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村官乡村变形记:从大学生村官到团县委书记
“村里的历练教会我更好地处理问题”
第二次变形发生在两年前。
2011年,县里公开选拔5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担任副乡长,而肖玉川就是其中之一。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她觉得村官的工作经历功不可没。
她还记得当初选拔程序中面试的环节,那道“面对群众纠纷,面对突发事件该怎么解决”的题目让她觉得异常熟悉,几乎不用怎么思考,她就给出了答案。
这样的题目曾经多次真真实实地出现在她的工作里。
村里搞新农村建设时,动员村民搬迁工作是个难啃的骨头。有一个住惯了窑洞的老大爷说什么都不愿意搬,动员他的工作就落到了肖玉川的头上。
“还没进他家门,他家的狗就开始叫起来,但他看我一眼就走开了,连理都不理我。”她觉得委屈,却也无计可施。
冷静下来的肖玉川开始想对策。“他不理我肯定有原因。”她决定先“彻查”原因,这一查,还真找着“病根”了,“原来他和村干部因为分地的事情有积怨。”
找着“病根”,再对症下药,事情就好办多了。肖玉川先找到这个大爷家族里的人,跟他搭上关系,建立起感情,让他不再那么排斥自己。然后她再自己出马,真诚地跟他讲搬迁的好处,一次不行就两次,这样一来二去,这块硬骨头竟被她啃了下来,大爷同意搬迁了。
“关键是他明白我确实是为他好。”肖玉川说。
而这样的经历让她在副乡长的位置上也受益匪浅,当碰到类似的事件时,村里解决问题的经验一下就能从脑子里蹦出来。
处理上访就是这样一件事。
那次,一个因为对村里对他和邻居宅基地纠纷处理结果不满的上访群众直接走进了肖玉川的办公室,情绪十分激动,扬言要不好好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就会到省里甚至到北京上访,那架势好像“随时都能挑起一场战争”。
“要搁我刚进村那会儿,我肯定就呆在那里了。”但那个时候,有着三年村官经验的肖玉川面对那样的事已经不会再手足无措了,而是能够从容应对。
她耐心地听这位群众讲述了自己的问题,让对方将满腹的怨气先发泄出来。其实,这事就算解决了三分之一,“因为你能认真倾听,对方就会信任你。”
接下来,肖玉川找了这个村民所在村的村干部,仔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邻居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没什么大矛盾。”经过耐心了解,结局是皆大欢喜。
在做副乡长的那段时间,肖玉川定点联系一个村,帮扶那个村的发展,这样的工作于她来说更是得心应手。
像做村官时带动村民致富一样,肖玉川把当初的理念也搬到了她的联系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我就想办法挖掘一个。”
村里原来有几户种植花卉的,肖玉川设想在这几个农户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苗木基地,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做,形成规模。
进行土地流转时,问题就来了。
“有几户不愿意把地租给我们做基地,他们自己又不愿意种。”这样的“钉子户”肖玉川不陌生,怎么做工作她也门儿清。
“还是那句话,让他们感觉到我是自己人,我们这么做肯定是为了村里好,也为他好。”按照她的经验,她先找来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和他们的亲戚,打一手“感情牌”,然后再以“自己人”的身份真诚地跟对方解释发展基地的好处以及会如何给予相应的补助,一个月下来,这事最终还是谈成了。
“我觉得是村里的历练教会我更好地处理问题。”肖玉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