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过去了,他们的故事依旧让人“破防”……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那些曾经在战场上
抗击敌人的年轻战士们,
如今都已是白发苍苍,
涂伯毅、吴潮涌、李金玉、张倩,
这些老战士都曾经历过
哪些动人心魄的感人故事?
本期《老兵你好》,
听英雄老战士们,用亲身经历诉说
那段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
近距离感受到老战士们身上的
“东方精神”!
他因战争毁容,
全身大面积烧伤
布满伤痕的面容、卷曲的手掌、全身大面积的烧伤,这位满身伤痕的老人就是抗美援朝老战士涂伯毅。一身的伤痕是涂伯毅老战士经过血水淬炼过的“鲜活勋章”,更记录着他的战场故事。
1950年涂伯毅跟随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成为第一批入朝参战的战士。1951年1月25日第四次战役打响,此时正值砥平里战斗期间,涂伯毅和两位战友组成了战斗小组,为即将迎来的战斗进行潜伏任务。十几架敌机在他们头顶盘旋,低空扫射投弹。
涂伯毅为即将到来的炮弹袭击做好了准备,但他并不知道,即将遭遇的不是重磅炸弹,而是凝固汽油弹。
凝固汽油弹是一种十分残酷的武器,爆炸时可以产生1000摄氏度的高温,快速形成一圈火焰向四周溅,一旦被其击中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规避伤害。涂伯毅的战斗小组,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敌人攻击停止后,涂伯毅忍受着烈火焚烧的剧痛,隐蔽在山洞中自救,最终被战友发现成功获救。
治疗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除了生活上有很多不适应,让涂伯毅特别难以接受的还有毁容。但看到休养院中的战友们,想到为了革命牺牲的烈士们,涂伯毅不再悲观消沉,决心重新振作起来。
他亲历上甘岭战役,
用一发发炮弹痛击敌人
1951年,年仅17岁的吴潮涌跟随部队入朝作战,他所在的部队就是登陆朝鲜战场的那支神秘的炮兵团。
吴潮涌曾亲眼见证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的艰难。1952年10月中旬,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了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突然向志愿军防御战线中部的上甘岭地区发起强大攻势,出动大量兵力对志愿军的阵地疯狂轰炸。因为熟悉上甘岭的一草一木,只要敌人稍有动作,不用计算,吴潮涌就可以把炮弹打出去。吴潮涌所在炮团与敌人进行了四十多天的战斗。
回想起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老战士吴潮涌感慨道:“整整70年,我很想念他们。他们为了我们牺牲,我们就要为他们活着。”
他们是在战场上
结缘的医务兵夫妇
抗美援朝战场上,有前线冲锋陷阵的勇士,就必然少不了后方救治保障的战士。1951年3月,刚满20岁的李金玉作为助理军医随部队进入朝鲜。
在一次准备换防回撤时,李金玉所在卫生队的休息地遭到美军轰炸,所见之处一片火海,所有人要么被烧伤,要么被烧死。危急时刻,李金玉跳入河沟将火灭掉,幸免于难。扑灭身上的火焰,他继续奔赴火海救出一名军医,由于伤势过重,军医最终没能活下来。
军医牺牲后,李金玉就成为了营里唯一的医护人员,他担负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在随后的行军过程中,李金玉的伤情突然恶化,不得不回到战场后方接受治疗。也正是这一次治疗,让李金玉遇到了爱人张倩。
张倩,曾任第60军180师收容所护士,在她的战场记忆中,一位身受重伤的小战士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想起,张倩依然心生敬佩。
当时这位小战士伤势十分严重,但他在担架上却一声不吭。伤员需要马上输血,但医院血库早已告急,再加之当时运输条件极其有限,想要救伤员的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医护人员献血,张倩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为小战士输了300毫升的血。
张倩为战士无私献血的故事,给李金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为两人熟悉起来的契机。
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创造了胜利“奇迹”,
是他们用坚定信念为我们铸起了钢铁长城,
是他们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
谱写出人民军队不断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英雄史诗。
致敬志愿军老战士,
致敬志愿军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