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老人朱郑氏去世,南明政权算不算明朝?
长寿老人朱郑氏去世,南明政权算不算明朝?
南明应该算是明朝,把南明排除在明朝之外,是满清的可以抹黑。
南明(1644年—1683年)是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还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
1,南明有明朝的合法继承权。
南明的第一任皇帝弘光帝是小福王朱由崧,是明朝天启和崇祯的叔伯弟弟。而后来的朱由榔,也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
网上流传的崇祯遗言“天下任由尔取,无伤百姓一人”是假的。崇祯自杀时没有传位给任何人的意思。
2,南明有合法的都城南京。
南京本来就是明朝的陪都,崇祯自杀,君臣在陪都另立朝廷,合理合法!
如果首都失陷就是亡国,唐朝失陷长安九次,清朝失陷北京两次,民国也失去南京,北宋更是逃到杭州呆了100年。
南明不只是残余势力,是完整合法的明朝廷。
3,清朝为了让自己寿命显得长一些,费尽心思!
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算起,总共是276年。1368年,是朱元璋建都南京的时刻,也是元顺帝北逃的时刻。而崇祯死的1644年,全国一半土地还在明朝控制下。
所以明朝灭亡应该算到1661年,朱由榔被杀的那一年。明朝寿命应该是293年。
而清朝,从1644年入关算起,是276年,从1636年改国号为清算起,是284年,如果追溯道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296年。
对清朝来说,唯一能和明朝分庭抗礼的计算方式就是1644年为界限,都是276,谁也别瞧不起谁。
你觉得呢?
朱元璋二十四个儿子子辈?
子女皇子 序姓名封王母亲长子 朱标 懿文太子 孝慈高皇后二子 朱樉 秦愍王 孝慈高皇后三子 朱棡 晋恭王 孝慈高皇后四子 朱棣 燕王 碽妃 五子 朱橚 周定王,初封吴王 碽妃六子 朱桢 楚昭王 胡充妃七子 朱榑 齐恭王 达定妃八子 朱梓 潭王 达定妃九子 朱杞 赵王 未知十子 朱檀 鲁荒王 郭宁妃十一子 朱椿 蜀献王 郭惠妃十二子 朱柏 湘献王,初谥戾 胡顺妃十三子 朱桂 代简王,初封豫王 郭惠妃十四子 朱楧 肃庄王,初封汉王 郜氏十五子 朱植 辽简王,初封卫王 韩妃十六子 朱栴 庆靖王 余妃十七子 朱权 宁献王 杨妃十八子 朱楩 岷庄王 周妃十九子 朱橞 谷王 郭惠妃二十子 朱松 韩宪王 周妃二十一子 朱模 沈简王 赵贵妃二十二子 朱楹 安惠王 未知 二十三子 朱桱 唐定王 李贤妃二十四子 朱栋 郢靖王 刘惠妃二十五子 朱(木彝) 伊厉王 葛丽妃二十六子 朱楠 未封王 未知 皇女序封号母亲驸马备注长女 临安公主 成穆贵妃孙氏[230] 李祺,李善长子 二女 宁国公主 孝慈高皇后 梅殷,梅思祖从子 三女 崇宁公主 未知 牛城 四女 安庆公主 孝慈高皇后 欧阳伦 五女 汝宁公主 未知 陆贤,陆仲亨子 六女 怀庆公主 成穆贵妃孙氏 王贞亮,王宁子 七女 大名公主 未知 李坚 有一子李庄八女 福清公主 安妃郑氏 张麟,张龙子 九女 寿春公主 未知 傅忠,傅友德子 十女 十公主 未知 早薨十一女 南康公主 未知 胡观,胡海子 十二女 永嘉贞懿公主 惠妃郭氏 郭镇,郭英子 十三女 十三公主 未知 早薨十四女 含山公主 高丽妃韩氏 尹清 十五女 汝阳公主 惠妃郭氏 谢达 十六女 宝庆公主 美人张玄妙 赵辉
谁称得上福建十大历史名人?
福建省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秦兼并天下,南平百越,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海丝文化等文化,以及茶文化等一批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谁能称得上福建十大历史名人,每个人的评价都不同,就像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面按历史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为您介绍我认为能称的上福建十大历史名人。
1、宋词才子——柳永
柳永柳永(原名三变,约984年—约1053年),字景庄(又字耆卿),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理学大师——朱熹
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3、大宋提刑官——宋慈
宋慈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在中国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先后被译成法、英、荷等多种文字。它比意大利人 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4、收复台湾——郑成功
郑成功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鬼子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通常认为是鬼子人),因受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故世称“国姓爷”,又因受永历帝封延平王,故也称“郑延平”,1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母亲的故乡鬼子肥前平户,先祖由中原固始县入闽。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他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1661年4月率领两万余名将士跨过海峡,经过数月英勇战斗,打败侵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还给了台湾人民自由,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战后他鼓励垦荒种田,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促进了台湾的发展。1662年6月23日在南明东都承天府病死,终年37岁。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5、水上将军——施琅
施琅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6、虎门销烟——林则徐
林则徐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鬼子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7、国民党元老——林森
林森 (1868年1月18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闽侯县人。1877年入学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先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
8、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
陈嘉庚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 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 。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913年,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逝世。
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9、民国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林微因作为接受过外国优秀文化的新新女性,在国内文化格局变化之时,经常参加由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的新月文学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经演绎《齐德拉》这部泰戈尔的歌剧的主角齐德拉公主,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征服了观众,在当时的文艺界给众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林微因曾和丈夫梁思成一起走过了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对中国的一些古建筑物进行了考察和测绘,更是让世界对古建筑物的得到了更多的认识。 林微因在文学这一领域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她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在文学界得到了广大的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和认同。被当时30年代的人们称为“一代才女”。 她的爱情之路是历经坎坷的,她的一生中有三个爱她的男人,一个是伴她一生的梁思成,一个是等她一生的金岳霖,一个是为她终生不娶的徐志摩。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让后人都对这位女子议论纷纷。10、数学天才——陈景润
陈景润陈景润(1933~1997)年生,福建省闽侯人。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陈景润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任职于北京一所中学,后任职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曾从师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56年,在华罗庚先生的推荐下,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他很早就对“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经过多年的精心解析和推算,终于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他所证明的(1+2),是一个2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为了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沿着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不断攀登。他身患腹膜炎、肺结核等多种疾病,医生一次次给他开了病假条,可是他从早到晚不停笔,甚至连节假日也不停止工作。“二层半”的资料室,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一个位子,即使他没有来,人们也很少去坐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真实存在的事件吗?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仅仅凭借小足趾的趾甲就来判断其古时宗族是否来源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依据难免有些不太可靠,毕竟小趾甲的形状外表还是可以受到多种外来因素所影响的,并不只是内在“洪洞大槐树”所流淌的血缘而定。
但是,“大槐树移民”的说法不是新近而诞的,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属于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了,并且有关“大槐树移民”的说法如今已然上升到了史学争议的角度。俗话说,世上没有空穴来风的事情,“大槐树”如今能够火起来,想必在一定意义上的确也是“颇有迹可循”的。1.移民背景
众所周知,“大槐树移民”发生在明初洪武年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如果追溯起“大槐树移民”的缘由来,恐怕得上承到统治过中国89年之久的元朝了。何出此言呢?元朝末年,因元朝的“四等统治”和暴政官庸,使得这本就尚不平稳的元朝社会更加动荡不堪,基层人民起义不断,外来战火纷飞连连。
另外,元朝末年自然灾害极其严重,在如此“天不逢时,地无良收,人丧安生”的情况下,中国的大多数地区便呈现出了人烟困乏、田地荒芜之衰败凄凉景象,社会民生和国家经济几乎停滞不前,元朝的国运在此基础上也逐渐脱离了历史的快车道。终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将几乎“熄火”的元朝火车头踢出了历史快车的轨道。
2.人口因素成为第一因素
虽说身为“土皇帝”的朱元璋取代元朝而登基大统,但是明初的民生却是依旧鲜有改观,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江淮地区的经济几乎还是处于停滞状态。此时此刻,唯独山西呈现出了一番不同于全国各地荒芜凄凉的安定和平之盛象。山西省相比于其他诸省来说,连年风调雨顺、谷梁丰收,因此山西吸引了大量元末流民迁入,山西省也因此被称为明初“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是当时《明太祖实录》当中对于中原乃至全国各地之现实情况的真实描述。
朱元璋当时派遣太子朱标审视北方民生状况,在太子朱标回到应天后,朱元璋与此同时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基于以上之明初现状,如果要想巩固明初尚不稳固的统治,那么势必要先以平衡中国各地、恢复民生经济为首要目标。于是这场史上浩浩荡荡、曾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的“山西移民”便开始了。
3.移民路线
而明初移民,绝大多数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开始移走的,《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于是便已“分其丁口”的政策开始移民。根据如今史学反复考证,“大槐树移民”共同分为洪武、永乐两个阶段的移民,先后共历17次大规模的移民。
当初大槐树下的移民最初是接受政府编制迁徙到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份,后来随着年代的久远,有些移民便回迁了回来,如今“大槐树移民”可以说是早已遍布神州大地了。而至于“大槐树移民”的说法,流传甚光的便当属“两瓣趾”了!
郑在古代的复姓是什么?
“郑姓”的起源众多,主要源于古代的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姬友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一、源于姬姓
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二、源于子姓
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
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三、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四、少数民族改姓
1、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2、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
3、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4、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
5、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扩展资料
郑姓的历史名人
一、郑和
郑和,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二、郑成功
郑成功,本名森,字明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