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名人资料
香港四大才子
指的是香港四名出色文人,分别为金庸、倪匡、黄沾和蔡澜,四人各有所长,而且均为好友,也是腹中饱有文学之辈,因而合称香港四大才子。四人中,黄沾已因癌病于,,,4年逝世,当时是一件轰动香港的大事。四大才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香港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里程碑。在我们谈及香港文化的时候,希望我们的脑际随时可以想起,写流行曲的沾叔与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和写武侠的金庸,他们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编辑本段
香港四大才子简介
金庸
金庸(查良镛)金庸,(9)4年农历,月初,——,。原名查良镛(zhā,,á,gyō(g)英(L)u,sCha),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
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更有金迷们尊称其
金庸祖籍为江西省婺源县,(9)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他的多篇小说被选入课本。
(93)年,金庸考入衢州一中,离开家乡海宁。,939年,,5岁的金庸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94)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那时他,,岁,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另一说是写情书。,,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当翻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95)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姚馥兰的意思是英文的Y(ur)r,,,,,(你的朋友)。,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
,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95)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建国不久,金庸为了实现外交家的理想来到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从而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
,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又创办
《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任董事长期间,
《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明报月刊》则是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对大中华关怀,深受全世界华人好评。
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5部,(9),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
(98)年后金庸数次回大陆,先后受到****、***等领导人的接见,,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98)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99)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999~,,,5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凡历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金庸还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香港“大紫荆勋衔”、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
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
倪匡
倪匡(卫斯里)倪匡,著名小说家。原名倪亦明,后改名倪聪。原籍浙江镇海,,935年出生于上海,(95)年到香港。作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广阔,众体皆备,小说则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每小时可写八千字,曾同时为,,家报纸写连载。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金庸写《天龙八部》连载,这一部分后来金庸改写时删去了,。倪匡先生的作品范围极广,包括武侠、科幻、奇情、侦探、神怪、推理、文艺等各类型的小说及杂文、散文评论、剧本等。金庸评价倪匡先生为,无穷的宇宙,无尽的
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他是华人科幻小说界里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的结局往往出人意表,有很多名作品,其中尤以卫斯理系列、原振侠系列、浪子高达系列、亚洲之鹰罗开系列、女黑侠木兰花系列、年轻人与公主系列、侠盗影子系列等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倪匡,武侠与科幻,、卫斯理,科幻,、沙翁,杂文,、洪新,高达、高飞传奇,、魏力,木兰花传奇,、岳川,武侠,、衣其,政论,、九缸居士,杂文,、危龙等等。黄沾
黄沾,原名黄湛森,(94)年出生于广州,有八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949年他随父母移民香港,早年入读喇沙书院,后升读港大,(9)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毕业后曾执鞭,后转到电视台工作,(9)5年投身广告创作及填词。上世纪,,年代末,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主题曲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黄沾(黄湛森)《家变》、《狂潮》《强人》《大亨》《抉择》《风云》《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等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曲都是黄沾的佳作。那个时期,可以不夸张地说,香港的每个角落、每个人唱的都是他填词的歌。从此他走上了自己填词生涯的高峰,渐渐开始为电影作词作曲,伴随着香港电影《英雄本色》《倩女幽魂》
《青蛇》《黄飞鸿》等陆续走红,黄沾的词曲也传遍了华语地区。黄沾的词作品是他侠义精神与人生哲学结合的最佳体现,词坛小生林夕在点评黄沾时说, “以文言笔法写词有如行钢线,一不小心便会一面倒。只有学贯五经才能欣赏。 ”至今,他仍然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 。 ,,,4年, ,月,4日,于香港逝世。
蔡澜
蔡澜, (94)年8月,8日,, ,广东潮州人,新加坡出生,留学日本,在香港发展事业, 电影制片人、 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 电视节目主持人、商人。少年时代受父亲的影响,阅读了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早年在新加坡《南洋商报》写影评。十六、七岁时离开新加坡到外国,后到日本留日学习电影制作。蔡澜蔡澜的父亲蔡文玄早年从潮州潮安县照门蔡村移居至南洋,是一位诗人,后来在邵氏片场的一个分行做干事,母亲洪芳娉则是小学校长。蔡澜在家中排行第三。
蔡澜先后在东京、纽约、 巴黎、汉城、台北、 巴塞罗那和曼谷等地居住过,通晓多国语言。 曾向冯康候先生学习书法、篆刻。
(9)3年蔡澜到香港后,长期任职邵氏、嘉禾等东南亚最大制片厂的电影监制。监制之电影有,快餐车、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霹雳火、一个好人、重案组等成龙主演的巨片。
,989年黄沾、蔡澜、倪匡曾合作主持的电视节目 《今夜不设防》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电视节目的收视纪
录。
蔡澜写作多年, 已出版之书籍超过,,本,广东旅游出版社首批出版的《蔡澜游记散文精品集》有《蔡澜的缘》 、 《附庸风雅》 、 《忙里偷闲》 、 《蔡澜游日本》 、 《一点相思》 、 《狂又何妨》 、 《海隅散记》 、 《二乐也》 、 《放浪形骸》 、 《乐得未能食素》 、 《给成年人的信》 、 《给年轻人的信》 ,,种。
(99)年蔡澜开始进军商界。创办监制之产品有暴暴茶、暴暴饭焦等暴暴系列产品,蔡澜酱料有咸鱼酱料、菜甫瑶柱酱、榄角瑶柱酱、劲辣酱等等。其它引荐入口的产品有澳洲有汽红酒、路士露健康食品等
等。
(99)年,,999年蔡澜主持之电视节目有《蔡澜人生真好玩》及《蔡澜叹世界》 。
,,,8年蔡澜主持TVB电视节目 《蔡澜叹名菜》 。
,,,9年,年近,旬的才子蔡澜重出江湖,牵手深圳卫视,打造美食王牌节目 《蔡澜食尚》编辑本段
香港四大才子与电影
金庸的电影故事
四人中年纪最长、生于一九二四年的金庸,在未写出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之前, 曾任《新晚报》副刊编辑,以姚馥兰和林欢的笔名撰写影评。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电影戏剧书籍,观摩了很多中外电影。五十年代,金庸加入当时香港有名的长城电影公司,充作编剧,写下了《绝代佳人》 , (953) 、 《不要离开我》 , (955) 、 《三恋》 , (955) 、 《小鸽子姑娘》 , (95), 、 《兰花花》 , (958)等多部剧本,并与胡小峰在(95)年合导了越剧片《王老虎抢亲》 。次年,他又同程步高联手,执导电影《有女怀春》 。两部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赢得了观众口碑。其时的金庸, 因为终朝浸润于电影环境,小说的创作中不免受电影技法的影响。他曾在《射雕英雄传,后记》提到, “写《射雕》时,我正在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 ”
六十年代,金庸退身电影公司,集中精力办《明报》 ,人虽离开,其小说却仍成了电影界关注的重点对象。半个世纪以来,金庸小说以其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花样迭出的功夫,侠气纵横的意境,博大精深的文化及韵味悠远的思想,备受人们青睐,几乎篇篇都被拍摄成了电影,而且通常非止一两次。金庸为电影提供的素材,着实功绩显赫。
以拍摄粤语武侠片为主的峨嵋电影公司走在前列, ,958年,导演胡鹏和李晨风先后执导了《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 ,往下的几年,又有《书剑恩仇录》 , (9),, 、 《神雕侠侣》 , (9),, 、 《鸳鸯刀》
, (9),, 、 《倚天屠龙记》 , (9)3, 、 《雪山飞狐》 , (9)4,等片问世。这些影片皆是黑白片,武打上带着浓厚的戏曲舞台痕迹,虽然反响不俗,但过于重复的套路逐渐不能迎合市场的变化。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港著名的邵氏电影公司打出“彩色武侠新世纪”的口号,意图革新武侠片。为此, 电影公司斥重金购置设备,扶持导演,拍摄了数以百计的武打功夫片。仅源于金庸小说的电影,就有几十部。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张彻,一人执导了《射雕英雄传》 , (9),, 、 《射雕英雄传续集》 , (9)8, 、 《飞狐外传》
, (98), 、 《碧血剑》 , (98), 、 《神雕侠侣》 , (98), 、 《侠客行》 , (98),等影片。
除张彻外,邵氏的导演如鲍学礼、孙仲、楚原、华山等人都染指过金庸作品。邵氏出品的与金庸相关的
影片,多能忠于原著的故事,结构分明,打斗上注重近身的肉博,予人以真切的惨烈和悲壮感。但在人物刻画和传达小说思想及意趣方面,则存在着缺失。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武打功夫的表现日新月异,在改编小说上, 电影也变得天马行空,不受羁绊。像徐克的《笑傲江湖》系列,除第一部尚能保留原作的构架,其余两部《东方不败》
, (99),和《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 , (99), ,都成了别样的故事。而元奎的《九一神雕侠侣》
, (99), ,刘镇伟的《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 , (993)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 (994) ,只不过仅借了小说和小说人物之名,意图达到或演绎或调侃或抒怀的目的。
金庸小说近半个世纪的改编之路,如同西方绘画由古典传统过渡到印象派为发端的现代主义,少了客观的写实,而多了主观的写意。
电影编剧倪匡
倪匡小金庸九岁,一九五八年开始武侠创作,其后多有作品在《明报》刊载。倪匡创作的小说,以武侠和科幻为主,他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紧凑,悬念迭起,极能吸引观众眼球,不少都改编成了电影。早在(9),年,倪匡小说改编的《仙笛神魔》就由当时的玉联影业公司的杨工良搬上了银幕。随后,仙鹤港联影业公司又推出了《六指琴魔》 , (9)5, 、 《玉女英魂》 , (9)5, 、 《女黑侠木兰花血战黑龙党》
, (9),, 、 《女黑侠威震地狱门》 , (9),, 。随着时间推移,倪匡又有其它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如《原振侠与卫斯理》 , (98), 、 《卫斯理传奇》 , (98), 、 《卫斯理之霸王卸甲》 , (99), 、 《卫斯理之老猫》
, (99), 、 《六指琴魔》 , (993) 、 《卫斯理蓝血人》 ,,,,,,等,都取自他的小说。倪匡铺叙的故事,以豪情和奇幻见胜,正符合武侠科幻电影的表现, 因此很有市场并广受欢迎。其中《原振侠与卫斯理》和
《卫斯理传奇》还取得票房逾千万的好成绩。
倪匡生平有两件事引以为傲,屡替张彻写剧本, 曾代金庸写小说。他行动迅捷,三天即可出炉一个剧本。六十年代后期,倪匡投身邵氏,主事编剧,为邵氏撰写了二百多个剧本,其中多为张彻而作。
一九六七年,他以一部借鉴金庸笔下杨过形象的《独臂刀》 ,一举将几度失败的张彻推向“百万导演”的宝座。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倪匡为张彻编写了《铁手无情》 , (9)9, 、 《十三太保》
, (9),, 、 《双侠》 , (9),, 、 《四骑士》 , (9),, 、 《刺马》 , (9)3, 、 《方世玉与洪熙官》
, (9)4, 、 《少林五祖》 , (9)4, 、 《荡寇志》 , (9)5, 、 《洪拳小子》 , (9)5, 、 《马哥波罗》
, (9)5, 、 《杂技亡命队》 , (9)9, 、 《卖命小子》 , (9)9, 、 《第三类打斗》 , (98), 、 《叉手》
, (98), 、 《五循忍术》 , (98),等作品,如武术指导刘家良一样,为张彻的功夫电影献上了一份力量。
黄沾与电影音乐
“轻轻笑声,在为我送温暖,你为我注入快乐强电。 ”这是《英难本色》的主题曲的歌词,出自黄的手笔。黄出生于一九四一年,作为香港通俗歌曲的领军人物,一生共谱写了二千多首歌曲。他凭一己之力,带动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铸就了骄人的辉煌。
黄第一次演电影,是在由当时邵氏红星林凤担纲的《玻璃鞋》 , (959) 中。他一生参与电影多部,大都是配角,只在《先生贵姓》 , (984) 、 《不文小丈夫》 , (99), 、 《私钟真面目》 , (99), 、 《何日金再来》 , (99),等少数影片中担当主角。黄很少参与编剧,执导的影片也有限,他对电影的贡献,主要还是在音乐方面。从(9)8年在《神勇坦克队》和《毋忘我》小试身手后, 四十多年以来,他为电影配曲写词达百多首,遗留下《倩女幽魂》 、 《男儿当自强》等多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因其在音乐上的成就,黄屡得电影节嘉赏。
黄的曲风古典奔放,饱有意趣,能与电影格调配合得相得益彰。而他的歌词,或通俗明朗,或催人上进,如为《警察故事》写的主题曲,凭傲气自我写,我一生的诗,情共爱泪与痴,真诚是意义,生命豁出去,流下了惊人快事,英雄有骨气,雄视世界醒狮,冲前去,全部得失只要寸心知,跨步上,云上我要飞,不但契合影片的主旨,也体现了当时香港电影和业界人士的振奋局面。至于缠绵迭宕的词章,则如,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缘生缘死,谁知,谁知?,情终,情始,情真,情痴,,何许?何处?,情之至。
黄的词曲,多为武侠奇幻电影所作,他巧妙运用传统的琴筝笛箫等乐器,谱就浓郁的中国意味,很好地传达出武侠片的精髓。像在《笑傲江湖》中,他传神地将武林的风生水起、江湖的刀光剑影及侠客的自由境界溶于一曲《沧海一声笑》里。在电影音乐方面,黄与徐克合作最多。徐克的早期电影《蝶变》
, (9)9, 、 《新蜀山剑侠》 , (983) 、 《刀马旦》 , (98),到《黄飞鸿》系列、 《青蛇》 , (994) 、 《梁祝》 , (995)乃至监制的《倩女幽魂》系列,均少不了黄的身影,其旋律把徐克的奇诡风骨和飘逸风神挥洒得情致飞扬。
电影监制蔡澜
有美食家称誉的蔡澜,与黄同庚。蔡澜年少时便撰写影评,十八岁留学日本,得邵逸夫赏识,作了邵氏驻日的分区经理,负责购买日本卖座片送往东南亚发行,并主管香港外景工作和监制一些低成本影片。张彻赴日拍摄《金燕子》 ,即由蔡澜接待。一九六三年,蔡澜返回香港,任邵氏公司的制片经理,往返于台湾和东亚各地。邵氏期间,他不仅参与了多部电影的制作,还曾编剧了《香港奇案》 , (9),,和《油鬼子》 , (9),,等片。一九八二年,他转入嘉禾电影公司,出任副总裁一职,监制电影多部。蔡澜先后在东京、纽约、 巴黎、汉城、台北、 巴塞罗拿和曼谷等地居住过,通晓多国语言,常年游荡国外的经验和信息,为嘉禾跨埠电影制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成龙在海外拍的戏,多由蔡澜监制。如在西班牙取景的《快餐车》 , (984) 、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取景的
《龙兄虎弟》 , (98), 、 日本取景的《霹雳火》 , (995) 、澳大利亚取景的《一个好人》 , (99),等,都是其名下作品。蔡澜兴趣广泛, 口味多变,他还曾自组“大路”电影公司,拍摄了《孔雀王子》
, (989) 、 《力王》 , (99),等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