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三国,过年时贴的门神都是谁?

2023-07-26 09:30:04 68阅读

哼哈三国,过年时贴的门神都是谁?

过年家家户户一家老小全部动手贴春联、贴门神,迎新春,不亦乐乎!既然大家都贴了这么多年门神,可知贴门神的来历,还有到底有哪些门神组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贴门神的那些事。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并且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典礼。在《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神荼和郁垒二神把守着鬼门,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因此,古人把二人作为门神贴于门上驱邪挡煞。最早的门神其实不是画,而是用桃木雕刻而成的人形,置于门上。

哼哈三国,过年时贴的门神都是谁?

到了后来,人们不仅用画像代替了桃木雕刻的人形门神,而且五花八门新增加的门神取代了神荼、郁垒等先秦门神,门神的含意、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延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门神主要分为四类,即驱邪类、祈福类、武将类、文官类。驱邪类门神多为神荼和郁垒,金鸡和老虎,北京人旧时在腊月二十三日后,便贴门神、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上,门左右置 二灯,象征虎眼,以去不祥、镇邪驱鬼。

祈福类门神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者,祈福门神并非是门户的保护者,专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为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武门神并没有特指的武将,但以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最为常见,而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历史人物为门神。

文门神即画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中国以文官作门神的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征、包公、海瑞和文天祥等文官。其中包公以刚正不阿的大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显得分外威严。因此,用包公作门神,能驱除恶鬼、镇压邪气,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

除此之外,古人还有用哼哈二将作为门神的,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把传统门神换成了抗日军民,表现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地方,便把刘胡兰与赵一曼、董存瑞与黄继光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民族英雄的画像、逢年过节,贴在大门上。当然,有一些地方的门神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总之,过春节贴门神,主要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美好愿景。各位,你们还贴过什么特别的门神呢?

典韦分别和赵云张飞关羽黄忠马超五人单挑?

典韦,在演义中属于超一流武将。很多人受到“一吕二赵三典韦”这个顺口溜排名的影响,认为典韦的实力超级恐怖,在五虎将之上,甚至可与吕布一战。

夏侯惇在曹操面前引荐典韦时,曾说亲眼见他“逐虎过涧”。典韦还有两笔血案在身,一次是为了报朋友之仇而杀人,然后“直出闹市,数百人不敢近”;另一次就是在张邈帐下时,受到别人排挤,恼怒之下“手杀数十人”。从上述事迹来看,典韦确实生猛。

如果典韦遇到演义中的“战斗天团”五虎上将时,可否一战呢?

典韦的作战表现及武力分析。

1.典韦的两枝铁戟重达八十斤,仅次于关羽的青龙刀。曹操让典韦试演一番,但见典韦“骤马驰骋,双戟抡动,运使如飞。”营前的纛旗在飓风下飘摇不定,岌岌欲倒,众位军士一起上前,仍挟持不住。典韦喝退众军,冲上前去,一只手擎住了纛旗,“立于风中,巍然不动”。

这是典韦初到曹营时的表现,被曹操赞誉为“此古之恶来也!”从典韦的抡动铁戟和手擎纛旗可以看出,典韦绝对是力大无穷,属于力量型武将。

2.濮阳之战,典韦为救曹操,手持十数枝短戟,冒着箭林,步行而战。在追兵距离五步的时候,典韦以短戟飞射之,只见“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此后,典韦在西门奋力杀退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四将不能抵挡,各自逃去”。

典韦作为力量型武将,不仅马战娴熟,而且步战同样威猛无比,尤其是竟然善使“飞戟”之术,给他的战斗力大大加分。

3.单挑侯成,不到三合,“侯成抵敌不过,回马望城中走。”典韦乘胜追击,高顺也抵挡不住,退入城中。在保护曹操从南门突围时,典韦再次遇到高顺、侯成,“怒目咬牙”,将二将杀到“倒走出城”。

高顺是吕布帐下头号战将,曾经与夏侯惇单挑四十余合(战败);但他遇到发狂的典韦,根本不堪一击。

4.羊山之战,曹操征讨黄巾余党何仪、黄劭。典韦出阵单挑,何仪的副帅拍马而出,“不三合,被典韦一戟刺于马下”。

5.葛坡大战,典韦单挑许褚,从辰时打到午时,“不分胜负,各自少歇”;然后又“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次日,再次单挑三十合后,典韦按照曹操的授意而诈败,将许褚骗人陷马坑而生擒。

典韦、许褚的恶战,至少有数百回合,因此,双方的实力无限接近。在三次单挑中,许褚每次都是主动搦战,因此可以认为,在单挑过程中,典韦没有对许褚造成任何压力。

6.许褚单挑吕布二十合后,典韦向前夹攻。此后,夏侯惇等四人飞马齐至,六将群殴把吕布打跑。这场群殴,对于评估典韦的武力,参考性不大。

7.宛城之战,在双戟被盗、贼兵冲入辕门时,典韦以一把腰刀应急,“奋力向前,砍死二十余人”。杀退马军后,步兵又冲了上来,典韦冒着枪林箭雨,被刺中了十余枪。

典韦把腰刀砍出了缺口,于是双手抓住两个贼兵充当武器,“击死者八九人”。贼兵不敢向前,箭如骤雨般射过来,典韦为了给曹操逃命争取时间,在身无片甲的情况下,死死地拒守寨门。在后寨被突破后,典韦后背被一枪刺中,终于血流满地而死。

从典韦的谢幕之战可以看出,典韦确实当得起“古之恶来”的称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典韦只是靠着一股蛮力和狠劲,他的纯武艺并不算特别突出,在面对普通的喽啰杂兵时,很快就被扎了十余枪,这种应急反应和自保能力,相比于关羽在镇国寺杀退上百名刀斧手、赵云在大船上冒着箭林杀退数十位手持长刀的东吴兵,应该略有不如。

整体来讲,典韦的武力值,可以完全等同于早期的许褚,可能略低于潼关战马超时的许褚。

典韦VS关羽

典韦的力量,在关羽面前,没有任何优势。

关羽是力量型武将中最典型的代表。关羽斩杀华雄、管亥、蔡阳等使大刀的力量型战将,基本都是取决于力量的胜出。但反之亦然,关羽最依仗的力量,在典韦面前也不具备任何优势。

众所周知,关羽的作战风格,基本就是前三刀暴击,砍出惊人的攻击力,比如将文丑直接砍到心怯而逃,一旦在关羽面前逃跑,很可能遭遇赤兔马的追斩。

关羽如果三刀未能将敌将震慑住,则一般会在三五十合内配合刀法取胜,比如数十合斩杀管亥、一通鼓的时间斩杀蔡阳等。一旦关羽五十余合拿不下,基本都会拖入持久战,长沙战黄忠、樊城战庞德,都是此类情况。此时的关羽,因为连续挥刀而消耗体能过多,会导致刀法也逐渐变的不再灵活,甚至越来越急躁,150合拿不下对方,一旦对方使用诈败、箭术等,防暗器能力较差的关羽,则很可能中招。

由此我们得出,如果典韦单挑关羽,必能轻松扛过关羽的前五十余合高攻击,因此双方绝对会拖入持久战,估计要到150合以后才到分水岭。此时的关羽,可以诈败,然后使出拖刀计;而典韦亦可以诈败使用飞戟术,但他的飞戟射距太近,又不像暗箭那般难以防守,还将面临赤兔马的追袭,因此成功率较低。

总之,典韦死战关羽的话,在150余合后,还是关羽的胜面略微大一点。

典韦VS张飞

典韦在张飞面前,可能差距明显。

首先,典韦的力量,占不到张飞的任何便宜。吕布作为公认的第一武将,不仅武艺突出,而且力大无穷。辕门射戟时,吕布的射距是150步,这种开弓臂力远超所有三国武将,此外,吕布单手抓住另一位力量型的猛将纪灵,简直如同捉小鸡仔似的。以吕布这种天生神力和盖世武功,在张飞面前,还不是数次占不到任何便宜,甚至在多次交手后,被张飞打成了怂包。

其次,典韦的作战风格僵化,而张飞灵活多变。张飞对付力量型、轻捷型、综合型武将,均有自己的一套。力量型武将中,许褚被张飞死死克制,纪灵被张飞十合刺死,徐晃被张飞战败,严颜、刑道荣被张飞速败;轻捷型武将中,张郃被张飞三次暴打;综合型武将中,神威震天的马超被张飞逼到心急之下扔出铜锤,而神将吕布也拿张飞实在没办法。

总之,张飞的作战风格,不仅灵活多变,还能因地制宜,而且他还非常狡黠,不仅能够善于捕捉战机、暴击致命,还会通过喋喋不休的谩骂,扰乱对方的神智,令对方的战斗力大幅跳水。

综合分析可以大致得出,典韦单挑张飞的话,会处于明显的劣势,很难撑过一百回合(参考吕布);如果张飞瞅准时机打出暴击,很可能会在八十合内重创典韦。

典韦VS赵云

赵云是演义中轻捷型武将的典型代表、头号战将,又是枪法第一人。典韦遇到赵云,将会被拖垮。

首先,赵云对付力量型武将时,比如一枪刺死刑道荣、韩德,将徐晃吓退,都是依靠出类拔萃的枪法致胜。赵云根本不会选择与对方较量力量,而是避重就轻、寻找漏洞(比如手下留情连轧周仓三枪),遇到弱的就是一枪刺死,遇到强的(比如许褚)也能游刃有余。

赵云的体力、耐久力是相当惊人的,这是典韦无法相比的。如果二人持续作战,一旦超过百合,典韦因为体能消耗过大、身体运转不够协调等,劣势就很明显了。

其次,赵云的作战经验,远远强于典韦。赵云在整部演义中,被群殴次数最多,单枪冲阵最多,刺死敌将最对,突围次数最多,而且终身未曾受伤。因此,赵云的综合武艺、应急反应、自保能力,绝对强于典韦。

此外,赵云青釭剑、箭术的辅助攻击,都远远强于典韦的飞戟术。而赵云的防暗器能力太强,可以用枪拨开箭林,还可以随手接住陈应的飞叉,因此,典韦的飞戟术,对赵云构不成任何威胁。

总之,典韦在赵云面前,取胜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典韦死战赵云,估计能撑到近二百合,但会终因体力不支,而遭受赵云的致命一击。

典韦VS马超

可以完全参考许褚赤臂战马超。

此时的许褚,通过多年的作战经验积累、以及与多位超级猛将的交手而成长了,又不死不退、血性十足,因此应该略强于典韦。但是许褚爆发了洪荒之力,暴走之后已经达到了极限,尤其是面对马超最后一刺时,刀法已经难以应付,只好扔了刀抓住枪杆,抱上去贴身肉搏,才能抵消马超枪法的攻击。曹操也看到了许褚的劣势,于是让夏侯渊、曹洪迅速冲上去救急,才把许褚保了回来。

许褚在单挑期间,曾经提出“换马再战”;如果此时的马超提出继续单挑,许褚还能出阵吗?肯定不能。

参照许褚,我们可以得出,典韦死战马超的话,估计也能打到二百合左右,但相对于许褚的表现,应该略有不如。典韦最后还会败阵,但绝对不会被马超杀死。

典韦VS黄忠

典韦唯一有可能取胜的,只有老将黄忠。

典韦单挑黄忠,大致可以参考单挑关羽。黄忠就是老一号的关羽,除了力量、刀法与关羽非常接近以外,在其他方面,比如骑术、反应、速度等,都远不如关羽。黄忠的漏洞还是很多的,比如在关羽面前马失前蹄,这是一种致命性的缺陷。

比如在单挑李严时,因为发挥失常,竟然五十余合没拿下;比如被徐晃、张郃围困后,因为反应不够机灵而差点丧命,多亏赵云救场才杀出重围。总之,黄忠相比于关张赵马,毕竟因为年龄劣势,而稍显不足。

如果典韦死战黄忠的话,也会像死战关羽一样,拖入持久战,可能也会单挑到150合左右,但是继续作战的话,在双方力量消耗对等的情况下,黄忠更容易出现致命的纰漏。因此,典韦的胜率较高。

但是,如果黄忠在力竭之前诈败,运用神箭助攻,很可能会对典韦造成致命打击。此外,如果黄忠年轻二十岁,典韦绝对不够他打的!

为何灭南宋却迟迟没有成功?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回答吧,首先解答一下金灭北宋之后,为何没能彻底消灭宋朝:

金灭辽、北宋线路图

金国的崛起非常迅速,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诸部宣布起兵抗辽,11年后宋金达成“海上之盟”,共同将曾经兴盛一时的辽国消灭。两年后的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再次南下,一举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北宋灭亡。但是,金国士兵在汴京仅仅驻扎四个月之后,就全部北归。那么如此强盛的金国,为什么没有占领宋朝全境而是全部撤回了呢?

第一、自顾不暇

北宋时期的亚欧大陆

金国虽然又女真人建立,但是南下的女真士兵数量并不占多数,灭亡北宋的金国士兵中有大量来自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以及刚刚被收编的辽国契丹人组成。

金国周边敌人也不少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辽国其实当年也没有彻底灭亡,耶律大石在辽国故地的西方建立了西辽,后来国力也非常强盛,而且一直和金国军事对峙,而刚刚被金吞并的辽国故地也是起义不断,需要镇抚。另外,金国兴盛之时,蒙古也在崛起。故金国南下,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第二、北宋未亡

南宋中兴四将

宋朝的太上皇、皇帝以及大量宗室、官员虽然被俘虏北上,宋朝名义上已经灭亡,但是北方和南方仍然有大量的勤王义兵,比如南宋“中兴四将”也都是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尤其是韩世忠在黄天荡取得大胜,使金国在十年之内都无法阻止大规模精锐部队南下。康王赵构也很快就在南方建立政权,北宋遗民很快就在赵构的统一领导下重新建立防御,抵抗金国。而且长江天险自古以来都是南方的屏障,缺乏水兵的金国,更没有渡江的可能性。

第三、没人留他

繁化的东京汴梁

根据史料的记载,金国占领汴京后是有留下的打算的。比如他们入城之后首先干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纵兵大掠,抢夺财产;二是修复城墙,防止义兵、百姓对他们进行偷袭。曾经无比繁化富庶的汴京对于女真人来说简直就是“烟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尽管没人留,甚至打着赶他们走,但他们也在汴京驻扎了四个月之久。后来赵构在河北部署军队,打算将金国的退路截断,金国才不得不放弃汴京,迅速撤离。

南宋地图

不过,金国虽然撤走了,但他们也不想放弃江北这块肥肉,他们在北方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以北宋丞相张邦昌为皇帝的“大楚”政权。而这个政权仅仅存在了一个月,就灭亡了。综上,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金国灭亡北宋之后,其实不想走,但实在留不下。

现在再来介绍一下南宋“中兴四将”的下场如何:

《中兴四将图》

北宋灭亡之后,南北方纷纷起兵勤王,这些义军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中兴四将”。“中兴四将”的说法来源于宋朝画家刘松年所绘的《中兴四将图》,图中的四个人物分别是: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那么这四个人真的都曾经立下不世之功吗?他们的人生结局又是如何呢?

一、岳飞

岳飞雕塑

岳飞是我们最熟悉的大英雄之一,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文章中也曾经多次讲到关于岳飞的故事。“中兴四将”中岳飞的名声和功劳都是最大的,从北宋末年投军之后,他经历了数百次战斗,而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的北伐无疑是他的人生巅峰。

岳飞北伐线路

这次北伐中,岳飞先后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并取得了郾城、颍昌大捷。但是这个巅峰时期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在他挥斥方遒,准备“直捣黄龙”的时候,却收到了班师的诏令,于是“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随后遭到秦桧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和长子岳云一同被杀,年仅三十九岁。

二、张俊

图右为张俊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张俊的确是比较有能力的统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投机分子,是一个大贪官。首先,张俊也是草根出身,16岁时从一个乡兵弓箭手开始混,在靖康元年(北宋灭亡前一年),金兵大举南下之时就曾经率领几百人斩首敌军五百,在当时名声大振。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金兵再次南侵,举国震荡之时,他首先站出来主战,并取得大胜,名列“中兴十三处战功”之首。

在随后的战争中,张俊也的确立功不少,但他也非常善于投机:徽钦二帝被俘之后,他第一个请求康王赵构即位;赵构居无定所之时,他第一个请求南渡长江;苗刘兵变之时,他第一个起兵平叛;绍兴和议之时,他第一个请求交出兵权;岳飞入狱之时,他又与秦桧共同制作伪证,陷岳飞致死。虽然张俊最后得以善终,但他却永远在岳飞墓前长跪。

三、刘光世

刘光世画像

要说立功吧,刘光世作为一名高级军官,肯定对南宋立国也有功劳,但他立的功主要都在镇压起义军方面。而与金国作战的时候则是能跑就跑,能推就推。所以高宗赵构还有很多朝廷官员都觉得这家伙尸位素餐,着实可恨,经常想罢了他的官。但是他的官一罢,他手下的兵就不好管了,而且在危急存亡之秋罢免一方大员,也不利于稳定军心,于是就一直耗着,直到绍兴和议之时,被收回兵权,岳飞被杀同年病逝,但是他和张俊、韩世忠都比岳飞大十几岁。

四、韩世忠

韩世忠雕塑

韩世忠是一条耿直的汉子,他取得最大的战绩当属黄天荡大捷和大仪镇大捷。在黄天荡战役中,他以八千兵力围困金兵十万大军,在四十八天的时间内歼敌万余,黄天荡的故事在后来的小说演义中有很多描写,但是《金史》中却记载,黄天荡战役中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只带了四千兵力。

韩世忠墓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岳飞入狱之后,只有两个人站出来替岳飞鸣冤,其中之一就是韩世忠。他一生都拒绝和秦桧产生任何交流,暮年终日借酒消愁,开始学习佛道经典,自号清凉居士。在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病逝,享年六十三。

中兴四将中,只有刘光世算是个将门世家,其余三人都是老百姓出身,从最底层的士兵逐渐出将入相,虽然他们有的名不副实,有的人品不端,但也的确给南宋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晚清有一句话,直接概括了曾国藩的地位,那就是: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不可否认,曾国藩的确很强。

在清朝那段历史当中,涌现出非常多的英雄事迹,也有着许多名臣能人的过往。当人们提及那一段时光的时候,总喜欢提及康乾盛世,却刻意忽略这以外那清末的历史。而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那清末,看其中的权臣如何在风云之变幻的乱世之中,搅动着乾坤。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人物是曾国藩,这位中兴名臣,是湘军的重要执掌者,在经过太平天国战役之后,他的手中紧握着30万的部队。可以说他的势力已经超过了当时的清朝王庭,但是就是这样,他依旧的坚定支持着清朝统治。就算到了最后的时刻也没有叛乱,更没有称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有着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点:湘军集团内部并不是很团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分裂,只是表面的和睦。所以在这个时候,曾国藩身边只有彭玉麟可以算的上他的死忠,其他的人都是不可信的,所以,曾国藩造反的根基是没有的。再者这其中的将领大多都是受到朝廷的恩惠,甚至有一些将领已经做到了朝廷的督抚了,官位已经是很高了,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跟着曾国藩一起造反。所以这个时候,曾国藩自己内部就不具备让他称帝的资格。

第二点:是湘军士兵战斗力的问题。虽然看起来他拥兵30万,听起来很多,但是这些打仗并不是简单的看数字,数人头,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临时拉起来的队伍,平时维护一下治安可能还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让他们出去野战那绝对是找死。特别是在攻破天京之后,军队内部腐化特别的严重,军队仿佛看起来就是一个盗匪,在街上成群的抢劫的事件就是常事。所以曾国藩是知道自己手中这支军队到底是什么水平的,他是不指望这样的军队去讨伐清朝,要是去了在他的想法当中,半路不走一半就是不错的了。

第三点:名义不顺,我们都知道古代出去打仗的时候,总是要拉扯一面大旗的,因为这牵扯到谁是正义一方的问题,可以提高整体的士气。而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来说,他自己本身就是清朝的大臣,在身份上就是矮了别人一头。并且那个时候,清朝还么有完全的腐败掉,对于全国还是有着中央政府的权威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曾国藩根本就没有资格去挑战中央政府。

第四点:在湘军之中除了曾国藩以外,还有一个势力特别大的人,那就是李鸿章,这位大臣和曾国藩的关系可并不是很好。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曾国藩想要造反,首先他就必须要拉拢李鸿章,因为,造反可不是口头上的表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实力,所以这个时候要是李鸿章不点头他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偏偏不巧的是李鸿章跟他的关系有一些微妙,这个时候曾国藩怎么可能还要去触这个霉头呢!

第五点:那就是清朝对于权臣的防范,中国的皇帝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内斗的时候从来都是一把好手,对于臣子的防范那绝对是有一套的。所以在曾国藩势力起来的的时候,清廷早就动手了,不断地封赏曾国藩周围的将领,让他们身居高位,并许下重利拉拢他们。而这种手段也非常的奏效,他周围的将领基本上就被朝廷拉拢了,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就成了孤家寡人,身边基本上就没有了亲信了!

最后一点:是军事上,当时的清王朝在湘军的周围早就布下了几个大营,对湘军早就形成了合围的姿态,一旦曾国藩有什么样的异动,周围的军队可以快速的作出反应,加以应对。

当然,在《曾国藩家书》中所记录的是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三十年的从政生涯,字里行间不但没有野心,反而反映出了其强大的学识造诣还有道德修养,所以从这点来看,曾国藩根本不想称王。

从这些原因来看,当时的曾国藩没有称帝是一件非常正确的选择,他为自己留下了好名声。其实我们如果客观的去评价曾国藩,他作为中兴名臣对于国家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只不过遗憾的是他生活的年代不好、这种人如果放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那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但是这位大臣就是在乱世之中,这一点是一个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而他也只能够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拯救百姓,尽他最大的可能去帮助清王朝稳定下来,为开创下一个盛世而不断努力!

三国中刘备一心想要中兴汉室?

刘备为什么要高举大汉旗帜?

因为他姓刘?

两汉四百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一介白衣,没有像曹操那样,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更是有诸多兄弟还有夏侯家兄弟一大堆。

当年的十八路诸侯联合反董,就算不是每一个都是封疆大吏,可要么是世族出身,要么就是大权在握,有兵有粮。

可是他刘备有什么?

织席贩履之辈,家道中落,27岁入了军伍,镇压黄巾起义。

27岁,曹操在汉室当着议郎,二袁更不用说了,四世三公之后,小日子过的要多滋润有多滋润。

而刘备,在和黄金起义军浴血厮杀,一小卒尔。

一介白衣,两手空空,想要做一番大事业,想要逐鹿天下,谈何容易?

所以,他只能高举大旗,自诩自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更是一生都在信奉一句汉贼不两立。

这也是无奈之举,刘备手中没有筹码。

27岁入军伍,47岁半,客居荆州,备受刘琮蔡氏打压。20年,寄人篱下,其中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虽高举汉室大旗,他虽雄心壮志。

可是,就连他的老同学,都不曾依靠他,更何况其他?

那些世家子弟,更是大眼都不看他一眼。

那些实权诸侯们,更是外宽内忌,对他面上恭维一句刘皇叔,里子更是一地鸡毛。

这就是刘备的前半生。

但是,这二十余年的不辞辛苦,不改其志,还是有收获的。

那就是,天下民心,还有心存汉室之人,还有和他一样志同道合之辈。

而后,三顾茅庐,一个47岁半的老汉,请了一个27岁的年轻三次,还要恭候他睡醒。

这份谦恭,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有人说曹操唯才是举,可以做到,但是以曹操的性格,必然会秋后算账。

随后,赤壁之战,占荆州,取西川,得汉中,刘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年不改其志,不因利益作损害自己羽毛之事,屡败屡战,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成功?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刘备是不是愚忠。

当然不是。

愚忠是什么?忠的只是皇位上的那一个人而已。

刘备毕生都想汉室可以复兴,想三兴汉室,忠诚于汉室天下,而不是汉室之君。

心怀天下之人,怎么可能是愚忠之辈呢?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