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5,三国志战略版s1第九章任务是什么?

2023-09-05 15:09:04 117阅读

三国志15,三国志战略版s1第九章任务是什么?

一:提升兵战—速等级至3级

二:提升兵战—防等级至3级

三国志15,三国志战略版s1第九章任务是什么?

三:提升兵战—武等级至3级

四:提升兵战—谋等级至3级

五:提升征兵处等级至3级

六:提升民居等级至7级

七:提升君王殿等级至6级

八:提升仓库等级至5级

九:提升伐木场等级至7级

十:提升冶铁台等级至7级

十一:提升农场等级至7级

十二:提升采石处等级至7级

十三:攻占任意10块4级或者更高等级的领地

十四:任意一支部队兵力达到5000

十五:攻占更多领地以提升势力值至800

十六:提升资源产量(木铁石粮各5000)

各个史书的地位?

1.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4.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5.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李学勤先生强调:“我们不说《易》、《春秋》进入经的时间一定和《诗》、《书》、《礼》、《乐》一样早,可是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晚。因为他们认为《易》、《春秋》之所以进入‘经’,是因为孔子晚年好《易》,他修《春秋》,后来《易》、《春秋》才成为经。

6.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7.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9.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它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内容更加翔实,但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10.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

三国志魏武传原文译文?

原文: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为什么董卓李傕吕布等三国开始之前就死掉的人会记载在三国志里?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且不说李傕、郭汜这些在三国历史里相对无足轻重的人,就连家喻户晓的曹操、关羽,也都是在三国鼎立前就已经辞世的。如果按照严格的断代史来说的话,好像连曹孟德和关圣帝君也不应该被写入《三国志》呢。

实际上呢?曹操不仅被写进了《三国志》,还名列《三国志》本纪第一,尽管他没有做过皇帝。相反,一直在魏国担任要职的司马懿,《三国志》却并没有为其立传,反而和曹操一样,出现在了三百年后才编订的《晋书》之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一种是像曹操、司马懿以及孙坚孙策父子,还有日后的高欢、宇文泰那样,虽然终身未尝称帝,但却是实际上的掌权者,并且在最终被追封为开国之君的人,那么他们的本纪就只会出现在其开创王朝的史书。否则,在前朝的史书里就很难给予他们明确的定位——到底是按帝王的本纪呢?还是按臣子的列传呢?这是史官没法解决的问题。

另一种更为普遍,比如董卓、李傕、吕布这种的,名为“三国”人物,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东汉人物。对于他们,《后汉书》是列了传的;但是早于范晔一个半世纪写就《三国志》,并且将其列传放在《魏书》里面,就只能这么解释——因为他们是前朝的大臣,但又确实推动了这段历史进程,出于体现魏国正统性的考虑,就只能把他们放在《魏书》之中了。

此外,关羽也是个有趣的例子——死于219年的他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三国时期,但是他毕竟是蜀汉的第一武将,如果在记叙蜀汉历史时略过关羽的话,这段历史就没法完整地解释了。

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历史是连续发展而非割裂开的,如果狭隘地根据每个王朝的始末来为人物立传,那是要出问题的。

您对《三国志》还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互动。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为什么蜀国的相关记载比较少?

三国历史,为什么蜀国的记载相对来说较少。必须要推翻陈寿的一个言论,他说蜀汉没有史官,所以相关记载较少。那你陈寿是干嘛吃的?其实陈寿本人就是蜀汉史官之一,只不过他的地位等级不够,所以算不上国家级别的史官。而蜀汉是以延续大汉王朝作为旗号,不可能不设置一个史官,史官工资能有几个钱呢!所以不管陈寿是什么目的,他说诸葛亮不设置史官,这是天大的谎言!那么为什么蜀汉的记录那么少呢?江湖小晓生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陈寿立志为蜀汉史官,却拿不到官方第一手资料。

可以百分百肯定的是,刘禅身边肯定有史官。作为一个励志一统天下的王朝,蜀汉政权内部必然要记录下创业时期的艰辛。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能看到马云创业成功之前的look?其实他早就有创业成功的想法,所以记录自己创业过程中的点滴是非常重要的。蜀汉也是一样,就算刘禅本人比较荒唐,但是诸葛亮没有理由不去管这方面的事情。他就像一个大家长,什么都要管,这史书方面更是大汉朝的重中之重,必然也是要管的。可是问题出现了,陈寿为什么说蜀汉没有置史官呢?其实我认为陈寿本人就想加入蜀汉史官的队伍,也成为了其中一员,但是他等级太低,根本拿不到第一手资料,所以这个时候只能用一句话来掩盖事实。

第二,邓艾钟会入成都后,成都城成了一片废墟。

要么说人心的自私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邓艾进入成都以后,本来是相安无事的。他跟刘禅相处的也不错,对成都城秋毫无犯。可是钟会的大军来了以后,那成都城就成了一片废墟了,到处都是钟会大军的身影,他们在这里烧杀抢掠了多少天,根本就没有人去统计。这段时间对蜀汉来说,是至为黑暗的时刻,史官们如果还活着,自然是要记载下来。可是当他们记录的时候,被钟会大军的那些军阀们看到了,那还得了?据我估计,一定是一把大火,将蜀汉所有的史册都给烧光了。而当时蜀汉的史官们也都被杀的差不多了,所以根本就没有人能活着走出来讲出事件的真相。就算陈寿本人身为蜀汉官员是知道的,可是他敢说出去吗?这些将领的恶行如果被说出去了,那他还不挂蛋了?

第三,陈寿为人所迫,只能含糊其辞。

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要不畏强权,保证历史的真实性,这是司马迁自己说的,可是他本人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他的确是不畏强权了,可是他对刘邦的侮辱和对项羽韩信的褒奖,显然是带有个人感情在里面的。其实任何一位史官,只要他是一个人,就一定会带有自己的感情去写历史,陈寿也不例外。他之所以写蜀汉没有史官,其实是为某些人的恶行打掩护。不是没有史官,而是有人想要销毁蜀汉的历史,可怕的地方在这里。至于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这么做,需要未来去考证。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蜀汉的史官们全都被坑杀,史册都被焚毁,主要原因是蜀汉的国家制度跟司马家族的统治形成了严重分歧,他们的史册传出去,不利于司马家族的统治,所以只能被销毁。而陈寿被逼无奈,

只能含糊其辞,不过从他某些篇章中可以看得出,蜀汉的确是有史官的: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后主传》

其实这就是比较明显的一处描写,史官说看到景星出现了,所以刘禅就大赦天下。这里的史官绝对就是记载蜀汉历史的人。

第四,史官多被黄皓所控制,所写史册造假太多,陈寿直接全部弃用。

我觉得还有这么一种可能,蜀汉到了后期,基本上都是黄皓当权。陈寿本人也是因为不愿意奉承黄皓,所以被贬官。而当时那些在朝中为官的人大多数都依附于黄皓,这里面一定有大量史官,不配合的比如陈寿这样的已经被踢出去了,剩下的史官可就都是谄媚之人了。他们肆意篡改蜀汉的史书,将黄皓塑造成了无比高大威猛的形象。任何事实都不去将,这种书能够作为参考吗?显然是不能的,陈寿拿到这么一大批蜀汉的史书,准备为蜀汉立传的时候,却发现这里面写的全都是黄皓的英雄事迹,差点没把他给看吐了,再往前面翻,六次北伐的居然成了黄皓他爸爸,诸葛亮居然是给黄皓他爸爸打杂的!这泥马啊!这么看来蜀汉有史官跟没有史官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了。为了不玷污蜀汉的名声,陈寿索性就直接告诉大家蜀汉是没有史官的,看我写的就好了。

总结:蜀汉的记录在三国当中是最少的,其实原因可以分析出很多。

曹魏和东吴都是大国,而蜀汉属于偏远小国,这样的国家能够在夹缝中生存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自强不息,依旧坚持大汉朝的所有建制,将诸葛亮的施政方针彻底贯彻落实,使得蜀汉成为三国中唯一没有发生宫廷内乱的国家。虽然没有史官,可是我们知道这段历史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历史。陈寿说谎虽然不合适,但或许是为了掩盖蜀汉后期黄皓弄权时的丑陋面目,给刘禅留点面子罢了,毕竟过去是自己的君主。不知道大家对这段历史有什么想说的呢?都可以在下面告诉我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