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列传,李广列传是第几章?
名将列传,李广列传是第几章?
出自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
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司马穰苴列传思想?
司马穰苴 ,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田氏后人,名穰苴。曾率兵击退晋、燕军,治军严整,深通兵法。世传《司马兵法》。司马迁认为:《司马兵法》内容宏大深远,即使夏、商、西周三代的征伐也未能穷尽其义。从文字上看,未免有点夸大。依据是:司马穰苴仅仅是为小国行师用兵,不可能达到《司马兵法》讲求的礼仪规定。
让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恶少年?
当年让韩信忍胯下之辱的那个少年,韩信被封王以后,韩信会怎么对待那个少年?
当然是原谅他了。
1史书上记载韩信落魄时,有三个人对他或者帮助或者侮辱,韩信后来成了楚王,对着三个人有不同的态度。
韩信年轻时很穷,家里没有地,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大约不行,而且他还不会经商坐贾,当官也不行,史记上说他:
不能推择为吏。
为了生活他想到自古就存在的一个伟大的职业,乞丐。
史书上写他的生活状态就是“寄食饮”通俗点讲就是吃白食。
而且韩信吃白食的可不是吃一天吃两天的,而是天天吃,月月吃吃,他选择要去一户人家家吃饭,卡着饭点就去了,很多人都被他吃过,吃怕了,到吃饭时看到韩信,都会互相传话:那个吃白食的进村了。
然后关门闭户,避之唯恐不及。
人多厌之者。
后来韩信又找到一个大户,可以免费供他一日三餐(汉朝时可能是两餐),这户人家是当个小官吏,叫南昌亭长。
亭长就是类似村长之类的官职,刘邦也当过泗水亭长。
这位南昌亭长看着韩信衣食无着,好心管了韩信几顿饭,后来韩信就黏上了南昌亭长,每到饭点必到,吃完饭抹嘴就走。
吃了多长时间呢?史书上写:数月。
大约小半年时间在南昌亭长家吃饭。
秦朝末年,粮食产量不高,吃饭是个大问题,一个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的人,在人家蹭吃小半年的白食,搁谁都得在心里嘀咕:
我该你的?
亭长没说啥,亭长妻子烦透了韩信了: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这天亭长妻子耍了个小花招,提前做饭,饭做好后,在卧室就把饭吃了,根本没往外摆。韩信按点来吃饭时候,发现亭长一家在卧室吃完了,没人理他,连吃饭的碗也没给他准备,韩信知道这是夫妻俩想赶他走,韩信的表现是:
怒,竟绝去。
太不像话了,你们还知道尊重人吗?早饭都不给我预备,太伤自尊。
这个仇也就就此结下了。
2没了吃饭的门路饭还得吃,一顿不吃饿的荒,无计可施的时候他想了个办法,去河边钓鱼,每天吃条鱼也能解决肚子饿的问题。
钓鱼,需要用鱼饵,韩信连自己吃饭都成问题,鱼饵自然没有,他只是期望着有一条傻鱼,像守株待兔那只傻兔子一样能够自动咬钩,但是天下有那么傻的鱼吗?
钓了两天鱼,韩信饿的两眼发蓝。
在河边除了钓鱼的韩信还有一群女人经常来洗衣服,其中有个女人心善,看他饿的打晃很可怜,怕他饿死,每天都给他带点吃的,韩信发现了一个吃白食的新大陆,每天准时来钓鱼,其实目的就是等着漂母给他带吃的。
吃了多少天呢?
数十日。
有一天大约吃人家嘴短,韩信给漂母画饼说:
吾必有以重报母。
漂母大怒说: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这话其实很有技巧,比哪位亭长妻子坐在被子里吃饭高明多了。
这段话第一句是在责备韩信不自食其力,第二句说则是在夸韩信,说我可怜你这位贵公子,沦落到吃不饱饭的地步。说韩信是王孙,是在抬高他,同时消减了第一句责备的伤害值,大约听在韩信耳中会想:
我本来就是个贵公子,因为秦王扫六合,导致了我沦落到不能自食的地步,这不能赖我,全是始皇帝嬴政的错。
韩信祖上大约阔过,应该是贵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导致很多贵族没落,包括韩信家。这些没落的贵族家的人怎么生活?经商拉不下脸来,当官没有资格,有的能靠祖辈的资产支撑,有的则混的比较惨,就像韩信这样,过着乞讨的日子。
但是他们心里依旧住着一个贵族,依旧想着自己与众不同,因为自己祖上阔过。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刻意在穿着上区别于平民。
比如韩信配剑。
配剑这事儿就像孔乙己穿长衫一样,自己在心里高人一头,别人看在眼里觉得你这是这是在装X。
当韩信在长街上遇到恶少,恶少就很看不上韩信的装,恶少挑衅他说:
你虽然长得高大,挂着宝剑,其实你就是个懦夫,你如果有种不是懦夫,就刺我一剑,如果没种你不敢刺我,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然后,韩信想了想就从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要知道古代男女穿的都是开裆裤,韩信从恶少胯下钻过时,不知道会看到怎样酸爽的画面。
韩信毕竟不是杨志,他觉得自己是要做大事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
漂母管他吃了几十天饭,还没有对他讨厌时,项梁的军队打过来了,韩信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果断投军。
3十余年后,当年吃百家饭,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衣锦还乡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当年的白食小王子如今的身份是,大汉王朝的楚王。
对当年的南昌亭长,漂母,和让他受胯下之辱的恶少,他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他封恶少为中尉,并且当众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这番话在当时树立了韩信高大的形象,百姓知道了楚王韩信以德报怨大仁大义,后世韩信都成了忍辱负重的励志典范。
至于那位中尉后来如何,谁会关心。反正他在韩信身边,蝼蚁般的存在,韩信随时可以整治他,报当年胯下之辱的仇。
对于漂母和南昌亭长他的处理也很耐人寻味,管了他几十天饭的漂母,他赏赐千金。
对于管了他半年饭的南昌亭长,韩信只给了他百钱,算是偿还当年的饭钱,还附送了南昌亭长一句话:
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想起中国一句话古话叫:升米恩,斗米仇。
=========================
文:薛白袍
欢迎点赞,欢迎讨论,谢谢关注
李将军列传中作者所采用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
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
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
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
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历史上有哪些残忍到令人发指的记载?
我们历史上残忍的事情太多了,我来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吧:五胡乱华又称中原陷落(以下称中原陷落)。不过这个事现在的历史书上很少去提了,因为这玩意不利于民族团结。不过历史归历史、现在归现在,这个事的残忍程度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中原陷落这个事情出现在晋朝,也就是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建立的那个朝代。这一事件中死了千万级的人,大家不要忘了当时汉族的总人口才1800多万,几乎死了五分之三。一直到百年之后的隋朝才最终统一起来,人口才得到了较大的恢复。
我们一起看看,中原到底是怎么陷落的,陷落之后到底发生了哪些令人发指的事情呢?
晋朝的八王之乱导致了中原陷落大家都知道西晋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炎,这哥们是司马昭的长子、也就是著名的司马懿此人的孙子。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把皇帝大位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
其实一开始司马炎治理国家还是不错的,他反思了一个问题:曹魏政权没有长久下去的关键原因是:自己人(宗室)没有成为主力、没有地盘和军队。他想如果宗室的势力很强的话,自己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有人保护自己了。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儿子们和同宗的子弟分封到各地去当王了,这哥们历史书肯定读少了,最起码春秋战国的书没怎么读哦!
司马炎还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准确的说是两个:一个是,立了个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二是,娶了个无比“不正常”的儿媳妇贾南风。这样的组合,我也是无语了。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何不食肉糜》的男猪脚就是司马衷了,可见其有多么的不摆谱。
公元290年的时候,司马炎两腿一蹬撒手人寰了,留下了傻儿子司马衷以及凶悍的儿媳妇贾南风。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贾南风开始架空司马衷,独揽大权了。于是乎,下面的藩王们就不爽了,号称要“清君侧”,其实也就是来夺大位的。
由于司马炎的政策失误,导致藩王们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兵有兵。于是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就此开始,说白了也就是为了一张皇帝大位互相仇杀罢了。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内乱严重狠了,就会产生外患的——边境上的少数民族们等不及了。
中原陷落到底有多惨,说出来估计你都不信北边的“五胡”也就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游牧民族的合称,他们看见了中原的内乱,然后开启了:趁你病要你命的疯狂屠杀模式。
公元304年开始,中原一带就不断遭到胡人的入侵,各种烧杀抢夺,晋朝所有的人都往南边跑、逃难的群众高达数百万,于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事件也就由此而生。
当时的胡人没有开化,几乎和“野人”差不多了。他们没有啥文化,相当于最原始的状态了。一场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序幕拉开了……
很多胡人甚至还保留了“食人肉”的习惯。根据史书的记载,一个称之为“胡皇”石勒的,所到过的地方,一定会屠杀百姓,无论是长安、洛阳遍地都是百姓的尸体。他们往往在行军途中还将年轻的俘虏当作口粮直接吃了。一些来不及逃到南方的百姓只有自杀一条路了,于是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血流成河。
相比较于男人来说,任何战争重最苦难的都是女人了,没办法因为战争的主角往往都是那些男人。胡人来了之后,女人就遭受了灭顶之灾了。他们把所有的女人几乎不当人,在他们眼里没有人伦道德、没有人性。胡人们将女人尽情的糟蹋、尽情的“玩乐”,别说多人运动了、有时候估计几十个运动一个。
这还不算完,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女人是战利品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两脚羊”就是他们送给这些女人的外号,当他们“尽情玩乐”之后,便会把她们当作牲口宰杀掉、当作军粮吃掉了。这次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导致了汉族人口锐减,据史料记载:人口从2000多万,锐减至400万不到,差一点导致了我们彻底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