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服务器,何为未雨绸缪?
战国风云服务器,何为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当前的社会虽然表面一片祥和,但下面却是暗流涌动,外部势力一直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采取敌视态度,遏制中国发展,试图颠覆中国争权,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国内一些跪族慕洋犬,积极配合,公知大V一面为其外国主子高唱赞歌,吹捧主子们所谓的先进自由制度,一面诋毁中国社会,抹黑传统文化,意图改变人民的思想认知,梦想在中国发动颜色革命。
网络,今天已经普及到了每一部手机上,方便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在手机上浏览到各种信息资讯,随之很多地摊洗脑文充斥整个网络之中,颠倒是非否定历史,恶语相加制造地域分裂,引导一些底层无知者随着他们指挥棒在网络中宣泄不满,抨击社会。
毛主席曾说过:“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就是告诉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更要对于任何危害国家的事情保持着警惕,防范外部势力对中国的发展进行破坏,今天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打击网络中的境内外敌人,来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顺利进行!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没有设相国?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不仅在政治上处于跨时代的创新改革,军事上的诸侯争霸和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也让人热血沸腾。这一时期的诸侯霸主我们都知道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其中有三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都称霸过,那就是楚国、齐国和秦国。
不同于齐国和秦国偶尔还会出现低谷,楚国自楚庄王问鼎中原后,机会没有衰落过,不管是晋国被赵魏韩瓜分,还是齐国、秦国遭遇发展瓶颈,楚国一直很强盛,直到战国后期,才开始被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远远甩开。所以当时就有一句话叫“天下强国,非秦即楚”,还有一个成叫“朝秦暮楚”,秦国和楚国就是当时的top2强国。
但是楚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没有相国,这是为什么呢?相国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相国跟后世的丞相是不用的官职。相国出现得比丞相早,而且战国时期的相国叫“相邦”,刘邦建立汉朝后,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为了避讳,才将“相邦”改成“相国”。汉朝的相国和相邦是同时存在的。
战国时期,秦惠王开始设置相邦,“相”开始成为秦国的最高官职,张仪入秦后担任的就是相国职位。秦惠王的儿子秦武王继位后,又设置了左右丞相辅佐相国处理朝政,所以一开始丞相是作为相国的副手而出现的。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不分文武。魏国的魏文侯以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后,魏国盛极一时,诸侯列国也开始纷纷设置“相”这一文官总长和“将”这一武官总长,诸国才开始将文武官分开,强化了君权。
但是楚国却不像其他国家一样设立相国一职,这是因为楚国不服周王室和强化君权的需要。一、楚国不服周王室楚国虽然位列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历来就被中原看不起,称之为“蛮夷”。首先是楚国的地理位置原因,楚国国土面积是所有国家中最大的,但是绝大部分都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
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的中心在中原,也就是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原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盛,人口充足。而楚国所在的南方是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南方得到开发还是在东晋南迁后。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以周王室为首的中原诸国压根就看不起发家于汉水流域的楚国。
再加上楚国因为在对外扩张张,与蛮族打交道较多,楚国的文化风格也开始偏离中原王朝的正统。比如中原以龙为尊,楚国的图腾确实神鸟凤凰。中原流行现实主义的《诗经》,楚国崇尚浪漫主义的《楚辞》。尤其是楚国对外扩张的野心和尚武的精神让中原诸侯觉得很野蛮,认为楚国这种蛮夷不配跟自己中原正统高雅的文化并列。
所以,楚国一直被中原各国所看不起,楚国自己心里也憋了一口气,开始发愤图强。最初周武王分封天下的时候,姬姓宗室分封的诸侯最多,爵位和封地也是最好的。楚国的开国君主熊绎在周成王时期才被封为子爵,分封到丹阳,封地五十里。可谓是官小地狭,民贫国弱了。
于是,楚国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用战争来增强国力。楚国北方的中原诸侯惹不起,于是楚国就将目光转到了南方,经过多年的征战,楚国的势力范围开始扩张到长江流域,领土范围变大,又得到了洞庭湖和鄱阳湖两个重要的鱼米之乡。
在古代,国家的强大主要体现在人口、土地和粮食上,楚国土地变大,人口变多,又有了两大粮仓,客观条件上已经具备了争霸天下的基础。但是中原各国还是不鸟楚国,仍然将他视为南蛮子,楚国一怒之下自封为楚王,直接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周朝的爵位一共有五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楚国直接称王,那相当于跟整个中原作对,中原的正统贵族们决不能容忍南蛮子骑到自己头上来,于是在周天子的号令下,中原诸侯联合讨伐楚国,谁知道楚国居然坚持了下来,周天子加上诸侯连忙也没能奈何楚国,最后只好默认了楚国的作法。
楚国顺利拜托了周王室的控制之后,如同打开了一个大闸门,中原诸国也纷纷效仿楚国称王,中原大地正式进入争霸时代。楚国也趁此机会加紧扩张发展,最终在楚庄王时期,楚国逆袭成为新的霸主,问鼎中原,同时还用九鼎狠狠地羞辱了周天子一番,周王室的威信在诸侯心中一落千丈。
楚国是靠着反对周王室的领导成就霸业的,虽然在名义上还得奉周天子为大宗,但是心里已经不拿周王室当回事了。中原诸侯的南蛮子也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无可争议的强国。当其他国家都开始设置相国后,楚国就是不为所动,为的就是将自己与周王室区别开来,因为不服周王室的统治,所以还是坚持用自己的那一套自己的官职,也就没设置相国一职。
二、为了加强君权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就是各朝代的主要矛盾之一。加强君权(皇权)是没一个朝代的君主都会做的事情,战国时期就体现在各个国家的君王加强君权上。楚国没有相国,楚王就能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权力集于一身。
楚国的强盛有一部分也是因为没有设置相国的缘故。不设置相国更有利于加强君权,楚王在行使国家大权,做出决策更能体现自己的意志。
楚国虽然没有设置相国,但是楚国的令尹实际上就担任了相国的职责。令尹是楚国的最高军衔,是处理朝政、发号命令的最高级别官员。令尹的权力不亚于后世的丞相,对内主持国事,对外指挥战争,纵览军政大权。想我们熟悉的屈原、昭阳、黄歇、吴起等人都担任过楚国的令尹。
正是因为楚国跟周王室的恩怨情仇,楚国向来就不在乎周王室,所以在官职制度上也要跟周朝的制度对立起来,虽然设立相国是诸侯国自己的事情,但是中原诸侯还是以周天子为尊的,从名义上来说,都是属于周朝的统治。而且不设置相国,也更能加强君权,有利于楚王的统治。
战国风云枭雄一共多少集?
一共7集。
《战国风云枭雄》是腾讯look自制的纪录片,定档于2022年9月15日起在腾讯look播出。
该记录片是《风云战国》系列的第二季,展现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剧情围绕燕太子丹、白起、芈八子、田单、信陵君魏无忌、李牧、昌平君熊启七人的故事,探索国家兴亡背后的秘密。
历史上有没有谁把自己吹的牛逼都实现了的?
历史上有没有谁把自己吹过的牛逼实现了?今天刀客来陪你聊一聊。
吹牛,有人爱吹,有人爱听,有人吹过就忘,有人听听就算,但有的人,吹完以后,牛都忘了,可他还记着呢,竟然最后还实现了。今天咱们来捋一捋那些牛人当年曾吹过的牛:
1. “彼可取而代之”。说这句话的人叫项羽,说话的对象是他的叔叔项梁,他要取代的人是秦始皇。
当时,大秦帝国一统天下,秦始皇威加海内,大秦铁骑席卷八荒,无人可迎其锋芒。作为楚国流亡贵族的项羽按说是没资格说这话的,但他就说了,而且做了,最后竟然做到了——推翻了暴秦,自封西楚霸王。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他的胸襟抱负,同时也暴露了他的自负。
这个牛吹得响,打90分。
2. “大丈夫当如是”。说这句话的人叫刘邦,当时他羡慕的对象也是秦始皇。他并没有项羽那么狂,直接要取而代之,而是表达了对秦始皇这种功业的认可,说大丈夫就应该这样。不料一语成谶,他最终也成就了这种功业,而且他的王朝传承得更久,他建立的王朝的名字更是成了这个民族的名字。
这个牛吹得硬,打85分。
3. “吾必有以重报母”——等我发达了,我一定重重报答老太太你呀!说这句话的人叫韩信,当时的他,说的好听点是个待业青年,说的直接点就是个无业游民。他说这句话的对象是位经常给他留俩馒头的洗衣店阿姨。他说完这句话就被阿姨劈头盖脸骂了一顿:白顶了一张男人皮,连自己都喂不饱,我是图你报答吗?故事的结局是,韩信封了王,真的拿千金报答了老太太。
这个牛吹得实惠,打80分。
4.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说这话的人叫刘秀,他当时的梦想是当个在京城站岗巡逻的卫兵,取个著名的村花做老婆。看似简单,但对于当时虽有皇族血统却是一介平民的刘秀平说,已经是人生的巅峰了。不想没几年之后,他刘秀竟然成了天下的新主人,当年他羡慕的“执金吾”成了守卫他的人,他仰慕的阴丽华也真的成了他的枕边人。
这个牛吹得实在,打70分。
5.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高考神马的都弱爆了,我读书是为了当圣人。说这句话的孩子叫王守仁,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王阳明,他说话的对象是他的私塾老师。从此他就成了老师眼中的异类,口中的笑话。想想吧,到明朝,中华历史也有四千多年了,圣人只有一个,他姓孔,绝不姓王。你王小朋友竟然要做圣人,你当是过家家呢?
若干年后,中华历史上的圣人有了两个,一个姓孔,另一个姓王。
这个牛吹得有深度,打95分。
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这句话的学生叫周恩来。在那个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在那个被列强虎视眈眈并不断欺凌的旧中国,在那个食不果腹、无以为继的旧中国,谁能想到中华之崛起?谁敢说得出口并为之奋斗终生?与其说这是吹牛,不如说这是立志!读书的目的,无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进一层,做圣贤,而周恩来的目标却更深一步:复兴中华。
这个牛吹得无敌,打100分。
你还记得你当年吹过的牛吗?它们都实现了吗?有没有人敢大胆说出来?
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历史上春秋霸主齐桓公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自己的好心之举,收留了无处可逃寻求庇护的陈国公子,却为自己家族失国而埋下祸根。这是发生在春秋战国之季齐国的事,史称“田陈篡齐”。同时期还发生了另外一事件,即“三家分晋”。 作为春秋时期步入战国时代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前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润物细无声,后者却是腥风血雨。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姜太公吕尚于齐地建立了齐国。春秋末,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田氏取代姜齐时,齐国上下并不以为然,王公贵族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并没有发出抗议的声音。齐国的老百姓也没有任何的骚乱和暴动。一切好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自姜太公立国起,历经20世,32位国君,享国665年的齐国吕氏政权,如同温水煮青蛙般,悄无声息地就被取代了。而这一切都要从姜齐国君齐桓公收留的齐国田氏的始祖陈完说起。周武王灭商后,开始寻访前代帝王的后裔予以分封,找到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后,将其封在陈之株野(今河南柘城),称为陈国。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辖地大致为今天河南东部和安徽亳州一带。并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因此妫满也成为周王朝首任舜帝奉祀官。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以国为氏,称妫姓陈氏。春秋时期,陈国公族发生内乱。陈国第十六代国君陈宣公想废掉太子御寇,扶持自己的宠姬所生之子妫款上位,太子御寇被杀。与太子御寇交好的陈厉公之子陈完,因怕受到牵连,索性逃离陈国,投奔到齐国寻求庇护,史称“完公奔齐”。当时的齐国国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姜小白。作为陈国公子的陈完,肯定具备一定的才华,齐桓公想任他为齐国上卿。陈完考虑到自己初来乍到就赋予如此高的职位,势必会引起齐国公族的不满,因此婉言谢绝。最后在齐国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一职。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又赐给了他一些田庄。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田的感激,陈完将姓改为田姓。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隐姓埋名。再加上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所以陈完也就变成了田完。田氏在齐国世袭其工正之职,直到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田无宇)这一代,才开始初涉政坛,此时齐庄公为齐国国君。齐庄公四年,田桓子力排众议,断然出兵讨伐卫国和晋国,并取得了胜利。因此田桓子取得了齐庄公的宠信,齐庄公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孟姜嫁于田桓子为妻。从此,田氏开始在齐国崛起。田氏从陈完开始,历经五世,122年,才在齐国取得如此地位。当时齐国的政治环境是公族吕氏依靠高氏和国氏两大政治家族进行统治,这两大家族和吕氏都出自齐国姜姓,是姜太公之后,属于公族旁支。高氏和国氏在齐国的发展过程中,世代为周天子所任命的齐国上卿。因此齐国逐渐形成了吕氏、高氏、国氏三家共保姜姓政权的局面。田氏要在齐国上位,就必须要铲除掉齐国的这些豪门强族。田桓子(田无宇)在得势之后,首先联合齐国的鲍氏、栾氏、高氏共同击败了执掌国政的庆氏,使齐国进入到栾氏以及高氏掌权的时代。田氏作为新崛起的大家族,也跻身于齐国权力的中枢系统。之后田氏又利用栾氏和高氏之间的矛盾,联合鲍氏分别击败了栾氏和高氏。从此,田氏家族在齐国有了一定的话语权。齐国的这些强族大家被击败后,田氏也就开始了和齐国公族吕氏的直接较量。田氏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是施行新政,争取民心。齐景公时,民不聊生。当时人民生活无着落,饿殍载道。而公室仓廪中的布、帛、稷、粟却多得生虫腐烂。国家遭遇灾情也不去赈济,贪图享乐。晚年的齐景公更是大造宫室,使得民众劳役不止。抗争的民众被残酷镇压并施以酷刑,许多人被砍去双脚。田桓子的儿子田僖子(田乞)是齐国的大夫,面对当时的形势,田僖子认为机会来了,他施行私政,与齐国国君争取民心。他将齐国的量制由四进制(即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锺)改为五进制,在给百姓开仓借粮时,他用五进制,而在收回借给百姓的粮食时,他又将五进制变成四进制。也就是说百姓借到了五斗米,最后只用还四斗米,而这些米却是齐国国君的。典型的借花献佛,用齐国国君的粮食来获取自己的政治声望。齐景公对此事并不重视,也没有加以禁止。田氏施恩德于百姓,得到了齐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百姓心向田氏,归向田氏,田氏家族日益强大。虽说齐国国君昏庸,但是齐国也不乏能臣,田氏的心思和动机就被齐国上大夫晏婴看透。齐景公九年,晏婴出使晋国,曾私下对晋国大夫叔向说:“齐国政权最终将归田氏。田氏虽无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人民拥戴。”晏婴也曾当面对齐景公说明了田氏的作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礼治国,使士农工商四民各守其职,各守其业,大夫不得以公肥私,擅自作威作福,也不得施惠于采邑之外,行阴德,收买人心。齐景公对晏婴的主张非常赞赏,并采取了一些限制田氏家族发展的措施。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时已晚。齐景公死后,齐国的国氏和高氏立齐景公的幼子公子荼继位,这引起了田僖子(田乞)的不满,因为田氏倾向于拥立公子阳生。于是田氏再次与鲍氏联合,发动政变,杀掉公子荼,国氏和高氏逃离齐国。公子阳生成为了齐悼公,齐国的政权正式由田氏家族把控。田僖子死后,他的儿子田成子(田常)继承其位。齐国大夫鲍牧和齐悼公之间不和,田成子利用鲍氏和齐悼公之间的矛盾,趁机杀死了齐悼公,并拥立悼公的儿子壬为君,这就是齐简公。从此田氏成为齐国最大的专权世家。齐简公任命宠臣阚止为右相,田成子为左相。阚止经常向齐简公说田氏居心叵测,必有后患,请除之。齐简公比较犹豫,错过了诛灭田氏的最好时机。齐国的强族鲍氏和宴氏始终是田氏发展的障碍,于是田成子又发动政变,将鲍氏和宴氏两大家族彻底铲除,并顺手杀了齐简公,改立齐简公的弟弟骜即位,这就是齐平公。从田桓子事齐庄公得宠起,经过田僖子(田乞)、田成子(田常)三世,至田成子为齐简公时期齐国相国,掌握了齐国实权,历时约95年。田氏到了田成子这一代,在齐国的地位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田氏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人丁不旺。虽说从陈完入齐起,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但人口一直很稀少。要想夺取齐国政权,必须要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做后盾。所以从田成子开始,就非常重视田氏人丁的繁衍。他先是从全国挑选了100多名身高七尺以上的女子充作后宫姬妾,然后让宾客侍从随意出入后宫。果然,在田恒去世前便有了70多个儿子。这些儿子中,一多半不是亲生的。到田成子的儿子田襄子(田盘)做齐宣公相国时,齐国大小城邑的大夫的职位都被他的这些兄弟以及田氏族人所占据。此时田氏家族的封地面积比齐国国君齐平公的领地还要大,姜齐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经过田襄子(田盘)和田庄子(田白)父子两代人的努力,齐国的吕氏公族被彻底孤立,田氏完全专事齐国国政。田庄子的孙子田和上位时,齐国国君还是齐宣公。齐宣公死后,齐康公继位。齐康公在位的第二年,周天子封三家分晋的赵、魏、韩为诸侯,这让田和看到了希望。齐康公在位时,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被田所不齿。于是田和便把齐康公迁到一座临海的小岛上,只给他一座城做食邑,作为生活来源以及对其祖先的祭祀费用。这座小城最终也被田氏收回,齐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以度日。田氏要想成为正式的国君,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册封以及天下诸侯的认可,为此田氏也做了大量的外交努力。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文侯、楚人、卫人会于浊泽(今河南长社县境内),目的就是求其代告周天子,承认田氏的诸侯地位。最后在魏文侯的帮助下,田和终于得到周安王册封为诸侯,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至此,齐国的吕氏政权完全由田氏所取代。田氏执政后,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不使齐国离心,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七年后,齐康公在孤独中死去,田氏并其食邑,齐国吕氏至此绝祀。从田襄子(田盘)成为齐宣公的相国至田和列为诸侯,田氏历经四世,历时约69年。从陈完入齐,到田氏代齐,历经十世,历时286年。田齐之后又传承了八世,历时165年,最终被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