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间,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记忆
起点的抉择与意义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其起始时间有着明确且重大的意义,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迈出了长征的第一步,这一时间节点并非偶然,它是当时严峻革命形势下的必然抉择。
彼时,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放弃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使红军陷于被动,经过一年苦战,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反“围剿”失败,根据地日益缩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34 年 10 月 10 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 8.6 万余人,分别自瑞金、雩都等地出发,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向湘西进发,踏上了长征之路。
这一出发时间的确定,是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寻求生机的关键一步,它标志着党开始摆脱错误军事指挥的束缚,尝试以新的战略行动来保存革命力量,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1934 年 10 月开启的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前奏,为后续一系列伟大转折奠定了基础。
长征途中关键时间节点:转折与奋进
-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起点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在长征进行了短短几个月后,这次会议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红军前行的道路。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张闻天在中央负总责,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一重大转变,使得红军在军事指挥上回归到正确的战略战术轨道,从时间维度分析,1935 年 1 月处于长征初期,红军正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和方向迷茫,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纠正了“左”倾错误,为红军在后续长征途中摆脱困境、转危为安提供了根本保障,它是长征时间轴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此红军在正确领导下,开始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 2. 1935 年 5 月: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的关键时间 1935 年 5 月,中央红军进入云南,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能否渡过金沙江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5 月 3 日至 9 日,红军利用 7 只小船,在 7 天 7 夜的时间里,从皎平渡全部渡过金沙江。
这一行动的时间点极为关键,此前,红军一直处于敌人的重兵追击之下,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而成功渡过金沙江,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 月的金沙江畔,见证了红军的智慧与果敢,从长征整体时间进程来看,这一行动为红军后续继续北上、实现与其他红军部队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是长征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标志着红军在战略转移中掌握了主动权。 3. 1935 年 6 月:懋功会师——壮大力量的重要时刻 1935 年 6 月 12 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懋功地区的达维镇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6 月 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会议,确定了红军主力向北进攻,以创造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
懋功会师在长征时间线上意义非凡,两支强大的红军力量汇聚,壮大了革命队伍的实力,为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也是红军面临新战略抉择的阶段,两河口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为红军指明了前进方向,使得长征朝着建立新的稳固根据地的目标迈进,会师后也面临着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挑战,但从整体时间发展来看,懋功会师为红军整合力量、继续北上奠定了基础,在长征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1935 年 9 月:俄界会议——应对分裂危机的关键决策时间 1935 年 9 月 12 日,中共中央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并企图危害中央。
在这一紧急关头,俄界会议果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批判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军阀主义倾向,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9 月的这一决策时间,对于维护党的团结和红军的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党中央能够带领坚定北上的力量继续前行,避免了红军内部的严重分裂,为长征最终胜利保留了核心力量,在长征的复杂时间脉络中,成为应对危机、拨正航向的关键节点。 5. 1935 年 10 月: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的阶段性胜利 1935 年 10 月 19 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一时刻,标志着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纵横 11 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从时间意义上看,1935 年 10 月对于中央红军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节点,中央红军在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后,终于找到了相对稳固的落脚点,为中国革命在北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起镇会师后,红军可以依托陕北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从而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它是中央红军长征时间轴上的一个重要句号,同时也是开启新征程的逗号。 6. 1936 年 7 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共同北上 1936 年 7 月 2 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会师后,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此前,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但在朱德、刘伯承等以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下,他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同意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这一时期的会师与共同北上决策,在长征整体时间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得红军两大主力能够携手共进,增强了红军整体力量,7 月开始的共同北上行动,是对张国焘分裂行径的有力纠正,也是红军为实现三大主力会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举措,从时间发展来看,这一行动为最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奠定了基础,推动长征朝着全面胜利的方向迈进。 7.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的全面胜利 1936 年 10 月 9 日至 22 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及将台堡地区会师,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全面胜利。
从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出发,到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历经两年时间,长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两年间,红军跨越千山万水,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时间点,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它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红军可以集中力量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长征时间的历史回响与时代价值
长征的时间,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历史纪年,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从 1934 年 10 月到 1936 年 10 月,这两年的时间里,红军创造了无数奇迹,长征时间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
长征时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坚韧与智慧,在困境中,党能够及时调整战略,从遵义会议的转折到应对张国焘分裂危机,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决策都体现了党的高瞻远瞩和顽强意志,这种精神激励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难题时,保持坚定信念,勇于创新,不断推动国家发展。
长征时间所承载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军在长征途中,缺衣少食,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敌人,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在当今时代,无论是实现个人梦想,还是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需要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而长征时间所传递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勇往直前,克服困难。
长征时间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对世界的影响,长征的伟大壮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中国红军的强大力量,它为世界军事史和人类精神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在全球化的今天,长征精神所蕴含的团结、奋斗、坚韧等品质,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长征的时间,是历史的刻度,更是精神的坐标,它铭刻着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应铭记长征时间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