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探033案|“血奴”背后的虚假招聘陷阱 :一份简历能卖两块三 高薪工作竟然是诈骗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刘玉凡 王洪智
近日,中国小伙小李被骗至柬埔寨,因拒绝参与网络诈骗而成为“血奴”,他的不幸遭遇引发广泛关注。2月21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连线柬埔寨中柬义工队后获悉,为了挽救小李的生命,在柬华人主动为他献血,并捐款捐物,目前小李已经脱离生命危险。据了解,小李自称在58同城上求职被骗出国,58同城回应称,未查到他所提及企业此前发布的招聘信息。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网络招聘平台求职骗局并非个例,一些招聘平台存在虚假和误导信息,让求职者频频陷入五花八门的骗局。为此,警方提醒,应聘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仔细甄别求职信息,遭遇诈骗后及时报警求助。
事件
小伙求职成“血奴”
柬埔寨华人伸援手
2月12日,江苏小伙小李被网诈团伙转卖并“抽血卖钱”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据最先发布此消息的中柬义工队微信公众号介绍,小李被发现时已被长期过量抽血,不仅身体严重浮肿、有腹水,还存在肝硬化、心动过速等问题。小李已生命垂危,全身再也无法抽出一滴血,他就那样被扔在了当地一家医院。中柬义工队接到小李的时候,大家都被震惊了。

2月21日,中柬义工队义工发来的视频显示,小李(左)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他通过视频向好心人致谢。
2月21日上午,半岛全媒体记者电话联系了柬埔寨中柬义工队的一位陆姓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目前小伙已脱离生命危险。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长期被抽血,小李身体各器官严重缺血,柬埔寨当地华人展开爱心接力,主动为小伙献血,同时还有热心华人捐款捐物。记者从义工发来的一段视频上看到,经过这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小李气色已经恢复不少,虽然仍然挂着吊瓶,但小李意识清醒,话语表达清晰。面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和询问,小李对医院工作人员的精心照顾表达了感谢。

小李在医院接受治疗(中柬义工队供图)。
同时,小李对国内同胞对自己的关心表达感谢,小李在视频中介绍,当地18位好心人士已经向他捐助了3750美金,还有江苏、安徽、辽宁等商会的会长也向其捐助了10000美金,目前医疗费用已经足够,不再需要国内同胞的捐助。小李还表示,由于当地警方正在调查此事,具体信息等不方便再透露,他也不再接受媒体的采访。

小李被发现时生命垂危(中柬义工队供图)。
进展
警方已正式就此立案
58同城称未查到招聘信息
2月21日,记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柬埔寨王国大使馆网站获悉,针对中国公民被网赌集团圈养充当“血奴”一事,驻柬使馆发布信息称,2月12日,柬埔寨中柬第一医院向大使馆反映,该院收治了1名李姓中国男子,其因轻信同城网上的虚假招工广告,被犯罪团伙胁迫偷渡至柬,后遭柬西哈努克港中国城内网赌电诈团伙非法拘禁,并被多次大剂量抽血,生命垂危。获悉后,驻柬使馆高度重视,要求院方全力救治病人。在大使馆推动下,柬西哈努克省警方已正式就此立案,中柬两国警方正协同开展相关侦查工作,力争尽快破案。
记者了解到,小李被骗至柬埔寨沦为“血奴”一事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也将涉事的58同城推上了风口浪尖。对此,58同城公开回应称,58同城了解到媒体报道的相关信息提及同城网,58同城对于受害者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紧急沟通到相关部门,了解到该案件正在持续调查,目前尚未确定受害者是在58同城查看到的招聘信息,58同城也未查到对应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58同城将充分配合警方等相关部门,坚决与任何违法犯罪行为斗争到底。
2月21日,记者就此事拨打了58同城的官方客服电话,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前,尚未接到有关此事的进展和答复。
调查
招聘信息暗藏陷阱
求职者、招聘者都曾被骗
近年来,随着招聘APP、网站等的发展,电诈犯罪分子将“黑手”深入招聘领域,绞尽脑汁“挖坑设井”,搜集电诈所需要的信息,并实施“精准诈骗”。2月17日,胶州市公安局发布多条警情提醒,2月1日至17日,胶州市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警情中“刷单”诈骗发案10起,共计损失32.47万元,受害者被诈骗几千元到10万元不等。
2021年8月,来青务工的王女士(化名)在求职网站上查看招聘信息,并投了很多简历。当天晚上,一个陌生号码打到王女士的手机上,对方自称在求职网站上看到其简历,并推荐一份快递录入的工作。当时对方称自己快下班了,让王女士加“经理”的微信。双方加了微信后,“经理”告诉王女士,他那里有一份刷单的工作,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工作时间更加灵活,可以居家工作。随后,这名“经理”就推荐了一款APP,并为王女士申请了账号。25日晚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王女士刷了两三单,每个刷单任务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第二天,王女士打算刷单时,“老师”提供了一个福利单。王女士投入了1000元,一番操作后,对方返给她1300元。在做第三天的福利任务时,王女士开始掉入陷阱:“老师”以各种理由接连让王女士投钱刷单,否则之前投的钱取不出来。据王女士介绍,他每次转账都是转给不同人的账户,每次转账只有6分钟的操作时间,一旦超时就要更换收款账户,她前前后后投入了十多万元。
半岛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除了求职者因“不明原因”被骗,一些招聘者也因发布招聘信息落入电诈陷阱。2月21日,记者从裁判文书网中获悉,输入“58同城”、“诈骗”关键词,一共有3886件相关信息。
其中,2019年,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件(2019)鲁02刑终198号诈骗案件中,犯罪集团开始以“更换手机号,请惠存”的形式散发诈骗信息,一旦有人回复“收到”信息,诈骗人员便向信息回复人发出朋友借款希望其帮忙转账便于之后索要借款的请求,得到信息回复人允许后,便向其发送虚假的已向其账户转账的银行转账交易界面截图,随后便让其向指定的账户真实转账,以此骗取他人财物。
后来,团伙成员学会了在58同城上搜集信息进行诈骗的方法,该方法是诈骗人员冒充招聘单位领导,安排招聘管理人员主动联系工商局或者税务局领导,询问审批文件的进程,然后假冒工商局或者税务局领导,提出文件需要先行支付费用且不能使用公司账户转账的要求,最后诈骗人员便提出通过招聘管理人员账户支付费用的建议,且向其发送虚假的已向其账户转账的银行转账交易界面截图,骗取信任后,让其向指定的银行账户真实转账,以此骗取他人财物。
幕后
简历买卖仍猖獗
来源多样防不胜防
简历贩卖和信息泄露问题,也使一些招聘平台令人心生担忧。2021年3月15日晚间,央视“3·15”晚会关注了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泄露求职者简历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尽管相关部门有所动作,但是简历贩卖和信息泄露问题依旧难以根除。
2月21日,半岛全媒体记者以“简历”为关键词,随便搜了一个QQ群并轻松加入,大量购买简历的信息随即进入记者面前。“请问哪里可以购买简历?”“出58简历 智联一手数据二手全职”“新鲜出炉的广东某zp裤,打包的联系,出中老年、保险、车友、gm表格骗子勿扰”“先款后料,骗子勿扰”。
随后记者加其中一发布者为好友,该发布者表示,其手中有新、旧两种简历,因为新的都是一手的,是2.3元一份,如果大量要,可以便宜,旧的是半年之前的,全国范围内,300元可以买5万条。对于简历的来源,该网友并未透露,但表示“物有所值”。


2月21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站存在公开售卖简历现象。
“这些信息被人买卖,本身就是违法的,交易后大概率也是用来从事违法活动,比如电信诈骗。”市民赵女士说,网上还有很多帮人制作简历的QQ群,大家也要预防自己的信息被他人手机贩卖。据了解,近年来,警方破获了多起诈骗案,不法分子从网络黑市购买大量个人简历信息实施精准诈骗。
这些被买卖的简历是哪里来的?其实,简历的来源并不单一,不排除不法分子入侵招聘平台后台、盗取登录企业平台账号、不法分子发布虚假招聘收集等途径。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有的招聘平台内部员工竟也加入贩卖。据报道,北京朝阳法院审理的一起某招聘平台员工参与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中,两名员工利用假营业执照开设企业账号,帮助郑某获取大量个人信息,郑某以3-5元/份的价格购入求职者简历,然后以5-8元的价格在淘宝售出。
警惕
招聘网站乱象频频
平台易成犯罪温床
据了解,也有一些求职者轻信平台招聘信息,成为电信诈骗的帮凶。张某等3人是武汉两所高校大三的学生。因实习需求,他们通过某网络平台上刘某、张某以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名义发布的招聘信息进入该“公司”兼职,成为了负责引诱“客户”加入用于实施诈骗活动微信群的“话务员”。此前,记者也曾采访多起“找工作先交钱”的纠纷,当事人怀疑自己遭遇诈骗,这些当事人很多是通过招聘平台求职。
近年来,除了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温床”,招聘平台还存在很多其他的乱象。
据介绍,在一些招聘网站上,曾有一些营业执照未经验证的公司,发布了所谓高薪、低门槛的职位信息,其中不少涉嫌涉黄涉赌。据媒体报道,此前北京、杭州、南京等多个地区的求职者反映,在某招聘平台上遭遇“情色招聘”。此类招聘信息多打着“董事长助理”、“生活助理”的旗号,工作内容描述简单模糊、语焉不详,而实际要求应聘者提供性服务。
据报道,曾有一个19人的恶势力犯罪团伙,以人力资源公司的名义,在某招聘网站上发虚假招工信息,用各种收费名目实施诈骗。当求职者发现受骗后,要求退款时却遭到暴力殴打。短短三个月时间,作案162起,骗取23.7万元。2019年,该恶势力犯罪团伙获刑。据媒体报道,此前曾有传销分子通过冒名或虚构招聘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待求职者上钩后将其诱骗至传销窝点,进而通过控制人身自由、威胁恐吓等方式获取钱财,类似“套路”一次次上演。
揭秘
高薪背后存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