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战巨人城,更容易改编成真人这个说法?

2023-06-20 10:05:03 68阅读

再战巨人城,更容易改编成真人这个说法?

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下

世界观

美漫和日漫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世界观不同!举个例子,绝大部分美漫都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世界观中,即便是虚构出来的,也跟现实毫无差别。比如DC的超级英雄蝙蝠侠的故事大部分情况下都发生在虚构的哥谭市,哥谭市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很显然,这个都市似乎离我们很近!

再战巨人城,更容易改编成真人这个说法?

美漫起源是在18世纪末的小报周刊上,最初只是作为商业促销的广告形象,早期美漫还没有现在钢铁侠,蜘蛛人,灭霸,这些非常玄乎的神人,30-40年代的美漫还是以贴近现实的孤胆英雄为例,最典型的就是至尊神探,当时还都是以普通人为主角。

总体来说,以DC和漫威为主的美漫虽然越来越玄乎,牵扯到各种毁灭星球,毁灭宇宙什么的,但是其中的人气角色依然是贴近生活的角色,虽然不能说是活生生的真人,但是他们在剧情中,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

比如最经典的克拉克肯特(超人)就是一个小报记者,托尼斯塔克,蝙蝠侠韦恩,也都是属于一个非常近似于现实世界的人!单凭这一点就能让美漫改变真人影视剧有先天的优势!

在来看日漫,日漫大多是架空的,不像美漫虽然也有架空但是和现实很近似,日漫的架空就是完全有着自己一套世界观,比如圣斗士星矢,比如火影忍者,比如海贼王,比如钢炼,典型的热血日漫都是有着自己的一套世界观。

而这种完全独立的世界观对比美漫非常贴近现实的世界观在改变真人影视剧方面无疑会提升难度!

说的通俗一点,美漫更具有普遍性!因为很接近现实世界,我们会有一种错觉,也许真的在某个小报社,就会有克拉克肯特!也许在大敌当前,他真的会钻进电话亭撕开衣服,带着标志性的S紧身衣一飞冲天。这叫把不正常的东西带入现实生活!反观日漫,这就非常尴尬了···这点自己体会

商业性

这个很好理解了,美国有钱,美国的影视行业实在是太成熟了,有迪士尼,有二十世纪福克斯,有各种巨头,好莱坞也是美国的,总而言之,就是更方便!

鬼子乃至亚洲,根本没法跟美国比,放眼全球,人们总会说美国大片如何如何,从来没说过鬼子大片,香港大片,韩国大片吧,这就是赤裸裸的差距了。

如何评价电影复仇者联盟4?

之所以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了这么久才动笔,为得是不为片中浓浓的情怀与伤感左右心宿,不因两极分化的评价分心耗神。

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的一次值得纪念的“拐点”,哪怕181分钟的片长都远远超出了《复联4》所需要承载的内容。罗素兄弟和“史上最全复仇者联盟”的强大演出阵容,让这个“不可能”成为了现实。

信仰的分歧

客观地讲,代表了超级英雄电影最高成就的《复仇者联盟》系列,被给予了太多的期望与重压。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视觉大片,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和情怀。

就像当年电影《魔兽》的上映,引来阵阵“Lok'tar ogar”与“For the Alliance”的激情一呼。毫不夸张的说,在很多人心目中,看《复联4》不亚于一次精神朝圣,激情满怀实属正常,热泪盈眶在所难免。

超级英雄电影在全球影视市场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已经不是席卷全球的现象级话题,或是单纯的粉丝向商业娱乐大片,而是情怀的感伤、青春的祭奠,感情宣泄的突破口、精神世界的安全屋。

当听到美国队长小声说出“九头蛇万岁”,当戴上无限宝石手套的托尼,喊出“我是钢铁侠”,当看到雷神那胖成球的走样身材,当“美国翘臀”和“像一个傻子”的恶语相评从角色的口中说出来,总能引得剧场中各个角落的会心一笑。

他们知道,这些心有灵犀笑料和梗,都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享受其间,其乐融融。

虽然不愿承认,但《复仇者联盟4》终于成为了一部彻彻底底的、带有门槛的“粉丝向”电影作品。它的创作的初衷和最终的呈现效果,完全是为了给漫威粉和超级英雄迷们一个融入自我、自娱自乐的机会。

与《钢铁侠》之后漫威电影宇宙的几乎每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在剧情上、人物上甚至不经意的细节上相呼应,这就是《复仇者联盟4》的终极目的。因此,他无愧于“为22部漫威电影写下传奇终章”的官方评价,无愧于“漫威的视觉盛宴”的民间评价。

然而对于漫威超级英雄都认不全的普通观众来说,这部充满了浓浓情怀、到处藏着漫威梗的作品,他们看不下去、想不明白、笑不出来。

开场没多长时间,《复联3》中雄霸天下的灭霸就被轻松砍头;老套的平行宇宙和时空穿越,再加上不厌其烦的科普,让剧情变得毫无新意;黑寡妇的自我牺牲、钢铁侠的慨然就义,以及雷神的让出王位、美国队长的衣钵传承,都不能激起什么内心共鸣和感情波澜。

片中文戏不少、打斗零碎,震撼的视觉特效少得可怜,甚至不如《复联3》般犀利和密集,熬到了全片最后,才迎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宇宙大决战,这显然不能值回票价。

从《复仇者联盟4》定档以来,无论是价值两三千元的“皇帝座”、“首映套票”,牵扯出一系列院线和商家搭车唱戏、恶意炒作,还是朋友圈、微博中“剧透党”与“拒绝剧透党”的隔空喊话,带来一连串的热搜话题。

虽然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复仇者联盟4》的超高人气和广泛影响,但也要透过全民热议的表现,看到这种恶意或者善意的借题发挥、跟风炒作给很多人带来的不经意的伤害。

这次,巨大的流量效应带了个“坏头”,让心存好奇心走进电影院的普通观众,在盲目中看完电影,在盲从中投下“差评”。

毕竟,“爱你三千遍”的感动,终究不过是一个俏皮的口号。起初大打情怀分的“挤出效应”曾让《复联4》攀高到神作级的9.3分,一路下滑到现如今的8.7分,更像是某种自然而然的平衡。

就像豆瓣电影中,被顶得最高的那篇短评写道的:“如果你不喜欢这部电影,说明它不是为你准备的。故事的终章是为读过故事的人准备的”。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的情怀。

情怀的战争

一个时代的人就有一系列不同以往的精神寄托。

当《蓝精灵》、《变形金刚》大电影越来越不卖座,当皮卡丘、柯南为主角的大电影如日中天,消费群体的转变,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主流消费人群对于“怀旧”和“情怀”的定义。

新一代年轻人心目中的情怀,是正处于风口的超级英雄电影。

回首2008年,即将破产的漫威压上了几乎全部家当,进行了最后的生死一搏。

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老对手DC,在漫画改编电影上如日中天,诺兰的封神之作“黑暗骑士”三部曲之后,漫改电影的另一个里程碑作品《守望者》毫无悬念获得了业内一致好评。

耗资1.8亿美元的《钢铁侠》出人意料的大获成功,让早已淡出娱乐圈多年的英雄动作影片,在科技感和时代感的映衬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跟现在动辄明星云集、星光璀璨的《复仇者联盟4》相比,漫威的第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可谓是寒酸至极。“浪子回头”的小罗伯特·唐尼是本片最大的大腕,拍摄时连完整的剧本都没写出来,所有人在导演乔恩·费儒的带领下,摸石头过河般完成了全片。

将娱乐性与故事性融为一体的《钢铁侠》,慧眼识珠的请到了当时已拍戏无门的唐尼——与“钢铁侠”托尼·史塔克在个性张扬和生活阅历方面都有几分吻合的好莱坞演员。

与其说是唐尼拯救了漫威,不如说是《钢铁侠》成就了唐尼,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复联3》中,他成了片酬一亿美元的巨星,《复联4》中,他成了一切的终点。

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第一阶段的作品,《钢铁侠》之后,《无敌浩克》、《雷神》、《美国队长》、《钢铁侠2》和《复仇者联盟》第一部相继上演。

环环相扣的每一部电影作品不仅具有统一的设定和相通的剧情,还形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闭环:个人超级英雄电影的成功,带动超级英雄群体的爆炸式井喷,反过来刺激个人超级英雄电影的续集。

在被迪士尼并购后,“高投入、高产出”的超级英雄影片运作模式带来的巨大刺激,让漫威对电影宇宙的野望——“漫威电影宇宙”逐渐成型。

此时还没形成所谓“电影宇宙”概念的老对手DC和华纳尽管及时见招拆招,推出了《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联盟》、《自杀小队》等作品,甚至在电视剧《哥谭》、《闪电侠》和《乐高大电影》上发力。

可惜“黑暗骑士”和《守望者》的珠玉在前,黑暗晦涩、深邃内涵的刻板印象,让正面对撞漫威商业娱乐大片的行为,几乎就是一种自杀冲锋。

在2013年开始的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漫威依然让最有把握的《钢铁侠3》打头阵,随后,除美国队长、雷神等超级英雄个人电影的续作外,还推出了掀起怀旧热潮的《银河护卫队》,以及不算出彩的《蚁人》。这个阶段,依然选在《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中结束。

在连连惨败中,此时的DC和华纳押上了DC扩展宇宙的第一部超级英雄群戏《正义联盟》,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闪电侠和海王等DC王牌超级英雄悉数登场,但依然无法挽回颓势。

漫威毫无悬念的一家独大带动了超级英雄电影的风口。被《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等中二奇幻电影折腾得审美疲劳的欧美青年观众,像是突然遇到了新的金矿。《神盾局特工》、《特工卡特》等美剧的推出,在增加观众的粘着性上也立下了奇功。

以2016年上映的《美国队长3》打头阵,漫威第三阶段的大幕徐徐拉开,除了一众超级英雄老面孔,财大气粗的漫威还引入了不少好莱坞一线明星:

“新福尔摩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了《奇异博士》、英国最佳新星“荷兰弟”汤姆·赫兰德主演了《蜘蛛侠:英雄归来》、唱而优则演的查德维克·博斯曼主演了《黑豹》。

《复联4》之前,如日中天的漫威电影宇宙已拿到超过100亿美元的累积票房成绩,这种前无古人的吸金能力,后无来者的市场认可度,让漫威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结局沉重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和漫威厂牌一姐的《惊奇队长》,将观众的胃口吊得老高,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待预示着第三阶段的“终章”——《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未来的起点

《复联4》来了,带着深深地情怀和伤感,感动了太多一路看着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成长的年轻观众。

对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喜爱,就像是某种奇特的共识。影厅中,和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仿佛心灵相通,跟着电影的情节嬉笑怒骂,与心中不朽的英雄做最后的告别。

爆米花商业片是漫威电影的敲门砖,而每部电影的剧情和彩蛋,则编织成名为“漫威电影宇宙”的大网。这是一个奇妙而庞大的世界,超凡的想象力和极强的互动性,令自成一体又各有特色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变得充满活力。

完全的粉丝向令《复联4》的几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都意味深长,只要稍加留意,一系列或可笑、或可爱、或难忘的情节,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一切为了填坑”,这是刷完第一遍《复联4》后,我最真实的感受。经历了十一年的布局,似乎一切都早有定数,所有的想念和遗憾,都在《复联4》中有了积极的答案。

复仇者联盟的几位草创者,是《复联4》中最耀眼的超级英雄。

仿佛是为了告别,钢铁侠托尼终于在内心与严厉的父亲和解;雷神托尔终于再次见到疼爱自己的睿智母亲弗丽嘉;美国队长终于实现了诺言,与佩姬共跳一支舞;黑寡妇和鹰眼的袍泽之情,终于在自我牺牲中得到了升华。

大战在即,漫威三巨头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肩并肩,向灭霸带头冲锋,几乎所有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都回来了,一场史诗级的宇宙之战,一段壮烈的英雄谢幕,为这场史诗级的阶段,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英雄迟暮,传奇不再。一切由钢铁侠开始,一切由钢铁侠结束。

有人谢幕,有人登场,有人跃跃欲试。

面对老对手DC通过《神奇女侠》和《海王》的步步紧逼,漫威提出了第四阶段的发展计划,除《黑寡妇》存疑外,《奇异博士2》、《黑豹2》、《银河护卫队3》或将悉数登场,“天神降临”《永恒族》和“功夫大师”《上气》等新英雄电影提上了日程。

或许,在《复仇者联盟5》中,将有更多的超级英雄登场,迎战更为强大的宇宙破坏者。

《复联4》中,猎鹰山姆接过了美国队长史蒂夫的盾牌,女武神瓦尔基里接过了雷神的王位,钢铁侠的传说继任者参加了托尼的葬礼,鹰眼的女儿成长迅速,蚁人的闺女亭亭玉立,托尼的女儿小摩根或将带着父爱在未来大有作为。

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有更多的超级英雄继任者和传承者,在漫威宇宙和复仇者联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陪伴是一种幸福,情怀依旧会延续。

随着一个时代的谢幕,漫威电影宇宙正式踏上了新的征途,未来永远是未知数,但“爱你三千遍”(十一年)的誓言兑现了,未来的誓言还会远吗?

难道不可以改成信息化的战列舰吗?

1980年代初美苏争霸进入到最后一个高峰期,当时美国的里根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和海军600艘战舰计划,要在外太空(SDI计划)和海洋两个方面向苏联施压,因为太空计划和海军都是花钱太多的地方,美国想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压垮苏联!

海军600艘计划当中就有一项是改装当时还在服役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图片里是第一种改造方案,就是将舰艉的三联装406毫米主炮拆除,安装近百个垂直导弹发射器,使4艘战列舰的对陆攻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电子设备水平也要跟上时代步伐。

第二个方案是进一步提高催着发射器数量,舰空和反舰、对陆攻击的导弹数量提高到200枚左右,再加上给406毫米主炮配备发射距离达100公里的次口径炮弹,这样就构成了30~1500公里的对陆上目标打击能力,图片里的第三个方案就是进一步拆除后甲板装备,铺设较大面积的垂直起降甲板,可同时起降5架“海鹞”战斗机或者直升机,战列舰有了垂直起降战斗机后对海对陆攻击能力进一步提高。

但这些方案均没有实施,原因就是费用太高了,至少要2~5亿美元才能完成,在1980年代初2~5亿美元可是一个巨大数字,而且改造完了之后后勤保障和维护要比原来增加很多,与其这样不如建一艘巡洋舰,1970年底末建造的DDG47“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也才5.1亿美元,实在是不划算。

后来对4艘战列舰进行最低限度的升级,也就是增加了“战斧”对陆攻击巡航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和“密集阵”近防炮,当然雷达、电子对抗装备也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后“密苏里号”和“威斯康辛号”参加了海湾战争,第一阶段的“沙漠风暴”行动当中两艘战列舰首先发射“战斧”导弹打击伊拉克。

海湾战争结束之后,苏联也解体了,美军的600艘计划也没有完成,4艘战列舰再也没有参加其他战争直至退役,战列舰这个舰种也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等待拆除了“拉扎耶夫号”(伏龙芝号)核动力重型巡洋舰。

从海军发展的趋势来说,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已经不宜在发展了,因为它们不但造价太贵了,即便上单舰作战能力强悍,但并且没有数量优势也控制不了多大的海域面积,比如说:花上46亿美元建造一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虽然理论上的战斗力比“伯克ⅡA级”强大,但“伯克ⅡA”的造价17.4亿美元,一艘“朱姆沃尔特”等于三艘“伯克ⅡA”,一艘舰的战斗力和海域控制面积怎么可能比得上三艘舰?

所以说,大舰未必就是好,战列舰也是这样的就算是将它提高到21世纪的标准,它也打不过航空母舰战斗群,平面作战的装备不可能打过立体化作战的装备。

你觉得哪部动漫出新作品?

《皇家国教骑士团》本身OVA就是个十年番,说是有前传,要是有,绝对的有生之年了

二战鬼子陆军在世界水平怎么样?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黄浦江下,无授权禁转!

二战鬼子陆军的单兵素质也许还不错,但整体水平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尤其是武器装备几乎连一战德国都不如。在这里举个鬼子研发武器装备的例子,就能清楚地知道鬼子孱弱的科技水平有多拖累军队战斗力。众所周知,火箭炮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装置,它发射的火箭弹依靠自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可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射大量火箭弹。是现代战争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炮兵武器,自1940年苏联研制出BM13型火箭炮后,这种结构简单而威力巨大的武器就此登上了战争的舞台,自此开始,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研究火箭炮,并在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得以广泛运用,这其中便包括了东瀛的岛国鬼子,但是对于鬼子人来说,他们所研制的火箭炮更像是一场闹剧。

(苏联BM13型火箭炮)

1943年,在经历了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惨败后,一时狂妄无比的日军终于就此停下了它的战争机器,面对逐步反攻的英美联军,此时的日军倍感恐慌,开始尽一切能力搜寻能击败“英美鬼畜”的“决胜兵器”。

(瓜岛被击毙的日军)

就在当年4月,德国潜艇送来了RPzb43型火箭筒(也就是为人熟知的“坦克杀手”火箭筒)的图纸和实物,这令当时饱受美军坦克摧残的日军极度欣喜,但是天不随人愿,由于技术水平低下,鬼子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火箭弹发射药,导致仿制的火箭弹精度极低,又因为鬼子人身材矮小,难以使用德国火箭筒进行发射,于是鬼子人把仿制火箭筒的口径从88毫米缩减到70毫米,又因为加工不良,导致火箭弹破甲能力极差,只有80毫米,威力只有德国火箭弹的40%,最后这种火箭筒于1944年定型,而此时正值美国潜艇部队绞杀战的高峰,鬼子人造好的火箭弹无法大量配属部队,而少部分配发部队的火箭筒又因为极其低下的破甲能力能无法对抗美军先进的坦克,只得使用人肉炸弹这种低劣的战术,最后只得成了美国大兵练枪的活靶子。

(粗制滥造的鬼子火箭筒,威力相当差劲)

(M4谢尔曼坦克,在太平洋战场,M4对日军犹如虎王对盟军的存在,使日军产生了“谢尔曼恐惧症”)

除了单兵火箭筒以外,日军还生产过一种200毫米的大口径火箭炮,称之为“四式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威力很大,但是射程非常短,只有1400米,1400米是个什么概念呢?美军使用的M1型81毫米迫击炮射程为3km,作为日军的“秘密武器”,其射程还没有美军步兵营的迫击炮长,而重量远远超过美军轻便的迫击炮,其战场生存能力想必是极差的。

(美军测试的鬼子火箭炮)

而且在战争后期,鬼子国内钢材短缺,这种就连火箭炮这种消耗钢材极少的武器也不能保证有足够的钢材供应,只能拿木头制造出炮架来敷衍部队,而木头又是极为易燃的,日军某师团曾打算用木头制造炮架,结果当晚遭到美军空袭,准备的木料全部烧失,战争末期日军之窘境,可见一斑。在鬼子投降后,美军从鬼子全国搜集到的大口径火箭炮有数百门,经过短暂的测试后美军将其全部销毁,彻底的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参考资料:《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