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千名商户“搬新家”,“马路市场”成为历史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丹寨县城区人口一天比一天密集,综合集贸市场渐渐变得拥堵。由此,派生另一道“风景”:兴泉路、国土路、富民1路、富民2路几条交通主干道人行道成了热热闹闹的小吃、蔬菜、水果买卖交易场所。
就连恬静、悠闲的安居小区,商贩们也不放过,冲着这个地方人气旺、饼子胖,瞅准机会,理直气壮摆摊占道经营。
“路边摊”清理,成了市监、市政执法人员最难啃的骨头。其成因,集贸市场容纳不下所有商贩摊点,无法做到“一刀切”。另外,“场内”的人看到“场外”便宜可占,纷纷由“场内”跑出“场外”。
2025年初,一张以市场秩序整顿为核心的民生网悄然铺开。赶集日时间调整、赶集地点搬迁、取缔“马路市场”三辆马车并驾齐驱。100天调研走访、广泛征求民意,“严管严控与烟火气并重”的决策尘埃落定。
县城赶集日时间,由原先农历生肖牛、生肖狗调整为每周星期六。三大好处:一是时间固定,便于市民记忆;二是时间放在周末,干部职工、学校师生成为赶集新增群体;三是由原先“6天赶1场”延至“7天赶1场”,更能聚焦人气、促进消费、活跃市场。
赶集地点,放在新建的丹寨第二集贸市场及周边。
丹寨县城,以36米大道为界分东西两个城区,东为老城区,西为新城区。第一集贸市场坐落东城区,第二集贸市场坐落西城区,二者相距约600米,区位布局科学合理。此次赶集地点选址,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地势开阔,道路宽敞,周边有医院、学校、商住楼群、超市酒店、大型停车场。据了解,当地政府早年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已经考虑到且做了超前谋划,留足未来50年发展空间,无论赶集日还是非赶集日,市场均能满足农产品、小商品交易和群众生活消费需求,且保障秩序井然。
图为赶集日水果、小吃街区规划区
5月15日,相关职能部门完成农产品自产自销、中草药、小吃、水果、理发、百货、干货、服饰、竹木器、花草苗木、农用具等11个赶集市场区域划分,共设置摊位1000多个。丹晟公司完成两座1600平方米崭新的遮阳棚,新装路灯10盏。
5月17日,丹寨县城迎来时间调整后的第一个赶集日。
这一天,比任何一个赶集日都热闹。记者用朴素的镜头,捕捉到一组朴素的画面。除了延续一个多月的《文明赶集倡议》宣传外,现场增设医疗点以及3个“爱心取水点”,为赶集群众、环卫工人、摊贩免费提供凉茶、纯净水,并配备临时休息凳、应急防暑药品,义务为群众中医针灸、测血压。尤其吸引目光的是,县文明实践中心推出“垃圾兑换礼品”创意,市民凭收集的垃圾、烟头按其重量或数量,即可兑换水杯、牙膏、鸡蛋和大米,具化的环保公益行为,传递着社会文明。
图为县文明办干部为群众提供免费饮水服务
图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捡垃圾.换礼品”活动
做好服务是最为核心的一环。凌晨三点,各条路段已活跃身着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分别在旧场地出口、沿途岔路口、新场地入口设置指示牌,向群众发放新印制的《市场赶集布局图》,引导群众到指定区域。此外,每2-3名志愿者对接5-10户摊主,提前沟通需求,协助打包货物、提供手推车等运输工具,将货物拉到新场地指定摊位。对老年、残疾、孕妇等特殊困难摊主,给予更多、更细致的关心帮助。
图为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摊位登记
广大驾驶员朋友关心的车辆停放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市场南段、北段出口,分别设立两个农村客运车辆临时停靠点,方便赶集群众上下车。停靠点旁边,两个大型停车场,赶集日免费对外开放。
细致的考虑、热心的服务,吸引着广大赶集群众。都匀、凯里、麻江、三都等周边县市不少商贩慕名而来,到丹寨新赶集市场摆摊设点。“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冬暖夏凉太阳不晒雨不淋,还不用交租金。”摆了10多年临摊、打了10多年“游击”的李奶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图为蔬菜街区市场一角
记者欣喜看到,时间调整、地点迁徙后的丹寨县城第一个赶集日,功能分区合理、摊位集中连片,群众购物便利,车水马龙人气旺。不仅改写了多年来“借用”主街道赶集、平时商贩占道经营“已成习惯”的历史,更甚收获了一份厚重的民生蛋糕——解决群众生计与文明创建有机融合在一起。
图为水果、百货街区市场一角
千名商户“安家”,市场繁荣、热闹、有序,实现了预期。
供稿丹寨县文明办 秦倩
一审 吴婷婷
二审 石开恒
三审 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