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仙传奇,李白很爱写诗吗?
酒中仙传奇,李白很爱写诗吗?
李白当然爱写诗,否则我们为什么称他为诗人李白,而不是文人李白、作家李白、侠客李白?
李白的作品李白现存的诗超过千首,这还不包括他的那些已经散失的诗。我们一说起诗人,往往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一起说,除了他们的才华外,还因为他们三个诗的数量也是非常多,最多的是白居易,达3000首。
李白在乐府诗、歌行、绝句方面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佳作,有些作品是他即兴而作,发兴无端。可谓情之所至,难以自抑。如果说杜甫在作诗时还会考虑到格律的问题,李白可就太随性了,出口成章,他绝对有自傲的本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他爱写诗其实不太准确,因为这根本不是爱不爱的问题,他只是在随着本心做而已。
诗我们先谈谈词,词原来是歌词,跟诗一样是唱出来的。文人们在写文章、作诗、干正经事之后,还有闲情才会填填词。诗是很久之前就出现的,但也是缘事而发,抒发感情的,并不是什么“正经事”。在唐朝以前,比起诗来说,文人们更看重文章。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期,文人们要想出名,要么写文,要么写诗,不像唐后,还可以写写词、曲、小说。当然唐代还有唐传奇,无奈上不了台面,所以文人们一般不会选它。
李白也写过一些散文,不过他的诗名气更大,加上也没有别的体裁供他抒发闲情,所以我们说李白,第一反应就是诗人。以苏轼为例,我们提起苏轼就说他是词人,其实他的诗和文都非常优秀,无奈词太突出了。
一生写了1000多首诗的李白?
安徽当涂李白墓 启功先生手书“诗仙圣境”
作为诗坛的两大天王之一(另一位当然是杜甫)),李白在当时就被称为“诗中谪仙人”,简称“诗仙”。当然,他能成为“诗仙”,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假如,李白能够穿越到千年之后的今天,保不准他也会吐槽一句:“我太难了”!
一、修成“诗仙”的根基,出身、年少时的勤奋学习和不凡的志向抱负。
1.李白的出身,有很多种说法。但比较摆谱的应该是他的祖叔李阳冰,李白临死前嘱托其为自己保全诗稿的人,也是有唐一代的篆书大家。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旧唐史》里回避了李白出身的问题,只是说他是“山东人”。
后来,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史》采用了李阳冰的说法:“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这里的“兴盛皇帝”就是李阳冰所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的缔造者李暠(hào),也是大唐缔造者自己承认的远祖。
这样说来,李白应该出身于天子之家、皇室贵胄。但李白自己和家人都对家族的出身讳莫如深,有专家还考证出李白应是高祖太子李建成之后。
2.少年勤奋好学。
不管实际情况怎样,李白出身非布衣之家似乎可以肯定。所以,从小他就受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他后来在一首诗里回忆说,自己"五岁诵六甲(一种诗体选本),十岁观百家"。
四川江油青年李白塑像
再加上勤奋刻苦,少年时代的李白已经小有诗名。在蜀中读书学习的同时,他还练习剑术、喜好任侠、交游道士,很快开阔了视野,迅速积攒了人气。
3.自小胸怀磊落不凡之志
《旧唐书·李白传》:
(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可以说,早年在蜀中的学习、积累、磨砺,使李白才情横溢、意气纵横、气概豪迈,浑似藏在匣中的宝剑,只待风云际会,就剑气冲天、激荡尘寰!——这可以称之为积蓄“仙气”的阶段。
二、修成“诗仙”的铺垫,出蜀游历,广交朋友,探索抱负施展之路。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十多岁的李白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天下、结交形形色色的朋友的历程。他探索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路上,他用天马行空的如椽巨笔,赞美山水胜迹,留下了许多佳话佳作。
我们来看一下有心之人制作的李白游览地的图表:
有很多地方,比如安陆、襄阳、南阳、洛阳、岳阳等,李白在后半生中竟多次游历、拜访,原因除了当地的山水风景美丽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与人交往交游的因素吧。
比如安陆,估计主要是因为李白曾在这里成婚安家、娶亲生子,襄阳主要是见好友孟浩然,洛阳是繁华的东都,他在这里与大唐诗坛另一位天王杜甫相遇相惜、相交相知,结成深厚的友谊。
杜甫草堂中李白与杜甫蜡像
2.有意走“终南捷径”
自比管晏之才,性格不羁的李白不愿亦步亦趋走明经科举之路,他要效法前辈卢藏用,走另外一条路——终南捷径:
在长安期间,李白四处活动,干谒权贵,甚至还拜会了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向一心求道的玉真公主献上诗作,以渴望得到她的引荐:
玉真公主览诗大悦,很是欣赏他的诗才,对他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但最终,他记挂于心的荐举一事迟迟没有下落。
终南捷径看来也不太好走。
三、修成“诗仙”开花结果,得遇贵人赏识
前期的路途探索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是很有意义的,李白的名字在达官贵人中间流传。
主要有几方面表现:
1.李白曾经在吴越结交的道士吴筠,在长安、终南山附近攀附的玉真公主,向玄宗推荐了李白。
2.李白拿着自己的诗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一气读完,大为叹服。特别是对他的《蜀道难》、《乌栖曲》很是称赏,说:“您真是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还要解下自己佩戴金龟换酒,要和李白痛饮一番。
由于贺知章的地位、身份重要显赫,至此,“诗仙”之称正式定名。
3、贺知章也向皇帝大力推荐李白。
天宝元年,玄宗总算召李白进宫供奉翰林。李白的“终南捷径”虽然走得曲折点儿,但总算获得了成功。
四、“诗仙”之名扩大巩固。
1.醉使力士脱靴
《新唐书·李白传》: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tī,指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2.“饮中八仙”
虽供奉翰林,无奈只是用来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罢了;即使这样,还还少不了被高力士、杨玉环等人挖暗坑、穿小鞋、上眼药,面对日益腐败的朝政,想要进言做事,无奈却无人听从采纳!
郁闷至极的李白,于是就有点放浪形骸,经常与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在长安集市上酣畅痛饮,世人称之为“酒八仙人”。
杜甫后来听说此等乐事,欣然写就《饮中八仙歌》,其中名句“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千古传诵。
明代《饮中八仙图》局部
3.后来不管境况如何,不管际遇穷通如何,不管是被赐金放还,还是被召入永王幕府、出谋划策、一展抱负,还是被肃宗、永王兄弟二人争夺权力的争斗牵连入狱,“诗仙”豪放飘逸的诗风已经名闻天下!
正如好友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所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五、小结(启迪)
在灿若星河的大唐诗坛,“诗仙”仅有独特的一个。李白的成“仙”之路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条件、人生际遇限制,不是谁都能实现做到的。李白的成“仙”历程可以启迪我们今人——在纷乱喧嚣的尘世,坚守自身的品格、追求、兴趣(爱好),或许不是没有意义的。
说明:部分图片怎么玩自网络,其余选自头条正版免费图片。如有版权要求,请私信联系!
古龙小说陆小凤传奇决战紫禁之巅最后皇帝问陆小凤想要什么?
谢邀。
我之前回答过这个问题,于是赶紧去翻了一下,把其中的精髓贴出来如下:
我觉得以古龙先生的风格,应该是个很有意思又很出人意料的句子。
皇帝说:随便你要什么,我都会答应你。
陆小凤说:我要走了。
哈哈哈哈哈,这是我能想到最好笑的回答了。
古龙式的幽默。
只有这一句能叫司空摘星“脸上的表情就好像同时吞下了三个鸡蛋、两个鸭蛋和四个大馒头。”
这算什么要求?是告辞的要求。
这是去年七月写的,我也不知道我当时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很多朋友评论说这很古龙,已经很接近当时的情景了。
但我总觉得不够满意。
我在那篇问答的末尾写道:
我还想过一种,就是两难命题。最出名的那一句:无所不能的玉皇大帝,能不能造出他搬不动的石头。陆小凤要的,一定是皇上给不出来,又哭笑不得没办法给的。可惜我脑力不足,想不出来比这更有意思的两难命题了。已经快一年了,我几乎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两难命题并不容易创造。
而且并不是所有两难命题都让人觉得好笑。
又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恍若隔世。
一年居然这么快,好像前不久我才回答这样的问题。
如果是我要走了,有什么不可说呢?
陆小凤可是被要挟才说出来的。
这个问题一定很尴尬,涉及个人隐私,特别是皇上的隐私。
皇上能有什么隐私呢?
我几乎忍不住要去揣测皇上的隐私了,可陆小凤聪明如斯,又怎么会涉及皇上的隐私,那不是让皇上浑身难受吗?
让皇上浑身难受,不就是自找麻烦,陆小凤一向都是很讨厌麻烦的人。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
皇上说:朕给你一个机会提一个要求,只要你说出来都能尽量满足。
陆小凤说道:那我就要皇上笑一笑吧。
古龙先生自己说:
笑,就像是香水,不但能令自己芬芳,也能令别人快乐。你若能令别人笑一笑,纵然做做愚蠢的事又何妨?
可令天子一笑,那是多么威风,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不可说,一介布衣草莽,又怎么能够命令天子呢?
所以当那群人走在街头,放声大笑的时候,才发现笑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也许等到明年的夏天,我还会想出别的要求来,只是那时候,还会有人问我吗?
--------丸--------
文:祁门小谢
李白是死于水中捞月吗?
谢邀,金陵少年作答。
白诗也无敌,其人之死,多半成迷,揽月之说,吾以为非也。
白自贻后世许多的浪漫诗,则并其死,亦漫思之。彼果何也?乃命犹在人?我都知李白之诗中充满了天马行空,天方夜谭之意,其一生亦极为逸。
然而,此生情诗与酒之日,竟死于自己的水中捞月。岂即其命乎?
其实,非白多才子死不明。莫不知其果何也?亦无人肯为之申。以其才之死或者最难解也。及李之死,亦是茫茫。然于李白之死已有三说:第一种“酒过”?
众所共知,李白决是个名实在之酒徒,其生而非诗最不去者酒,常言道:李白斗酒诗百篇也!我等皆知酒谓人身当害,而李又离不开酒,自是常与酒周旋,安得身体健康?
别,饮过度死之说亦最近之。又有,其死者也,以今医学讲析,暂为“脓胸证慢性化,向胸壁穿”。此为第一种说法。
其次,李白尚被定为病违世,则此说终是非?则亦不得知矣,以书并未详,但简介了一段言,是否于李白病卒。盖闻:李行道路,以身弱还。谁承望,还之明年乃驾鹤西游矣。
其三,便是新陈之水中捞月,此说似天马行空听,本无凭。然则,我不信此乎??盖闻,白饮暴思,何时,见了星中之月,乃欲取之。
谁知月儿不听,乃越去越远,至于白堕水死。此段记虽有夸,然不可解,首先,李白之诚不离酒。
众说纷纭,一一解析。
第一种说,饮过多亡,其实此说较近白死,先白是个酒徒。此毋庸疑,其次,我等皆知,饮酒过多易致人死。而李太白亦正是个酒徒,故,我不难疑其死与酒抱直也。
其次,其以疾卒,此说亦不为过,是酒多矣,必致不豫,卒致死亡。今生者也,饮者浸多,自然,因饮酒过多死者亦有矣。已足奇。
最后一种有想和神也,初已陈矣,李因寻思水中捞月死。此说究竟是非也?还真个迷。先我皆知,李白之诗里与月有者多矣,自当不爱月?
加之饮酒过多,恍惚。乃以月则当前,但以手轻轻一捞则有?自然,此说与意亦足奇,毕竟饮酒过多者乱之,在彼之世界或真有法,李白亦焉。
一言以蔽之,白酒过而死,应是真也。
李白在武则天的宫殿下写了什么?
武则天的一生堪称是一个传奇史,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当皇帝,简直是荒唐。在位期间,武则天不畏人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开创了贞观遗风的盛世局面。据说,武则天写了一首诗,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唐代诗人李白都甘拜下风,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武则天也算是才情满满,她很会写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腊日宣诏幸上苑》,全诗内容为:“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意思是武则天说她马上就要去上苑游览了,赶紧把这个重要的消息告诉天上的神仙们,让花朵们的春天赶快到来。花神赶紧连夜让花朵们都生长开放,不要等待春风来将它们吹醒,这样会让我等得太久了。要知道这个时节仍是寒冬腊月,武则天却想让花朵不按正常的时节开放。
为什么这首诗连“天下第一狂士”的李白斗甘拜下风了呢?我们都知道古代都信奉君权神授,符合条件的帝王还会在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可见帝王们对于上天都是非常尊崇的。而这首诗,我们从字里行间都能品味出武则天的霸气,对于神仙都敢颐指气使,有着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这要是发生在清代,早就会被“文字狱”了。非常巧合的是,武则天写完这首诗后,就把它读给花园里的花听。第二天,在寒冬腊月里,上苑的花真的开了。这样的景象算是一种“祥瑞”了。
暂且不论武则天的私生活,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坐上皇帝的宝座。她的勇气真的很让人钦佩!当然,她在位所做的政绩,自然也是不比男人差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