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二、其他运营主体的表现与发展机遇
除了主流媒体之外,科普短视频也吸引了众多其他运营主体的参与。这些运营主体凭借各自独特的优势,共同促进了科普短视频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一)国家部委善用网络媒介,助力科普创作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部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科普创作与传播尤为重要。这些部委不仅承担着各自领域的政策制定与管理职责,还肩负着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任。在科普创作领域,国家相关部委利用其权威性和丰富的资源,持续推出高品质的科普作品,在推动构建良好的网络科普生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科学道德,坚决抵制伪科学、反科学信息的传播。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网络科普内容的审核与监管,确保科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国务院国资委的“国资小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账号,2023年上半年有两个视频上榜,但展现形式并未拘泥于单一模式。第5周上榜视频《工程直击!一起近距离感受“架桥巨无霸”是如何穿桥过隧、跨江越海吧》由“主持人”出镜引导,串联整体内容;第7周上榜视频《如何用火箭技术与死神争分夺秒?国产ECMO“航天基因”加持医疗》则将网络资料与专家演示进行结合。然而,从全局视角审视,其作品独特性不够显著,尚需在账号个性化构建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以凸显其独特魅力。
相较于“国资小新”,账号“应急管理部”的上榜视频内容更加丰富。第10周上榜视频《【高层建筑火灾逃生自救篇】当遇到火灾发生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注意安全,切莫惊慌。在高层建筑中遇到火灾时应该怎么逃生?戳视频,一起学习自救知识吧!》,尽管是应急科普题材,但风格却较为轻松愉快且内容非常实用,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更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第一视角”的创新手法,引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火灾自救的全过程,让观众对应急知识记忆更深刻。第14周上榜视频《外出踏青进山游玩别让你留下的垃圾成为火灾隐患》,采用了生动且富有创意的动画形式进行呈现。值得注意的是,该视频在保持动画风格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真实的手部动作,真人的双手以点击、摆放、挪动、滑动、收起等多种动作“现场”创作引导场景变化,进一步创新了视频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警示效果。
(二)科学共同体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科学共同体由科学观念相同的科学家组成,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在本文中,科学共同体主要指从事科研和科普工作的机构。科学共同体在科普节目的策划与编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更有着对科学传播的独特理解和热情。科学共同体以勇挑重担的姿态,不辱使命,积极参与科普节目的制作与传播,为公众提供准确、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
“科普中国”作为中国科协的科普品牌,以“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为理念,在“象舞指数”的榜单中表现优异,总计上榜27次。通过深入分析其发布内容,不难发现其选题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从涉及大国重器、尖端科技的“一箭四星”成功发射到锂电子电池技术创新,再到与日常起居相关的辣椒辣味成因等多个领域,彰显出其科普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第20周的榜单中,有一则视频《在电影院到底坐哪里最合适?选座竟然还有这么多“讲究”!》》,通过生动的动画形式,综合了物理、生理学等多个维度,对2D与3D电影观影时座位选择的多种考量因素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剖析,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既全面又深入浅出的科普盛宴,充满趣味的选题满足了观众对生活中杂学知识的好奇心。
“科学辟谣”是中国科协联合多个部委共同推出的另一重要科普品牌。共有《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吗?》《吃河豚前必看!!!》《高考前紧张一定是坏事?》《坐别人坐过的热座椅会感染性病?》4个视频上榜,通过审视这些视频的标题,可以明确观察到,这一账号正如其名,主要聚焦于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以辟谣形式让科普教育简明易懂。一些视频的标题巧妙地运用疑问句的表达方式,有效激发了观众的观看兴趣与探索欲。在内容制作层面,仅从上榜的4个视频中即可窥见动画演绎、真人出镜讲解以及图文并茂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账号在内容创作上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不过,为了进一步提升账号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建议该账号在坚持“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内容特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确立自身独特的表达风格,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内容体系,推动账号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在科学共同体的范畴内,科研机构同样在科普短视频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科院物理所”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账号。早在短视频兴起之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就在科普图书、短文、视频等领域进行了很多探索,其内容将硬核知识与流行文化相结合,表达形式丰富,网感好,在青年科学爱好者中积累了一定口碑,是参与科普的科研机构中较为出圈的存在。从“月食”“太空电梯”“量子力学”“黑洞与喷流”以及“全景照片”等上榜视频关键词可以清晰看出,该账号所呈现的科普内容多紧密围绕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与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开。因此,难以回避的挑战在于如何克服观众可能存在的理解障碍与兴趣缺失。尽管该账号在内容创作上进行了创新尝试,如第4周上榜视频《太空电梯如何冲出〈流浪地球2〉》,以热映影片场景切入话题,穿插网络梗图,以期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但视频中段出现了复杂的物理公式,此时有弹幕表示“睡着了睡着了”。可以看出,部分作品中,一些通俗化的举措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科普内容深度与大众接受度之间的矛盾,这或许也和账号定位有关。此外,从制作技术的角度来看,该账号在视频剪辑方面仍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如个别视频出现前后期音量不一致等基础性问题。因此,对于该账号而言,在继续探索创新点、丰富科普内容的同时,更需注重提升内部创作与审核的规范化水平,确保每一部作品都能以高质量的标准呈现给广大观众。
(三)大型企业承担科普使命,履行社会责任
大型企业在不同行业里有不同的标准和定义,但通常指那些对国民经济和相关领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企业。随着“科普”话题的热度上升,社会上诸多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也纷纷参与短视频科普,为宣传科学思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的宗旨在于“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尽管在公布的榜单中,其视频作品仅有一部入选,但细致审视其内容,可以明确感知到该账号所展现的特定优势与独特魅力。第19周上榜视频《走遍中广核|核电厂必不可少的“备胎”原来是它!》,在视频开头用网感性较强的快剪风格展开,配合热门背景音乐,瞬间打造出年轻化视频风格。语言上,以“哈喽,大家早上好”“让我们快去目睹真容吧”等亲切而友好的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视频中也存在潜在的不足,由于视频内容与大众生活相去甚远,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度往往会在视频的中段开始下滑,导致整体的观看体验与期待值产生落差。因此,面对能源、基建等通常而言距离观众兴趣点较远的题材,科普短视频制作者应当着重思考如何在叙事过程中持续激发观众的兴趣点,以提升作品的完播率,让观众真正有所收获。
(四)科技工作者闪耀“舞台”,展现专业智慧
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普的核心力量,正在逐步走向前台,为广大公众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的参与和付出,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各大平台也开始有意识地加大科普节目的创意和策划力度,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广阔的舞台。不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需要在繁忙的科研任务之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普创作和传播。此外,科普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使得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工作更加珍贵和值得尊重。
1.院士勇挑重担,积极投身科普事业
在科普领域,院士们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还承担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汪品先、欧阳自远、刘嘉麒、郑纬民等越来越多的院士开始利用各种视频平台,将科普知识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他们不仅在“象舞指数”榜单中频频上榜,更以其深入浅出的科普内容、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和认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是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其视频在“象舞指数”榜单中共上榜3次。其中,第8周上榜视频《看看这些火星照片有多假?》隶属于B站专门为院士科普制作的《周五,院士上新了》栏目,在视频中,欧阳自远院士亲自出场“打假”,与观众共同讨论科学问题,网友纷纷表示“和院士探讨科学”“瞬间感觉高大上了”。欧阳自远院士以轻松的话语打造出轻松氛围,在难点要点出现时搭配图片或视频助力理解,整体视频成体系且科学权威。
相较于欧阳自远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的视频风格网感元素更多,如精心设计的视频边框、生动的音效以及富有创意的花字等,这些元素让短视频既专业又富有趣味性。再加上刘嘉麒院士较为活泼的开场白“小朋友们,大家好”,其平易近人的态度瞬间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轻松地融入到科学知识的探索之旅中。在视频的评论区,观众积极互动,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期待着院士的解答与分享,如“刘爷爷您好,有机会能给我们分享一期您在南北极考察的故事吗?”“刘教授,想请问下黄石火山和富士山哪个最有可能先爆发啊?”等。通过科普内容或与院士专家所展开的良性互动,在发挥短视频特性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助力科普环境的营造和发展。刘嘉麒院士的视频也3次登上“象舞指数”周榜,反映出榜单对于院士参与作品专业性和艺术性的肯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权威专家,科学大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同小可”,许多人因此自发地去了解专业知识。在创作科普短视频时将大咖作为主角,不仅可以提升视频的专业度和权威性,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视频的观看量、点赞率、转发量等。视频弹幕中“老师好!”“早早就来听课了”等字眼反映了专业大咖的影响力,摆脱了年轻人对于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打造了一批“科学偶像”。
2.教育工作者走向前台,以专业特长助力科学普及
在众多科普工作者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不仅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科普达人。这一群体课上在教室里教书育人,课余则化身为科普使者,通过短视频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
李永乐老师,是高中数学、物理老师,也是西瓜视频独家创作人。点击第4周上榜视频《宇宙有多大?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沙子谁更多?》后,即可目睹李永乐老师站立在绿色黑板之前讲课,这样的场景瞬间唤醒了观众对中学时光的回忆。在授课过程中,他娴熟地使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详尽的板书,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老师”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整个视频下来,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彰显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足以证明该内容的“含金量”颇高。然而,视频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板书中的部分字迹略显连笔,这要求观众在观看时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其次,由于内容的专业性较强,导致其视频的受众范围相对有限。尽管如此,李永乐老师在自身领域内能够独树一帜,同时又能以有效的方式进行科普传播,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与赞赏的。
除了在职的教育工作者,一些退休教师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账号,用轻松自由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为科学普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收获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喜爱。同济大学物理学领域资深退休教授吴於人,即知名科普UP主“不刷题的吴姥姥”,曾任同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及教研室主任。吴於人教授凭借其在B站平台的卓越表现,荣获了2022年度百大UP主称号。在科普创作方面,“吴姥姥”结合教学经验,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她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主打轻松活泼的现场实验演示,为观众带来了既有趣味性又富含知识的科普内容。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视频的观赏性,也有效地丰富了科普信息的传递方式,为科普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自由职业者作品百花齐放,科普内容呈现新活力
随着短视频走入人们日常生活,也催生了众多MCN(Multi-Channel Network)机构和短视频创作者。许多自由职业者的自媒体以独特的风格和贴近生活的内容,为科普领域注入新活力,成为科普创作与传播的重要力量。他们将专业科学知识与公众需求结合,呈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同时反映公众对科学问题的关注和疑虑,为科学家和公众搭建沟通桥梁。也有些账号利用博主自身的专业背景,进行个性化的科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杨晓洋,网名“不乖书生”,是一位半路转行的植物学家,也是百度百家号创作者。其账号“水果猎人杨晓洋”的视频多拍摄于户外,聚焦野外水果,让观众看到水果生长的真实环境,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其上榜视频为《一个视频,了解中国超罕见的寄生花》,该视频通过深入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真实探访展开视频创作,同时邀请当地向导老师陪同讲解,提升视频专业性。在寻找寄生花的途中,遇到沿途的植物,他们也会进行简单科普,发挥了内容创作的延展性。同时,主讲人还会将遇到的烟盒、水瓶等垃圾随时拾起,引导公众保护环境,守护大自然。总体而言,该账号所创作的内容不仅聚焦于科普主题本身,还能够积极结合实际情况,主动拓宽科普视野,满足公众更多需求。
“妈咪说Mommy Talk”创作人周哲,专注于物理、数学领域内容,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通俗而不失严谨,内容有一定深度。截至2024年8月,其作品全网播放量累计超过2亿,全网粉丝超过200万。与杨晓洋户外取景、实地展示与讲解相结合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该账号作品的画面呈现普遍相对简单且单调,主要靠个人口头讲解。例如,该账号上榜视频《能量不守恒了?泡利预言中微子存在!》中,主讲人静坐在纯白墙面前,仅以一话筒为伴,直接开始讲解。尽管主讲人的口头表达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视频中会出现后期制作时加入的插图配合讲解,但总体上,与其他科普短视频相比,这种风格与元素的应用显得较为单一且视觉上缺乏吸引力,需要通过创新的展现形式来丰富表现力,提升观赏性。
三、科普短视频运营主体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倡导的评价体系,“象舞指数”科普短视频榜单的发布为科普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一榜单不仅体现了对科普内容科学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尊重,同时也对科普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进行了全面考量。这一榜单所建立的标准体系,为提升科普短视频的整体生态树立了旗帜。
当前科普短视频的运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流媒体在科普短视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为科普知识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主流媒体、国家部委和科学共同体,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科学家、科普爱好者、自由职业的自媒体人也加入到科普短视频的创作中来。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为公众带来丰富多样的科普内容。这种全民参与、共同推动的态势,为科普短视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尽管“象舞指数”榜单展现了主流媒体在科普短视频领域的强大影响力,但也暴露出行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主流媒体的内容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创新不足;另一方面,其他运营主体的创作空间有限,目前难以与主流媒体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动科普短视频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未来,主流媒体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内容与表现形式,吸引更多观众;其他运营主体则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寻找突破口,从而在科普短视频领域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只有通过多方协作,良性竞争,科普短视频行业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通信作者: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普理论与实践、新媒体科普实践等。30210578@qq.com。北京联合大学王欣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①该数据根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原始数据整理。
②“象舞指数”科普短视频总台榜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响应国家关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号召而推出的科普短视频榜单,主要针对旗下账号或平台所发布的视频进行数据统计并形成榜单,分为月榜和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