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2底耶沙高地,有哪些战役是统军大将战死了?
激战2底耶沙高地,有哪些战役是统军大将战死了?
纳尔逊,李舜臣,一个是西方海上霸权国家的海军将领,一个来自东方弱国的海军将领,二人所在的国家是如此不同,但二人的命运却又出奇地相似:两位将军都有传奇的经历,经典的战例,最后一仗都大胜敌人,而自己都在那场战役中牺牲,二人死后都成为了民族英雄被纪念至今。
霍雷肖·纳尔逊 (Horatio Nelson)和李舜臣
霍雷肖·纳尔逊和特拉法尔加海战
纳尔逊一生打的仗不少,而且都是胜个常胜将军,可以说是有一位天才的将领。其中他领导下获得胜利战役有在1798年尼罗河战役,1801年哥本哈根战役,以及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战役,也是他生前打的最后一仗。单独拿任何一场战役来看,纳尔逊都是开了挂的。比如尼罗河战役,他率领的皇家海军与法国舰队在尼罗河口展开激战,双方投入的战舰数量差不多,双方都有13艘一等战列舰,英国这边小型战舰数量还少一些,但是战果却是一边倒,法国两艘战列舰被击沉,9艘被俘,2000-5000人阵亡,还有3000多人被俘。皇家海军伤亡一共不到1000人,没有战舰被击沉。而特拉法尔加战役赢的更加彻底,纳尔逊率领的皇家舰队以33艘战舰对阵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56艘战舰,结果依然是大获全胜。英国以阵亡458人,受伤1208人的轻微代价,彻底击毁战列舰一艘,俘获战列舰21艘,歼敌1万3千余人。法西联合舰队被俘人数(8000人)甚至远远超出了伤亡人数。虽然损失轻微,但不幸的是纳尔逊将军在这次战役中被滑膛枪击穿胸膛,脊骨断裂后阵亡。后人在特拉法尔加海战的纪念广场上为纳尔逊将军立起了一个纪念柱,以纪念他为大英帝国作出的极大贡献。
特拉法尔加海战
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上的纳尔逊纪念柱,于1843年设立。柱顶是纳尔逊海军上将的雕像
李舜臣与露梁海战
和纳尔逊不同,李舜臣并非一开始水军将领,而是一名陆军将领。李舜臣人生的前几十年几乎默默无闻,最初从军在北方当一名防卫女真的军官,结果因为战事不利被革职,人生可谓衰到贴地。还好左议政柳成龙慧眼识珠,推荐他去当了全罗左道的水军节度使。节度使听起来好像官挺大,但可惜是水军节度使,在朝鲜是个相当不受重视的兵种。但不久后爆发的鬼子第一次入侵,给了李舜臣一个舞台。在陆上打的稀烂,一个月内“八道国割”的惨败下,李舜臣在海上几乎是力挽狂澜,不仅挽回了颓势,还以相差悬殊的劣势兵力屡次战胜鬼子强大舰队。这其中固然有朝鲜龟甲船的技术优势,但李舜臣本人的指挥才是最大的成功因素。虽然李舜臣后来因为谗言被革职下狱,但在鬼子第二次入侵时很快就得到了启用,而且被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相当于海军舰队司令。
李舜臣指挥的鸣梁海战是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充分利用快乐鸣梁海峡的水文环境,打得非常聪明
当时朝鲜的这种龟甲船(纯炮舰)可以有效防止鬼子的跳帮战术,让鬼子的数量优势发挥不出来,这是李舜臣的舰队能以小博大能屡次胜利的一个原因
在日军第二次入侵朝鲜接近尾声的时候,明朝水师提督陈璘率领的明朝水军和李舜臣的朝鲜水军组成了联合舰队,伏击载满了士兵准备跑路的小西行长军团的船队。在作战中,李舜臣和明朝副总兵邓子龙作为伏兵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前来救援的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大名的援军舰队。岛津部在作战中损失相当惨重,被讨取首级500,被俘约100人,海里喂鱼的就没法数了。日军共有200百艘战船被烧毁,100艘战船被俘。虽然最终小西行长部还是逃走了,但露梁海战本身仍不失为一场完胜。这场战役中最遗憾的是李舜臣却胸部中流弹而死,与纳尔逊的死因几乎一样。明朝水师副总兵邓子龙也因友军误伤阵亡,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露梁海战双方进军路线图,岛津义弘在右上角的露梁海峡被堵住一顿好打
露梁海战中李舜臣中弹身亡,没有看到最终的胜利
壬辰倭乱结束后,为了李舜臣被追封为领议政(相当于大明朝的内阁首辅),谥号忠武,可以说是李氏朝鲜对他最大的肯定。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首尔的光化门广场上,韩国人给李舜臣竖起了一座铜像,与纳尔逊获得了同等待遇。
李舜臣铜像
李舜臣手书“必死则生,必生则死”,从书法中可以大约领略到这位将领的胆魄
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开战之前,德军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东线苏德战场,到1943年初,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丧失了战争主动权,继而在1943年中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未能扭转颓势,自此苏联完全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到1944年的时候苏联对德国发动了十次突击,打的德军毫无还手之力,即便德军能够集中全部的兵力在东线对战苏军,也已经很难取胜了。
在北非战场,德国已在1943年彻底放弃。到了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已经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罗马,墨索里尼政权已名存实亡,整个欧洲基本就只有德国在对抗盟军了。
对于希特勒来说,如果这个时候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的西线战场,那么对于德国来说其打击也必然是致命的,但无奈于东线苏军造成的压力太大,能够投入到西线对付盟军登陆的部队也就非常有限了。
登陆作战前双方的实力对比德军1944年5月份,德国在东线有179个师和5个旅,占德军总兵力的65%,西线的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地只有59个师,归属于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在60个师中,有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和2个伞兵师,其中2个装甲师由希特勒亲自指挥,总兵力76万人。西线德军分为B、G两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是主力,由隆美尔元帅指挥,下辖39个师,其中第十五集团军的23个师驻扎在加莱地区,第七集团军的14个师驻扎在布列塔尼半岛。G集团军群有19个师,其中第一集团军的10个师在比利时,第十九集团军的9个师在法国南部。
▲诺曼底前德军布防情况
从德军的部署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德军的主力基本在加莱地区,这也是缘于盟军在进攻前制造了大量的烟雾弹,向外界显示盟军将会在加莱地区,也就是法国靠英国最近的地区登陆,为了迷惑德军,盟军的著名战将巴顿频频出现在加莱对面的肯特郡“视察”工作,这也让希特勒相信了盟军主攻加莱的说法,而盟军实际主动的方向是诺曼底地区。
▲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
而德军在战前对陆军主力装甲部队的部署上出现了分歧,隆美尔认为应当把装甲部队布置在海岸线附近,以便能随时将装甲部队投入到反登陆作战中。而龙德施泰特、古德里安等人则认为应当把装甲部队布置在远离海岸线的地方,以防盟军的舰炮和空袭,在确定了盟军的主攻方向后再投入装甲部队作战。对此希特勒最终采取了折中的方案,让隆美尔统辖一半的装甲部队,龙德施泰特统辖另一半的装甲部队,这个方案实际上没有让任何德军主要将领满意。
▲隆美尔
在海军方面,德军也只以5艘驱逐舰和52艘潜艇为水面作战主力,这样的水上作战力量在当时的盟军看来就是浮云。空军方面对于德国来说也极不乐观,只有450架作战飞机,处于1:30的绝对劣势。
在防御工事上,德国实际上在1941年12月开始为防止盟军的登陆就开始在法国海岸线修筑防御设施了。希特勒原本计划在1943年5月之前要在挪威到西班牙的海岸线上修筑1.5万个固定支撑点来建立一个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但直到1944年5月,除了加莱地区外,其他地区只修建了零星的防御据点,有些地方仅完成了18%。可以说就这样的防御体系,基本上是防不住盟军的进攻的。
隆美尔就任B集团军群司令后,亲自视察了法国、丹麦、荷兰的防御情况,对防御体系进行了完善,他要求在浅海中设置障碍物,在沙滩上设置混凝土角锥、坦克陷阱,还要铺设大量的地雷,并在隐蔽的地方设置火力点,在海滩后的宽阔地带设置大量障碍物等设施,这些设施一旦修建完善,必然会对盟军造成重大损失,所幸直到盟军登陆的时候,也只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即便是这一小部分也给盟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盟军盟军为实施这一史上最大的登陆作战,集结了288万兵力,包括了36个师,其中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陆军共153万人。海军投入了5300多艘舰船,其中战列舰13艘,巡洋舰47艘,驱逐舰134艘,以及4125艘登陆舰和6000多艘运输船。
空军方面盟军出动了13600架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4900架,轰炸机58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
▲盟军登陆部署情况
从军力投入上来说,盟军占了绝对的优势,再加上战前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因此使德军主力驻防在了加莱地区而不是主攻的诺曼底地区,这就为盟军的登陆作战减轻了相当的难度。
盟军进攻情况在战前,盟军为阻止德军增援诺曼底地区,决定在登陆作战前先派出伞兵部队空降到德军后方建立防御地带,以阻止德军的增援。在开战前盟军便1944年6月6日午夜开始在诺曼底海岸线的后方大量空降部队,伞兵们迅速占领了诺曼底海岸线后方的重要据点和桥梁,建立了防御阵地,并在登陆作战后配合盟军对海滩上的德军发动了进攻。
登陆作战在6月6日清晨6点30分开始,从当天海滩上的战斗来说,伤亡并不大。其中宝剑海滩盟军伤亡630人,朱诺海滩盟军伤亡1200人,黄金海滩盟军损失了约1500人,犹他海滩盟军也只伤亡了197人,战斗最为惨烈的是奥马哈海滩的战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便是取材于奥马哈海滩的战斗,在这里德军驻有352师的一个主力团,导致当天的战斗异常激烈,美军仅阵亡就达到了2500人,总共伤亡4000余人,可以说在第一天的抢滩登陆战中,盟军仅伤亡7500余人。
对于盟军来说,真正的硬仗其实并不是抢滩登陆作战,而是随后的城市攻坚战。在成功登陆后,盟军开始向法国内陆发展,美国第一集团军主攻瑟堡,英国第二集团军负责拿下卡昂。
到了这个时候希特勒才认识到盟军主攻的方向是诺曼底地区。其实在登陆作战的第一天也就是6月6日的时候,希特勒对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情况并不在意,他认为盟军是在佯攻诺曼底地区,真正的主攻在加莱。在错失了抢滩登陆作战的战机后,希特勒把德军装甲预备队的5个师全部交给了隆美尔指挥,并紧急从东线调来了党卫军第9和第10装甲师,诺曼底战役由此才进入了真正的硬仗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攻坚作战,美军才攻克了瑟堡,在夺取瑟堡和科汤坦半岛的战役中,美军付出了伤亡25000多人的代价,直到7月1日才攻下了瑟堡。而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第二集团军在夺取卡昂的战役中则更是艰难,每前进一公里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在最初的5天时间里就付出了伤亡5000人的代价,直到7月10日才攻下了卡昂。
转折点出现在7月6日,由巴顿率领的盟军第三集团军在布列塔尼半岛登陆,此时诺曼底前线的德军有被盟军包抄合围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诺曼底的德军才开始逐步撤退,到7月18日盟军才彻底搞定了诺曼底地区。
在整个诺曼底战役中,盟军总共伤亡122000余人,其中美军73000余人,而抢滩登陆作战盟军伤亡仅为7500人,所以盟军实际伤亡最大的地方在于登陆后的攻城战。由此也能看出,盟军在战前成功欺骗了希特勒主攻方向,这点来说是多么地重要,一旦德军判断对了盟军的主攻方向,那么盟军在抢滩登陆时期的伤亡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这个时候,德军已经无力阻止盟军开辟西线战场,这对于德军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希特勒对此大为恼火,解除了龙德施泰特西线总司令的职务。对此龙德施泰特在被解职后愤愤地说道,德军将必然战败。
7月17日,隆美尔在视察部队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盟军飞机的扫射,被打成重伤,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岗位。7月20日,一群不满希特勒的德国高层军官发动了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希特勒在这次行动中侥幸逃过一死,随后将参与刺杀的人员斩尽杀绝,而隆美尔不幸牵扯到了这一事件,于当年10月14日被希特勒秘密处死。
砥平里之战是谁指挥的?
砥平里之战是徐国夫指挥的。
砥平里激战约36小时,战斗主要发生在2个晚间,争夺外围高地,并没有攻击敌人核心阵地,所以伤亡情况不会特别严重。按各占一半左右,砥平里战斗的伤亡人数应在900多人。这与徐国夫回忆录中说的基本吻合:战后参战3个团上报的伤亡为900多人,其中牺牲300多人。
战争结束后是赢的一方打扫战场吗?
从古至今,战争之后打扫战场往往都是必做的一项工作,而打扫战场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处理敌我双方战死者的尸体。那么,打扫战场的工作通常会由哪方去做?敌我双方的尸体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打扫战场:通常由战胜方处理,但也有例外情况关于战场的打扫工作,毫无疑问通常是由战胜方来打扫的,毕竟战败方或溃散、或撤退,往往已经离开了交战区域,是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打扫战场。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特殊情况下,打扫战场的工作也会由其他人来完成。
1、援军负责。如果战败一方撤退,而战胜一方又需要追击敌军,自然是来不及打扫战场的,这种情况下,战场便往往会交由战胜方的援军打扫,毕竟兵贵神速嘛,这种情况从古至今都不少见。
2、各自军队。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即一场战役的结束并不足以彻底分出胜负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由双方各自派出部分人前去打扫战场、收拢伤员和尸体。这种现象在近现代战争中尤其多见,负责收拢伤员和尸体的士兵往往带着红十字标记,交战双方均不得进行攻击,当然这些人也不允许携带武器。
3、当地百姓。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交战双方都无力打扫战场的情况下,于是便由官府组织当地百姓或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对战场进行打扫,这种情况其实同样并不少见,抗日战争时期便曾发生过。
4、特殊机构。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且基本只会发生在近现代,或者交战双方没有能力打扫战场,或者双方根本没有处理尸体的意识。这种情况下,负责打扫战场的,往往都是红十字会、维和部队之类的特殊机构。
以上便是战争中,主要负责打扫战场的各种情况,虽然战争中通常由战胜方负责,但由于各种特殊情况,也往往会出现其他势力打扫战场的情况。
清理尸体:通常以就地掩埋为主,但同样有例外情况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还是为了避免瘟疫引起更大的伤亡,处理战场上的尸体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而除了主要将领会被运回原籍安葬或单独安葬之外,普通士兵的尸体,从古至今主要有以下六种处理方式。
△长平古战场遗址
1、就地掩埋。这是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如果有条件,通常会将己方的士兵尸体单独立坟掩埋,以求袍泽入土为安。而敌人的尸体可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通常会挖几个乃至几十个大坑,将尸体推进去掩埋完事,更简单的则是找一些天然的深沟大壑将尸体扔进去埋掉。例如秦赵长平之战,根据现代对长平古战场遗址的发掘来看,秦军当时便是找了一些天然沟壑,将战死的赵军尸体和处死的赵军俘虏扔进去掩埋了事。
2、放任不管。这种方式通常只会在天气严寒,或者风沙较大、环境干燥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毕竟只有这种特殊的环境才会保证尸体不易腐烂变质,从而导致瘟疫的发生。当然,这里主要针对的敌人的尸体,在将己方尸体处理完之后,有时候敌人的尸体也会被原封不动的扔在战场上,任由鸟兽虫蚁分食,最终腐烂化成白骨。杜甫的《兵车行》里面便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词句。
3、火化处理。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大家虽然生前为敌人,但毕竟死者为大,再加上大量焚烧尸体产生的气味实在不好闻。因此,虽然宋朝以后火葬已经开始逐渐流行,但我国古代仍然很少采用这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在西方则比较常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火焰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得死者升入天堂。不过,尸体毕竟不是易燃物,近现代还可以通过浇汽油来助燃,在古代可就没有这么好办了,因此这种方式往往只会被应用于规模较小的战役,恐怕这也是这种方法在西方较为流行,但在东方很少出现的原因之一,毕竟西方和东方在战争规模方面,还是存在天壤之别的。
4、筑造“京观”。简单来说,就是将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一方面可以炫耀自己一方的战绩,另一方面则对敌人形成巨大的威慑。当然,这种方式通常出现在进攻一方获胜的情况下,毕竟是在敌国领土,就算产生瘟疫己方损失也不会太大。例如,《东周列国志》中便有“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的记载,而明朝时期,张辅奉命进攻安南,也曾杀死两千多名战俘筑“京观”。
5、当做武器。这种方式说起来比较残忍,即用死去的士兵尸体作为武器,故意丢入敌人的城池之中产生瘟疫,从而达到破城的目的。例如1347年,蒙古军队围攻卡法城长达三年而未能破城,而蒙古援军却又带来了鼠疫,结果导致每天都有上千士兵死亡。于是,蒙古军队便将因“鼠疫”而死的士兵尸体,通过投石器扔进了卡法城,结果导致此城居民大量感染,并迅速经过来往的热那亚商人流向了西方,这便是曾经横行欧洲的黑死病的源头。
6、充作食物。这种方式虽然比较残忍,但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便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的记载,当时曹军粮草供应不足,曹军便以人肉夹杂在军粮之中,供士兵食用,而且一吃就是三天。在军粮匮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丧心病狂的处理方式倒也情有可原。而在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少数胡人政权,更是专门将老人孩子和妇女充作军粮,他们将此称之为“两脚羊”。而唐朝“黄巢之乱”中,秦宗权也曾在行军时用车载着盐尸充作军粮,四处掳掠百姓小民,任意烹食,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如上所述,古代战场上处理死尸的办法通常便是以上五种,其中就地掩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他几种则比较少见,这也是现代经常会在古代战场遗址发现“尸坑”的原因所在。
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有哪些?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时任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罗荣桓在黑山烈士陵园纪念碑题词。
1947年秋,继塔山阻击战后,辽沈战场上又一场艰苦的狙击战,在沈阳通往锦州唯一的走廊上打响。
廖耀湘的五个军,全部美式装备,更有飞机、大炮、坦克加持,正急切地从往沈阳/营口方向撤退。
横亘在走廊上是黑山与大虎山,东北野战军刚刚组建的十纵,不到五分之一的兵力和三个山炮营,需要防守正面宽达二十五公里的区域。
司令员梁兴初决心打好这一仗,誓要让蒋介石的“十万主力军”从军簿上彻底消失,为此要狠狠地咬住敌人,即便被扯掉几颗牙齿,也要等到大部队将敌人剁成血泥肉酱!
而国民党军方面,长春、锦州的失利让他们士气低落,但要与被逼入绝境的敌人作斗争,就必须做好艰苦战斗的思想准备。
双方摩拳擦掌,一场恶战不可避免。对于我军而言,如果不能在这里拖住廖耀湘,让十万国民党生力军逃入关内,用梁兴初的话讲就是“对人民犯下滔天大罪”。而整个辽沈战役我军精心谋划,也有可能功亏一篑。
战斗首先在黑山前沿阵地打响。没有阵地防御作战经验的我军骑兵部队遭遇敌重炮轰击,瞬间就出现伤亡,随后白刃战开始,经历一个上午的战斗,我军撤出前沿阵地。
接下来是警戒阵地的争夺。国民党军依然保持了极其凶悍的进攻,几乎从一开始就发动波次冲锋,被打退后又再次发起,连我军经验丰富的指战员都感到吃惊。
前沿和警戒阵地的战斗便如此激烈,核心阵地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就在战斗进行的同时,有一个插曲,黑山附近的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纷纷加入到支前工作中。
他们倾家出动,拆铁轨、修工事、送衣服,就是往返阵地送食物和水都达到约九百人次,牺牲在一个高地上的百姓就达四百多人。
人心向背,决定了敌我的战斗意志。
国民党新六军在一个小时内发动三次全线进攻,在第四次进攻时,我军一个排与敌一个连混战在一起,这时敌重炮群突然开火,瞬间阵地陷入一片死寂。我军幸存官兵用国民党军尸体堆起来作为掩体,近距离火力压制,勉强守住了阵地。
国民党新六军军长李涛亲自督战,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敢死队和一支由尉级军官组成的效忠党国突击队,轮番与我军一个营争夺阵地。在殊死搏斗后,全营牺牲,阵地落入敌手。当晚十纵组织五个连打反击,重新收复阵地。
面对十纵的顽强阻击,廖耀湘彷徨了,他的兵团竟然在小小的黑山停滞了整整三天,而背后的四纵已近在咫尺。
1947年10月27日,蒋介石在他的日记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运。
小小的黑山,曾经历了历史上极其惨烈的战斗,70多年后的今天,一切又归于平静。唯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