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袁术,刘禅有可能是曹操的儿子吗?
卧龙吟袁术,刘禅有可能是曹操的儿子吗?
刘禅真的是曹操的儿子吗?刘禅字公嗣,又称后主即汉怀帝,是汉昭烈帝刘备和甘氏所生。刘禅出生于荆州,自幼多磨难,长叛坡幸亏得到赵云相救,孙尚香欲将阿斗抱回东吴的时候,又是赵云将其追回,刘备入川时,立刘禅为太子。彰武三年(223年),刘禅继位为皇帝,拜诸葛亮为相父。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刘禅因昏庸懒政后期主动投降,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出生情况史料中并没有详细记载,有人认为刘禅有可能是曹操的儿子,这究竟有没有可能呢,笔者认为有可能,笔者以下分析这种“可能性”在何处。
首先甘夫人糜夫人曾随关羽一起投曹。曹操攻陷徐州,刘备一败涂地,将士都被打散。刘备只身一人逃亡深山。关羽又在下邳被围困,曹操责令关羽投降,关羽提出要求:善待两位夫人,军队不收受制于曹操,一但直到刘备的下落天涯海角必然追寻。曹操爽快答应,于是刘备的两位夫人和关羽一起投曹。众所周知曹操是有名的好色之徒,尤其独爱有夫之妇,他会放过刘备的两位夫人吗?由此可见,曹操却有作案动机。也有人会有疑问:不是还有关羽保护吗?但关羽常年在曹操处,直到官渡之战,曹操完全有时间以各种理由只开关羽。因此刘禅有可能是曹操的私生子。
其次世人对于刘备的生育能力有所怀疑,况且刘禅也失散过。刘备早年一直无子,但却又甘夫人和糜夫人。古人对与传宗接待看的有重,刘备不可能不想要小孩。于是有人怀疑,刘备生育有问题?为此刘备还特地过继了一个儿子刘封。刘备的两位回到刘备身边而在此不久刘备刘在荆州有了刘禅,事情真的那么巧合,还是另有隐情?刘禅只以后得几十年刘备为何没有再生子嗣。由此可见,世人的怀疑也并无道理。
再次赵云长叛坡救主,为何能成功?刘备为何要摔孩子。被赵云救出的甘夫人又去了哪里?其一赵云英勇,绝世无双,于曹操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救救出刘禅,斩杀曹军五十元大将军五十多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曹操真的杀不了赵云吗?又为何要生擒赵云,有人开始猜测,曹操到底和赵云身上背的阿斗有什么关系?
其二,赵云在长叛坡遇到的是糜夫人,她怀里抱着刘禅,后来糜夫人因害怕成为拖累而投井自杀,她为何会为了刘禅自杀,这其中有有什么缘故呢?至于甘夫人,在长叛坡中几乎就没提到好过,这也就不得不让我们胡思乱想,刘禅到底是谁的孩子?
其三,赵云历经千险救出阿斗,刘备却看也不看直接摔在地上,这是亲爹吗?就算再为了收买人心,也不会不顾及自己孩子的生死,最主要的还是刘备的独生子,蜀汉的继承人。由此众人也怀疑,刘备是否知道什么,刘禅是否是亲生。
最后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为何会不战而降,又为何会乐不思蜀呢?邓艾只有几千军马,刘禅可以奋力一战的,但却没有。当然此时也缺少主战派:诸葛亮已死,姜维被困剑阁,再也没人监视刘禅,于是刘禅自主投降了,曹魏到底和刘禅又有怎么样的关系,真像世人所说刘禅是曹操的后代吗?更为重要的是,刘禅投降后,居然终老与曹魏,至死没有回蜀地,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家,刘禅也说:在此乐,不思蜀。刘禅究竟为何不思蜀,还是他本来就是魏人。
由于史料中没有确切的记载刘禅身世,出生日期与地点,因此刘禅也就成了迷,后便有了很多种推测,你是如何看待刘禅是谁的后代?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诸葛亮到底是哪里人?
诸葛亮是今天的山东临沂人肯定没错。但与其说他是河南南阳人,不如说诸葛亮是四川成都人更让人信服。
从祖籍来说,诸葛亮是汉末徐州琅琊阳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汉末的徐州和今天的徐州不是一回事,那时的徐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属于省一级单位,下辖东莞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大约是现在的鲁南苏北。
诸葛亮8岁的时候跟随叔父投奔荆州的刘表,并在16岁开始在南阳隐居,这个南阳究竟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尚有争议。因为那时的南阳郡不等于今天的河南南阳,它包括了河南省南阳市大部分、平顶山市南部,驻马店市西部,湖北省随州市大部、十堰市东部、襄阳市北部等地区,南阳郡地盘太大,在今天属于跨省了,所以才会有诸葛亮隐居地的争议。
诸葛亮27岁的时候,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出山辅佐刘备。之间经历了赤壁之战和争夺荆州四郡的活动,虽然其中诸葛亮也有四处奔走的岁月,但总体来说诸葛亮从八岁到33岁算是生活在荆州。隐居之前是南阳,夺得荆州五郡之后是江陵(荆州)。
刘备入川作战,庞统战死之后,诸葛亮离开荆州入川,从此就离开了荆州。
从214年入川开始到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这段时间总体来说,此时的诸葛亮应该算是成都人。虽然其中平定南中叛乱和五出岐山北伐中原,有长时间没有生活在成都,但诸葛亮家一直在成都,这些活动应该算是出差。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祖籍地山东临沂生活的时间仅有八年,然后在河南湖北一带生活了15年,而在成都安家的时间达到了20年之多。所以说从时间上来说,诸葛亮在成都定居的时间是最久的。诸葛亮去世后,虽然墓地尚未发现,全国各地有很多武侯祠,但官方认可的是位于成都与昭烈庙君臣合祀的武侯祠。
今天如果一个人老家在山东临沂,中间曾经在湖北上大学,在河南工作过几年,最后定居四川成都,他应该算是哪儿人?肯定是山东临沂和四川成都二选一。他的介绍更应该是四川成都人,祖籍山东临沂。所以说诸葛亮更应该算是成都人,山东临沂是祖籍。再怎么也不可能算是南阳人,不管这个南阳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
到底是啥样的人才会说出这么扯的话?
世人都说如果三国郭嘉在世,诸葛亮不会出山,这句话根本不合理,郭嘉根本不能拿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
很多人对三国的解读有了很多另类的角度,比如对郭嘉这个英年早逝的三国谋士,开始对他进行美化,抬高郭嘉在历史中的形象和地位。
比如题主问的“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又或者郭嘉如果一直辅佐曹操,曹操可能早就统一了天下,这些抬高郭嘉的推断在近些年特别火热。
为什么大家都开始抬高郭嘉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地位呢?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首先郭嘉这个人能够给人很多遐想的空间。因为郭嘉自出山以来就表现非常高光,却又英年早逝了,他留下的遗憾和想象空间让很多三国爱好者提供了脑补的地方。
毕竟郭嘉这个人在汉末早起的表现确实很出众,他的能力值得我们去推断,因为同是谋士,所以很多人都拿来跟诸葛亮比较,这也是大家对郭嘉能力的一种认可。
其次这些抬高郭嘉的人,很多都没有真正看过正史,他们都是从《三国演义》或者其他小说中获取对郭嘉这个人物的认识。
因为对郭嘉这个人物的喜好,所以根据自己片面的认识去主观认为郭嘉在历史上是被低估的存在,毕竟身为主公的曹操也在郭嘉逝世之后一直缅怀他,这也成为很多人抬高郭嘉的原因所在。
其实这种历史观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历史是有着前因后果和内在逻辑,对历史人物的判断也是如此,所以用主观感受去判断郭嘉很容易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的学习中是不可取的。
除此之外,郭嘉在汉末帮曹操打了很多的胜仗,所以提出这些论调的人就主观的认为曹操没有了郭嘉就会打败仗。
虽然说郭嘉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是他这种能力可能只适用于曹操势力发展的前期,并不能用来作为对比的一个标准。
比如说一个人在高中成绩很好,但是因为某些别的缘故没有上大学,但很多人往往会说如果这个人能够上大学,他肯定能在大学一展宏图。
这种看待事物的观点只不过是把现象等同于本质,并没有把郭嘉放在整个汉末三国时期来看待,历史思维过于狭隘,不够广阔。
历史上的郭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郭嘉在民间被神化,几乎把他放在汉末三国时期智谋最高的地位,说他无所不能,比诸葛亮、司马懿等人更强。
但是在很多历史记载中,对郭嘉这个人物并没有过多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他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智者,他在历史中所做过的几件事情让大家瞠目结舌,随后就突然病逝了,这几件事情是最能表现出郭嘉的真实能力。
公元191年,年轻的郭嘉译开始投靠风头最盛的袁绍,后来突然辞官回家,只因为袁绍跟他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直到196年,郭嘉因为荀彧的举荐见到了曹操,两个人一见面就惺惺相惜,郭嘉认曹操是他的明主,曹操认为郭嘉似乎能辅佐他成就大业的人。
所以,郭嘉成为了曹操身旁的参谋,虽然郭嘉早逝,但是他对曹操对判断是极为正确的,可以证明郭嘉对汉末局势的判断非常长远。
能证明郭嘉有识人之明的不只是他对曹操的判断,他劝说曹操要尽早处理掉刘备这事,也能说明郭嘉看出了刘备的才能。
公元198年,刘备因为吕布的打击不得已投靠曹操,郭嘉直接向曹操进谏,让他提前下手以绝后患。只不过是曹操自己对刘备比较爱惜,所以没有直接下手,让刘备借攻打袁术之机逃走了,曹操非常后悔。
刘备来奔,以为豫州牧。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
郭嘉除了有识人之明之外,他的军事能力也是极为强悍的。在曹操征讨吕布的时候,曹操很难打入下邳城的吕布,而郭嘉提出水淹下邳的战略,让曹操成功生擒吕布。
又或者在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曹操,只有郭嘉同意,还提出了轻兵上阵、快速打击乌桓的计策,曹操也因为听从郭嘉的建议北征大胜。
不仅如此,他在官渡之战中所表现出来对局势的判断预测能力非常强。
孙策原本想在官渡之战僵持阶段中偷袭曹操的大本营,曹操得知消息后想退守大本营,却遭到了郭嘉的反对,他说孙策肯定会被人暗算,毕竟他在统一江东地区的时候得罪的人太多,而自己又过于自大不懂得防备。
果然,孙策真的被人所暗算,孙吴对曹魏偷袭的计划就此搁置了。
或许是天妒英才,曹擦手下如此厉害的谋士在北征乌桓的时候病逝,年仅38岁的郭嘉因病早逝,听到消息的曹操极为悲伤:
“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三国志·郭嘉传》
在赤壁之战战败的时候,曹操第二次哭喊郭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几件事可以说是郭嘉在历史中留下的高光时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郭嘉队很多推测都是基于这几件事为依据,也是郭粉抬高郭嘉的基准点。
尽管郭嘉有如此高光时刻,但足以支撑“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的合理性吗?其实这种说法极为不合理,虽然这种观点只是为了突出郭嘉的智谋,但是通过贬低三国著名谋士诸葛亮来抬高郭嘉队做法是非常可笑的。
从历史逻辑上来看,郭嘉和诸葛亮根本没有什么相关性,可以说跟“关公战秦琼”这种话题的不合理性有的一比,毕竟诸葛亮的智谋在历史上也是为人称道的,从历史角度上来说,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可以拿来对比的地方。
而历史事实上也是不合理的,虽然郭嘉确实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他确实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他的某一些能力,但是绝对没有能够跟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地步。
毕竟郭嘉在曹魏集团内部的谋士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参谋而已,重要战役的计划还是由荀彧、贾诩等人制定的,郭嘉只不过是给一点建议罢了,并没有传闻说的那么神。
虽然弃袁投奔曹操这件事能够看出郭嘉对局势的判断很准,但并不是说袁绍就比曹操差,毕竟袁绍是汉末时期是势力最大的诸侯,无论是实力还是威望都非常高,要不然郭嘉怎么会一开始先投奔袁绍呢。
只不过郭嘉没有得到袁绍的重用,郭嘉看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施展,所以才辞官回家,这只能说是他自己主观原因导致的。
而曹操之所以能够重用郭嘉,只不过是因为当时曹操的势力还很弱,非常需要资源和人才,而郭嘉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才,曹操想要把郭嘉留下来才非常夸赞他,这其实是不能当真的。
如果曹操真的非常重用郭嘉的话,就不会只给郭嘉安排一个没有实权的参谋职位了,大家看看荀彧、贾诩这些谋士的职位都是有很大的实权,就足矣看出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分量,所以没必要过多夸大郭嘉对曹操的重要性。
郭嘉的军事实力也没有传闻中那么强,比如生擒吕布这件事,主要的功劳在荀攸身上,郭嘉也只不过是给曹操鼓励了一番而已。对孙策被偷袭的预测其实也不能说明他真的料事如神,只能说他对孙策的揣测非常深,运气成分也非常重要,如果孙策没在官渡之战中被暗算,曹操的大本营可能真被孙吴偷袭成功了。
或者有人说,曹操二哭郭嘉不是足以证明曹操对郭嘉的重视吗?如果有这种想法的话,就证明你不了解曹操,曹操这样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的哭也是有作用的。
第一次哭的时候是为了树立他爱才惜才的形象,第二次哭是想要甩掉赤壁战败的责任,并不是真的缅怀郭嘉的逝去。
清代毛宗岗先生就曾批判曹操二哭郭嘉这事:“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
总结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郭嘉在历史上的真实实力了,并不是说郭嘉不厉害,他确实在曹魏前期的发展展现出很多的才能,但跟诸葛亮相比还是不行的。
毕竟诸葛亮是《三国志》一个正史史料单独列传的人,哪怕在《蜀书》的记载中也是直接排在帝王记载以后,这等历史地位怎么能是一个郭嘉相比拟的呢?
我们不要把自己对历史的主观判断当作历史的真相,很多历史事实就是在这种主观传播中逐渐失真,而真正的历史判断是禁得起严谨的历史逻辑推敲的,也希望像”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不正确的历史观点能被大家所拒绝!
诸葛亮还曾拜哪两位奇人为师?
关于诸葛亮的师父,众说纷谈,并没有确切记载,猜测比较多的有四个人,都是当世名家
水镜先生,司马徽
庞统叔叔,庞德公
廖化的爷爷,廖九公
岳父,黄承彦
(一说是五人,包括其妻子黄月英,但鉴于诸葛亮结婚之时已经有了“卧龙”称号,属于互相学习,不能称为老师,小编就不把她划入此列了)
接下来,让小编分别分析一下其真实性
第一,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
公元198年,荆州牧刘表(湖北)设立学校、学官,寻求天下名士,司马徽来到荆州(之前一直住在颍川阳翟即河南禹州)
(司马徽)
187年,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去世(诸葛亮母亲在其3岁时去世),其在刘表处任属吏的叔父诸葛玄,去徐州(江苏)找到诸葛亮兄弟,并带在身边抚养,之后辗转反侧,195年回到襄阳(湖北),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隐居隆中(湖北襄阳市襄樊市)
从时间上来看,司马徽与诸葛亮在时间(198年之前)、地点并没有交集
(诸葛玄)
庞统在司马徽未到荆州之前,听说司马徽有才能,跑了两千多里,拜访司马徽,两人相谈甚欢,司马徽称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使庞统的名声逐渐增大
198年时,诸葛亮已经18岁,如果按现在算,这个年龄才刚刚高中毕业,但古代,这个年龄已经是“出名趁早”都有点迟了,虽然庞统比诸葛亮大两岁(179年出生),但其拜访司马徽时应该还不到18岁
两人应该是在198年,诸葛亮已经隐居一年之后,才有的交集,属于文人之间的相互切磋,当然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师生关系应该是没有的
第二,庞统叔叔,庞德公庞德公是襄阳一带的名土,其比司马徽大十岁
诸葛亮的"卧龙",庞统的"凤雏",司马徽的"水镜",都是庞德公首先叫出来的别称,可见庞德公对其三人的了解,且善于“识人”
(庞德公)
庞统、司马徽自不用说,毕竟一个是亲侄子,一个算是同辈好友,但诸葛亮庞德公是怎么了解的?
从时间上来看,诸葛亮很可能在195年到达襄阳之后拜访过庞德公,并在庞德公处学习,应该是通过两年的相处,庞德公认定了诸葛亮的才能
诸葛亮的实际学习时间肯定不止两年,但与庞德公的师生关系应该可以确定
第三,廖化的爷爷,廖九公(廖九公)
历史上并没有关于廖九公的记载,但廖化是湖北襄阳人
廖化虽然能力不太行,但其“诈死回蜀汉”,可见忠心,这应该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结果,如果真有廖九公这个人,孔明应该会去拜访学习
第四,岳父,黄承彦黄承彦也是襄阳名士
但其应该与诸葛亮没有师生关系,这一点从诸葛亮娶黄月英就能看出来
《三国志》:黄承彦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黄承彦)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娶黄月英之前,根本就没见过,如果,诸葛亮有在黄承彦门下学习,就算交往不是很亲密,也应该知道黄承彦有个女儿,可孔明偏偏不知道黄月英这个人,可见去黄承彦家不多,应该是拜访过,可能是两人观点大不相同,所以关系一般,师生关系更是没有(古代尊师重道很严重,即使是不喜欢,也会经常拜访)
总结一下:关于诸葛亮的四位师父中,庞德公应该可以确定,廖九公如果确有其人也可以确定,水镜先生属于亦师亦友,黄承彦应该止步于相互切磋,至于孔明一身学问的根本出处,还有待确定,如果有朋友知道,请不吝赐教
以上观点,仅代表小编一家所言,如果赞同,请关注转发,如果不赞同,请留言讨论!
草庐对是如何被篡改为隆中对?
正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1]意即诸葛亮躬耕陇亩之地就是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
诸葛亮的大姐,出嫁襄阳望族蒯祺。二姐出嫁襄阳名士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朋友凤雏、徐庶,老师水镜先生、黄承彦、庞德公都是襄阳隆中附近人。襄阳人杨仪做了诸葛亮的长史;襄阳人杨顒为诸葛亮主簿;襄阳人廖化做了诸葛亮的参军;诸葛亮器重的马谡是襄阳人;诸葛亮死后说服刘禅为诸葛亮立庙的向充、习隆都是襄阳人。这就奇怪了,诸葛亮如果真在卧龙岗躬耕,那为什么人际关系都在离隆中不远的襄阳呢?更奇怪的是,诸葛亮躬耕十年竟然在卧龙岗不远的宛城没有建立任何人际关系!这是为什么呢?他有哪个朋友或老师是现在南阳人或宛城人,过去可没有汽车呦!这么多社会关系原因只有一个,诸葛亮躬耕地不在卧龙岗!
1986年12月8号国家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为武侯祠,襄阳为诸葛亮故居。武侯祠全国有很多座,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祠和故居都分不清!这几年旅游热兴起,以前是没有争议的,现各地都在争名人,但是历史就是历史。诸葛亮躬耕地只有一个即现在的襄阳隆中。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招集全国的历史、社会、地理、考古学专家做了诸葛亮居住地的专题研究,一致认为襄阳为居住地。
1999年5月27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隆中风景区并亲笔题词"古隆中诸葛亮故居"!
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现南阳三国时期称"宛",诸葛亮一生也未去过宛县,现南阳非当时南阳郡,三国时期南阳郡管辖37县,现南阳仅是南阳郡一部分。沧海桑田,别说2000多年,就是一百多年地理位置、行政划分也有变化。南阳郡相当于现在的省,现在的河南包含邓州、新野、周口等上百个县市区,如你是新野人会对外说新野吗?肯定是说河南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在的荆州是三国时期的荆州吗?今南阳有些人为抢夺躬耕地不但编造谎言欺骗愚昧网友,叫嚣说:既然出师表上说的“躬耕于南阳”那就是咱现在南阳市的,这种逻辑完全是一种强盗逻辑。大家看看今南阳市的由来便知一切:宛县(秦朝)—宛城县(东汉)—南阳县(隋朝)—南阳地区(解放后)—南阳市(现今)。
教科书、三国志、百家讲坛,都是写明的襄阳隆中。诸葛亮后人每次祭祖也是在古隆中。2020年1月7日,古隆中正式荣膺国家5A级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区!
部分南阳网友不懂历史,不懂装懂,愚昧网友。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前或现在的教科书都是确认居住地在襄阳隆中,教科书你们都不信了,你们要相信什么。请部分网友正确、理性、客观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