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帝国,中世纪欧洲猎杀女巫的暴行到底有多残忍?
犯罪帝国,中世纪欧洲猎杀女巫的暴行到底有多残忍?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长达千年之久的最昏暗的中世纪。“猎杀女巫”的风暴就兴起于此时,三百年间大约有十万多名女巫被处死。英国的一个郡在百年间就处死了近三百名行巫者,瑞士的一个州则处死了三千多名女巫。
昏暗的欧洲中世纪,饥荒、战乱、传染病及各种天灾人祸的出现,使得处在崩溃边缘的人们将其原因归咎于拥有超自然力的女巫,一时间告密之风肆起,将所有女性逼向了极度恐慌之地。甚至有人在被捕前能供出三十万个女巫。
猎杀女巫一度还成为了教士阶层发泄私欲的外衣,他们会随随便便将不听从命令的女性污蔑成女巫而处死。严刑拷打之风更是盛行,文献中记载了一名女性的供词:“我从不记事的时候就做了妓女,我折磨死一百个孩子,一部分被煮着吃了,还有一部分加工成用于妖术的药剂。”
还有几个女巫,在严刑拷打之后,她们竟然承认和撒旦缔约,在晚宴上与冥王淫乱,吃幼儿的肉等等,之后她们都被活活的烧死。有一位六十七岁的德国寡妇,她被人诬告为曾和三个魔鬼姘居并犯有其他罪行。
这位女性一开始便矢口否认对她的指控,审判者对她施用了铁钳箝脚趾的酷刑,但她仍不承认,最后审判者只能说“魔鬼使她顽抗的坚持了下来”。然后捏造了一份极为荒唐的供词,将这位女性斩首后焚烧。
猎杀女巫的行动在欧洲大约持续了近三百年,被诬陷、虐杀的良家妇女不计其数,据专家保守的估计其数量从十万到几百万不等。欧洲人认为自己是在按上帝的意志为世界清洗邪恶,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们竟然能用极度下流的手段。
教会认为女巫是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的人,或者是魔鬼的后裔。魔鬼通常能化为男人与女性耦合,目的就是为了使真正的男人一蹶不振。因此女巫的活动被视为是对抗上帝的异端,于是猎杀女巫就成了神圣使命。
女巫被审判时,往往会被剥得一丝不挂,还要把除头发外的其它毛发全部剔除,据说是为了寻找有妖魔附身过的斑点。然后用铁丝把女巫绑在拷问台上,由拷问者用铁针刺其全身,以寻找恶魔附体的痕迹。
他们在审判中通常会对女巫施用“以巫治巫”的手段,在审判前他们会先祈祷,然后向女巫的肚子里灌入圣水,目的是在用刑时魔鬼不会禁锢住她们的舌头,用带子粘满女巫的全身,为的是让魔鬼不能打开她们的镣铐。
他们通常使用的审判刑罚是火刑、穿刺、锯刑等残酷的死刑。还有一种把女子投入河中用来识别其是否为女巫,首先女子会被拖到桥上,然后剥光她的衣服,行刑者将她弯曲后把手足捆在一起装入筐子放到水面上,供人参观。
中世纪的猎巫风潮是灭绝人性的,卫道士们把女巫说成是邪恶、淫乱的人,喜欢赤身裸体地聚会、骑着扫帚飞来飞去、和魔鬼交媾等等。“魔女之楔”就是他们的杰作,将女巫跨骑于楔形物的尖端,两脚绑铁球,在重力作用下最终将其劈开。
还有一种刑罚是带有表演性质的,女巫会被绑在行邢台上,先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部和四肢上的肉,然后用硫磺烧焦她的四肢,再将熔化的铅汁、松香、硫磺浇入撕裂开的伤口,最后被焚尸扬灰。这是为了警告庇护女巫的人们。
中世纪猎杀女巫的酷刑有上百种,如“异教尖叉”的酷刑,它是一个两头带尖叉的金属棒,由一条皮带固定在颈部,一头插入下颚,另一头指向胸骨。只有伸长脖子,才会减少疼痛,这种刑具会给人造成巨大的痛苦。
还有酷刑木靴子,女巫的腿会被置于两块厚木板之间再用绳子绑住。行刑者在绳子间用锤子将楔子猛烈地向下打入,每次击打,楔尖部位的胫骨就被粉碎。这种刑罚至少要在腿上打入十二根楔子。刑具拆除后,骨头就像装在袋子里的碎片。
还有一种被称为中世纪最残忍的酷刑,那就是轮刑。首先将全身赤裸的女巫四肢分开绑在地上,木制辐条分别对应各主要关节,行刑者用轮子打断其四肢。等四肢的骨骼打碎成血肉混合的状态后,四肢被绑到轮子的辐条上,女巫会这样持续数日,最后会变成各种乌虫的大餐。
除了上述酷刑外,针对女巫的刑罚还有,锯刑、刺刑、刀凳、碎头机等等,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女巫在中世纪所遭受的暴行是前所未有的,她们所受的酷刑不但会被详细的记录,还要供民众观看,众多的女性都是被诬陷而死的。
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明朝是怎样告官的?
御史的代表海瑞。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
明朝文官制度是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顶峰。
林林种种都完善,当然也包括对文官犯罪的监督、检举。如果文官犯了罪,当时检举的途径很多,这其中分自已检举和别人告发。
自已检举,在明朝有,但不多。虽然那时 “自举”能免罪,但犯罪的名声必竟不好,如果皇帝心情不好追起责来,也没有办法。
而别人告发则具体有以下四种形式。法定机关检举、非法定机关检举、特务机关检举、民告官。
法定检举:
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是御史的代表
法定检举又分四类官员。
其一是设置了御史,明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如巡按御史、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巡漕御史等,御史专司告发检举官员罪行。影视剧里常出现的八府巡按,就是监察御史担任。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海瑞参严嵩父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其二,明中期后, 地方巡抚作为地方大员,不仅肩负着行政事务,也负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
其三,按察司,明置,主管一省司法事务。按察司官员负责地方官员犯罪案件的检举以及审理工作。永乐年间,浙江按察使周新逮捕了锦衣卫校尉,依法将其治罪。成祖不爽,将周新逮捕至京城,周新在朝堂还怒怼,认为自己是奉皇帝命台奸恶之徒,不应被逮捕。
其四,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如果给事中在检查各部衙门的文书,看到里面出现错误,也会进行检举。给事中职位只有七品,但因为近皇帝,内阁大学士以至六部尚书都要礼让三分。
非法定机关检举:
同级别官员互相检举有失为官体统
非法定机关对官员犯罪的检举,说白了就是官员之间的互相检举:上级检举下级;平级检举;下级检举上级。
在明朝早期,上级举报下线是可以自行处理。比如宣德六年(1431),江西建昌知府陈鼎将作威作福的县丞徐政“械送”至北京治罪 。到仁宣以后,上级如果发现下级犯罪,需要有把案件汇报到皇帝那里的”上请“程序,然后再有相关部门来查实。过程会十分复杂。
而同级官员互相检举多是挟私报复。在当时这种举报是有失士大夫颜面,是失却为官体统的行为。即使纠举的罪行属实,双方也都要受杖刑。
严嵩。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而下级告发上级,检举的代价很大。即使案情属实,检举者也要被调离原先职位,或者被降职。这样的规定,可能是为了维护官僚体等级。
特务机关检举:
代表皇权,容易出现冤案
皇权下特务机关的检举。
电影《锦衣卫》的剧照。
在明朝时,皇帝亲自控制特务机关。即电影、电视剧里常出现的厂卫。厂卫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厂卫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与文官系统处于敌对的状态。厂卫有侦查缉捕的权利,还能在诏狱里亲自审理,抓捕、审理、监狱混为一起。不过厂卫也会为了自己的权益对文官进行诬陷,并把文官逮进监狱,让官员受尽酷刑。比如明天启年间,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东厂诬陷贪污,后被杀。
民告官:
影视剧里常见,事实上这种行为很少
明代官民之间等级差别分明,也有民告官的事件。在太祖时期,为了了解民情,鼓励百姓告发官员的行为。允许百姓联名到京城告状,甚至鼓励百姓将犯罪的官员抓捕送到南京,对于到京城上告的百姓,就算无政府发放的文引也要放行。
老百姓都希望青天大老爷来主持正义。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洪武朝后,百姓告官,多用上奏章的形式,通过通政司呈给皇帝。然后文件下发到当地,对检举行为进行“廉实”,如果属实,则按律处罚,不属实则追究诬告的责任。
现在在电影与电视剧里常有民告官的情节,但在明朝时,民告官的行为很少见,因为过程太麻烦,并且报复与追责也十分严厉。
资料:
《剑桥中国明代史》[英]崔瑞德 [美]牟复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明英宗实录》,中国书店
《明代文官犯罪检举路径初探》 张宜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
帝国崛起女主?
电影中中饰演女主角阿特米西亚的是法国女演员伊娃·格林。
伊娃·格林(Eva Green),1980年7月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演员。2003年出演银幕处女作《戏梦巴黎》,并获得第1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演员”提名 。
2005年参演史诗巨作《天国王朝》。2006年主演动作惊悚影片《皇家赌场》,荣获第6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新星奖。2009年主演英国剧情影片《裂缝》。2011年主演历史奇幻美剧《圣城风云》和爱情片《完美感觉》。
2014年主演历史战争影片《300勇士:帝国崛起》和惊悚犯罪影片《罪恶之城2》。2015年凭借主演恐怖悬疑美剧《低俗怪谈》获得第73届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提名。2016年主演奇幻电影《佩小姐的奇幻城堡》。
哪部美剧真的很好看?
如果今年只看一部剧,那一定是它!!
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临,在《权力的游戏》大结局和《我们这一天》首播集中只能看一个,我一定会毫不犹豫选后者。就如美国剧评人所说:这一集的品质,应该参加的不是艾美奖,而是奥斯卡。
很难想象,吃惯了“鸡肉”的老美们,会突然煲起了“鸡汤”。没有美剧惯有的英雄主义,没有一个火爆镜头,没有一个反派角色,没有性感撩人的桥段,甚至任何亲昵暧昧的举动都会被各种意外打断,《我们这一天》堪称美剧圈清流。
首播收视率2.8, NBC排名第一; IMDb评分8.8;烂番茄新鲜度91%;豆瓣评分9.5,甚至高出了同期的野心之作《西部世界》和《黑镜3》。口碑之高,令走了几年妖魔鬼怪路线的NBC,彻底打了个翻身仗。
很多人疑惑,一部以家庭情感为主线的小成本剧集,为何会收获如此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它巧妙地用四条主线进行叙事,将父母年轻时的故事与孩子们成年后的故事在过去与现实的穿插中讲述,同时又巧设伏笔处处照应,把父亲之死作为最大的悬念贯穿始终,吸引观众一探究竟。
而剧中浓而不腻的鸡汤属性,在美国社会仍旧分裂的大背景下,自然成了人们逃避现实的途径。毕竟剧中讲述的亲情、爱情、种族歧视、生离死别等话题,都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经受的。
在剧情里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情绪得到宣泄乃至为之流泪,也成了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所以,这样一部特别的剧集,想不成功都很难。
三十六岁,四种人生
在第一集的片头字幕中,出现了来自维基百科的数据——“世界上,平均每人与超过1800万人同一天生日,没有证据显示同一天出生的人行为会有什么相似之处。”《我们这一天》选择了四个同一天出生的人,他们在36岁生日那一天,迎来了各自的困境和希望……
36岁,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年纪,这个年纪的人已经脱离了年轻的躁动,却并没有做好迎接中年人的成熟的准备,爱情、家庭、事业扑面而来,让人措手不及。
杰克36岁生日的这一天正好是妻子生产的日子,满心欢喜的杰克盼望着三个孩子的出生,他甚至早早地给他们起好了名字,然而第三个孩子却胎死腹中,但在机缘巧合下又收养了被遗弃的黑人小孩。
36岁的杰克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设计师,想要撑起一个五口之家并非易事,他活得很累,甚至放弃过尊严,但对孩子却永远温柔,充满耐心。
双胞胎哥哥凯文是一个二流喜剧演员,靠出演一部自己觉得非常恶心的喜剧电视为生,在36岁生日这一天,他终于无法忍受,在片场大骂了剧情的荒诞和观众的庸俗,然后辞掉了工作,决定只身前往纽约从事戏剧。
但是新的事业并不像他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受挫的过程。但在认清现实后,他努力调整自己,积极应对。生活的际遇,有时很难分清对错好坏,但他却是敢于尝试的勇者。
妹妹凯特深受肥胖的困扰,她强迫自己吃那些低热量的恶心食物,但却仍然无法减少自己的体重,在36岁生日这天,她因为过于肥胖摔伤了脚踝,悲伤地发现“我把自己的梦想吃了个精光”。
她和男友分手并非不爱对方和不想拥有美好事物,而是害怕自己不配和美好沾边。她想做手术改变自己,又害怕即便做了手术还是老样子。凯特虽然很胖,也不美,但她在生活中却处处和偏见作斗争,丝毫没有放弃自己,她只是不够自信。
被收养的兰德尔很幸福,但从小到大为了融入家庭、学校甚至公司,做的最多的便是放弃做最好的自己,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放弃未必就真的能被人群接纳,成为你所想象的另外一种人。
在36岁生日这天,他找到了当年遗弃自己的亲生父亲,本想大声羞辱他一番,最后却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中,并且为身患绝症的父亲寻找医生,他开始接受生命中被他人否定的那部分,找到真正的自我认同。
这个世界上可能并不存在一个完全没有残缺的成年人。我们的身上总是带着过往经历中磕磕碰碰而落下的伤痕,我们也并没有因为成为大人就变得睿智。每个人的人生可能都是一连串越滚越大的问题,但没关系,就如同这部剧的片名一样,This is US,这就是我们。
这才是完美父母正确的打开方式
看了这部剧,人人都爱杰克。这是一个最好的爸爸,最温柔的丈夫。凯特总是在说:“我这一辈子的目标就是成为妈妈那样的女人,嫁给爸爸那样的男人”。
杰克从小在父亲家暴母亲的阴影下成长,他的人生中从未感觉到父爱,为此,他终其一生的追求不过是当个称职的父亲。面对凯文指责他只关注弟弟妹妹而自己差点溺水时,他会亲自道歉:“对不起,這是我第一次当爸爸,我也在努力”。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羞于对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处,不是俯视他们,而是蹲下来融入他们。坦诚自己的局限、失败,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诚实面对自我”的言传身教。
而对于瑞贝卡来说,成为母亲的过程,也意味着不断改变。她是一个拥有歌手梦的职业女性,生孩子对她来说麻烦且毫无意义,为此她差点与丈夫分手。但从真正孕育生命开始,她的理想抱负、生活重心全都偏移了。
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她一个人背负秘密36年,她将兰德尔视为己出,甚至隐瞒他生父的存在。她的做法很不成熟,甚至被某些人诟病为自私,但站在母亲的立场看,她不过在维护孩子罢了。
这对父母是完美的吗?并不是。如你所见,他们的生活中依旧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刻。也许这是人生亘古的遗憾:生命只有一次,至为灿烂,至为珍贵,又永不重来。我们为人父母,为人伴侣,为人子女,都无法预先排练,只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去扮演。
但当爸爸蹲下身去,努力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对不起时,谁能不被这一幕赚走热泪。这种平等和尊重的姿态,与总是强调父母权威的“中国式育儿”,何其不同。
而《This Is Us》里的杰克与瑞贝卡无疑给了另外一种开放性的范本——什么是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他们也许不是天生的一百分,但永远不会放弃沟通和努力。
“家庭”是人类灵魂深处的羁绊
人类情感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感情非亲情莫属,它不像爱情和友情有个人取向和主动选择性,它从产生羁绊就一味被动,却毫无道理的坚不可摧。
无论是中美还是小鬼子,“家庭”都是影视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有趣的是,不管经济人文的环境差距有多大,其渗透的本质情感却大为相似。
《我们这一天》的故事内核酷似《东京家族》,轻微摇晃且带有纪实感的镜头下,种种生活琐事真实细腻就如同发生在你身边。同样没有起伏,没有戏剧化,却又能轻易从中找到自己的生活。
不同的是《我们这一天》是一部闹腾的作品,人物间的感情是外放炽热的,而《东京家族》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它孤寂、淡漠,但这些词通通藏在“羞涩”二字里面。家人之间礼貌的距离感,即使是夫妻之间,很多情愫也只是点滴在心头。
安静的电影容易戳中观众情感肌理中的结,但闹腾如《我们这一天》有时也是沉重的,毕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啊。难得的是,不管如何折腾,它总能教会你:将生活带给你柠檬般的酸楚,酿成犹如柠檬汽水般的甘甜。”
很多时候,现在的国产剧都将目光放在家庭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力求做到惊天地泣鬼神的狗血,却遗失了家庭剧中最真实的羁绊,以及缺少对每个成员情感的关注。《我们这一天》鸡汤味确实很浓,但它的治愈功力更加强大, 这一点,老美做到了,而我们仍需探索。
战争有多可怕?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得如火如荼,英法联军兵锋直指大清王朝的心脏--京师,京城危急,清军自然也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当年英法联军已经全面换装了当时最先进的枪炮,而清军还处在冷兵器时代,他们还沿用着老祖宗那套骑兵冲锋陷阵的战法,在清军入关时,这套战法那是所向披靡,功不可没。时过境迁,200多年后,再拿这套来跟英法联军打,可以预见,战况是极其的惨烈。
当时一位随军的英国人记载了下面一幕的画面:在一次激战过后清军那是死伤惨重,英法联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一个清军骑兵瘫坐在地上,显然他是受了很重的伤,全身在不停的抽搐,极度疼痛导致他已经发不出声了。为了防止身体倒下,他左手紧紧的扣住一块石头硬撑着,手腕上还用破布绑着已经炸断了的手掌。
走进了一看,发现他头上还有红白色的汁液顺着脖子往下流,绕到他背后才发现,他的后脑勺裂开了一个口子,流出来的红白色液体是他的脑浆,从裂开的口子里还能清晰的看见跳动的脑浆,残烈之状不忍直视。不消说,这一刻也是这名清军士兵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作为一名底层士兵到死也不会明白,他们这种集团式冲锋在现代化的枪炮面前,无疑是自杀!
眼下打得如火如荼的俄乌战争,战况那也是极其的惨烈,从战场上流出来的look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俄军坦克在受到标枪反弹的导弹攻击之后,往往是以殉爆的方式被摧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坐在坦克里的坦克兵将面临怎样一种场景?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后,有时并不会立马就殉爆,而是燃烧一段时间后再引爆里面的弹药。
里面的坦克兵在被反坦克导弹击中后,很可能会是受伤,狭小的坦克内部空间最炸的变了形,坦克兵在受伤的情况下,已经无法靠自己脱困。只能眼看着坦克的油和弹药熊熊的燃烧起来而无能为力,若是当场死了倒还好受些,若是没有死,那只能眼睁睁的被活活烧死。也就短短几秒钟,坦克炮弹也被引爆,坦克被炸成了零件状态,坦克兵也是尸骨无存。
我们总说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而回顾我们人类的历史,战争一直是如影随形。发动一场战争对于决策者们来说,也许就是一句话,一场会议,而对于参战的底层士兵而言,却要拿命去搏,他们要无条件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去杀素不相识,跟自己无冤无仇的人。更可悲的是,平时杀人,坐牢枪毙那叫罪有应得;而在战场上杀人,不仅不受罚,反而还会得勋章,而且杀的人越多,功劳越大。
战场上不断增加的伤亡在决策者看来或许只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数字而已,他们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赢得这场战争?至于士兵们的伤亡,在他们看来,这只是胜利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而已,为了胜利,付出再多兵的伤亡,那也是在所不惜。当然,在公众面前他们也会表现出一些悲伤之情,不过怎么看都像是鳄鱼的眼泪。
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底层的士兵,上级一道命令,他们就必须要豁出身家性命去拼命,打胜了,功劳是上级的,美其名曰指挥有方,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看看古往今来人类发生的无数次战争,历史只记得领导者的大名,也只记录了他们所谓的丰功伟绩。又何成为默默无闻的底层士兵添上一笔一划,打败了,上级顶多就是丢官罢职,一句指挥失误那是轻描淡写,可这一句话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伤,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像从来没有来过人世间一样。
看看现在的俄乌战争,死了的成了裹尸袋中一具冰冷的尸体,最后成了一捧骨灰,更有的连尸首都无从查找,也许永远都成为了失踪人员。然后会有一场隆重的葬礼,再给家属一笔丰厚的抚恤金。但再多的抚恤金,再风光的葬礼,也无法抹平阵亡士兵家属失去儿子,父亲,丈夫的悲痛。这些阵亡士兵,原本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因为这场该死的战争而嘎然而止。
没有上战场的普通民众那也是祸从天降,他们原本在自己的家园过得安定祥和,结果突然在某一天,这一切就被枪炮声撕得粉碎。几乎每一场战争都伴随着大量的难民,因为这该死的战争,大伙不得不背井离乡的逃难,有的在混乱中一旦走散了,也许一辈子都见不到了,真正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想走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每天也是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流弹所杀。
不愿舍弃家园的老百姓还会面临另一种危险,就是突然某一天会以某种原因被杀,还有可能全家灭门。此次俄乌战争中就出现了普通民众被集体处决的现象,虽然现在还不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方所为,但在战乱时期,这种现象并不算少见。和平年代,一个人突然被杀,在当地会被闹的沸沸扬扬。而在战乱时期,很多人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明目张胆的杀害,以至于被杀事件频频发生,大家都麻木了。
一旦战乱,法律就如同虚设,大家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财产就更加不用提了,抢劫,杀人,强奸等事件那是频频发生。辛苦大半辈子积攒的家业,一场战争就会被毁的一干二净,真正是一战回到解放前。整个社会都乱了套,大家都各自忙着逃命,普通人的生命如同蝼蚁,大家都只能是自求多福了。
有幸没有生活在交战区的人也不要暗自庆幸,蜂拥而至的难民肯定会带来一些社会的混乱现象。物价的上涨,生活物资的供应也会随着战争的持续而不断的紧张起来,战争持续到一定阶段,国家就会实行战时配给制,一些平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商品也就成为了战略物资。如粮食,布匹,石油,药品等等,都会成为紧俏物资,不是价格上涨了,就是拿钱都买不到了,普通民众生活受影响那是肯定的。
这个还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如果战事吃紧,国家就会实施动员令,此次俄乌战争,俄罗斯就实施了局部动员力,准备动员30万人参战。动员对象主要是退伍军人,如果战争持续吃紧,俄罗斯有可能还会继续实施战争动员,一时间搞得俄罗斯全国上下那是人心惶惶。如果接到动员令拒不服从,那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坐牢是免不了的,还很有可能影响到子女。
谁都知道打仗就会死人,上了战场上一秒还谈笑风生,也许下一秒就阴阳相隔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哪天突然之间接到了政府的动员令,那是怎样一种滋味?别以为动员令的主要对象就是退伍军人,如果爆发大规模战争,没有参军经历的普通老百姓也会被动员,先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后就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甚至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也会被征招,就问谁愿意放弃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跑到炮火连天,随时有可能粉身碎骨的战场上去?
战争是可怕的,身处战争这个漩涡中,不管有没有参与其中,都会深受其害!也许很多人在看待眼下的俄乌战争时,有一种观看战争大片的感觉,还时不时的以上帝的视角对战况评头论足。就因为战争不是爆发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波及到自己和家人,要知道世界是一个整体,谁也预测不到俄乌战争会不会扩大化?会不会最终引发世界大战来自核大战?到那个时候,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最后来聊聊什么是战争?战争被视为一个国家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战争也是国家统治者意志力的体现,战争就是血的政治。说白了,战争就是国家顶层统治者们出于某种目的而作出的拍脑门之事。当然付出巨大代价的永远都是底层的士兵和广大老百姓,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毒瘤,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分,自从人类出现后,战争都一直伴随着。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