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丨致敬英烈 重读抗战家书 汲取奋进力量

2025-09-12 11:07:24 20阅读

写信者:高传纪 收信人:父亲

亲爱的爸爸,我想离开甘中,但我决不想去四川、贵州避难,与其到那里,倒还不如留在甘中。我想到那个地方学习,或者有机会也同他们一样回家打游击。亲爱的爸爸,请你给我一个明确的路子,但是他们走时,我曾坚决地对他们表示过,坚决不到后方逃难,只有往前去……

—摘自抗日英雄高传纪部分抗战家书

家书背后

1923年,高传纪出生于山东省潍县。父亲高象九曾任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校长,经常聘请思想进步人士来校任教,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抗战期间,高象九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协助八路军从事统一战线工作,被称为“中共挚友”。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年高传纪便参加了童子军,投身抗日活动。

1938年,在日军铁蹄的践踏下,山东沦陷。15岁的高传纪随父亲西迁,来到甘肃秦安国立第五中学,并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父子离别,高传纪一个人留在西北求学。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父子间的通信成为彼此最坚实的精神依托。每当对前途感到迷茫时,高传纪总会提笔向父亲求教,而父亲的回信则如明灯般,指引着他的方向。

1939年,几个要好的同学要回河北打游击战,高传纪写了一首诗为他们壮行:“在今天,我坚定了铁的意志,打回老家去!再会吧,在前线上!民族已到生死关头,抗战已到紧要时候,怕什么流血、说什么牺牲!朋友,让我们再会吧,在敌人的后方——游击队里!”

在给父亲的信中,高传纪提到此事,向父亲袒露了赤子之心,期待父亲给出意见。了解到儿子远大志向的高象九在回信中鼓励道:“孩子,你们年轻,前途远大,还是到那边寻找光明吧,中国的希望在那里。”

1939年5月底,在父亲的鼓励下,高传纪与几位进步青年决定到延安去。后来,他进入陕北公学,被安排在五十三队。1939年夏,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与其他几所学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敌后。高传纪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得到学校批准后,他被派往当时斗争最艰苦、最残酷的平北地区,被任命为龙赤联合县第四区区委书记。

平北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被称为“敌后之敌后”,这里天天有战斗、处处在流血,但高传纪却毫不畏惧,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敌人斗智斗勇。不幸的是,在一次反“扫荡”斗争中,高传纪在前往村里发动群众的途中突然遭遇敌人,不幸被捕。他扛住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恼羞成怒的日军放出狼狗,活活将他咬死。牺牲时,高传纪年仅19岁。

1942年7月,高象九收到高传纪的最后一封信后,便失去了儿子的消息。抗战期间,高象九往返于重庆与山东,随身携带着这些家书,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保存了下来。每当思念儿子时,他就拿出书信仔细翻看,每一封都反反复复读了无数遍。1980年,高象九因病去世。下葬时,家人在他的墓中放了一件高传纪的童子军上衣,让未能归家的儿子得以陪伴他一生敬重的父亲,长眠于济南东部的玉顶山上。

精神解读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恒久动力。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之下,中国人民没有选择在暗无天日中卑躬屈膝、苟且偷生,而是怀着必胜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救亡战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依靠这种永不言败的民族自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军民最终以弱胜强、反败为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微信号丨sxlyfy2015

新浪微博丨sxlyfy@163.com

抗日英雄高传纪 家书 父亲_这一封封家书来自那些最可爱的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