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国英雄,中国历史五大灭国级名将?
灭国英雄,中国历史五大灭国级名将?
中国上下五千年,从不缺英雄人物。这些人在历史上青史留名,有的时候甚至与王朝的衰亡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至于他们不幸罹难后,所属之国也马上被后来者消灭。那么,这些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名将,都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1】伍子胥。伍子胥辅佐的君主是吳王夫差。当时,伍子胥劝说夫差趁打败越国之机,杀掉越王勾践。可夫差与之政见不合,反而攻打更强的齐国。之后,夫差又听信谗言,认为伍子胥是齐国的间谍,便派人送了一把宝剑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后九年,吳国被越国所灭。【2】李牧。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当时,秦赵两国大战,秦军名将王翦深知李牧是秦灭趙的最大威胁。于是,秦国便派人用金钱收买趙国当时的宠臣,诬陷李牧。使得赵王错把忠贞当贼人,于公元前229年夺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其杀害,秦军一鼓作气,攻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名存实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七年后,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趙国最终灭王。【3】项燕。项燕,战国时期楚国名将,他还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爷爷。在楚国与秦军大战中,秦国名将王翦采用拖字诀,企图利用战略物资的优势,打败楚军。在这一埸实力悬殊的大战中项燕坚守血性男儿本色,多次挑战秦军,无奈秦军一直固守不出。终于项燕战死,临死前他发出诅咒:“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也随之灭亡。【4】蒙恬。蒙恬,秦朝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不负厚望,击败匈奴,收复河南地,并主持修筑万里长城。公元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死,赵高与丞相李斯密谋,立公子胡亥为帝。胡亥即位后,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及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自此以后,秦国已没有力挽狂澜的大将,三年后,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国二世而亡。【5】王彦章。五彦章五代时期后梁名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正是王彦章的真实写照。早年时候,王彦章为梁国君主朱全忠麾下,因战绩卓越,备受朱全忠赏识。由于他善于用枪,耍得一手好枪法,世人称之为“王铁枪”。可是,等朱全忠身死,后梁末帝上位。王彦章被派去抵挡后唐军的进攻,但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王彦章所有的兵力不足五百,兵败后宁死不降,后唐庄宗李存勖无奈下令将其斩首。同年11月19日,唐军到达开封城下,梁末帝自杀,梁国灭亡。
(1)伍子胥
(2)李牧
(3)项燕
(4)蒙恬
(5)王彦章
overlord十三英雄都有谁?
1.黑骑士,人类与恶魔的混血儿,四大漆黑之剑的持有者。传说能力相当惊人,因为拥有恶魔血统,被当成坏人,教国在英雄传说中故意隐瞒他的事迹。
2.灭国萝莉依比鲁艾,吸血鬼王侯,十三英雄之一。之所以被叫做灭国,在本传中的传说是她凭一己之力灭掉了一个国家。
3.利古里特,十三英雄中的死灵使,年龄250岁以上,少数能够避开白金龙王敏锐知觉的人,疑似穿越者。
4.白金龙王,十三英雄之一的【白银】,昵称查尔,身披白金铠甲的战士。十三英雄时期隐藏了自己的真身,通过远程操控内部空无一物的铠甲代替自己和同伴行动。
5.伊杰尼亚,十三英雄中的暗杀者,以其刺客技能而闻名,已经不在人世
6.卢恩工王,十三英雄之一的魔法工,最后的矮人王族和最后的矮人君王。在两百年前的魔神之乱中,矮人王都被魔神
李舜臣和安重根谁更有英雄气概?
李舜臣,前几年韩国电影鸣梁海战就是讲述他的英雄事迹。早在16世纪的鬼子就开始膨胀,也想染指中原,第一步得占领朝韩,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时,1597年,在朝韩的鸣梁海峡,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仅靠1/30的船舰打败鬼子,取得了世界海战史上著名的“鸣梁大捷”,李舜臣曾立下汗马功劳,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次年露梁海战中,与陈璘等指挥联合舰队再次大败鬼子船队,但在追击逃敌时中弹牺牲。两年后,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一级宣力功臣,而民众奉他为民族英雄。 四百年后,朝鲜在日俄战争后彻底被鬼子控制,朝鲜有志之士们为民族命运而奔走。1909年在哈尔滨火车站安重根成功刺杀时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震惊了世界,次年三月被打死。当时鬼子年轻军官派主张灭掉朝韩,而保守伊藤博文主张不灭国殖民为主,伊藤博文被打死加速朝韩的灭亡,而朝韩失去了李舜臣后,却迎来了和平,回复了平静的生活,谁更有英雄气概民众早就给出了答案。
为何春秋时期的诸侯们热衷于争霸?
西周覆灭后,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在春秋时代,周王室被边缘化,王权衰落、霸权兴起。
在整个春秋时代,争霸是周王国的主流趋势: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10年,“小霸”郑庄公主导了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成功与齐、鲁二国结成盟友后,取得了对宋、卫、蔡、陈联盟的决定性胜利;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抢先回国夺得君位,开启了与楚成王长达四十三年的争霸历程;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妄图争霸,却被楚成王多次羞辱,不但没能称霸,还因泓水之战中受重伤而在公元前637年去世;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晋军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军,成为东周第二位霸主,拉开了晋、楚一百二十余年争霸的序幕;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军,当上了东周第三任霸主;公元前575年,楚共王在鄢陵之战败于晋军,标志楚国失去了霸业;公元前562年,晋悼公以“三分四军,轮番出征”战术彻底拖垮了楚国,征服郑国而夺回了霸主之位;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攻入郢都,几乎灭了楚国,让晋、楚争霸格局彻底终结;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挟挫越和败齐之威在黄池压倒晋国,成为新一代霸主;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当上了春秋“末代”霸主……。
从春秋初到春秋末,虽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并不多,但稍微强大一点的诸侯国都想称霸。这就是春秋的现实。
所谓“霸主”,就是诸侯之长。为什么春秋诸侯如此热衷于争霸,却不通过消灭和吞并其他诸侯国来壮大自身呢?首先,需要特别强调的核心关键是,争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争取更多资源以发展壮大自身的手段。争霸是东周诸多强者之间的游戏;一旦成为王室和诸侯公认的霸主,就意味着能获得比其他竞争者更为丰富的资源,在竞争中能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像晋国,长期担任诸侯霸主,就可以公开要求诸侯进贡。那些认同晋国为霸主的诸侯国,都需要定期向晋国进贡,以获得晋国的保护。公元前549年,因为晋国正卿士匄对诸侯征赋过重,郑国子产特意写信劝谏,让士匄减轻诸侯负担;公元前529年平丘会盟时,子产再度对晋国划定的进贡标准产生异议,成功地让晋人减轻了郑国的赋税。由此可见,当上霸主后,就能享受各诸侯国定期的进贡,对霸主之国而言当然是获利多多。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当上霸主获利良多,但未必一定要当上霸主才能赢得利益。
典型案例如楚成王,一生曾经与三个中原强国争霸,分别是齐、宋、晋。尽管在与这三国争霸过程中,楚成王整体上并未落下风,可他却从未当过东周霸主。尽管如此,楚成王执政时却是楚国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不但逐渐赢得了中原诸侯国的认同,还把楚国领土扩张到了淮河中下游。特别是在齐桓公称霸期间,表面上每次对抗齐桓公都能压过楚国,但实际上却是齐国得了“面子”、楚国得了“里子”:楚国领土就是在这期间扩张到淮河流域的。
楚成王不作霸主却获益良多,这充分证明了争霸不过是个“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争夺资源、以壮大自身。
既然争霸不过是壮大自身的一种手段,那么在春秋强者眼中,争霸与“吞并和消灭它国”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虽然春秋时代争霸是主流,但吞并和消灭它国来壮大自身也是寻常之事。
东周“小霸”郑国崛起过程中,就先后灭了郐国、东虢国、祭国、鄢国、胡国等等;南方楚国在崛起过程中,先后灭了权国、陨国、绞国、南申国、息国、江国、黄国、蓼国等等诸侯国;在进入春秋后,齐国吞并了祝国、纪国、遂国、谭国等等国家;晋国在称霸前,灭了郇国、霍国、杨国、韩国、魏国、虞国、芮国、西虢国等等;秦国则灭了梁国、西戎十二国……。
所有这些案例表明,东周诸侯在忙于争霸的同时,从来就不会放弃消灭、吞并其他国家,以壮大自身。所谓“春秋战争不以消灭他国为目的”的说法,原本就是个错误的结论,根本与史不符。
公元前487年,因为曹伯阳不自量力尝试称霸而得罪了宋国,结果被宋景公率兵剿灭。宋国长期处在东周二流诸侯国水平,其实力不足以主导争霸战争。但二流诸侯国宋国却一举吞并了曹国,足以证明直到春秋晚期时,灭它国以壮大自身的现象依然十分常见。所以,越国灭吴、楚国灭蔡、陈二国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能不能吞并其他国家,是受到当时很多客观因素限制的。典型案例,陈国就曾两次被楚国所灭,但又两次被复国;直到公元前478年,楚国人在第三次伐陈后,才最终吞并了陈国。
为什么前两次楚国灭陈都不能成功呢?
公元前661年,齐国大夫仲孙湫访问鲁国,顺便查看庆父作乱对鲁国的影响。回到齐国后,仲孙湫告知齐桓公:“庆父不除,鲁国国难不会停止。”听说鲁国内乱不休,齐桓公猛地冒出了另一个念头:“鲁国可以被吞并吗?”仲孙湫听了,赶忙回答:“不行,鲁人还秉持周礼。周礼,是立国之本。下臣听说,国家即将灭亡,根本先倾覆,然后枝叶随之枯萎。鲁人没有抛弃周礼,还不可侵犯啊!”
仲孙湫口中所说的“周礼”,其实就是代指一个国家能正常存在的社会秩序。虽然庆父之乱严重扰乱了鲁国政坛,但鲁国社会整体稳定,国人还未背弃社稷。所以,齐国想要强行吞并鲁国,必将遭到鲁人的强烈反对,得不偿失。
公元前681年,齐国灭了遂国;公元前677年,遂人突然作乱,杀死了齐国戍卒。为此,齐国再次出兵,歼灭了作乱的遂人。对于遂国这样的小国,即便是作乱,齐国花费轻微代价就能平定。但是像鲁国这样的大国,一旦作乱,齐国所要付出的代价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只要鲁国人心未失,春秋时期的任何大国要想吞并它都得仔细斟酌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
同样,楚国对外扩张的国策虽然是“灭国为县”,但如果灭一国所付出的代价过大,楚人也不得不仔细去权衡其中利弊。这就是陈、蔡等国多次被灭、其后又被楚人数次复国的根本原因所在。
春秋时期,绝大多数强国实力还不足以对其他诸侯国形成压倒性优势,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争霸”的方式来强迫其他国家来服从自己,而不是一味寻求消灭、吞并对方——因为强行吞并他国,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更加沉重。但那些本身弱小、国内又人心尽失的诸侯国,则纷纷被强国吞并,再也没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经过三、四百年的实力积累后,强国实力大大增强,才慢慢加快了“大鱼吞小鱼”的进程——此时,历史就正式进入了战国时代。
所以,春秋时代诸侯们虽然热衷于争霸,但并非不想吞并和消灭其他国家,而是需要仔细衡量“争霸”与“灭国”之间哪一种手段所花费的代价更小。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楚塞江郎现在来尝试回答此问题:历史上颠覆三观的冷知识有很多,往往都是在你不经意间被错失在历史的夹缝或褶皱中的!在这里,当然不可能罗列太多,只能随意选取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就以大明朝为例吧),并摘取其中一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以为回答,并与诸位共享,以博大家一笑:
一、明朝建国之时,其真正的正式国号是“大明”二字,而不是“明”,“明”朝只是后人对其的习惯称谓,而其实真正是应该称作“大明朝”的!与此同理,元朝与清朝的正式国号也分别是“大元”和“大清”。这三个朝代的国号明显不同于“汉”、“唐”、“宋”等朝代,正式的国号分别就是“汉”、“唐”、“宋”;后世俗称其为“大汉”、”大唐”或“大宋”的时候,其词组中的“大”都是修饰语。
二、历史上的大明王朝不仅强盛,而且就连首都都要多于其它时代,实实在在的拥有三大首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旧都南京作为陪都一直都在正常使用,北京朝廷中所有的军、政机构,在南京基本上也都另有一套,非常完善。此外,还另有一个就是当时的中都凤阳,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原郡故里。江山大定、政权稳固之后,朱元璋就委派李善长亲自主持,在其老家大兴土木建设完成了凤阳皇宫;凤阳宫的占地面积比后来朱棣在北京修建的皇宫还要大出不少;朱元璋曾数度想要将其中枢机构迁往凤阳,后在刘基等人的强烈反对之下始终未能实现。
三、洪武年间,大明朝的科举考试不仅所有的中原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而且就连高丽、安南、占城等地的读书学子都允许参与科考;并且这些地方的生员一旦考中大明进士,归国之后可比现在的什么狗屁哈佛、剑桥博士含金量高多了!那可以说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美女任选,吃香喝辣,人前得意!据说当时曾有三位高丽学子登山渡海不远万里来大明入京赶考,其中一位名叫金涛的书生竟然当真考中了三甲第五名;回到高丽摇身一变立即被当局予以重用,不数年间居然被擢升为高丽的国相。
四、史载朱元璋在任时曾经亲自编纂过一本名为《御制纪非录》的笔记体书籍,在书中十分详尽地记载着当时各个藩王的种种荒唐或荒诞的罪行,并藉此以劝谕、诫勉其悬崖勒马、改过自新。此书在明朝当时即为皇家最高机密,除被下赐接受劝谕的藩王们之外,其他任何人均无从得知。
五、一提起“神”,天下人基本上立马就能想到“斩将封神”,都知道所有的“神”几乎都是被秉承天命的姜子牙给封的!其实这种想法可未必尽然,因为历史上有许多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皇权帝位,也是十分热衷于封神的,而朱元璋就是其中的典范!他在位时,就曾经给天下所有的城隍神统一封爵:“府(城隍)为公,州为侯,县为伯,皆号显祐”。也就是说,按他的封爵,各个府城里的府城隍神的神号统一都为“××府城显祐公”;各个州城隍神为“××州城显祐侯”;各个县城里的县城隍号为“××县城显祐伯”。这一下子,便立马普天之下“公”、“侯”、“伯”无处不在了!细想想,洪武大帝竟然如此热心地给普天之下的城隍神仙们封官赐爵,岂不有趣?
六、如果某公生活在大明初年,某天突然发现其老婆和隔壁老王在做那种大家都懂的羞羞事儿,所以某公一怒之下没搂住把老王个王八犊子给咔嚓咔嚓杀个逑了,在当时是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的!因为《大明律》中有明确规定:杀死奸夫不予论罪。
七、大明朝法律专门规定,骂人是犯法的!在明朝的刑律之中,单列有专门的“骂詈”之罪名。不过此罪名却并未规也定所有人都不准骂人,而是大致限定了以下的适用条件及范围:没有功名的人骂人是犯法的,只有读书人才可以骂人而不受“骂詈罪”之约束。此即后世所谓的“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的“四方三口”之缘起由来也!
八、在大明朝时,人们习惯上把长颈鹿称之谓“麒麟”。在现存于世的《瑞应麒麟图》中,麒麟的形象就是以长颈鹿的模样绘画而成的。
九、我国早在大明朝时期,就建立了迄今为止最为严格规范的户籍管理机制。比如当时的户藉制度就严格规定:老百姓必须家家都要有户帖(相当于现在的城乡居民户口薄);户帖中不但要记录乡贯(相当于现在的藉贯和家庭住址)、丁口(即今家庭人口)、年岁(年龄)等之外,还要十分详细地记录家庭财产状况,比如:正房三间、碾房一间、中等水田80亩、下等薄田300亩、山林280亩;驴一头、牛一头……等等!
十、明代皇宫内府的二十四衙门之中有一个名叫“宝钞司”(宦官机构“四司”之一),任谁初听起来都会认为非常高、大、上,好像跟钱的关系很密切,甚至有可能是负责印制钱钞的机构之一。可事实上,这个“宝钞司”只是“掌制造粗细草纸”的部门,也就是专门为皇宫内的皇帝、皇后等各级主子们做擦屁股纸的。
十一、大明朝的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为便于修行,所以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好好做,亲自把自己封成了道教“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管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结果后来其死后成圣、成神了没有,无从得知,反倒是朝政被其给倒腾得国事日非了!
十二、朱棣篡逆登基后,为掩盖其非法践位大统的事实,不仅把建文年间的所有法令尽数废除,而且连“建文”这个年号也予以革除。故此,导致其后不少杂史类书籍中,凡提及建文年间时都改称为“革除年间”,提到建文帝时也改称为“革除君”。
十三、大明朝时,户部右侍郎黄观参加科考之时,曾经创造了一项前无古人的惊天记录,并因之而被时人称之为“六首状元”;当时又有一句话赞语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也是专门形容他的。他自从第一次参加考试开始,从来都是第一名,从未间断过,一直考到殿试第一,成为当科状元!而且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六首状元”的时候(史上仅有二人而已),也才仅仅只有27岁!
十四、大明嘉靖二十三年,有个新科状元因为其名字听起来不顺耳,而被皇帝直接给降级。当科殿试结束后,仕子吴情经审核已被确认为第一。金殿之上,当传胪官唱名道:“第一甲第一名,吴情,赐进士及第时……”嘉靖帝闻言十分不悦,立即打断说:“无情岂能居榜首。”然后又说自己昨天祈雨,夜里曾梦见雷声阵阵,所以应该找一个名字中带“雷”字的人来当状元。当科主考官们虽然都是一脸懵逼,可也不得不唯命是从,赶紧从新科进士中翻查,直找到二百多名之后,查扒拉出来一位名叫秦鸣雷的,直接提到榜首选作状元,而那位并非真正“无情”的大才子吴情,却被降为一甲第三名(探花)。此事传出后,当时就有人讽刺嘲戏曰:“无情举子无情帝,鸣雷只好捡便宜。”
十五、大明弘治十二年,会试之时,曾经有四位书生参加了同一场次的科举考试,他们的名字分别为:王守仁、唐寅、徐经、伦文叙。其中王守仁就是王阳明,明代理学的掌舵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唐寅最常见用的名字为唐伯虎,就是民间传说当中正事不干卖身去点秋香、“三笑姻缘九美图”故事里的那个花花大才子、“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那位小哥儿;徐经虽然自身平平影响不大,但他却有个你极有可能听说过的后代,名叫叫徐霞客;最后的那位伦文叙,就是当科的状元;传说他少时家贫三餐不继,经常去饭店中赊粥来喝;自从他高中状元之后,这种粥也跟着他而名声鹊起、水涨船高,被后人美其名而称之为“状元及第粥”。
十六、“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自古以来,在同一地域、同一国家、同一朝代之中,是决不允许同时存在有两个皇帝的,因为那样必将造成天下大乱,臣民无所适从!可任何事情都会偶有例外,在大明朝时,就曾经发生过14天同时存在两个正统皇帝的事情,那两位皇帝就是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和代宗景皇帝朱祁鈺,而其时间乃是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1457年2月11日)~二月六日(2月24日)。
以上这些内容,个人认为不仅全部都是“冷知识”,而且大多都挺“颠覆三观”,甚至有些还会令人忍不住啼笑皆非!你觉得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