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中小学生11月喜提5天“小长假”
今年9月
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
《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通知明确提出
通知发布后
多地宣布将从今秋起
试行中小学“春秋假”
不少地方中小学生
可“喜提”5天“小长假”
什么是春秋假?
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中小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
早在20世纪,农村中小学就有“农忙假”,让孩子帮家里春种秋收。2004年,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实施春秋假,成为全国最早探索的城市之一。今年以来,中央多部门发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春秋假”,多地随之推进。
多地已出台春秋假方案
据悉,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制定了中小学春秋假实施方案。广东佛山明确2025至2026学年的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至14日,共三天,与周末的15日、16日衔接,形成5天假期;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两天。
湖北恩施州规定,春假和秋假时长均不少于1周,原则上与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衔接。
江苏出台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中小学春假和秋假。
浙江11个设区市均发布了中小学春秋假相关文件,成为全国首个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
宁波推行春秋假各3天,春假衔接“五一”,秋假在11月12日至14日,轻松凑出“小长假”;嘉兴南湖区推行秋假3天(11月12日至14日),连周末形成5天假期;丽水推行春假2至3天衔接“五一”,秋假3天定于11月,初三年级不安排春假;金华多地推行秋假集中于11月中下旬,与周末相连,方便家庭错峰出行、参与实践活动……
有了寒暑假,为何还要春秋假?
一给孩子“松口气”。
“孩子连续上课易疲劳,效率反而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冠军认为,将学年拆分为“四季假期”,契合教育规律,能让孩子走出课堂,在自然与社会中实践所学。杭州春蕾中学教师陈丹怡举例:“语文新闻单元设有采访作业,春秋假里孩子能真实走进社会,比课堂模拟收获更多。”
二给亲子“腾时间”。
“放春秋假的时候不冷不热,出门玩特别舒服。爸爸妈妈可以利用这个假期带我出门旅行。”浙江省杭州蒋筑英学校学生纪一凡的话,说出了很多家庭的心声。春秋季气候宜人,家长带娃出门可以避开旅游高峰,亲子陪伴的质量“升级”。
三给社会“添活力”。
春秋假能分流寒暑假旅游压力,激发家庭错峰出游需求,带动餐饮、住宿、文旅消费。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9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都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为服务消费“添活力”。
半月谈评论:探索中小学生春秋假
各地应大胆“迈步”
一些地方不敢或不愿迈开步子的背后,是一种担心政策仓促落地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审慎,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社会承受力的尊重。然而,审慎不等于停滞不前。要让春秋假制度从美好的设想转化为可以操作的现实,关键在于切实、稳步推进,逐步消解各方的心理负担和现实阻碍。
首要的是实事求是。落实春秋假制度要充分考虑政策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一个统一的认识是,实行春秋假制度不能简单地全国“一刀切”,而是要统筹考虑东西部、南北方和城乡间差异,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由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放假时机和假期天数。
其次是要系统推进。实施春秋假,涉及各地方及多部门,需要多方配套、各方协同,如果仅仅由文旅部门去推动,必定“孤掌难鸣”,如果只由教育部门承担责任,也难以“行稳致远”。比如,要加强对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的监督,确保家长与学生的“共同休假权”;对不外出休假的中小学生,学校如何在政府支持与社会资源协同下,科学做好校园托管安排,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推进。
最后是要保持灵活。推行春秋假,本身即是一种探索。既是探索,便需保持灵活。各地在试行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师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反馈,及时做出动态调整与制度优化。对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舆论也不妨多一些耐心与包容。这既是稳步推进改革的有效方法,也是一项重要制度走向成熟完善的必经之路。
探索春秋假制度,与其驻足观望,不如放手一试。各地应大胆迈出第一步,在行动中调整节奏、积累经验,让这项政策稳步前行,为文旅经济注入新活力,也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开阔眼界,让民众在丰富的休闲体验中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