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科举答题器,雍亲王胤禛把金牌令箭?
御前科举答题器,雍亲王胤禛把金牌令箭?
古代帝王交接本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九龙夺嫡”雍正继位更是惊心动魄,而邬思道在里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自诩“天下第一闲人”的皇四子胤禛在“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口传”下上位。
而这个皇权更替的过程并不是非常顺利,不仅发生了肢体的冲突,还有人因此丢了性命,最终历经十年的夺嫡之争才终于落下帷幕。
风险的依据雍正皇帝继位到底有多么的惊心动魄,从后来雍正皇帝还要亲自编纂《大义觉迷录》来自证清白就找到答案。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铿锵有力地昭告天下自己的合法性,甚至还有几分倾诉委屈的意思。
“今以无影无声之谈,加之于朕,朕之心可以对上天,可以对皇考,可以共白于天下之亿万臣民。”雍正的这番话主要是用来反驳“曾静案”中爆发的负面舆论,证明自己的继承权合法性。
遗憾的是雍正皇帝在位13年一直都没能摆脱“继位不合法”甚至是“弑君篡位”的骂名,至今还有人遐想连篇,猜想不断。
我们可以逆向思考一下,如果雍正继位非常顺利,朝堂上下都非常拥护,还用再大费周章的自证清白吗?
这恰恰说明了雍正继位时,整个过程存在疑点,要么如同舆论的猜想一般“继位不合法”甚至是“弑君篡位”,要么就是斗争过于激烈。
自康熙十七年“九龙夺嫡”正式爆发,到后来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禩相继被排除继位的可能。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为“大将军王”,皇位的争夺变成了胤禛和胤禵“一母同胞”兄弟之间的对决。
而此时,雍正并没有表现出争夺皇位的决心,朝堂之上呼声最高的就是掌握西北兵权的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六十年十月,康熙皇帝以“面授方略”为由召胤禵回京,在外界看来康熙是在为最后的传位做准备。不料形势突然发生了转变,康熙六十一年三月,胤禵又被遣回西北,与此同时反而多次进出胤禛的府邸。
据《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不但两次临幸胤禛府邸,还对孙子弘历关爱有加,甚至还做出了“亲自调教”抚养宫中的决定。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康熙态度的转变相当于提升了胤禛上位的可能性,同年十一月原定于十五日举行的祭天大典,康熙龙体欠安也是让胤禛代为执行,这一举动,也证明了康熙对胤禛皇储身份的默认。
那么是不是胤禛就已经可以稳坐钓鱼台,坐等上位了呢?
非但不是,皇位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鹿死谁手还是未知,花落谁家更是悬疑,一不小心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惊心动魄时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皇帝没能扛过病魔,大约七点到九点之间驾崩。
而此时一直是步军统领隆科多守候在身边,康熙去世时,隆科多是内幕的知情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康熙临终前,皇子们都想“觐见问安”,以此探探康熙的口风,再不济也能刷刷好感,为自己将来做点打算。
可惜的是都没有达成心愿,就连胤禛十日、十一日、十二日连续三次呈“请安折”,康熙也没有同意见面,只是回复说:“朕体稍愈”。
康熙驾崩以后,隆科多必然要把消息通知给诸位皇子,王公大臣,当然胤禛也收到了消息,不同的是消息内容或许比别人多了一层含义。
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等人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偏偏四皇子没有到场,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姗姗来迟。
在胤禛到来之前,隆科多已经当着诸位王公大臣、和诸位皇子的面“口传”了康熙皇帝的遗诏: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诸位皇子马上乱作一团,甚至还发生了肢体的冲突,那么此时的胤禛到底在哪里?又做了哪些的策划和安排呢?
首先是安排胤禄返回京城,控制京城守卫;再安排胤祥和隆科多控制畅春园,运送康熙灵柩返京,自己则在胤禄控制京城以后立即返回宫中。
回宫之后,立刻任命胤禩、胤祥、马齐和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而后立即下旨,命胤禵交出大将军印,返回京城奔丧。
除此之外,还专门行文年羹尧,注意收集胤禵行在的一切书信往来和谕旨朱批。
等一切安排就绪,那份能证明雍正皇帝清白的《传位诏书》才被公之于众。
可以看出,从收到消息,再到控制京城和畅春园,雍正皇帝的效率非常高,节奏非常强,如果说提前没有谋划和预演不可能每一步都走的那么扎实。
这其中要是走错一步棋,结局或许会大有不同,用惊心动魄也不足以形容当时的紧张氛围。
雍正&邬思道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邬思道算无遗漏是雍正的智囊军师,在继位当晚还起着重要的作用,说是“一人定乾坤”也不为过。
雍正更是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找邬思道,并传话给邬思道,让他“依计行事”。
所谓的“依计”有三重含义,一是代表雍正早有计划和安排,二是交代邬思道把事情办好,最后则是代表雍正并不完全信任张五哥,而张五哥也不知道具体的计划。
那么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邬思道会不会有风险呢?
答案是零风险。原因如下:
一:邬思道的能力。
《雍正王朝》中要说阴谋诡计,邬思道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在各种谋略中不但没有感到疲惫,反而是如鱼得水,非常享受计谋斗争的过程。
所以,邬思道的个人能力不容置疑,甚至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位,成功地解除危机,和邬思道的出谋划策密不可分。
邬思道既是整个事件的策划人,也是关键时刻的执行人,这种人办事能力大可放心,就是雍正亲力亲为,也不一定有他办事牢靠。
二:邬思道的立场。
邬思道的立场非常坚定,从头到尾都是雍正皇帝的忠实支持者之一。从发现邬思道,再到重用邬思道,雍正可以说是邬思道的伯乐知己。
当然,雍正对邬思道也非常的尊敬,诸如年羹尧这般沾亲带故的班底,雍正也曾经因为某种原因给他们摆过脸子。
可是,至始至终面对邬思道雍正都是和颜悦色,邬思道在雍正这里活得有尊严,有面子,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邬思道早早地被打上了标签,通俗点说和雍正是一条船上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邬思道的理想。
所谓“女为知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是一份荣耀,谋士的策略能被使用也算是实现梦想。
就如同鱼儿游入大海,雄狮回归草原,鸟儿翱翔天空,这种感觉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属于精神层面的至高追求。
所以,不用怀疑邬思道的忠心程度,他可能会功成身退,但是绝不会背叛,更不会容忍自己的计谋失败。
在执行自己计谋的时候,一定会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四:雍正的驭下手段。
不可否认,邬思道身上有着非常多的优秀品质,才能出众,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雍正就是一个能挖掘宝藏、发现人才的伯乐。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名优秀的骑手,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千里马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潜力发挥到极致。
知人善用,因材施教暂且不说,能够抓住手下的心理更是高手中的高手,不但了解手下的优点,还能适当地包容缺点。
更能利用缺点让手下踏踏实实地办事,手段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所以,雍正敢用邬思道,不仅是对邬思道的信任,也是对自己驭下手段的绝对自信。
在这里可能会有人不认同,就算如此也不敢打包票是零风险吧?世上哪有如此的绝对?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邬思道压根就没有参与,没参与哪来的风险。
真实的邬思道。历史上确有邬思道其人,不过是长期在田文镜府中做幕僚,他做过最为轰动的一件事是写奏折狠狠地参了隆科多一本。
雍正也因此注意到他,但是奏折虽然写得不错,雍正并没有和他有过过多的交集,最多是回复田文镜时提过一嘴。
二月河笔下的邬思道更像是雍正的阴暗面,或者说他代表着雍正的心理动态,通过他来了解雍正的心灵独白,以及“九龙夺嫡”中的思想变化。
而邬思道退场时对雍正说的“三不可用”,也更像是雍正继位之后身份发生了变化,要和以前的自己告别。
没有继位时雍正的理想抱负是残缺的,如同邬思道的腿疾;雍正在夺嫡的过程中的手段,如同邬思道所说:“臣原是犯罪之人”;而阴谋阳谋之说更像是人生的转折点。
所以雍正见到邬思道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不要做这生分模样。今晚这一聚十分难得,过了明儿,就又忙起来了”。
总结:历史也好小说也罢,虽然叙述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雍正继位十分不易,而这个过程中的故事也非常值得我们品味思考。
我是明月此时,关注我,关注更多的历史故事。
一家之言,欢迎斧正。
义和团自称刀枪不入?
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军舰进攻胶东半岛,水兵们不愿意把靴子弄湿,就给当地人劳务费,让他们把自己背到岸上。他们到岸之后,就屠杀了那些背他们上岸的清朝人,甚至连他们的家属也屠杀了。山东是最早受到列强进攻的地区之一,列强欺压之下,当地人逐渐产生了几千年不曾有过的民族意识,大家看到了西方人入侵之后的残暴要比封建统治者更甚。
当地人明白了满清无论如何也尊重孔孟,自认是炎黄后人,而西方人的入侵则应了顾炎武关于“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亡天下”的时候“匹夫有责”,就算是农民也要以血相搏。
义和团首先是山东冠县农民和洋人发生冲突,随后演变成大规模的灭洋运动,给侵略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义和团能够迅速扩大,有清政府早期的扶持,也因为急剧下滑的社会状况农民走投无路治好投靠义和团,而义和团提出的“刀枪不入”的口号,则给了山东、河南、直隶等地农民极大的勇气。虽然说农民读书少,但刀枪不入都是需要眼见为实的,光靠嘴巴说即使是清朝农民也不会相信的,义和团的发起者是怎么让广大农民相信练了义和拳可以“刀枪不入”呢?
义和团爆发的时候,正好是袁世凯到任山东巡抚不久。要知道袁世凯是一个全面接受了现代科技思想的人,现在的山东大学就是他创办的。光绪皇帝本身就让袁世凯到山东“调和民教”,所以义和团闹事袁世凯义不容辞,当即接见了义和团高层。
袁世凯与义和团高层见面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让义和团表演刀枪不入,然后义和团一位武艺高强的人运气之后,另一位就开枪打了他。这个人果然毫发无埙,子弹壳也都攥到手里了。这还了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袁世凯看到这一切之后,准备开始筹备收编义和团为己用。
在决定是不是正式与义和团合作之前,袁世凯还有一丝犹豫。毕竟是见识了西洋科技的人,他重新把那个义和团高手叫到家中,亲自打了此人一枪,把此人打死了。就这样袁世凯亲自杀了义和团的人,义和团也恨上了袁世凯;袁世凯受到蒙蔽,差点犯了大错,也开始查封义和团。
袁世凯尚且差点上当,何况是普通农民。对于一些上前线被子弹打死的人,义和团的解释很经典,一直流传到今天。那就是:这些人武功还没练到家、不是真心相信义和拳,所以被打死了,信则有,不信则无。
辛卯科场案是否属实?
自从隋、唐创立科举取士以代替门阀制度,科场作弊也就随之发生,诸如挟带、贿赂考官、疏通关节等等。上述弊端能否酿成科场案,同当权者的施政意向、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有直接关系。
顺治丁酉顺天乡试案。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年)初,清帝顺治批评科考中所存在的陋习——“干谒于事先酬谢于事后”。同年七月告诫考官“当敬慎秉公,倘所行不正,独不见顾仁之事乎”。
顺天乡试又称北闱。顺治十四年九月初五发榜,该科应试者一千七百余人,中式举人二百零六人,落第者一千五百余人。丁酉科乡试放榜不久,揭露考官营私贿赂的匿名揭帖就传遍京城。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贿买关节、徇私舞弊的丑闻被公之于众。
同年十月十九日,刑科给事中任克博疏劾“中式举人陆其贤;用银三千两,同科臣陆贻吉送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贿买得中”。顺治帝立即传谕吏部、都察院,将李振邺、张我朴、陆贻吉、陆其贤等人逮讯。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查出中式举人田耜、邬作霖通过进士项绍芳引荐考官“受贿、用贿、过付”的细节。十月二十五日,谕令将“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陆贻吉、项绍芳,举人田耜、邬作霖俱著立斩,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尚阳堡”。不久主审此案的大学士王永吉又将李振邺入闱(进入考场)之前,亲笔书写的拟予以关照的二十五人名单查出(二十五人中得中的只有五人),王永吉之侄王树德、江南名士陆庆曾、孙砀以及张天植等都名列单中,被列名者不管已中未中、不管是否行贿,均锒铛入狱,无一幸免。
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二十二日,顺治在太和殿审问王树德、陆庆曾、张天植等二十余人。原定在御审之后,将上述人即押往刑场处斩。监生张天植慷慨自辩:“臣男已蒙荫,富贵自有,不必中式,况又能文,可以面试。”当张天植被施以夹刑后,仍辩道:“上恩赐死无敢辞,若欲屈招通关节,则必不承受。”三天后,顺治颁谕刑部衙门:“王树德等交通李振邺等,贿买关节,紊乱科场,大干法纪,命法司详加审拟。据奏:‘王树德、陆庆曾、潘隐如、唐彦曦、沈怡然、孙畅、张天植等俱应立斩,家产籍没,妻子、父母、兄弟流徙尚阳堡。’朕因人命至重,恐其中或有冤枉,特命提来亲行面审,王树德等俱供作弊情实,本当依拟正法,但多犯一时处死,于心不忍,俱从宽免死,各责四十板,流徙尚阳堡。”
顺治丁酉江南乡试案。
江南乡试,又称南闱。该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工科给事中阴应节疏劾“江南主考方犹等弊窦多端,榜发后士子忿其不公,哭文庙,殴帘官(泛指考场员司),物议沸腾。其彰著者,如取中之方章钺系少詹事(正四品)方拱乾第五子,悬成、亨咸、膏茂之弟,与犹联宗有素,乃乘机滋弊”,“请皇上立赐提究严讯,以正国宪,重大典”。顺治立即降旨将“方犹、钱开宗(副主考)并同考官俱著革职”,“刑部差员役向速拿来京,严行详审。本内所参事情及闱中一切弊窦,著郎廷佐(两江总督)速行严察明白,将人犯等拿解刑部”。
瀛台翌年二月初三,御史上官钍参劾“江南省同考官舒城县知县龚勋出闱后,被诸生所辱,事涉可疑。又有中式举人程度渊者,啧有烦言,情弊昭著,应详加磨勘(中式者试卷送礼部复查),以厘夙奸”。二月二十九日,清朝廷谕令丁酉科江南中式举人到京复试。州县官员派衙役“敦促上道”,甚至将中式举人锁拿,令彼等“就械登舟”。江南新举人抵京后无处安身,店铺“畏同疫鬼”,“闭户不纳”,“流离冻馁,与诸保解、杂役偃息于破寺废观、颓垣倒屋之间”。
三月十三日,顺治帝在瀛台复试江南举人,“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试官罗列侦视,堂下列武士,锒铛而外,黄铜之夹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与试者悉惴惴其栗,几不能下笔”。迨至未刻(下午一点至三点)交卷时,江南一代才子吴兆骞竟然“曳白”(交白卷)。吴兆骞因曳白被逮入狱。
直至顺治十五年(1659年)十一月,江南乡试案经过近一年的审理,并未能审出考生行贿考官的细节。方拱乾在回奏中也断然否认同方犹联宗,且以“丁亥(顺治四年)、己丑(顺治六年)、甲午(顺治十一年)三科齿录为证”。在顺治帝的敦促下,刑部参照对顺天乡试一案的处理作出如下判决:“正主考方犹拟斩,副主考钱开宗拟绞,同考官叶楚槐等拟责遣尚阳堡,举人方章钺等俱革去举人”。顺治却认为刑部的拟处“甚轻”,遂下令将:“方犹、钱开宗俱著立即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叶楚槐、周霖、张晋、刘廷桂、田俊民、郝惟训、商显仁、朱祥光、文银灿、雷震声、李上林、朱建寅、王熙如、李大升、朱菃、王国桢、龚勋俱著即处绞,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已死卢铸鼎,妻子家产亦籍入官。”几位主考与十八位同考无一幸免。“方章钺、张明荐、伍成礼、姚其章、吴兰友、庄允堡、吴兆骞、钱威,俱著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妻子、兄,弟俱流徙宁古塔。程度渊在逃,责令总督郎廷佐、亢得时等速行严缉获解回。
康熙己卯科场案。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年)顺天乡试,“所中大臣子弟居多”,落第者抨击主考李蟠、副主考姜宸英“纳贿营私,逢迎权要”,遂将李蟠、姜宸英革职。翌年正月二十七,康熙对己卯科举人进行复试,亲自命题,并令诸皇子、重臣、御前侍卫等严加监视。“及阅各卷,俱能成文”,皇帝这才意识到“落第者在外怨谤,势所必有”。姜宸英此时已病死狱中,成为康熙己卯科场案的牺牲品。
康熙辛卯科场案。
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年)九月九日,江南乡试发榜后,舆论大哗,所中多为扬州盐商子弟,其中旬容知县王日俞所荐吴泌、山阳知县方名所荐程光奎,俱不通文墨。九月二十四日,苏州生员千余人在玄妙观集会,将财神像抬入府学明伦堂,讥讽正副主考左必蕃、赵晋爱财不爱才,甚至将“贡院”之匾改为“卖完”。两江总督噶礼将苏州生员丁尔戬等拘禁,拟治诬告之罪,江苏巡抚张伯行、主考左必蕃,亦将发榜后情况上奏朝廷,康熙派户部汉尚书张鹏翮会同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安徽巡抚梁世勋在扬州审理此案。
在审讯中发生督、抚互参,张伯行参劾噶礼得银五十万两“卖官卖法,复卖举人,可谓恶贯满盈”,噶礼则参劾张伯行在进剿海贼时“违旨逗留”,“纵盗殃民”,“徇私作弊”。张鹏翮之子张懋诚时为怀宁知县,系噶礼下属,故有所顾忌。康熙遂派户部满尚书穆和伦、工部汉尚书张廷枢前往审理,务将赵晋私收贿赂暗通关节之事查明。
经一年多的审讯,歙县贡生吴泌供认求余继祖贿买举人,定价八千。余先把黄金一百两、白银二千两带给安徽巡抚叶九思的门生员炳。员炳见叶九思,称吴泌系其表弟,求其提拔。叶九思遂与员柄、余继祖等约定,在首场第一篇破题内写上“其实有”三字。同考官泾县知县陈天立是赵晋亲戚,叶遂托陈天立转知赵晋,说吴泌系其友,中后许银五百两。吴泌卷分在句容知县王日俞手中,陈天立往见王,称是赵晋所托,王遂将吴泌试卷推荐给主考。另据程光奎供认,素与山阳知县方名往来,是以得中,发榜后方名向程索取酬谢,程代方还借银八百两。
在此案结案时,除已病故的叶九思、自杀的陈天立之外,赵晋、王日俞、方名均处斩立决;吴泌、余继祖、员炳、李奇(安徽布政使书办)、程光奎均处绞监候;左必蕃因失察被革职。互参的督、抚,总督噶礼被革职;巡抚张伯行被处以革职留任。
科场风波。
咸丰年间,由于条子之风盛行,酿成清代最后一起科场案——咸丰戊午年顺天乡试案。在这起科场案中先后受到惩处的九十一人;斩立决者五人;遣戍新疆者三人;罚俸一年者三十八人;革除举人者十六人;死于狱者二人;主考宫柏葰是历朝历代科场案中,被处死的唯一一位一品官员。
为何还能得到乾隆的提携?
1775年秋天,乾隆出游山东。坐在轿子里的乾隆闲来无聊,拉开窗帘往外一看,一个年轻的新侍卫出现在眼前。乾隆和他聊了几句,问了下他的简介。
侍卫回答,我26岁,姓钮祜禄,名叫和珅,在宫里当差三年多了,今年刚当选乾清门侍卫,这是头一次陪您出差。
和珅回答完,乾隆就对他产生兴趣。不是他回答精辟,而是他的神情态度让乾隆好奇。一般人第一次与皇帝对话,往往会神情紧张,说话支支吾吾。而和珅与皇帝的对答,态度从容恭敬,一点也不紧张,语言流畅得体。
乾隆又问和珅读过书没有,和珅说18岁时参加过乡试却没有中举。
乾隆问,那你还记不记得当年的作文。和珅说记得啊,于是边走边背,很快就把八年前的乡试作文从头到尾背了出来。
乾隆大为吃惊,那心情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见到丫鬟小红一样。于是,乾隆叫人查一下和珅的背景。
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父亲常保做过福建都统不过去世比较早,后来家道中落。三年前,和珅通过亲戚关系走后门,进宫当了侍卫。
乾隆一看,和珅家庭背景清白,很满意,就试着给他安排几件差事。比如这次出游山东,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对接地方官、特产采购,都由和珅负责。几件事情办下来,乾隆发现,这个和珅善解人意,能力出众,将来可以重用。
见面后仅三个月,乾隆就提拔和珅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和珅原来是从五品三等侍卫,一下就连升六级成了正三品官员。运气来了,真的是挡都挡不住。第二年正月,27岁的和珅被提拔为户部侍郎;三月,任职军机大臣;四月,又兼内务府大臣,成了乾隆的大管家。
和珅的升迁已经不能用芝麻开花来形容了,简直就是坐火箭。整个中国历史,升迁速度如此之快的,很难想到另外一个。和珅为什么能够受到乾隆的赏识,一年之内就平步青云呢?
乾隆晚年有一种特别的心态,和珅正好符合这种需求老年的乾隆,被两个矛盾所困惑:一是乾纲独断与身体每况愈下的矛盾;二是物质需求增加与“不增加百姓负担”的矛盾。
乾隆迫切地需要一根得力的拐杖,或者说是一个贴心的秘书,不仅能帮他处理日常政务,还能帮他挣钱。这个人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一是没有资历,没有帮派,这样才会唯皇帝马首是瞻;二是才能出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和珅满足了这两方面要求,正好击中乾隆的痛点。
和珅后来写过一句诗“怀才误此生”,他确实担得起才华出众这四个字,让乾隆不得不用他第一,和珅的文化水平和才能很高。和珅毕业于咸安宫学。这个学校是清朝最好的学堂,以招生条件严格和教育质量出众而出名,相当于今天的清北。能考进去,就已经证明智商比较出众了。
咸安宫学的教学目标就是专门给朝廷培养高级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很有针对性,课程包括经史、书画、少数民族语言、书画、骑射和火器。在这个学校里,和珅学习刻苦,是品学兼优的学生。
和珅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掌握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不仅会骑射,文字功底也是一流。尤其“兼精满汉”,是他的一项重要资本。乾隆时期的重要文件都是用满文书写,许多汉臣因此被排斥到了最高层之外。
大清国的财政、文化、军事、外交等工作,和珅都有参与。到了乾隆晚年,大臣中精通满汉又有眼光见解的,只有和珅一人,连英国使臣马戛尔尼都高度赞扬和珅:
“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和珅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一点与乾隆十分对味。更重要的是,和珅情商高,总能拿捏住帝王心,让乾隆心情愉悦。
第二,和珅是一位理财达人。内务府是乾隆的小金库,常常入不敷出,老爷子想干点私事,经常“捉襟见肘”。但是内务府在和珅的经营下,很快就能扭亏为盈。
和珅有才华,察圣心,能办事,会赚钱,乾隆想不重用他都难,他是乾隆王朝的必然产物,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重量级推手。
神武4怎么玩儿?
神武4内有多达十个左右的门派职业,16个形象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我们只需要发挥好就是最强的职业。
2
/6
神武4玩法主打回合制战斗、宠物、伙伴系统等等,和梦幻、问道一个路子,剧情描述的大唐时期虚拟武侠世界的事件。
3
/6
前期跟着主线任务走就可以快速升级,点击任务栏的地方和任务可以自动寻路到目标位置。
4
/6
不仅仅自动寻路,连战斗也是自动进行,我们只需要再剧情进展的对话时期进行一下点击即可。
5
/6
跑主线剧情已经可以获得大量经验,同时为了控制升级速度太快,主线任务外,我们还需要接取直线任务,活动等等来升级,才可继续推动剧情。
6
/6
在任务剧情之外,能玩的就是角色人物的培养,装备,技能,包括宠物和伙伴培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