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兵器大多用什么材料,铁军一词产生于战国时代吗?

2023-07-09 09:50:03 65阅读

战国时期的兵器大多用什么材料,铁军一词产生于战国时代吗?

“铁军”一词不应是物理性质的体现,而应是精神层面的反映。尽管自春秋过渡到战国时期,我国的冶炼技术已有了很大进步,铁器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但因工艺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铁的物理性质上还有着许多缺陷,还难以取代用于作战的木竹、青铜器等。所以,此时如说某一支部队是铁军,则有点拿人开涮之意。

“铁军”一词是褒扬词,说的是一支部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所向披靡。“铁军”一词最早出现于1926年北伐期间,是民众对自粤进入湘鄂赣作战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李济深、张发奎)的赞誉,1926年12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 “陈铭枢已就革命11军长”一文就很明确地说明了“铁军”的由来:“此次革命军北伐,以第4军各师战绩显著,该军在汀泗桥、贺胜桥诸役,以及此次攻赣均极勇猛,故有铁军之誉。该军第10师师长陈铭枢,尤有百战百胜之常胜将军之称。”第4军是在10月10日攻克武昌后,于11月初入赣作战的,“铁军”的称号应在此后不久就叫开了。第4军对“铁军”的赞誉也不推辞,坦然接受,并以此命名军部编辑的刊物,据1926年11月20日《广州民国日报》“第4军政治部开办铁军周报”一文说,“本月29日,第4军政治工作联席会议议决,组织一编辑委员会,办理铁军周报、铁军画报、兵士读本三种。当场选出李宣誉同志为编辑委员会主任,并指定编辑委员6人,襄助进行。” 11月22日,第4军政治部在周一例行的总理纪念周上,专门作了“铁军在江西之奋斗”的政治报告。12月中旬,为适应繁重的政治工作需要,第4军对政治部人员作了调整,由廖乾五代理主任,李宣誉任秘书,余洒度(黄埔二期)任宣传科科长,叶古衣(黄埔三期)代理党务科科长,肖霁任社会股股长,陈志仁任组织股股长,“查各员均系国内外大学及军事专门学校毕业之革命青年,对于军队之政治训练,甚有经验,将使4军官兵具有正确之政治观念,以副其铁军之实也。”同年末,第4军及由原第4军一部扩编而成的第11军自赣返鄂,湖北民众仍称其为铁军。1927年4月宁汉分流后,武汉国民政府又以第4、11军为基干编组了第2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并于5月初入豫与奉军作战,6月中旬班师回鄂,6月14日的《汉口民国日报》是以醒目标题“铁军回鄂后驻地”刊发消息的。8月1日南昌起义发生后,张发奎率第2方面军经赣回粤,广东民众仍以铁军称呼其,如9月20日的《广州民国日报》就刊载了两篇文章:“铁军凯旋之欢迎热”、“铁军凯旋之行期,今晨先有一团抵省,黄缪各将领明日可到”。至此,铁军是民众给予第4军的赞誉已无庸置疑。

战国时期的兵器大多用什么材料,铁军一词产生于战国时代吗?

很长时间内有种说法,即铁军指的是叶挺独立团,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叶挺独立团前身是第4军(军长李济深)第12师(师长陈可钰)第34团,系1925年11月21日在原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周士第)基础上组建的,驻防肇庆,并在高要、广宁、德庆、新会、江门一带协助开展农民运动,剿匪及平定民团叛变。1926年4月下旬,在琼崖底定后,第4军将收编的琼崖及雷州半岛一些土匪另编为第12师第34团(团长许志锐),叶挺部则改为第4军独立团(又称为叶挺独立团)。5月20日,因倾向于广州国民政府的湖南唐生智求援,第34团作为北伐先遣队最早自肇庆经韶关入湘,与军部、师部脱离了一段时间,独立行动。30日,叶挺独立团在安仁渌田与敌打了一场小战,略有损失。6月5日,叶挺独立团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攻克攸县,敌向醴陵逃去。此时,叶挺独立团确有东向进击醴陵的想法,但恐孤军深入,故暂停追击,只是在攸县占领有利地形,以掩护第4军大部队到来。10日,叶挺独立团击退反扑攸县之敌,予敌以重创。15日,第4军第10、12师(第11师尚在雷州半岛)由粤出发,先后经乐昌、九峰,于7月3日到达攸县,与叶挺独立团会合。此后,第4军相继进行了湖南醴陵、平江之战,湖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之战,入赣入豫作战,叶挺独立团基本上都参与了,但均是由军部师部统一指挥的,只是作为大的战略攻势中的一颗棋子,再也没有单独行动过,尽管该团伤亡惨重(其他团也是如此),但如将“铁军”的光荣称号只安放在它的头上,这是不符事实的。当然,如果说在南昌起义前,叶挺独立团(后为第73团)为铁军的一部分,这尚可成立;南昌起义后,叶挺独立团(第73团)已脱离了原第4军建制,广东民众再说铁军则就没它的份了。

顺带补充一下,并对现有一些书籍、文章中的错误加以纠正:1925年8月组建国民革命军时,李济深担任的是第6军军长,只是在第4军军长许崇智因廖仲恺被刺杀案离粤,师长莫雄、梁鸿林被捕,所辖部队被缴械后,李济深的第6军才改番号为第4军。

战国时期的兵器大多用哪种材料制成?

春秋已有铁质兵器。但到战国时开始大规模使用铁制兵器。因为各国的冶金技术和经济水品不同。战国时大国的炼钢技术很发达。比如秦国战车的长矛。春秋战国时期

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戈,是一种兵器,它是由青铜或者铁精制而成。

戈除了一个长长的把柄(1米到1.8米),前端的主体还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面的部分较长(约30厘米左右)叫援,是横着的利刃,有弯度,上下两面都有刃;援向后伸出的部分叫内,内没有锋利的刃。

因为戈是前后突出,前锋上下有刃,既能横着打击敌人,能用后面的部分锤击敌人,还能凭借弯度对敌人进行像镰刀割韭菜一样钩杀,也能像啄木鸟一样啄刺敌人,也算个一戈多用的多功能武器。

这种武器跟弓弩不同,是个近战武器,诞生在商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衰败于秦朝。

戈杀伤力没有长矛大,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行其道?

因为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骑兵还没有出现,那时候近战较多,大规模的运动战很少,多以战车作战为主。

战车作战都是敌我双方面对面交锋,近距离接触,跟现代战争的肉搏也差不多,只不过士兵是站在战车上,用兵器向对方发起进攻。

但因为是车战,刀剑和斧头这样的兵器也发挥不了作用,全靠长矛和戈来联袂演出挑大梁。

当两军列阵前线对垒的时候,双方往往都绞尽脑汁要打乱敌人的阵型,破坏敌人的防线,也就是让对方造成混乱。

事实上在进攻时,戈比长矛更有效。长矛只能直刺和隔开敌人的兵器,而戈除了对敌人进行俯击、横击,能隔开对方的盾牌,还能将敌方士兵从队列的战车上中钩出去, 把敌人严密的阵型撕一个缺口,让战友突破敌人的防线。而且战车作战的时候不是静止的,战马带着战车到处奔跑,士兵都是在眼前一晃而过。

在这种情况下,矛很难刺中敌人,而戈却可以横击,击中率更高。

因此说,戈这种兵器在以战车作战为主的春秋战国战场将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出尽了风头,大行其道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是任何一种作战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兵器也不会是长盛不衰的。随着战争方式的改变,戈这种兵器也和其它兵器一样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遭到冷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戈之所以被打入冷宫,首先是因为到了秦代冶铁技术逐渐成熟,以铜铸成的戈锋利程度有限,只能突刺和横击。

而冶铁技术成熟后,铸造的刀具更锋利,杀伤力更大,戈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其次是因为后来的作战方式改变了。以战车为主的战地战,变成了以骑兵为主的运动战、闪击战。

公元前四世纪末和三世纪初,战国时期的赵国引进了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骑兵作战慢慢代替了战车作战这种落后的作战方式。

虽然同样运用马匹,战车作战的速度跟单骑行进的速度相差很多倍。骑兵跟骑兵之间,或者骑兵跟步兵之间的距离更近了,等于是贴身肉搏,交战节奏也更快了,往往是几秒之间就见了分晓,你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戈这种兵器已经显得落伍了,反应速度显得慢了半拍。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哪怕慢了十分之一秒,对方就会手起刀落将你干掉。

跟戈比起来,各种直刀、弯刀更适合在战斗中使用,这些战刀刀柄变短许多,只有手握部分,其余部分全是刀刃,而且刀刃比戈要锋利许多,其中的弯刀也有跟戈一样横扫的功能,战刀又有戈所不具备的劈刺功能,而杀伤面积比戈更大。

总之战场上的兵器没有常青树,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不过戈这种兵器从问世到被淘汰,也风行了近千年,没有遗憾了。

秦用的兵器有多重?

青铜剑一般在10公斤以内,做工一流,下面附其他当时的常规兵器。

兵马俑坑不仅是一个艺术的宝库,而且还是一个庞大的秦代兵器陈列室。目前已出土各类兵器数万件,分为长、短和远射三大类。长兵哭有矛、戟、戈、殳、钺、铍,短兵器有剑、弯刀,远射兵器有弓、驽.尤其是铍、弯刀的出土为古兵器考古史上所罕见。

铍古书记载颇多,但无完整实物出土,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米的木柄,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弯刀为考古上的首次发现,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青铜剑的工艺水平更使人叹为观止,长约90厘米,近锋处束腰,棱有规则,刃锋锐利,光亮如新。经测试含有多种稀有金属,表面包有10微米左右的铬盐氧化层,系经特殊处理形成,光洁度在6-8之间,硬度相当于调质后的中碳钢。秦俑坑出土的铜兵器均系铸造成型,成分以铜锡为主。根据用途不同, 其合金配比不同,硬度也有所不同。这些兵器大部分表面都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曾强了武器的防腐抗锈能力。这项技术应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秦代弩的种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俑坑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从完整的弩弓遗迹判断至少应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弩弓为木质,均已腐朽,朽木残长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铜弩机。弩机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这是秦俑坑发现数量较多的一种弩。同时在一号俑坑还发现一种形制特殊的弩,它是在残长64厘米的弩臂上重叠了一根木条,在弩臂上还夹有铜饰件。显然这些装置都是为了增强弩臂的承受强度,说明它是一种张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劲弩。在二号俑坑还发现一处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较其它铜镞长一倍。这不仅是秦俑坑也是兵器史上发现型号最大的铜镞。使用这种铜镞的必然是一种张力更大,杀伤力更强的弩。

青铜剑:左剑出土于一号俑坑T19方八过洞。通长93.8厘米,身长72.2厘米,最宽处3.2厘米。右剑出土于一号俑T2方一过洞。通长92.8厘米,身长71厘米,最宽处3.2厘米。

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兵器,最让人着迷的——首先要数锋利坚韧的秦青铜长剑。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均在81-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长度一般在50-65厘米)。

回顾中原铜剑的发展历程,剑身一直在不断地加长。当其初起之时,剑长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第11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把“记忆合金剑”。这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公斤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程度超过了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

战国时期兵器排行?

1.轩辕剑

轩辕剑又被称为是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

2.湛卢

湛卢是由春秋时期的铸剑名匠欧冶子所铸的十大名剑之一,也是五大盖世名剑之首

3.赤霄剑

赤霄剑是为汉高祖刘邦所得的帝道之剑,是刘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

4.太阿剑

太阿剑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位铸剑大师联手打造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

5.龙泉剑

龙泉剑又被称为龙渊剑,是打造于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6.干将 莫邪

干将,莫邪也是古代传说中的十大名剑之一,是由干将和莫邪所铸的两把剑

7.鱼肠剑

鱼肠剑是中国历史十大名剑之一,因专将匕首放置于鱼腹中用来刺杀吴王僚而得名,是勇绝之剑

8.纯钧剑

纯钧剑是一把又被称为纯钩的十大名剑之一,名字有着尊贵无双之宝剑的含义

9.承影

承影是铸于商朝,成为商天子所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