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疫情期间在外省的女儿必须回老家奔丧吗

2023-11-15 16:37:04 71阅读

去世,疫情期间在外省的女儿必须回老家奔丧吗?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乡村静宝

如果是自己的父母过世,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都应该回家奔丧。除非感染了疫病。

去世,疫情期间在外省的女儿必须回老家奔丧吗

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此祝愿:天下的父母,健康长寿。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有没有帮到您呢?

有人去世说享年多少岁?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丧事操办就非常重视。在民间,各个地区的丧事习俗也各有讲究。人去世之后,因年纪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等,丧事置办过程中也多少体现出了一些细微的区别。

这也好比民间丧事用词中,对去世“享年”和“终年”之间的用词用法,也是颇为讲究的。

有人说,寿命到六十甲子的已故之人称为“享寿或享年”,没到60岁的已故之人称为“行年”或“终年”,50岁前死的称为“英年早逝”或卒年。

然而,细心观察这些词的用法,大家一定会产生不少的疑惑。

比如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去世,媒体报道的用词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而此前神经生物学家唐纳德·肯尼迪去世,用的是“终年88岁”。

另外,此前年仅45岁的上海市物资学校副校长虞辉,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媒体报道的用词是:“不幸于2005年4月9日下午2时5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45岁”。

如此看来,这些词的用法似乎没有什么逻辑和讲究。那么,“享年”和“终年”这两个词到底该怎么用,究竟有没有区别呢?

01 享年之意

首先,看起来,这两个词只是一字之差,但是用词的色彩意义却存在显著的差异。

“享年”,顾名思义就是指死去的人活着的岁数,即死者活着的寿数。

通常来说,一般是用在年纪超过50岁的死者身上。

为什么定在50岁呢?因为在过去,古人的寿命比较短,不像我们现在所认定的,65岁以上的才为老人,50岁的还称为青壮年。

在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所以人到七十岁,就被称为“古稀”了,即被认为已经相当老了。

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历史上不少的古典文献里有记载,年纪小于50岁的死者也用“享年”,比如蔡邕《郭有道林宗碑》:“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当然,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的讲究,见后文)

不过,总的来说,“享年”这个词,在过去多用于老人身上,这是对年长者、德高望重的逝者的一种尊敬的表达方式。

02 终年之意

“终年”,相对来说,感情色彩比较淡一些,可看作是一个中性词,就是指人去世时的年龄,是多少就多少,不带什么感情色彩,不偏向于褒义或是贬义。

比如鲁迅先生曾在《致山本初枝》写道::"近来我几乎终年为孩子奔忙。但既已生下,就要抚育。"

这里提到的“终年”,大体就是这个意思,指人生的所有时光。

从狭义来看,“终年”也可以视为全年,一年到头,如终年无休,也就是某个阶段从始至终,从头到尾的意思。若用在人的身上,“终年多少”,即指人生从开始到结束,寿命终止的时间。

03 享年和终年,究竟有何区别?

从基本的用法来说,两者都是表示对逝者寿命的概括形容,都是指人活着的岁数。

从感情色彩来看,“享年”更强调一个活着的享受、安享、度过的过程。而既然是享受,那么就应该是上了年纪的,而不是早早地离开人世的那一类人,所以这形容的通常都是活得比较长寿的人。

“享年”,通常用来表示敬辞,主要是用来形容品德声望在位,德行高尚的已故之人,带有比较明显的褒义色彩。

所以,听到“享年”这个词,很多人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已故之人生前生活美好,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情景。

当然,一些年纪比较轻就离世的人,也被用“享年”来形容的话,则多少也表示一种美好的赞誉。这些人可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于自己而言,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所以对他们的逝世,人们也用“享年”来形容。

比如作家冰心在《我的学生》中写道:

“她生在上海,长在澳洲,嫁在北平,死在云南,享年三十二岁。”

这里提到的大概就是此类情况。

还有另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逝者生前可能是有身份地位的,为社会曾做过比较大的贡献的,立过功德的,所以不管活了多大的岁数,都被用“享年”来形容。

“终年”,即终结、结束、到头,这是一个不带感情色彩的词,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如“终年积雪”,“终年35岁”。

简言之,“终年”是一个中性无褒贬,适合范围很广的词,比“享年”的适用性更广。

04 小结

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礼仪、礼数的国家,即便是丧事悼念,也极为讲究。不同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德行等,都有不同的说法和讲究,应注意区分,避免闹笑话。

不过,如今“享年”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使用词。甚至,还有人把这个意思给颠覆理解了。

网上曾看到有人提出这么一种观点,“享年”这个词,应该用在那些好吃懒做,骄奢淫逸的人或是资本家身上,因为这些人一辈子尽是享受,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享年者”,道理不言自明。用“享年”来暗讽概括更加合适。

而伟大的社会先驱者以及辛勤劳动的人民,一辈子哪里有什么“享乐”可言,所以在选用悼词的时候,应该用“终年”,而非“享年”,因为他们并非是从享受人生的岁月中走过来的。用“享年”来形容,这是对他们人生的一种不恰当“概括”。纵然“享年”本身就是一种敬辞。

说起来,这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印象深刻!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享年和终年词义?

区别太大了,“享年”这个词不是每个去世的人都有资格使用的,普通人去世后使用最多的词汇是“终年”,虽然这两个词都是形容死者,但它们的语境和词义有很大的区别,除此之外还有夭折、卒年、殁年、英年等等…

最近一部翻拍的经典武侠剧被观众和网友们骂上了热搜,此剧中充斥着各种雷人的桥段和无脑的台词,让观众直呼“毁经典”,比如以下对话:

女主:家父身体可好,一切是否顺心呢?

男主:家父身子安健!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家父”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的,在这里女主应该使用的是“令尊”,而不是“家父”,可见此剧在台词使用方面极不严谨,从而闹出了笑话。

以上事例告诫我们: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个词汇或文字都蕴含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词义都不尽相同,只有充分读懂了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炎黄子孙,同时对词汇的使用一定要严谨。

言归正传,“享年”和“终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享年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13日07分,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湘雅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享誉海内外的农业科学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黑土地,并成功发明了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数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共和国勋章”是对国士无双的袁老最大的肯定!

当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发文吊唁这位可敬的老人,在介绍袁隆平去世的时候,各大媒体无一例外使用了“享年”这个词汇。

“享年”是一个褒义词,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在某一领域的突出代表、有社会地位的逝者,不管这些人活了多少岁,去世后都可以用“享年”来形容,这是对死者的尊称,代表着一种荣耀和肯定。

再比如“一代宗师”金庸先生。

他是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属于文学创作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去世后用享年94岁来形容。

终年

“终年”是一个中性词,它有两层意思!

如果用在时间上面是指:全年、整年、一年到头,比如:积雪终年不化,终年为孩子奔波,终年不遇。

如果用在对死者的称呼上,是形容死者死亡时的年纪,在世上度过了多少年的光阴,这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表示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终”代表生命的完结,只能用在去世的人身上,而不能用在活人身上。

对于普通的逝者而言,“终年”是使用最多的词汇,比如家里有老人去世了,家属在讣告中都会用“终年”这个词,说明其属于“寿终正寝”。

值得一提的是:

个别在家族里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属于“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去世后也可称之为“享年”。

享年和终年的区别

看完了这些,你可能已经明白了“享年”和“终年”的区别在哪,也懂得了在什么情况下去使用这两个“傻傻分不清楚”词汇。

“享年”是一个褒义词,充满了个人感情色彩,代表着一种对死者的敬重和肯定,能称之为“享年”的逝者,生前一定是德高望重,对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或者是某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除此之外,一些犯过错误的人、思想品德低劣的人不管生前有何成就,死后都没有资格使用“享年”这个词汇,而那些为国牺牲的英雄,不管他们死亡时年龄多少岁,死后亦可称为“享年”。

而“终年”属于一个中性词,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仅仅表示死者生命的完结。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这两个词的词义,不要用错了地方,如果你称呼一名普通的死者为“享年”,这显然不合适,因为他们没有达到那种高度,这话说出去可能会让人觉得你缺少基本常识。

相反,如果你称呼一名德高望重、地位显赫或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死者为“终年”的时候,会让人觉得你对死者缺乏足够的敬重和肯定。

所以在用词方面一定要恰当!

其他称呼

夭折:一是指年少而亡,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天年为120岁,12年为一折,活到60岁就是5折,没过一半的为“夭”,所以12岁之前死亡为“夭折”。

除此之外,如果还未出生的婴儿在母亲肚子里死亡,也称为“夭折”。

值得一提的是,“夭折”如今发展成为了另外一层意思,表示事情半途而废。

卒年:“卒年”的意思和“终年”相近,都是代表一个人的死亡,但“卒年”和“生年”是相对的。

比如某人生于某某年,卒于某某年!

殁年:“殁年”这个词汇一般用于国际刑事法庭,代表着死者属于非正常死亡年龄或死于非命,比如在刑事案件中、意外事故中死亡。

英年:英年不是指具体的岁数,而是指一个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去世,这里面也包含了感情色彩在里面,象征着一种惋惜的心情,这就是“英年早逝”的由来。

结语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些词汇虽然意思上相同,但不同情况下的词义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去学习和理解我们的母语,这样才能让中华文明永远地传承下去。

就像歌词里唱得那样: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让全世界认真听话!

您说是吗?

1973年逝世的名人?

1973年,生命终止时只有33岁,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功夫巨星

李小龙是享誉华人世界乃至西方世界的名人。

他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顺德。他是世界武道创新的开拓者、著名的武术家、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

李小龙出生的日子很特别。李小龙(1940-1973)原名李振藩。出生于1940年11月27日,这一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龙年,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诞生了这位后来震动了整个世界的“龙子”。由于生于龙年,又在龙时(辰时)出生,所以李振藩后来从影时便起了这个最恰当的艺名:李小龙。

在死去的一瞬间死者是否会害怕?

男怕精神女怕睡!人在死亡之前,会有预感。男人显得比较精神,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交代后事或者是特别想见子女。

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也许在临近生命终点之前,会和自己的子女说很多。嘘寒问暖,各种嘱咐。

邻居三年前,离开了人世。那时的他,60多岁。平时,他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交谈。

在农村,下过苦力干过活的,一般都60多岁,已经很显老了。各种病症,平时看上去也蛮可怜的,感觉挺心酸。

每天,在十字路口闲逛。感觉很孤独似的,但是,就是不喜欢和别人讲话。和别的老人很不合群。

之后,邻居给我们说,他在临去世的那个下午,感觉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突然变得很精神,好像对人世间瞬间充满了兴趣。

问东问西,特别的关心家人。老人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均不在身边。都在外地,只有老伴陪着他。

那天下午,打竟然给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一一打了视频。对他们嘘寒问暖,感觉想要说很多似的。儿女们和老伴都很奇怪,这不像他呀。

平时,儿女们打开视频,都是老伴接的。老头从不接视频,就一句话:没啥说的。可是,那天却很奇怪。

大家都纳闷呢。结果,刚到晚上,他就走了,离开了人世。感觉他应该能遇见到什么。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似乎可以感知到,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

其实,父亲的爱,就是这样的低沉。平时,不说不主动联系子女们,感觉没啥说的。其实,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孩子们。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时候,真的可以看出,老父亲对儿女们的牵挂。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想多看看他们。

平时对自己的父母好点,多点孝顺。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