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义坛,为什么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会成为不朽之作?

2023-07-14 22:05:03 72阅读

结义坛,为什么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会成为不朽之作?

在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中,诗文以阳春白雪的高贵姿态与政治密切相连,小说、戏曲等俗鄙文学样式应是为民间传唱的内容。然而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发展雅正文学的政策,但却免不了统治阶级内部出于享乐消遣的需要,打破规则,如明宪宗“好听杂居及散词”;明武宗“好听新剧、看小说”;明神宗“好览《水浒传》”等,这些君王大臣对俗文学的喜爱,为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也促进了文学逐步走出政治服务的困境,开始面向普通市民,彰显个性和人欲。其中以《三言》(明代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著作,标志着明代短篇白话小说到达了高峰,代表了明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成为古今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本文认为,《三言》之所以成为明代文学的不朽之作,是因为它打破了阶级束缚,倡导了婚恋自主、男女平等,抨击了贪官污吏、拉近官民距离。

打破阶级束缚,官民平等成为《三言》主题

明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文化的形成,为明代小说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内容题材和读者群体。明初时,统治者将手工业从工奴制中解放出来;明中期,以手工业为代表的工商业者开始活跃起来,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加强了城市间的贸易,海禁的解除促使海外贸易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商人与文人士子之间的交往逐渐频繁,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形态。在《三言》中,作者冯梦龙也改变了对商人的态度,他们以正面的主人公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杨八老越国奇逢》中的杨八老在考试不中,入仕受挫时与妻子商议说:

结义坛,为什么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会成为不朽之作?

“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

杨八老而立之年选择去南方经商,告知妻子的时候,妻子说:“杨八老正是壮年,小孩儿已经长大了,我一人就能照顾,你不用过于担心家里的事情,既然决定了就赶紧收拾行李,不必迟疑”。唐宋时主张学而优则仕,到了明代商人地位得到肯定,《三言》中恰恰彰显了在明代的社会风貌。再如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主人公蒋兴哥从小跟随父亲做客,17岁时,父亲去世,蒋兴哥守孝结束后,与一女子结婚后便独自去广东做客,小说中描述了许多商人讨价还价的场景,也记录了商人之间诚实守信、待人厚道的性格品质,更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商人地位的肯定,如:

常言道,一品官,二品客。

简短的三句话,便折射出明代工商业的发达,商人社会地位仅次于官员,这无疑打破了官民之间的壁垒,解脱了阶级的束缚。

冯梦龙的《三言》以商人为主人公,展示他们在从商过程中的艰辛与勤劳,冒险与奋进,这无不打破了唐宋时期“以官阶比地位”的思潮、“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是立足社会平等的思想,表达对不同阶层人的肯定,为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倡导婚恋自由、男女平等,突破封建婚姻的枷锁

明代的思想文化十分活跃,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王学左派”为主的社会思潮与禅宗思想融合一起,冲破了宋代的“程朱理学”,促进了人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王阳明认为“此心纯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而禅宗大师认为“率性之谓道,率情之为倒”,意在强调人应该抒发内心的七情六欲,而这一时期的小说、戏曲也突出人性精神,强调自我价值的觉醒,特别是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小说,多用通俗化的语言,真实的表达了明代时期,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大胆。

以《三言》为代表的短篇白话小说,也以男女情爱为主题,打上了明朝的时代烙印,其中《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取材于元代戏曲《西厢记》,同是描写青年男女私定终身的事情,却一改《西厢记》圆满的大结局,使二人的婚姻大事闹到法庭之上,状告张浩及父母,要求法庭“礼顺人情”,这篇小说在描写莺莺状告张浩违背誓言、父母媒妁许婚时,极为细致的描写了莺莺状告的缘由:

昔文君心喜司马,贾午志慕韩寿,此二女皆有私奔之名,而不受无媒之谤。盖所归得人,青史标其令德,注在篇章,使后人继其所为,免委身于佣俗。妾于前岁慕西邻张浩才名,已私许之偕老。言约已定,誓不变更。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切闻律设大法,礼顺人情。若非判府龙图明断,孤寡终身何恃!为此冒耻渎尊,幸望台慈,特赐予决。谨状!

小说中,莺莺说,古代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西晋贾午爱慕韩寿,二人都是私定终身,白头到老,按照当今的律法,都应该有私奔的罪名,可是他们却没有因为媒妁之言的缘故被制裁,如今我莺莺因爱慕张浩的才华,我俩情投意合私情终身,现在因为父母的命令,拆散我们二人,我现在真的是孤独无望,如果今天的官府不能明断是非,我将孤独终老,所以我只能怀着愧疚之心状告父母,希望能够得到公平的裁决。小说的结局,也使二人“遂成夫妇,偕老百年”。此外,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小说中,也均提倡男女自由恋爱,站在包办婚姻的对立面寻求社会的认可;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中杜十娘在遭受孙富的羞辱后以“千金万两丢入大海,捍卫自己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而不是遵守女性的三从四德博得男性的可怜,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些小说主题,使《三言》以开放的思想,体现时代的特色。

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大量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主张“相悦为婚、礼以义起”,抨击了封建社会男权为主的传统观念,这是对“人情”的尊重,更体现了对“男女平等”思想的肯定。

抨击贪官污吏、拉近官民距离,促进文学艺术世俗化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唐代白居易以《卖炭翁》《观刈麦》《卖花》等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贪官污吏的恶劣行为,有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等戏曲反映政治黑暗、官员贪污受贿成风。而明代的小说更是继承了前人的艺术创作方式,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文学的内容,以《三言》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不仅揭露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政治的黑暗,也体现了官吏的清廉,赞美了官吏越来越走下神坛,往市民化、平民化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小说体裁的人文色彩、世俗艺术。如《滕大尹鬼断家私》中描述了一位79岁的太守娶了贫民家的女儿梅氏,生下一个儿子,太守死前将财产都留给了嫡长子,而与梅氏的儿子仅分到了一幅画儿,并留下遗言说:

“等得贤明有司来,可将此图前去诉理,求其细细推详,尽勾你母子二人受用。

可太守刚死,梅氏母子便被赶出太守府,此时梅氏的儿子拿着这幅画,只见画中的太守抱着一个婴儿,手指地下,便找人来看画儿的内涵,此时得知滕知县贤明善德,就去求他断案,滕知县看了这幅画之后说:

家中旧屋地下埋有留给你的黄金一千两,白银一万两。

滕知县在读懂了这幅画之后,虽然帮助梅氏渡过灾难,但是看到这么多钱,也心生垂涎,亦神亦鬼的说“右壁有一坛金子,太守说要送我作酬谢之意”,于是梅氏母子便把这坛金子私吞了。这篇小说中,滕知县断案可以称得上是尽职尽责、为民请命,可是看见钱财万贯时,也不忍起了私心,白白落了千两黄金,小说不仅称赞了滕知县的精明公正,也批判了他做官时的贪婪无餍。此外,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也展现了官吏在为民做事时的糊涂无情,但是无情中却促成了喜剧的结尾,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受到市民的称赞。所以冯梦龙的《三言》中所刻画的官吏,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情残暴,更多的是以一种亲民、热情的姿态站在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受到了明代市民的拥护,彰显了明代官场的变化,体现时代进步。

冯梦龙的短篇小说《三言》中,一方面抨击了官吏的昏庸贪污,写出他们身上背负着的黑暗色彩,另一方面也略显光明之意,以心系百姓、爱民如子的官吏形象,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将官场的判决之事,搬进文学体裁,扩大了文学的内容,促进了文学发展的世俗化倾向。

结语

冯梦龙自幼接受儒学思想的熏陶,生长于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州,后又接受了王学左派思潮,使得他在通俗文学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就。以《三言》为代表的短篇白话小说,更是体现了极致细腻的描写人情世态、彰显悲欢离合之意的艺术手法,被后人评价为“《三言》标志着古代白话小说创作高潮的到来”。这部小说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与小说所表达的内容主题不无关联。《三言》打破了官商束缚,肯定了职业平等的价值观念,冲破了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三言》倡导青年男女婚恋自由,倡导男女平等,打破了古代女子“妻为夫纲”的伦理观念,彰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失为一种进步思潮;此外,《三言》中消解了自古以来官民的矛盾,以亲民的官吏形象打通了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壁垒,促进了社会政治氛围走向和睦。总之《三言》立足于普通社会中的繁琐之事,极力刻画了人情社会中的点点滴滴,将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又夹杂着一些时代风尚,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推向高峰。

作者:蔡小记

西门庆为何还敢得罪武松?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武松斩杀西门庆一节心存疑惑有二:一是西门庆为何敢得罪武松?二是明明素不相识,武松是如何在狮子楼上对他进行“精准”斩杀的?

先说第一问。

说起来,武松在阳谷县的闻名十分偶然,是他在景阳岗打虎所造成的“名星效应”使然:

那阳谷县人民,听得说一个壮士,打死了景阳冈上大虫,迎喝了来,尽皆出来看,哄动了那个县治。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叠背,闹闹穰穰,屯街塞巷,都来看迎大虫。(第23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细细想来,若非此次打虎,整个阳谷县人民(含西门庆)有几个知道武松,以及之后的“武都头”呢?恐怕一辈子都不会知道。

再看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武大郎之所以从清河县辗转来到阳谷县,皆因其在清河县时“取得一个老小(潘金莲),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因此转来,正如他见到弟弟武松时所言:“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自己的老婆被人“相欺负”,也不是什么好事。可以想见,即便武大郎到得阳谷县,他也会对自己的以往经历刻意隐瞒,谁想在这里惹一身骚呢?因此,整个阳谷县人(比如西门庆),就算知道有个走街串巷卖炊饼的武大郎,可能也不会特别了解他的底细。

另外,武大郎“嘴严”,除对自家事缄口不言外;弟弟武松之事,他也很少跟潘金莲提及:

那妇人道:“莫不别处有婶婶?可取来厮会也好。”武松道:“武二并不曾婚娶。”妇人又问道:“叔叔青春多少?”武松道:“虚度二十五岁。”那妇人道:“长奴三岁。叔叔今番从哪里来?”武松道:“在沧州住了一年有余……”

这里,潘金莲不知道武松是否婚配,不知道武松青春几岁,更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了解得十分有限,也就更不可能知道武松的厉害了。嫂嫂潘金莲都不知道武松的详情,外人恐怕就更无从得知了。

再从武松的角度看,他也缺乏对外讲述自己家庭关系的必要性。

最后,即便从外表上,你也很难将武大郎与武松联系起来:“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大家看,这对比得有多鲜明?就算有人告诉你这是兄弟俩,你会信么?

综上来看,无论是从信息的疏塞,武松兄弟的立场,还是各自的长相看,似乎都没有人会将武松与武大郎联系到一块,这里边自然也包括了西门庆。

而西门庆在同潘金莲出轨之前,之所以不对武大郎的身份背景进行调查,一者在于其“以为”武大身份低微,不会什么厉害的社会关系;再一个就是他自己就是阳谷县一霸,其财势能直通官府,还有谁的关系网能硬过他呢?

婆子道:“这个大官人是这本县一个财主,知县相公也和他来往,叫做西门大官人。万万贯钱财,开个生药铺在县前。家里钱过北斗,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也有犀牛头上角,亦有大象口中牙。”

既然西门庆都不知道武大郎有武松这么个兄弟的话,也就谈不上什么“敢不敢得罪”了。

此为武大郎“捉奸”前的情况。

对此,或有朋友好奇,西门庆不知道武大郎有武松这么个弟弟,你潘金莲也不知道?她怎么就不跟西门庆讲呢?

原因也不复杂,一者如笔者上面所讲,她并不知道武松的厉害——或者即便知道,也是武大郎嘴里跟她讲的。没有亲见,难以服人;二者你说她一个嫂嫂出轨,和他这个做“叔叔”的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无关,又何必讲呢?

于是,潘金莲便有意无意地向西门庆隐瞒了信息。

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呢?

很快,武大郎捉奸时被西门庆“正踢中心窝里”,“口中吐血”,“一病五日,不能够起……几遍气地发昏,又没人来采着”,便叫来潘金莲,分付道:

“你做的勾当,我亲手来捉着你奸,你倒挑拨奸夫踢了我心!至今求生不生,求死不死,你们却自快活!我死自无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回来,他肯干休?若你肯可怜我,早早伏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

潘金莲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西门庆听了这话,“却似提在冰窨里”,说道:

“苦也!我须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清河县第一个好汉!我如今却与你眷恋日久,情孚意合,却恁地不理会。如今这等说时,正是怎地好?却是苦也?”

从西门庆的话里,我们能获得不少信息:一是我们之前的分析正确,武大郎捉奸之前,西门庆并不晓得武松与武大郎的关系。

二是西门庆极有可能见过武松,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武松打虎进城的场合里,所以就知道他是“清河县第一个好汉”!事实上,就社会地位而言,他要见武松是很容易的。

三是西门庆因知道睡了武松的嫂嫂而恐惧,亦如他口中所言“却是苦也”。

至此,我们大体可以推断,西门庆是不敢得罪武松的。这倒不一定是因为西门庆怕他,而是对未知武松之手段感到恐惧,是在他“恁地不理会”的情况下产生的。说白了,此时的西门庆尚未摸到武松的底牌。

但现在不敢得罪也得罪了,该如何是好呢?

老话讲:“没事,别惹事;遇事,别怕事!”西门庆能在清河县混得风声水起,肯定是有他胆识过人之处。于是,在王婆的建议下,他便开始了下一步毒杀武大郎的计划。反正我现在得罪了你,那我就不怕再得罪得更深一点。

势迫至此,西门庆已然是无路可退!

或许,又有朋友要怼了,怎么就无路可退了?西门庆大官人就此收手,不就行了吗?

这,怎么说呢?一则西门庆不太可能会相信武大之言,说什么“他(武松)归来时,我都不提”?万一他就是过过嘴瘾呢?二则是出轨这种事令到西门庆舒爽不已,他怎么可能停得下来?

——别说西门庆停不下来,现代社会又有几人能停得下来?要不然,也就不会有“出轨只有零次和N次”一说了。

再说第二问。

武大郎死后不久,武松外出公干归来,得知哥哥冤死的真相后,便欲斩杀西门庆为其报仇,于是去到“西门庆生药铺”前打听他的消息,却被其“主管”告之:“(西门庆)却才和一个相识去狮子桥下大酒楼上吃酒。”

于是,武松便又寻到这酒楼前,酒保回话道:“和一个一般的财主,在楼上边街阁儿里吃酒。”

接下来,书中写道:

武松一直撞到楼上,去阁子前张时,窗眼里见西门庆坐着主位,对面一个坐着客席,两个唱的粉头坐在两边……西门庆认得是武松,吃了一惊:“哎呀!”便跳起在凳子上去,一只脚跨上窗槛,要寻走路……西门庆见踢去了刀,心里便不怕他,右手虚照一拳,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打来……武松按住,只一刀,割下西门庆的头来。(第26回武松斗杀西门庆)

得,西门庆就这样丢了卿卿性命。

那么问题来了,武松这里杀的这个人究竟是不是西门庆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书中并未有武松与西门庆相识或者交往的任何记录,无论是在武大生前,还是在其死后。虽然这里讲“西门庆认得是武松”,但却没写“武松认得是西门庆”。

既然没写,那我们这里先假设武松并不认识西门庆,来看看其斩杀西门庆的依据是否合理。

其一从主次之分上看,“西门庆”是“坐着主位”的,但这里描述的是武松自认为的“西门庆坐主位”呢?还是仅仅是施耐庵给读者的一种客观描述呢?难以区分!事实上,联系上下文,考虑到那个财主和西门庆相识,那么他坐主位请西门庆吃饭,也是有可能的。

其二从动作上看,很明显,这个“西门庆”对武松的行为作出了反应,发出了“哎呀”的声音,并且和武松打在了一处。但单凭声音,也是无法判断的,二者即便和武松打斗,也不一定就是西门庆在和他交手。这有没有可能是那个财主的“应急”反应呢?也不能百分百排除。

是以,尽管我们从情理上可以推断出其为西门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误杀的可能性。

再一琢磨,杀哥之仇不共戴天,武松要真是杀错了人,这丑可就出得太大了。是以,考虑武松“粗中有细”的处事风格,他势必会提前做一些调查工作,或者他本来就认识西门庆也说不定。

而诸如此类的细节,施恩庵老爷子可能觉得阅者自己也能想到,便不在书中挑明了,任由你去自品这诸多“留白”了,直觉余味悠长、妙不可言。

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

参考:《水浒传》

(网图、侵删)

形容熟练的带手的成语是什么?

形容熟练且含有“手”字的成语有:

得心应手、手到擒来、拿手好戏、眼明手快、出手得卢、心灵手巧、心闲手敏、行家里手、心手相应

基本释义

1.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心。棘~(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开始做,动手)。~不释卷。

2.拿着:人~一册。

3.亲自动手:~稿。~迹。~令。~书(a.笔迹;b.亲笔书信)。

4.技能、本领:~法(技巧,方法)。~段。留一~。

5.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国~。扒~。生产能~。

6.小巧易拿的:~枪。~册。

详细释义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笔迹 [sb.'s original handwriting]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

用于技能;本领 。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

亲手所写的 。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

如:手册;手杖

张飞和马超都没有意见?

刘备称汉中王后,任命黄忠为后将军,关羽知道后,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这句话其实另有深意。

首先说关羽和黄忠在长沙大战,他们交手三次,不分胜负,彼此对双方的武艺、人品都非常钦佩,可谓惺惺相惜。

而自从黄忠跟随刘备入川以来,他每战必身先士卒,勇冠三军。尤其在定军山挫败曹军精锐,亲手阵斩夏侯渊,从而一战成名。所以刘备论功行赏封黄忠为后将军也在合理范围之内。当关羽听说黄忠与自己并列,对黄忠的态度却与先前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关羽说这番话并不是针对黄忠,而是给刘备听的。

关羽是忠义之士,当初桃园结义时,三兄弟曾对天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因此关羽对于汉室是最忠诚的追随者,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这个封号也是关羽一直挂在嘴边的,可见他始终不忘初心,立志恢复汉室从未改变过。而刘备在汉中打败曹操以后,就自立为“汉中王”,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僭越。所以才会引得关羽的不满。

关羽和曹操的谋士荀彧一样,他们都是忠于汉室的,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是因为他看到曹操一旦做了魏公,意味着下一步就要篡汉了。关羽通晓春秋,深明大义。他见刘备在汉献帝还健在的情况下就自称汉中王,很明显下一步就是要做皇帝,所以关羽以骂黄忠的口气,来发泄对刘备的不满。事实呢?刘备后来果然在曹丕废汉献帝以后,马上自立为蜀汉皇帝。

黄忠对于关羽的反应又是如何?在小说里,他并没有因此心生怨恨,刘备东征吴地的时候,黄忠见到杀害关羽的潘璋,奋勇向前,书中写到:忠纵马追之,厉声大叫曰:“贼将休走!吾今为关公报仇!”,但是由于黄忠急于给关羽报仇,中了埋伏,被一箭射中肩窝,当夜就死了。

很明显黄忠知道当初关羽说那番话,并不是看不起他。

大家对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有没有回忆?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图文结合,通过简洁的文字和图画将故事表达出来。

对于那时候的小人书到现在依旧是念念不忘,那时候的小人书内容丰富,从古代神话到现代影视作品,从国内故事到国外作品都有。

非常非常多的经典著作都被改成了小人书,言简意赅的将一个通过画面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字有画通俗易懂,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非常喜欢。

尤其是小人书上面的图画,有很多都是我国著名的绘画大师的作品,简简单单的黑白灰画面,却将主人公和所处的环境完完整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爱不释手。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小人书已经绝迹,取而代之是越来越多的国外绘本。明明我们国家的小人书也非常的优秀,现在却已经不见了踪迹,真的是很让人难过😔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