,加强了中央集权;弊在削弱了军力。但考虑到宋朝开车皇帝本身是黄袍加身,这个国策就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而这个时候,岳飞横空出世,带出了一支岳家军,又有功高盖主之威——历史上这样的将领谋逆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最想杀岳飞的一定是赵构,秦桧自然只是食君禄忠君事了。然而这样是不是说明赵构一定杀错了人,岳飞一定不会谋逆呢?谁说得清!正如白居易的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如果岳飞最后成了侯景,后人对其的评价又会是哪般?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一想,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而后进九锡以至于称帝,后人又会如果评说?

所以,对对英雄英雄与昏君奸臣进行反思,其实是对教科书僵化的定论做出自己的推理。只要符合史实,就值得鼓励——但如果是为了黑而黑却拿不出证据,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历史上最惨的灭门之祸是怎么发生的?

那肯定是‬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方‬孝顺儒‬。大明朝最辉煌的家族毫无疑问是老朱家,而最被悲惨的莫过于方家,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官方屠灭十族的人家。847条鲜活的生命,究竟是证明了一个家族的气节,还是白白沦为牺牲品?

方克勤出生于儒学世家,从小就是学霸级人物。参加元朝科举时,一卷评判天下大势的论文看的考官拍案称奇。但因为意识形态有问题,而没人敢录取他。

元朝的科举就是个样子工程,天生爱烤串的草原贵族们,打心眼里瞧不起爱考试的汉人。不学文化课的蒙元把中原大地烤了90多年后,被朱元璋打到漠北卖烤串去了。

大明刚开国,德行声望都很好的方克勤被推举做官。他拒绝了,因为要在家侍奉年迈的老母亲。县里的领导求他去京城转一圈就回来,好让自己给上面交差。

方克勤只得去京城,进京不久就被分配到济宁当知府。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好官,不贪图功利名誉,生活节俭到一件布袍能穿十年。可惜,后来被卷入“空印案”中冤杀了。

洪武年间,被冤杀的好人何止万千!方克勤的儿子们扶着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其中就有他最著名的儿子——方孝孺。

方孝孺小时候比老爹更聪明,据说懂事后每天看书是按寸算的,是文艺圈里著名的“小韩愈”。长大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

少年得意的方孝孺才华横溢,更是宋导师最器重的得意门生。他专攻仁义礼法,仆人抱怨快没钱吃饭时,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的又不光咱一家!”

方孝孺才名很高,朋友圈当然也高端,他25岁时被引荐给朱元璋。方孝孺第一次见朱元璋,不知有没有想起自己的父亲,被这个人冤杀的父亲,比这个人还要小2岁的父亲。

朱元璋很看中方孝孺学问渊博,他对太子朱标说:“这是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将来要把他一直用到退休。”朱元璋让方孝孺回去再吸点地气,毕竟还没有太子年龄大。

方孝孺回家后闭门读书,出版了《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好几本专著。期间还因受牵连被逮到京城,朱元璋得知后点名释放方孝孺,这是个了不得的大信号。

很快就有人举荐方孝孺做官,朱元璋给评了个教授让,他去给儒生们多讲讲课。如果,日子这样下去,方孝孺将会成为大明朝的道德楷模,但是太子朱标死了。

朱元璋在悲痛之余,改立大孙子为储君。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温文尔雅,这位从小诵读儒家经典的谦谦君子,21岁就当上了大明集团董事长。

建文帝带着三位儒门大师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走到历史前台。老黄、老齐都是进士出生,他们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理想。方孝孺虽未中举但才气极高,他更崇尚《周礼》中仁政治国的理念。

这个勇敢、正直、充满理想的儒家组合,迫不及待的想要改造旧世界。建文帝经常听老师们的高谈阔论,每次就像喝了一大碗鸡汤般热血沸腾。

朱元璋留下的不仅是皇位,还有25个宝贝儿子(藩王)。老朱认为只有血脉靠得住,他批准藩王拥有私人武装,以方便“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一起保卫老朱家得之不易的大明朝。

大明朝是老朱家的,但哪个姓朱的当家就说不准了。这些王爷们可是战场上爬滚出来的,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吼一声:你愁啥?温文尔雅的朱允炆明显镇不住这帮叔父。

于是,齐泰和黄子澄热情鼓励建文帝削藩,高巍等人请求不要削藩,应施行推恩政策。方孝孺只是认真编写他的《太祖实录》和《类要》等典籍。

年轻的皇帝以为砸人家饭碗,就像开发布会谴责一样简单。他登基不到半年就开始削藩了,但出现了分歧:

齐泰:燕王势大,第一个干掉他杀鸡儆猴。黄子澄:燕王势大,如果干不动那就太丢脸了,还是先干周王。

朱允炆想起一句名言:吃柿子挑软的捏!他在一年之内干掉五个小藩王,把燕王从一名铁血猛将硬生生逼成了奥斯卡影帝。朱棣靠着装疯卖傻,就把朝廷这几个读书人忽悠瘸了。

朱棣为麻痹朝廷,就让三个儿子去京城转转。结果朝廷不但包车送回来,还给赏了2斤秦岭一白的土蜂蜜。理由是黄子澄想麻痹燕王,证明朝廷没有削藩的想法,好让他放心睡大觉。

撸了人家五个兄弟,路边社的保安都知道朝廷要削藩!朱棣看清智囊团的感人智商后,继续低头憋大招。后来在姚和尚的点化下遁入空门,不是,化成猛虎出兵造反。

黄子澄推荐李景隆当统帅,这位大明第一草包将军逢战必逃,白白害死数十万明军。建文帝还舍不得处理他,最后就是这货打开城门欢迎朱棣入京的。

四年靖难之役中,朝廷所有的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都快被他骂成孙子辈了。其实,方孝孺也又谋划,但在17岁就独守北平,一生驰骋疆场的朱棣眼里,这些读书人的套路太小儿科了。

南京城破,朱允炆点燃皇宫下落成谜,方孝孺则被捕下狱。朱棣听说朱允炆失踪后长出一口气,他正发愁要怎么处理这位大侄子,毕竟人家才是正统。朱棣入京前,姚广孝来了。

姚广孝:“自起事以来,我从未向殿下要过任何封赏。如今大业已成,希望殿下能满足我唯一一个请求。”朱棣:“但说无妨。”姚广孝:“方孝孺必定不会臣服,殿下入京后千万不要杀此人,不然天下读书种子就绝了。”朱棣:“小事一桩。”

朱棣刀头舔血多年,很少见到真正不怕死的人,读书人嘛,吓唬吓唬就好了。朱棣这位兼具雄才大略和残暴嗜杀的神经质帝王,他严重低估方孝孺的信念。

进入南京城,朱棣看到垂涎已久的皇位。想要坐的光明正大,必须得有正统之名,他不惜改称马皇后为自己的生母,他还需要一个极有份量的继位诏书。

方孝孺是最完美的人选。论才气,名满天下;论德行,举世皆知;另外他还是朱标和朱允炆人生导师。如果这位重量级人物能出份诏书,朱棣的功业就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朱棣想到方孝孺写的那些檄文,当年把自己骂到怀疑人生,现在看来篇篇都是文采斐然的满分作文。他让人去监狱带方孝孺,方孝孺刚走入已经物是人非的大殿,就嚎啕痛哭。

朱棣:“先生别哭了,我只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成王在哪里?”朱棣:“自焚死了。”方孝孺:“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国家需要成年的君王。”方孝孺:“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黑下脸:“这是我们朱家的事。”朱棣让人端来笔墨,说道:“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骂道:“死即死,诏不可草。”

被朱棣逼急了,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后掷笔于地。朱棣看到“篡”字就炸毛了,这是他造反以来最大的噩梦。

朱棣冷森森地说:“汝不顾九族矣!”孝孺义冷哼一声:“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神经质的暴脾气上来了,他派人抓捕方孝孺的九族亲属,又将其同事、朋友、门生凑成十族。讲这847位大活人,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全杀了,方孝孺最后一个被凌迟。

早在搜捕之时,方孝孺的妻子带着两个儿子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在朱棣的残暴手段下,那些没来得及自杀的女眷们,最后都是生不如死。

毋庸置疑,方孝孺是一位非常有气节的人,但是他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朱元璋冤杀方克勤,朱棣又残杀方孝孺,这两对父子或许真是天生相克。

历史总在轮回上演,一千多年前的晁错与方孝孺何其相似。晁错的父亲听说儿子鼓动汉文帝削藩,专程连夜从老家赶来。

晁老爹:“皇帝刚继位你就鼓动削藩,你非要弄的皇室骨肉相残吗?”晁错:“不这样做,天子没有尊严,国家不得安宁。”晁老爹:“你这样做,老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我们老晁家就完蛋了。”

晁老爹看到儿子不听自己的,回到老家后服毒自杀,临死前还让族人外逃避祸。削藩引爆了七国之乱,汉文帝迫于形势杀了晁错,最后多亏周亚夫的细柳营才平灭叛乱。

再说一句,朱棣登基后,先恢复被建文帝废掉的五位藩王(湘王自焚而死),让兄弟们放心去嗨皮。然后打出一套组合拳(换封地、推恩、找茬等等),不动声色就缴了藩王们的枪杆子。

建文削藩,4年就葬送了皇位。永乐削藩,却开创永乐盛世。而靖难之役中的残忍弑杀,就像洪武年间的株连冤杀一样,早已被辉煌盛世的荣耀所消弭。所谓“吃人的历史”,大概就是缺乏对个体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吧。

朱棣的品行远不如朱允炆,但他做了朱允炆永远干不成的事!或许真应了那句“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谁能卡点谁说了算吧。

丐帮帮主耶律齐的结局是什么?

在《神雕侠侣》中,蒙古人集结大军围攻襄阳,并且调来了几十门红衣大炮,郭靖带领丐帮众弟子死守,但是最终襄阳还是城破。郭靖、黄蓉葬身襄阳,一代著名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侠就这样带着遗憾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郭靖、黄蓉殉城襄阳城,但是他的子女还是牵动着无数金庸武侠迷的心。

大家都知道郭靖与黄蓉一共孕育了三个子女,分别是郭芙、郭襄与郭破虏。

众所周知,郭破虏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而郭襄后来建立了峨眉派,那么郭靖的大女儿和大女婿耶律齐去了哪里呢?

都知道,这耶律齐是郭靖的女婿,深受郭靖器重,郭靖将他的毕生武功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真经》都传授了给他。

而这耶律齐也非常争气,将降龙十八掌与《九阴真经》融会贯通,实力非常强悍。

@朵儿聊趣史

只需霍霍两下子,手心里面就会飞出两条大金黄色的飞龙,发出嗷嗷叫的声音,而且两条飞龙所到之处,周围到处爆炸,直冒火星子,堪比氢弹原子弹、原子弹。可见这耶律齐是多么的厉害啊。

那么按理来说,以耶律齐那个时候的实力,在襄阳城破之后,定能在江湖武林掀起一番风云,让蒙古人寝食难安。

但是在《神雕侠侣》中,似乎耶律齐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给元朝统治者造成惨不忍睹的伤害。

那么襄阳城破之后,郭芙和耶律齐到底怎么样了呢?他们到底去哪里了呢?实际上答案就在《倚天屠龙记》之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倚天屠龙记》开篇就是,屠龙宝刀重现江湖,并且还有一句口号:“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而众所周知,这是蒙古人为了让江湖武林中人争夺屠龙刀而自相残杀定下的计谋。但是问题是为什么屠龙宝刀会落到了蒙古人手里?

实际上这就暗示了,其实这屠龙宝刀乃是耶律齐交给蒙古人的。

那么为什么耶律齐会背叛郭靖,投降蒙古人呢?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首先,大家都知道,耶律齐迎娶郭芙多年,郭芙也没能为耶律齐诞下一儿半女。

而耶律齐乃是辽国皇族后裔,要不是亡国了,人家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太子殿下,娶你郭芙本来就算是你高攀了,但是你还生不出孩子,耶律齐自然不怎么高兴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郭芙有一个好爹、好妈,那都是江湖武林大佬,耶律齐还在他们手底下做事,想纳个小妾都不敢,能不郁闷嘛?

况且耶律齐拼死拼活打了胜仗,那都是郭靖的功劳,耶律齐心里憋屈,所以最后耶律齐叛变了,然后将郭破虏给杀了,最后夺得屠龙宝刀,献给了蒙古人,所以蒙古人才有了屠龙刀,让后来的江湖武林中人自相残杀。

那么郭芙呢?其实郭芙后来被耶律齐给休了。

然后郭芙承蒙杨过的帮助,带回来古墓,当时小龙女看郭芙一人孤零零的,于是决定与郭芙姐妹相称,共同伺候杨过。

而杨过本来想要为郭靖、黄蓉报仇,但是由于杨过早年被砍断了手臂,常年生活在古墓之中,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于是报仇之事暂且放下。

后来郭芙为杨过诞下一子,此人就是后来明教的教主阳顶天。

@朵儿聊趣史

当时杨过亲自传授阳顶天武功,并且将郭靖的武功也都传给了他。让阳顶天从小立志完成郭靖、黄蓉的驱逐蒙古鞑子,恢复汉室江山的遗愿。阳顶天于是就勤学苦练,最终神功大成,

这也就是为什么阳顶天后来成为了明教教主之后,一改明教的政策,坚决推翻元朝的原因,因为他的外公、外婆就是被蒙古人给害死的。

而后来投降蒙古的耶律齐也被阳顶天所杀,当时元朝人都慌了,深感明教不除,迟早会留下巨大的隐患,于是这才让屠龙宝刀重新现世。

而耶律齐也是自私的,不希望蒙古人知道屠龙刀的秘密。所以蒙古人一直也不知道屠龙刀和倚天剑中藏有兵法和武功秘籍。

因此,襄阳城破,郭芙与耶律齐去哪了?实际上答案就在《倚天屠龙记》里。

关注@朵儿聊趣史,古老历史时光里的那些美妙故事,慢慢说与君来听。#历史#我要上头条

为何有人说明朝是最黑暗的朝代?

提这个问题的人明显是个明黑!如果历史学家认为最黑暗昏庸的是明朝,那一定没完整学过中国历史的伪学者,不说小朝代,就统一朝代而言,这些学者把晋代放在哪里!

明朝到灭亡都是算是昌盛的朝代,但是极大的缺陷在于区域发展不均衡,官方忽视工商业,财政税收制度不合理,农民负担太重!虽然皇帝奇葩多,政治也腐败,但是东南地区人民生活相当富裕,藏富于民!而被吹捧的清朝是真正的假盛世,人民穷的很,人口大增长没发生饥荒明显是因为明后期引进的红薯普及种植了!军事方面更不用说,明朝到最后关头都保持两面作战,清朝和比自己弱小的鬼子打都大败亏输,割地赔款让鬼子真正走上了富强之路!

有人说明朝对百姓政策不好,朱元璋是中国所有皇帝中出身最卑微的,看看明朝官员的薪水就知道明朝立国之初农民地位要高于多数朝代!

有人说明朝宦官猖獗,但起码明朝太监都在皇帝控制之内,比起汉唐真是不值一提!

有人说明朝不和亲不纳贡是因为明代没统一的游牧政权,这就可笑之极了!简直闭眼睛昧良心说话!明是大一统朝代包括本朝中唯一一个从南向北打下天下的,明的天下是从纵横亚欧的全球最强大的帝国手中夺取,终明一朝始终被外族侵扰!反观唐朝让一小小青藏高原政权打的屡屡送公主给人当小老婆!明朝皇帝被捕,文武百官也未向异族低头,不知道明黑有什么脸嘲笑不和亲不纳贡!

再说说很多人崇拜的西方文明!欧洲的航海历史明朝早其百年就能做到,没有继续下去,和制度无关,皆因无利!明朝所创内阁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到现在还有国家使用,有这种先进制度,反而让皇帝的决策不那么重要!而某些无良历史学家推崇的大清恰恰把这制度阉割了,使君权更加集中!科技方面明初科技相当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领先世界!到十六世纪让西方慢慢追上,十七世纪亡国在即,无暇他顾!即便如此,与西方世界并无多大差距!造成这个结果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向重文轻工所致,换哪个朝代都一样,让明一朝背锅实在不公!

最后说说八股,科举考试是我国一项伟大发明,许多人拿现代马氏哲学批判八股的局限性,其实就像笑话古代人不实行选举制一样可笑!八股本意是有约束读书人思想行为之意,但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在没有选择题的年代增强考试的客观性,从这方面说增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是有很强的进步意义的!只不过民国时期学者惋惜中华沦落,自我主观放大了八股的局限性,也符合后世死读马氏的学者政治理论需求,一些愚夫俗子看不明白,跟风胡扯!殊不知,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在独尊儒术时就决定了,有没有八股还真影响不大!

明朝如果称最无疑拥有历朝历代最多的奇葩皇帝,但奇葩不一定是贬义,有时也有搞笑有特色的含义!明朝皇帝一没有弑父弑兄,比李世民赵光义强多了!二没卖国求荣,土木堡也就比刘邦少个白狐裘,比曹操少个华容道,比唐玄宗少个杨贵妃,比赵光义少个驴车,比老佛爷少了个圆明园,虽被虏但没像徽钦那样丢人!三没从本心上祸害百姓,西部北部贫苦,常有人相食的记载,但明末穷的没钱打仗,崇祯穿补丁衣服征税时知道暂苦吾民数年!

明朝有出身最卑微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从南向北打败异族建国的皇帝,也是大一统帝国中唯一从南向北打下天下的!有历史上少有的皇太孙继位!有大一统王朝中唯一蕃王造反成功上位的皇帝!有和平盛世爱玩蟋蟀被臣民嘲笑几百年的皇帝!有当了俘虏,当了太上皇又成功复辟的皇帝!有喜欢大婶的皇帝!有只娶过一个老婆的皇帝!有喜欢打仗喜欢过家家的皇帝!有喜欢修仙,和大臣对抗要把自己死了的老爹追封皇帝的皇帝!有沉溺后宫却不误朝政解禁开关的皇帝!有耍小性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干了一个月嗑药死的皇帝!有喜爱木匠活的皇帝!有让皇后给自己补丁衣服最后上吊的皇帝!但是从没有卖国求和的皇帝,没有向异族称臣纳贡的皇帝,没有扔下百姓自己跑路的皇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