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一上一下有点疼,面对一个只索取不付出的女友?
跷跷板一上一下有点疼,面对一个只索取不付出的女友?
如故实验室最近接到了一个读者投稿(其实是同事的抱怨):
A君生日快到了,异地恋的女友因为备考没法来陪他。A君觉得没关系,生日下次再一起过就好。想不到女朋友发脾气了,一定要A君去她的城市一起过生日。
A君一脸懵逼,心想:“我生日我没逼你过来,为啥你反倒逼我过去?”女友的理由是,生日是个很重要的纪念日,跟你一起过还不是因为爱你、为你着想。为这件事,A君和女友吵架吵了整整一周。
最终,A君生日当天抱着满腹火气,买了高铁票,如女友所愿去找她了,只是这次A君是去找女友分手的(并没有)。
A君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向伴侣索取是爱TA的表现呢?”
90后的中年人在中学时期有这样一个都市传说:向喜欢的学长索要他衬衫上的第二颗纽扣,如果他愿意给你的话,说明他也喜欢你。还有一个简单的爱情攻略:喜欢谁就向谁借东西,叨扰的越多就越可能成。
这两个传说有什么共同点呢?他们都是在确定关系之前,通过向对方索取来刺探暗恋对象对自己的态度。普渡大学的Rusbult教授提出了长期关系中的投资模型,针对此模型做了15年的研究发现,当一段关系中附加了越多成本,则更可能长久。很多人会要求对方付出更多从而获得安全感,但是一直要求对方付出而不给予相应的回报,只会让关系失衡。
“我说吧,谈恋爱也没什么好的,”如故实验室单身25年的老李嘴上说着不要不要,身体却很实诚地打开了交友神器如故App。
那么,如何判断你的TA是否有这种倾向呢?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的伴侣会一直将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会不停把你变成更适合TA的人,而不是让你变得更好。比如,TA会让你改掉很多习惯,或者禁止你跟一些人来往,并不是这些东西对你不好,而可能只是因为TA不喜欢。基本上,你错了就要挨打,ta错了你得宽容。
2.逃避责任
主要表现为假装自己是受害者,拒绝接受改变。每当你和TA说,你看我为你做了什么什么,你也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吧,TA可能会逃避责任说“这是你应该做的”,或者假装可怜。TA会通过让你愧疚的方式来不断消耗你,例如吵架时自残,卖惨来转移矛盾的核心。比如,A君女友这样将自己不愿意体谅的问题,转移成自己为A君着想,A君还不领情。
3.一会晴天一会阴天
不知道你是否“有幸”遇到这样的伴侣,好的时候什么都好,吵架的时候尽挑伤人的话来说。
生日忘记给TA买生日礼物,TA可以骂你骂到怀疑自己是不是杀人放火了;可能只是朋友圈没给TA点赞,TA就敢提分手。和TA在一起时,你会特别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说错哪句话,做错哪件事,一下子就变阴天。每天都可以让你感觉惊心动魄,有种身处偶像剧的感觉,昨天还好好地讨论承包一个鱼塘给你,今天就说要把你放鱼塘浸猪笼。
遇到只会索取的伴侣该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离开TA,因为TA将对你索取当成爱你的方式,不懂得自己付出才能让关系达到平衡和健康。
假如你离不开TA,希望你们还能走下去,那该怎么做呢?
在Rusbult教授提出的投资模型中,教授提到了感情持久和三个因素相关:对关系的满意程度,附加的成本,候补选择的质量。
当你对关系满意程度下降到很低时,你需要通过提高对方的付出来提升自己的满意度。在产生矛盾的时候,你需要坚定自己的利益,不要被人牵着走。在开始谈话后,要不断提醒自己围绕结果进行交谈,不要纠结在在烦人的过程,如果陷入僵局就顺着对方的意思放弃,你们的关系就真的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另外你需要让对方意识到你还是有其它选择,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自我。不要随着对方的意愿去改变,而是真正地成长。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把业余时间花在提升自我上,而非陪着伴侣消耗自我。当你逐步变得优秀了,你的恋人就会有危机感,不太可能再对你颐指气使了,至少不会像下面这个loser一样:
最后祝大家慧眼识人,不要在垃圾桶里找男/女朋友,找到娜样纯杰的爱恋~
买保险有意义吗?
寿险,某种程度上算是家族/家庭财富管理的总控开关。
明确说,保险很有意义。这样回答不是因为我是保险行业的,而是保险存在几百年证明的。
我的一位导师,用两个词总结他的2020年:和解 & 边界;同时指向情感和事业。他说:“与生活和解是对生活、对世界善意的表达,当然,前提是——与自己和解,无论落在情感或事业。而边界,让自己与世界相处时更为从容愉悦。”——和解与边界,应该是他过尽千帆后沉淀的人生智慧。我想重点说说另一个总结词——边界。
边界说到边界,一般指向的是心理学。常听到的是人际边界、心理边界、物理边界。丧失边界造成诸多恶果:包括子女心理疾病、夫妻感情恶化、同事关系异样等等。边界模糊常令工作或者生活陷于混沌,很辛苦,有可能很悲惨。昨天看到网文写一位北美高材生自杀,指责缺失边界感的父亲是罪魁祸首。过往阅读与学习,“边界”不时以各种方式出现: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被认知,从感性、到理性、到知性,一本厚厚的《纯粹理性批判》只是一道有关界限的证明题;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一小时拯救地球,我会用59分钟界定问题,然后用1分钟解决它。”著名的MECE法则,要求圈定问题的边界,再行解决它。今天谈的比较特殊,是寿险给出的边界。清晰&从容导师谈及对寿险的看法说:“我开始重视生活、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边界;人需要边界感,才能舒适,方可从容;寿险,正好带来多种清晰边界,也就带来了生活和事业的从容。”这种说法,我从未听闻。但是,回味之余,确有道理。——东哥婚前开始领一元年薪,持续10年。当然,余额已预支,一分不会少;——小马奔腾遗孀继承遗产百万,却莫名负债上亿;东哥边界清晰,省却后患无穷;小马哥边界不清,后果严重;这类事如今真不少见;当然,有不少方式可以清晰界线——代持、协议、公证———-但是,不从容;寿险,清晰而从容。甚至,只是你的一个或大或小的秘密。底线&从容上个月31日,戴志康案开庭。戴志康的标签:地产大亨+资本大佬+艺术大佬,曾号称“脚踩着地产,惦记着金融,把玩着艺术”;2007年,凭借100亿身家,胡润百富榜位列第65位。可是,做事没底线。警方通报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搞资金池,以及挪用资金搞自融;当初,戴志康弃地产拥抱微金融,心高志远无上限: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投资的互联网项目,没有涨百倍不算成功。”但是,失去了底线,也就没了上限。底线决定高度;没有底线,所谓上限,纯属海市蜃楼。寿险,给出了底线。无论是家庭基础保障的解决方案,或是资产保全以及债务隔离,都是底线。世界杯、NBA,球队进攻玩出各种花来,只要防守差,都走不远;作为防守资产主力的寿险,建构的坚固程度,决定未来的高度;越坚固、越从容;底线,决定高度,带来从容。规律&从容“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大起大落的故事太多,不赘述。只说道理。有财者多拥有辉煌历史,以及因之而来的自信。智识的平行迁移相对容易——鞋子卖得好卖可乐不会太差;纵向迁移就难了,因为,容易归因错误。成功者容易认为成功全靠智慧和实力,其实外因和偶然因素可能更重要:比如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比如恰好蒙对了一道选择题。归因错误导致路径依赖。中国在转型,一个最大的变化——从求量到求质。过去成功的路径是否还适用于现在?财富管理的智识,首要匹配,其次,持续匹配,也就是成长。财富管理的智识,我认可四点:1. 穿越趋势方向;2. 做时间的朋友;3. 使用配置策略;4. 保持风险意识。这四条,都是规律,而且基本接近常识。洞察规律,依此而行,从容。做个小结寿险可以清晰财富关系的边界;寿险可以设置财富安全的底线;寿险可以调控财富变动的幅度。寿险,某种程度上算是家族/家庭财富管理的总控开关。希望对你有参考价值。
谁需要谁更多一点?
这个问题,表面上和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一、从表面上来看,谁更弱势,谁就需要对方更多一些。这个弱势,包括经济上、情感上、身体上、心理上、以及其他方面的弱势情形。
1.从经济上来说,收入更少的一方,更需要收入多的一方这个应当特别容易理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哪怕是夫妻之间,收入更多 的往往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如果夫妻原本收入就不多,而一方的经济能力远远低于另一方,如果离开另一方,可以肯定无法拥有更好或者当前的生活水平的话,那肯定在经济上更需要对方一些。如果夫妻间有矛盾或是闹到离婚的地步,那么经济收入少的一方很有可能会更加不愿意离婚。
不过,对于当前的社会上来说,夫妻双方都有一定的收入能力,收入能力相差不至于太大。即便收入稍差的一方,也不至于离开了对方会活不下去。如果真是感情破裂、或遭遇家暴、出轨及其他过重伤害的话,更多的人可能不会在乎经济上弱势这一点,仍然选择毅然离开。因为他们有养活自己的底气。
如果双方收入特别大,一方全职太太,一方公司老总的话,真要分开夫妻平分家庭财产,收入弱势的一方也会获得足够的经济补偿,基本上也不会为了收入而委屈自己将就婚姻。
所以,当代40岁以后的中年夫妻,对于这一点其实已经不太在乎了。
2.从情感上来说,情感独立性更弱的一方,更需要对方所谓情感独立性,就是自我掌控情感的能力,不过分依赖,也不会把情感全寄托于某一个人身上。情感独立性越弱的人,依赖性越强,对他人的情感需要就必然更强烈一些,更舍不得离开,不愿意舍弃,因而他们也就更需要从伴侣的身上寻找情感的依托。
一般来说,40岁以后的中年人,不论男女,都应当己经修成了情感独立的能力。缘来不拒缘去不留。但有一些人用情过深,一心一意想着一生一世的人,如果忽然遇到变故,
肯定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放不下舍不掉也离不开,因而他们会更需要对方一些。
3.从身体原因来说,身体更弱的一方,更需要对方身体不好的人,更需要亲人和伴侣间的关心和照顾,因而一般来说,身体更弱的一方,更需要对方。40岁以后更是如此。因为40岁以后的中年男女,父母己老,儿女还小,手足各有生活,朋友无法依靠,除了伴侣,还能靠谁?因而对于伴侣的需要更加强烈一些。
当然除了这几方面,还有心理上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知识素质方面的原因等,也似乎是弱的一方,更需要强的一方。
二、但从本质上来说,40岁以后,不是谁需要谁,而是互相需要40岁,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人生最大的分水岭。这个时候,不管男人还是女人,生命和精力曲线开始从高峰向下跌下去,而工作和家庭的负担曲线则向上升起来,40-45岁,正好处于这两条线的交叉点上。
(自制图片,禁止转载)
男人女人都会感受到同样的压力山大。来自家庭生活、经济压力、孩子教育、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等各方面的压力,都如浪奔潮涌一般扑打过来,中年的你却避无可避,只能一力承受。这对于男人女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这个时候,其实双方都特别需要对方,需要来自对方的力量帮自己度过生命中的难关。表面上看起来的弱势的一方更需要另一方,其实是互相需要。
比如,表面上看起来,是收入少的一方更需要收入多的一方,但其实收入少的一方独立出去,同样能获得好的生活。有时候恰恰是收入少的一方决定了家庭中的温度和态度。如果没有收入少的这个人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来打理家庭,就不可能有和谐幸福的家庭后方,给予收入多的一方源源不断的支持和温暖。平心而论,真正离不开的,恰恰是收入少的这一个人。
再比如,表面上看起来,身体弱的一方似乎依赖性更强,更需要对方的照顾,殊不知在漫长的生活中,身体好的一方也已经习惯了天天照顾身体差的一方,一旦对方失去对他的需求,他反倒会无所适从,心中空荡。
又比如,表面上看起来,女人似乎更需要男人一些。因为“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男人40貌似进入人生最好的年华,资历够深,经验够多,阅历己足,而精力正旺,正是干事业干工作最好的时候,也是许多男人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不论在家里、在单位还是在社会上,40岁的男人都是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而且婚姻危机往往也出在这一阶段,男人出轨、夫妻情淡、离婚分手,也多在这一时段。这就不知不觉间造成一种假象:40岁以后男人事业成功,似乎就不再需要糟糠之妻了,迫不及待地要踢掉老妻,另觅新欢。
而实际上呢?男人其实更需要女人的关爱和支持。40多岁的男人,无论多成功,最需要,还是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爱人的柔情。也许这时候的夫妻,不似当年初恋时的热烈和激情,但这种静水深流、水波不兴的平静而稳定的感情,恰恰是许多40岁以后的男人,心中最渴望、最需要情感慰藉。
因为40岁以后男人正处在事业的上升和发展期,更懂得稳定的家庭和女人的支持对自己事业的重要性,更加明白女人的付出对自己多么的难能可贵,所以其实是男人更需要女人,需要女人在事业上支持、心灵上的相通、生活中的陪伴、情感上的呵护和慰藉,更需要女人守也家庭这个大后方,让他没有任何回顾之忧地勇往直前。
所以,40岁以后,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事业、情感、家庭、孩子,压力无数,危机重重,总使人身心俱疲,力不从心。这时候的夫妻,不是谁更需要谁,而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谁也离不开谁。
三、40岁以后, 你需要我,我需要你,才是美好婚姻的样子互相需要,实际上是感情长久的秘诀之一。一旦你不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你时,那婚姻也就基本上走到了尽头。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其实是40岁以后,夫妻相处的重要基础之一。没有这种需要的夫妻,很难白头到老的。
所以,奉劝40岁以后的夫妻,多说说你的需要,也想想对方的需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对方需要的人,离不开的人,也是守住婚姻和感情的重要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你最爱的人删掉你的微信?
我是滕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
这是爱!是一种还未死心,与你保持一定距离来观察你是否是TA的真爱,是否还应继续维持这段感情。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软件,让我们一天要花上几个小时去寻找资讯和熟人交换心情。
当你最爱的人删掉了你的微信,意味着TA向你关上了大门,不愿意你每天在TA眼前走来走去,也许是因为你的过失,也许是逼得太紧,也许是不想与你发生争执。即便如此TA还是为你留了一扇窗。
短信,现在用的人越来越少,一个月都发不了几条。换句话说,最近这段时间TA想冷静一下,让你与TA保持有节制的关心。
等TA想明白之后,还会重新与你恢复之前的密切关系,这不仅仅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更需要你在这段考验期里,真正能够急TA所急,懂TA的心事。
显而易见你最爱的人,TA的一只脚已经跨出了亲密关系,是否再能赢得TA的芳心,那你首先要懂TA的心。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男女滑滑梯跷跷板哪一个更疼?
男女滑滑梯跷跷板哪一个更疼?
我觉得应该是跷跷板疼,因为滑滑梯它是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男女可以踩着梯凳上去,让后顺着滑梯就滑下去了。这个没有什么可疼的。跷跷板是两个人,一人坐一头,两个人一上一下。反复的做几回就会感觉腿疼的,得用力气才能你上我下玩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