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在哪里诞生,我们伟大的祖国可以称为华夏神州还称什么?

2023-07-09 10:00:04 64阅读

华夏民族在哪里诞生,我们伟大的祖国可以称为华夏神州还称什么?

我们伟大的祖国还可以称为“中国”、“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等。 中国简介: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部落。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此后历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至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政体退出中国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在语言、文字、历法、哲学、文学、医学、建筑、饮食、音乐、绘画、戏曲等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强烈影响着周边国家。

秦始皇的祖籍是哪里?

秦始皇档案:

华夏民族在哪里诞生,我们伟大的祖国可以称为华夏神州还称什么?

居住地:咸阳

出生地:邯郸

驾崩地:沙丘(河北邢台广宗)

祖居地:陕西、甘肃、河南、山东

祖籍地:山东(莱芜,现属济南)

为何祖籍山东莱芜,需要仔细了解始皇的家族史和秦人族源。

女修 → 大业 →伯益→ 大廉→?→中衍→?→胥轩→ 中潏→蜚廉→恶来(迁邾)→女防→旁皋→太几→大骆(居犬丘)→秦非子(封秦邑)→ 秦侯→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 秦襄公(迁雍城)→ 文公→ 宁公→ 出公→ 武公→ 德公→ 宣公→ 成公→ 穆公→ 康公→ 共公→ 桓公→ 景公→ 哀公→ 惠公→ 悼公→ 厉公→ 躁公→ 怀公→ 灵公(迁泾阳)→ 简公→ 惠公→ 出子→ 献公(迁栎阳) → 孝公(迁咸阳)→ 惠文王→ 武王→ 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

秦始皇之父庄襄王为秦在赵国的质子,娶吕不韦之舞女赵姬在赵都邯郸生嬴政。对于《史记》记载嬴政生父为吕不韦一向争议很大,我们暂不理会,否则要追溯吕不韦的祖上去卫国(河南濮阳)或吕国(河南南阳)来论始皇祖籍了。

秦自襄公时保护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获封诸侯建国,都城建于雍(陕西宝鸡市凤翔县),灵公时迁泾阳(陕西咸阳市泾阳县),献公时迁栎阳(西安阎良区),孝公时再迁至咸阳(今咸阳东),直至秦统一六国,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时间秦王居住地一直在陕西境内。

秦王祖先大骆、非子父子在犬丘一带养马有方,传至周孝王耳中,召非子封为弼马温一类官职为周牧马,后封在秦邑,史称秦非子。秦邑在今天甘肃省天水市辖清水县、张家川县一带。犬丘一般认为在甘肃陇南地区礼县。(或说礼县为西犬丘)

再往上追溯蜚廉、恶来父子皆为商纣王之臣,但恶来助纣为虐,武王克商后被杀。至于其父蜚廉根据《史记 · 秦本纪》记载同时间死葬霍太山(山西霍州太岳山)。而近年出土的清华简否定了上述说法。原来商朝覆灭之后,蜚廉由商都向东逃往奄。奄国在今山东曲阜至莱芜一带,都城曲阜是盘庚迁殷前的商都所在。

东方嬴姓国族的反周和武庚、三监之乱,蜚廉参与并起了促动的作用。周公辅佐成王平乱伐奄,诛蜚廉。将周公长子伯禽封到原来奄国的地方,建立鲁国,将奄民迁徙到邾(甘肃天水甘谷),即为秦人祖先。这与《孟子 · 滕文公下》的记载相符。在甘谷和礼县都已发掘出秦人祖先的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奄人逃亡江南再建城建国,今天到江苏常州武进就可以参观保存完整的春秋古奄城遗址。

蜚廉除恶来外,还有一子名季胜,他很早就降周,由于归顺立功,儿子被周成王赐宅于皋狼(山西离石),曾孙造父任周穆王的车正,即车队长,曾随穆王西游一直到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邦。后被封在赵城(山西洪洞),得赵氏。其后人奄父更是在千亩之战中救出周宣王,使其避免了被姜戎俘虏的命运。周幽王继位后,近小人,疏贤臣,奄父之子叔带被逼去周事晋,成为晋国的大夫,后代作为三家之一分晋建立赵国。

恶来后代女防、旁皋、太几等几代人背负长辈叛乱的恶名,可想而知其况堪忧。据《史记》载:

“皆蒙赵城、姓赵氏”

即把周王对于季胜及其后人的宠信作为掩护,忍气吞声,偷生西域。秦后期却与赵势同水火,坑杀赵卒、诛杀赵王,丝毫不念同族旧恩,真是为人所不齿。

为何迁秦人到邾要涉及到蜚廉的祖父胥轩,他生活在戎地,故又名戎胥轩。戎胥轩娶戎族骊山之女,生中潏即蜚廉之父。胥轩、 中潏父子一直为商王朝保西陲,地方大约在关中中部一带。迁徙到这里,有继续让秦人为周拱卫西疆、并利用秦人与戎人的姻亲关系稳定形势的考虑。可叹的是秦人之后几百年尽占戎人之地,并最终灭亡了周王朝。

秦人与戎人并非同一族群,而是来自山东的东夷部落。这也是蜚廉东逃至同族方国的原因。商族也是源于东夷,和秦人血缘关系很近,所以秦人商族崛起之时,拥商反夏,很早就位列大夫。秦人的嬴姓即源自嬴水,在今天莱芜的嬴水西岸的嬴城遗址就和秦人祖先有关。

根据《史记》,胥轩之祖伯益受舜赐姓嬴。实际东夷族的部落首领是少昊,其时即有嬴姓。以曲阜为都的奄国(即之后的鲁国)自古称少昊之墟,秦襄公时还自称“主少昊之神”就是这个原因。

伯益之父大业传说是女修吞食了天上玄鸟殒落之卵,未婚而生。这和传说有娀氏女简狄吞玄鸟蛋怀胎生契为殷商先祖一样,是东夷民族崇拜玄鸟图腾的反映。

玄鸟即是燕子,奄国之奄即燕也。齐国的前身薄谷国也是嬴姓东夷人方国,薄谷即布谷也。

而女修也传说是颛顼(黄帝之孙)的孙女和后代,这实际上已不可信。因为东夷人和炎黄部落的夏人不同族。

华夏部落东夷部落三苗部落百越部落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又得老生常谈了。

回答过无数次了,但为了厘清这些问题,必须得反复回答。

并不存在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三苗集团、百越集团这种分法。这种划分正是导致人们逻辑胡乱的根源所在。

第一、华夏从字面意义看,包含华胥氏和夏后氏。然而百越就是夏后氏的主体部分。是商汤灭夏后准许夏人返回南巢老家江浙造成的结果。所以哪来一个单独的华夏集团?

第二、华胥氏是包括羌系北三苗在内的内陆支群体,除了老三支系苗蛮系O2O3外,有可能还包含老大支系乌拉尔N系。因为他们都是被沿海支大鲧体系击败并抛弃出九黎的群体。所以湖南话有三一如六一说,都隶属于帝尧集团,幺指最小的,也指最大的一。这样一看,华胥氏包含了整个苗蛮系和乌拉尔N系,苗蛮系里除了苗瑶还有北三苗羌系,还有O2a泰族和O2b萁子族(朝鲜族基础、鬼子有31.5%O2b)。苗蛮是养狗人,都是吃狗肉的群体,区别于沿海支不吃狗肉的群体。所以提到华胥氏,也就不会有单独的三苗部落了。

《诗经》里可以找到多出羌系属于古楚的说法,羌系彝族在云南留下的楚雄地名也表明了这一点。楚雄的南华、大姚、姚安以及云南的华坪、兰坪、华宁都是表达属于华胥氏。基因显示也是啊,羌系O3和苗瑶O3仅仅是北支和南支的区别。羌系返回中原后文化是恢复了古楚文化为主,发髻和服装都如此。民间还恢复有百褶裙,尤其明代有更多苗瑶风格内容的元素带入。因为古人是知道自己源流的。只是到了近代,人们仿佛集体失忆了。

第三、东夷集团也搞笑,商周时的确还有东夷。可是与历史以来的东夷不是一回事。最早全体黄种都在江浙、江西、安徽、河南南部、山东苏北这一带生活。也就是早期的九黎时代,也是伏羲时代。

这个时代必然在沿海和靠近沿海的地区,因为文化显示是这样。我们早期是渔猎民族,可以说是最早的海洋民族。所以每年太平洋刮来的台风造就了风姓,在别的地区怎么会有风姓呢?九黎的九字甲骨文是鱼钩象形,鱼钩衍生出蝎子文化,所以鱼钩蝎子正是我们的核心图腾,就在屋顶四角的飞檐翘起。西方称之为logo(楼勾或楼勾泰),伏羲时代其实是RQ系白种人由西部入侵并与黄种发生融合共和的时代,就是白种七仙女族群女性全部嫁给九黎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太昊伏羲时代。白人的语音符号是狄和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指七仙女下河裸泳与牛郎发生联系的故事。不仅《诗经》很多篇目都讲述过,而且汉字甲骨文里的波字就是裸女下河游泳露出乳房。欧美白人下河游裸泳今天都热衷。

在那个双方联合的时代,都可以称之为东夷。否则屈原这个羌系子孙为何要去怀念九黎?为何要提东皇太一?为何要自称自己是帝高阳颛顼之苗裔。什么叫裔?其实就是指出自伏羲那个时代的人。

东夷最早是伏羲时代、颛顼时代,后来沿海支抛弃了老三苗蛮和老大乌拉尔,这才使得东夷专指沿海支黄白联盟。可是沿海支就是夏后氏大鲧体系啊,后来他们是百越。被历史甩出中原的还有东胡和西南百濮,西南百濮来源就是大禹族离开的跟随民族遗留,就是沿海支主导的和九黎遗留,哈尼族自称和夷,鬼子自称大和民族都是出自后来的那个颛顼主导的和九黎。都是大鲧体系及其跟随民族。

大禹体系是被发配四川那部分重新发迹从甘肃、宁夏、陕北重返中原的,他们后来返回江浙这才使得枸杞这样的地名出现在浙江地区。很明显枸杞在那个时代他们就发现并运用了。

再后来的东夷则是方位了,因为内陆支强势的商代时诸如泰族、萁子族有人已经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了,还有一些外族。所以这种东夷是不能用民系集团来表述的。西南夷为何变成彝族,还不是因为夷这个名称存在的缘故。百濮就是大禹主体离开时留在四川的跟随民系为主的群体。百濮和百越之所以有个百字都能破解为什么。

第四、炎黄集团和华夏集团差不多是一个概念,炎帝系就是指早期九黎系和后来的沿海支为主,黄帝系后来指内陆支为主,但早期是指全体黄种。炎帝最早是指印欧白种和印第安。这方面破解的证据是很多的。融合后的炎帝确实是包括了全体黄和全体印欧白,但后来转为指沿海支帝舜大鲧体系,也就是冥神系。舜字甲骨文里明显有一个炎字。就算炎帝一开始指白人也没关系,因为白种七仙女族群女性全部嫁给九黎牛郎,我们是母系后人,按白种当时的母系道统看,我们可能才是正宗。按黄种父系道统看,我们是黄帝系正统。何为犹太人?何为雅利安?目前发现都是指父黄母白。

所以广义上的炎黄子孙的确可包含印欧R系白和印第安Q系。称华夏则只是指全体黄种,包含东南亚和芬兰等乌拉尔,由于C系和D系矮黑整个历史上紧紧跟随着黄种,且互有母系混血,所以他们可能也能算。

中国各省的建省时间是哪一年?

省,在今天的中国是地方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域,直属中央。省下设若干市、县。“省”这个名称的起源很早,魏晋时期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而此时的“省”是作为中枢机构而存在,并不直接管辖地方。元朝实行的行省制是现代省级行政区的开端,行省制度也是经由数千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而来。

在夏朝以前,中国尚处于原始部落联盟状态,还没有形成国家;夏商时期,开始出现邦国制结构(夏有万国,商有千国),邦国之间属于联盟关系;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周王室将疆域内土地封赏给诸侯,作为他们终身享有的土地。同时,诸侯们需要承担向周天子纳税,服兵役,服劳役等责任。在诸侯封地内,周天子没有直接的权力。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设置了县,并直接任命一些不能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后来秦国又在国内设置郡,并由国君直接任免地方官。这种制度将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穆公嬴任好。当时县的级别要大于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是在新兼并的土地上设置县,之后将县改为郡。随着疆土面积不断地扩大,形成了县在内地,郡在边疆的局面。也正因此,郡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军事力量加强,为后续郡大于县做了准备。县郡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施行,只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方行政制度而存在。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两级制的行政体制。秦最初在全国设立36郡,之后增至46郡,每个郡设置郡守(相当于省长)、郡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御史(相当于监察专员),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制度,全部直属中央统辖。郡之下设立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置县令,万户以下的小县设置县长,统管一县所有的行政事务。县之下又设立乡,乡设置啬夫、三老、游檄,分别管理租税、徭役、教化以及治安等事务。乡之下又设立里、亭、邮,并设置有亭长管理具体事务。郡县制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不成熟,最终逐渐走向正规。之后,县成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建制,一直沿用至今。

秦国建立初期,就有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最终秦始皇选择了郡县制。汉朝的缔造者认为秦朝的快速灭亡是因为没有推行分封制,所以汉朝建立初期全国推行分封制,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开始对中央权力形成了威胁。于是朝廷在歼灭诸侯国的同时,又开始推行郡县制,形成了诸侯国和郡县共存的局面,这就是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了京师附近七个郡外,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朝廷向每个州部派遣刺史一人,其主要职责是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刺史以六条问事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很大。

东汉光武帝时期,将西汉十三州中的朔州并入并州,将司隶校尉部(京师附近七郡设置的部名)降为州部,形成了新的十三州。随着刺史对地方行政事务深度介入,打破了只监督地方事务而不干预地方事务的限制。东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州部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从此中国行政体制由“中央、郡、县”三级变成“中央、州、郡、县”四级。东汉末年,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全国陷入分裂战乱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东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但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防止“内轻外重”,采取了不断将州分化为郡的政策。州、郡的辖境日益缩小,而数量大为增加。到了南北朝末期,全国产生了220个州,999个郡。

隋文帝统一天下后,面对州郡过多,官多民少的局面,裁撤了郡的行政级别,直接由州管县。隋炀帝仰慕汉制,又将州改为郡,并大力合并地方行政单位,全国的郡降为190个。

唐朝建立后,郡又被改为州,缔造大唐的功臣们大多被委任为州刺史,州的数量又增长了许多。唐太宗虽然对全国的州进行了一番裁撤合并,但仍有358州。唐朝的中央政权为了对地方行政进行有效的监管,向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其区域的划分是按照主要交通线路来划分的,故称之为“道”。唐太宗将全国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唐玄宗时期,又进一步划分为十五个“道”, 各道设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运用于全国。节度使,是从隋唐的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逐渐发展出来的。唐朝中后期的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之职,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称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单位。

唐宪宗时期,全国的行政区域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最初在全国设立的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宋朝的皇帝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对节度使采取“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的政策。同时,在唐代“道”制的基础上,设立“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路设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掌管地方军、政、刑、财事务,四司之间互不隶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推行的这种地方制度,虽然大幅度削弱了地方权力,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内部分裂,但是却使得地方长期积弱,很难抵御外敌入侵,最终亡于蒙古人的铁骑之下。

元朝时,在总结唐朝因实行节度使制度导致权力的分散国家动乱,以及宋朝因过度削弱地方权力而导致亡国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疆域辽阔的现实,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好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在全国推行了行省制度。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沿袭自金朝的行尚书省制度。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出现过行省制度,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为时短暂。元朝建立后,设立中书省作为中枢机构,总理朝政。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中书省又在各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各地的代理机构。它最初是一种临时设置,并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其长官也由中央官吏演变为地方官吏。行省之下又划分为路、府、州、县,长官统称为达鲁花赤,拥有地方最高的裁决权,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基层设立社、乡、都,分别由社长、里正、主首管理。

行省制度的设立,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行省的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既实行了集体领导,又体现了民主集中。

元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二个一级行政区,包括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其中的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

最初的行中书省是因事而设,事已则罢,没有相对稳定的治所和辖区。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设立秦蜀行省(也称陕蜀行省)于京兆府;元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改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最初省治设在京兆(今西安),后又迁移至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利州(今四川广元)等地,最后又迁回京兆(今西安)。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拆分陕西四川行省为陕西行省和四川行省,两年后,又重新合并为陕西四川行省,又过了三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陕西行省和四川行省彻底脱离,成为两个独立的行省。陕西行省治所在京兆(今西安),其辖境包括今天的陕西全部、甘肃南部、甘肃东部以及四川北部等地区;四川行省治所在成都,其辖境包括今天的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区。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置甘肃行省,元朝的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后,甘肃行省的辖境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黄河以西、宁夏大部和青海黄河以北,日月山以东等地区,省治设在甘州路(今甘肃张掖市)。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设置云南行省,省治设在中庆路(今昆明)。云南行省的辖境包括今天的云南全部、贵州南部、四川东部,广西西部以及泰国、缅甸北部等地区。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设置湖广行省,省治设在武昌。其辖境包括今天长江以南的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等地区,在当时全国行省中,管辖面积最大。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设置江西行省,省治设在南昌。一年之后,江西行省被并入福建行省,两年之后又复设江西行省。福建单独设省,省治设在泉州。江西行省的辖境包括今天的江西省(不包括南昌以东)、广东省(不含雷州半岛)等地区。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设置福建行省,省治设在福州。此后,福建行省经历几次撤并,取消建置。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又以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改置为福建行中书省。至此,福建再次建省。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将临安行省的治所迁至扬州,设置江淮行省。管辖两淮、两浙及江东西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安徽(皖北)、浙江、江西东北部。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对江淮行省进行拆分,江北部分和河南组成河南江北行省,省治设在开封。辖境包括今天的河南中南部、湖北大部、江苏中北部以及安徽的中北部。

原江淮行省剩余的部分设置为江浙行省,省治设在杭州。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朝廷撤销福建行省,并入江浙行省。江浙行省的辖境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全省及江西东北部。

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将中书省辖区的一部分设置为辽阳行省,省治设在辽阳。辽阳行省的辖境包括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四省区及北冰洋、乌苏里江以东至鬼子海等地区,以及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划出中书省辖区一部分设置岭北行省,省治设在和林(今蒙古国境内)。岭北行省是元朝最北边的行省,其管辖范围北至北海之地,西南至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古称),西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东南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以勒拿河东接辽阳行省。

元朝政府为了征讨鬼子,还曾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并没有因为征东行省的设置而消失,征东行省的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所以,征东行省只是名义上受元朝的直接管辖,实际上保持了很强的独立性。元朝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元朝政府为了镇压起义军,于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设立淮南江北行省,省治设在扬州;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设立福建行省,省治设在福州;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设立山东行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设立广西行省;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设立福建江西行省。

明朝初期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由于疆域面积的缩小,明朝政府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首先撤销了路的建置,改路为府,行政层级也逐渐简化为省、府、县三级。明朝改革行省制度,效仿宋朝做法,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军事事务,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趋于完善。

明朝将全国统分为两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关西七卫,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斡难河卫。两京是北直隶和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简称十三司,俗称“十三省”,分别是陕西、四川、湖广、江西、广西、云南、福建、山东、山西、河南、浙江、广东、贵州;关西七卫统治今天的青海和新疆地区,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统治今天的西藏西部和拉达克地区。

明朝的十三司中,除了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地合并了元朝的陕西行省、甘肃行省以及部分宣政院辖地外,其他的四川、湖广、江西、广西、云南、福建、山东基本沿袭了元朝的区划。同时还新设了山西、河南、浙江、广东、贵州新的地方行政单位。

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朝江浙行省的基础上,设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浙江行省,后又更名为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民间俗称“浙江省”。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朝江西行省广东道的基础上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置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将合浦地区、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岛一道并入广东布政司管辖。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河南江北行省分省的基础上设置河南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置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同年,湖广布政司的荆州府、黄州府、沔阳直隶州归属河南布政司管辖。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朝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的基础上设置山西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置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世祖朱棣在四川布政司贵州宣慰司的基础上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司。之后,四川布政司、湖广布政司以及云南布政司的部分区域归属贵州布政司管辖。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清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满清政府为了便于统治明朝故地,仍沿用明制的15个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康熙初年,改布政使司为省。为了便于管理,满清政府还将一些区域面积过大的省份进行了拆分。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东部称“江南右布政使司”,西部称“江南左布政使司”。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江南左布政司更名为安徽布政司,安徽省建立,安徽之名是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而来;与此同时,江南右布政使司更名为江苏布政司,江苏省建立。江苏之名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来。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广行省被分为左布政司和右布政司。湖广行省中的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归偏沅巡抚管辖。与此同时,将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移驻长沙,增湖广按察使员缺驻长沙府,湖广巡抚与左布政使司仍驻武昌。湖广行省开始南北分治。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驻武昌的湖广左布政司改称湖北布政司,设立湖北布政司衙门,湖北省成立;驻长沙的湖广右布政使改称湖南布政使,设立湖南布政使司衙门。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雍正皇帝将“偏沅巡抚”改为“湖南巡抚”,“偏沅”之官制自此废黜。至此,湖南省成为独立的省份。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将陕西省分为陕西左布政司和陕西右布政司。陕西左布政司更名为陕西布政司,即陕西省;陕西右布政司更名为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至此,甘肃省再次建制。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满清政府设立新疆省,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在新疆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府、厅、州、县体制,新疆的行政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

满清政府收复台湾后,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设置台湾省。

东北作为满清的龙兴之地,长期以来实行军事管理,分别由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管辖。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满清政府设立宁古塔昂邦章京,这也是今天吉林省建制的开始。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清廷营建吉林城,并命名“吉林乌拉”,吉林由此得名,随后宁古塔将军驻地迁移至吉林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宁古塔将军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将吉林将军辖区的西北区域划出,设立“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清廷营建齐齐哈尔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由墨尔根迁至齐齐哈尔。从此,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的首府。这是黑龙江成为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

清朝末年,随着沙俄对东北地区土地的蚕食,东北的疆域面积逐渐缩小。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廷对东北地区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本来设置的将军改设巡抚,原来黑龙江将军辖区改为黑龙江省,吉林将军的辖区改为吉林省,奉天将军辖区改为奉天省。在省之下、府之上设立道以为监察区域。

中华民国建立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清朝的制度,只是对部分省份的区域和名称进行了更改。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国民政府从甘肃省中又拆分出宁夏省和青海省。同年,民国政府将奉天省更名为辽宁省;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并设置北京、天津、上海等特别市,第二年又改为院辖市(直辖市)。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一级行政单位历经多次变动后,于1965年基本稳定下来。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67年,恢复设立天津直辖市;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88年,设立海南省;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目前,全国共设有34个省级行政区。

中国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黄帝炎帝共工刑天蚩尤都不是具体个体个人,而是一个部落人群,其公务职司是三老四少里的主持人,如司马是一个部落整体人的公职是记录记史职务,史记除这群人记得外,公众不认可不承认不相信,司马为姓后,叫迁的人编制的史记,是现今人看到的史记。如秦始皇的秦国,是周天子在秦川秦地的养马公职人群,其人群整体以赢为名称说词。秦为居地地名,赢为人群名称。不是具体个体个人。

黄帝是轩辕部落内的一个具体人群名称名字,轩辕整体是公职工匠司职者,黄帝人群是木匠公职人群内驯兽人群,且与驯虫的嫘祖人群通婚。因而黄帝人群与他人群争战时可驱虎豹熊等助战,其人标志用轩辕门立营外体现,当同炎帝联盟后,获整体黄种人的首长职位,炎帝为族长,巫师由各自巫师为巫师,构成三老而成主事班子。炎帝居现河南省淮阳一带,但黄帝无自地块,而在各人群地块上轮流居住的,因后世帝王有巡狩或巡察巡视整体地域的行为规范。

黄帝人群的首长公职是带领整体黄种人各部落青壮年外出采集渔猎的领队人,包括保护各人群及抗敌入侵在内。这是公职其费用由自人群负担,其他人群不承担费用的。因禅让某族群王职时,会出现逃跑现象。因只负责无收益外还损失自原本收益部分。黄帝时是人种为整体,种族为同一个生产单位的人群,轩辕是民族单位,黄帝是氏族单位。大禹的大禹人群是有熊民族内一支氏族人群,且其民族专职公职是治水,且杀前任仍由其部族再派治水者来治水。大禹成黄种人总盟主后,传禅继承人,被大禹儿子杀掉。自此自氏族专职总盟主开始,此称为家天下,不再禅让他人群了。

氏族整体为一个生产单位至周朝未期时,改为氏族内各个分支的姓族为一个生产单位式。到春秋时期固定下来,战国时期又由姓族整体内分支出各个家族,从而单家族为一个生产单位、还是姓族为一个生产单位发生战斗。嬴政带领秦国完成单个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一统各国后普及推广各国地域内。旧族长反对而由项羽带领要恢复,刘邦坚持夫妻单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式,且被民拥护而胜项羽。

自此中国至新中国都沿用夫妻单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形式,新中国后改为几个具体个体个人组成一个生产单位的形式。学术上称述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其实是公司化生产单位。黄帝部落原低于炎帝部落的,因此炎在前排次,黄在后排次,呈炎黄顺序。黄帝名声大于炎帝是由于,将凭奠入酋长最佳人所住地方的地下为依据,改为植当地最佳之木方式外,其轩辕门立驻营外,穿丝绸,而共显华丽。从而,黄帝成人文始祖,炎帝为人初祖,且得词为“华”。

大禹儿子继承盟主位后,得辞为“夏”,夏不是戛天的夏,而是盟主居屋建的巨大,而称夏屋的夏,现山西陕西仍有夏屋称词存在,但这夏字是现代人称的“厦”字,因河北省燕赵地考古出土巨大“瓦当”,可见证。自此又有“华夏”。

汉朝将匈奴击入欧洲,自此亚欧大陆版块兴起“汗或罕”,在中国得辞为“汉”。华,夏,汉,传延至今不再添。因而,唐朝宏大,致欧亚兴贵族衔头挂“唐”字,也不入辞称中国列了。禹铸九鼎,定九州,将没来帮助治水的人群“划出我们人群范围”外,从而,九州不再是九洲,更不是经纬格了。以豫为主体,关联其它八州,实为小九宫,周朝去小九宫外框,从而呈“井田”式。始皇帝恢复到围棋程度,但仍依小九宫用,从而由数量上呈36郡县式。郡县制沿用至今,只不过当时设有现在各省县地名而已,但中央政府统各郡县式,虽改为省县其实质则没变没改,且传播全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