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保底协议终止,徐峥遭某些院线封杀的行为?

2023-10-05 09:56:04 42阅读

囧妈保底协议终止,徐峥遭某些院线封杀的行为?

本来很多人都以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扩散的特殊形势下,春节期间将看不到“春节档”电影了。谁料一个劲爆的消息传来:原定春节档上映的影片《囧妈》撤档后改道网络发行。

1月24日上午,电影《囧妈》片方、今日头条系、欢喜传媒等几方先后宣布,《囧妈》将于大年初一(25日)零点起,在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欢喜首映上免费上映。

囧妈保底协议终止,徐峥遭某些院线封杀的行为?

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爆微博热搜,同时欢喜传媒港股股价大涨43.07%,一天之内市值暴涨18.6亿港元!

网友们免费看电影,徐峥摆脱了“保底发行”的压力获得6.3亿保底收益,而字节跳动旗下的头条系视频平台趁此机会杀进长视频市场,这看上去是个皆大欢喜的“神操作”……

直到24日下午,舆论开始“反转”,许多院线从业人员愤怒声讨《囧妈》“背信弃义”的做法。

此外,欢喜传媒宣布终止电影《囧妈》保底发行协议。2019年11月,欢喜传媒以总票房24亿元的价格将《囧妈》的保底发行权授权给横店影业,通过这笔交易欢喜传媒将会提前获得不少于6亿元的保底收益。同时双方还约定,横店影业将投入1.5亿元用于影片的宣发,若影片最终票房高于24亿元,高出的部分欢喜传媒将会获得35%的收益,而横店影业将会获得65%的收益。

而据封面新闻报道,字节跳动承担了徐峥6亿的对赌成本,花钱买单请全国人民在线免费看春节档,而徐峥也可以得到6.3亿之外的收益分成。这一笔交易,远比冒险闯关春节档要稳妥得多。

考虑到疫情防控的大背景,卫生部门和专家都建议减少出行。这次囧妈网络播放不收取用户任何费用,是希望《囧妈》能够丰富大家的特殊假期生活,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春节。

梳理《囧妈》事件的相关脉络, 根据以上媒体报道出来的相关事实,1号纪实特约律师、湖北维力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合伙人熊高杰发表了律师说法。

《囧妈》这个事件,从法律层面来讲,由于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应该属于不可抗力事件,片方与影院方签订的保底发行协议后,面对不可抗力事件,不能继续履行,可以终止合作,一般不属于违约,不过需要尽到通知和减损义务,尽量防止损失的扩大。但是对于前期履行的合同依然是有效的,前期横店等院线方的投资、宣传推广费等损失是否可以索赔,要看双方协议的具体约定以及这些费用是正常的商业风险还是其他原因也有所不同;而且发生疫情的不可抗力事件后,是否可以允许片方撤回授权单方变更为网络首播,也是需要看双方的协议约定的。一般来讲,这次的疫情也属于情势变更,双方对如此突发事件,是否继续履行是否变更履行方式,是需要双方协商处理的,协商不成再终止协议或做出其他的安排。如果按照双方协议的约定,徐峥或者片方确实有违约的地方,院线方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依法维权;如果依据协议,没有违约,或者绕开了协议的限制或者障碍,徐峥本次的操作虽然不厚道,有背信弃义之嫌,不过也算是电影业首映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对市场和行业规则也是一种冲击,是对大众的福利还是行业秩序的破坏?是对行业模式的创新还是市场规则的践踏?是否违反行业惯例而应该得到规制值得监管层思考和慎重对待。

其实,这个事件法律层面的问题并不复杂,是否违约、如何维权双方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为何舆情会如此反转,引发院线行业的集体声讨、触发众怒呢?主要还是道德层面和行业发展层面,该事件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典型性?触发多方利益的博弈和观众舆情的态度。毕竟传统院线前期如此巨额的投资和辛苦培育出来的市场规则和习惯,一旦被网播逐步替代,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如此背信弃义真是商业资本的本质?是鼓励商业资本创新行业发展模式,还是尊重诚信敬畏规则良性规范发展?值得更多的深入探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5日,大年初一由徐峥主演的贺岁片《囧妈》正式在某网络平台免费独播,完全可以说是无缝接档央视春晚,成了无数观众追捧喜爱的“新年大礼”。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囧妈》可谓是一波三折,因为疫情的严峻形势,从提档再到撤档,从撤档再到网播,不仅打破了春节档电影的固化思维,也打破了院线电影转型网播电影的格局思路。

不可置否,徐峥这次确实做了一回大好人,让所有沉浸在疫情阴霾当中的人,找到了一丝慰藉与欢喜。但不管怎么说,徐峥始终是一个生意人,可以让利但绝不会亏本,要不是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因素,电影发行方也不会跟他终止24亿的保底协议,更不会以6.3亿的价格卖给网播平台,据悉《囧妈》拍摄成本就花了2个多亿。

显而易见,徐峥是没有亏本的,只不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怪也就只能怪疫情来得太过于突然。而所有春节档电影撤档,就是降低最大损失的方法,没有之一。

可原本计划在院线上映的《囧妈》,突然改成了网播电影,观众倒是开心了,可是全国的院线及影院就愤怒了,联合发布声明怒斥《囧妈》破坏市场,不顾他人的利益,将会抵制《囧妈》背后的发行方公司以及徐峥。

院线影院之所以愤怒不平,很简单就是因为《囧妈》不在电影院里头播了,那么这些靠电影票房分账存活的院线和影院,怎么可能会高兴呢?尤其像《囧妈》这样子未播先火的爆款级别的电影,院线和影院将会少分多少钱?

不得不说,徐峥确实得罪了整个院线行业,但他却没有失去人心,甚至还成了全国观众的“英雄”。

《囧妈》行为引发行业各环节从业人员的争议,但无论如何这次在短视频平台首播的操作,都将成为影视行业一桩经典案例。某种程度上,这是片方在肺炎疫情突发,迫于回本压力下的一次冒险尝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多种偶然促成的结果。今后是否会成为常态,改写视频和电影行业格局,还有待观察。

最大原因便是由于春节期间突然爆发的事件,人们的重心已经从春节的核心转移了,相信今年春节大部分人一定会选择猫在家里安安稳稳过年,像电影院这种人多又密集的地方一定能不去就尽量不去。《囧妈》此时迎难而上,逆向思维,顺势而为,可谓深得国情民心之妙,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正当时。

最后,还是提醒大家,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尽量别外出,口罩该戴上的都戴上,我们现在能做的便是好好呆在家里过年,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国内哪几个喜剧明星能撑起喜剧电影票房?

1、周星驰:他那种无厘头的表演也是一个香港电影喜剧电影的一个时代的符号,他也成为了很多人都不可超越的经典。周星驰一生演过很多的喜剧电影,每一部也都是经典之作,尤其是在功夫这部电影当中,他以精湛的演技,让很多人都记住了两个没有名字的人物。可以说,这完全是对他演技的一种肯定

2、许冠文:除此之外他还一个很流弊的身份,名震影坛的香港喜剧演员,第一届金像影帝,他的经典影片《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等都曾是上映当年的香港票房冠军。

3、葛优:他拍的电影当中,以喜剧最为出名,他也是凭借在喜剧的造诣,奠定了他在影坛里面的位置。而且他标志性的光头和贫嘴的对白,也给不少的中国观众带来了很多的欢乐

4、黄渤:他在电影上的演艺事业造诣非常的深,可以说他是演什么像什么,拥有最朴实和最直接的价值观。他专注于喜剧的小人物的命运与奋斗,凭借着那种接地气儿的喜剧表演深深吸引了很多的观众。

5、吴君如:香港地区喜剧界的领军人物,只要是有她参演的喜剧电影,基本上那都是好评不断,而且笑点也是非常的多。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他在古惑仔中十三妹的形象了,凭此她也是获得了香港第18届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第5届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的最佳女主角,第4届中国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女主角。

6、徐峥:当年凭借着一部《人在囧途之泰囧》,让中年的徐峥确确实实的大火了一把,他说话十分轻松接地气儿,而且许多场景都让人感到非常的好笑,能够捕捉到观众们的笑点,而且演技也是相当的不错,凭借着这部电影,他充分证明了他对喜剧的演绎天赋。最近转型导演了一部喜剧电影《我不是药神》,不仅评分超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反思。

7、沈腾:在现在的喜剧演员当中,他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演员。希望他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投资一线城市的电影院好吗?

2018年,全球电影票房达到417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2.7%,而中国电影票房达到609.76亿元(约合89亿美元),同比增长9 . 06%,中国继续担当全球电影票房实现增长的重要推手。这一年,中国共生产故事片902部,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达到17.16亿,国产电影票房达到378.97亿元,占全国电影票房的62.15%。数据显示,无论是票房产出,还是电影生产方面,中国电影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稳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位置。

与此同时,2018年中国电影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与新挑战。国家电影局的组建,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电影事业的重视,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这一年电影市场增速放缓、部分影院关停、恶意退票、“税务风波”等问题也引起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因而,接下来中国电影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尊重市场规律,深化改革开放,继续稳步发展是全行业面临的首要任务。

201 0一201 8年国产故事片生产情况(单位:部)

2018年全国城市票房有所上涨,排名前十的城市票房均超10亿元。其中有四个城市全年票房收人超过20亿元(见表7)。排名前十的城市票房占总票房约33%,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依然是主要票仓,但其票房增幅已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一线城市票房产出已进人了低速增长阶段。总体而言,近年来一二线城市票房的占比正在逐年下降,三四线城市票房逐年升高,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城市分布愈趋合理。

综上,在正常情况下,近年来一线票房有所下降,更何况疫情过后,人们势必对群聚活动有芥蒂,电影院不但群聚而且密闭,近期大家一直处于闭门不出的状况,疫情一过,老百姓肯定趁着春暖花开外出旅游透气,所以,投资电影院需要谨慎。

2018年三大票房区间电影票房占比

票房收入排名前十的城市情况

是互联网公司中能力较强的管理者?

2020年底我放弃年底的双薪,毅然辞掉了私企的工作,死死地抓住了进国企的机会,为的是以后稳定的工作环境。我对35岁是道坎的担忧不亚于别人,我必须早做准备。

私企万人大厂,工作辛苦却越发麻木,时间越久越体会到温水煮青蛙的痛

某信是一家约一万五千人的私企,在互联网的圈子里小有名气,属于第二梯队的企业吧。公司以前在纳斯达克上市过后来又退市了,直到去年又重新在香港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实力是不错的。

某信有几个优点值得夸赞:

01工资准时发放,从不拖欠

无论什么情况下工资都不会拖欠,我服务的几年里没有拖欠过工资,发工资的时间非常固定,如果遇到发工资当天是周末或者节假日,公司会提前在放假前最后一天工作日发工资,让大家有钱过节!

02工作稳定,大龄无忧

从22岁刚毕业,到45岁仍然继续战斗,公司的团队在互联网圈子恐怕是偏老龄化的。在我们这个分中心里面,30岁以上的人不在少数。

只要员工不犯原则性错误,不触碰管理红线,公司就不会主动开除人,即使工作中有些过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也只是予以口头警告,通常情况下不会有实质性的处罚。

03包容心很强,非常欢迎离职员工复职

某信的员工流动性非常高,用人来人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工作强度很大,压力很大,结了婚的人根本无法兼顾家庭生活。所以很多人入职后的感觉是把自己“卖”给了公司,其实自己也想下班早一点回去,奈何总有处理不完的事情。

因此很多人选择离职,有趣的是离职出去的人有一部分又选择回来复职,或者在半年以后,或者在一年两年以后,因为他们发现出去了还不如在某信好。

对于复职的人,某信非常欢迎,面试的流程简单很多,只要一个电话谈好薪资就可以等着办理入职手续了。

但某信又有若干个缺点:

01涨薪机制不完善,员工工资几年不涨

在互联网行业里面涨薪是激励员工最有效的办法,然而某信却一直学不来。以前搞过一个“基石计划”后来被当成一个笑谈,涨薪机制一直很欠缺。

除了涨薪的名额难以争取到以外,涨薪的幅度也是一个被人诟病的问题。得不到涨薪机会的人心里不高兴,获得了涨薪机会的人心里也不高兴,一顿操作下来搞得大家都不高兴。

02成长空间狭小,越做越废

过于稳定自然带来一些缺点,例如晋升难的问题。前面已经有若干个老前辈无论是资历、能力、见识都比新员工要有优势,萝卜坑位就一个,这些人都没有能蹲进去,又谈何给后来人机会呢?

同事们不会主动去想升职的事情,有限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然而工作内容重业务轻技术,做久了越做越废,不是有五年工作经验,而是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用了五年。

03入职门槛越来越低,0基础也敢招

近几年来,某信招人陷入困境,招到合适的人越来越难,因而招聘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出格,出格到什么程度呢?不是这个专业的0基础的人也能搞进来做技术。

我带过一个新人,以前是做销售的,突然入职做了技术,相关技能完全不会,连word\excel\ppt这些基础的办公软件都不怎么会用,把我气个半死。后来才知道,这个人是某位区域老总的亲戚,是上面硬塞进来的。

自此之后,我对公司深感失望,硬塞个人不算新鲜事,你让他做他能做的事还能解释得通,但若是做技术就说不过去了,搞错一点就是生产事故,这不是想砸烂自己的招牌吗?

害怕35岁的坎,一直没有放弃争取进入国企的机会

我在某信过着舒适但不安心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晃晃悠悠地晃到了30岁,离35岁只有短短5年了。那段时间里我时刻关注着本地各个大型国企的招聘简章,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上岸的机会。

01不安心源于我内心的不自信

在某信上班的日子里我这样总结自己:对业务,我已经烂熟于心,我管的系统没有谁比我更清楚,客户和领导对我绝对放心。但业务以外的事情就糟透了,我是技术出身,在业务的池子里游得太久的话我会被这个池子困住,跳出去便难以适应外面的世界了。

02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

所以我一边在百无聊赖地上着班,一年在关注着各类招聘简章,重点关注国企、银行、事业单位等铁饭碗以上的工作。

找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要找的工作不仅要铁饭碗以上,这只是其中一个关键点。还有的重点是碗里要有菜,除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这样一合计找工作就难了。稳定而且工资高的工作,凭什么青睐我呢?

抓紧早一点开始另谋出路,绝对没有错,时间不等人。

03机会面前,抉择果断

就在我焦虑之际,我所积累的人脉开始起了关键的作用。那是我以前共事过的同事,离职出去之后进了一家国企上班,福利待遇挺不错的。恰逢他在的公司有一批岗位放出来,他觉得我比较合适就推荐我试了一下,我毫不犹豫就投递了简历,并且顺利通过面试获得入职机会。

让我犯难的是,新公司要求的入职时间是12月中旬,这让我有点难受,老东家在1月上旬会发放一笔年底双薪,要是12月中旬已经办结离职手续的话,双薪可就没了。

可惜归可惜,我还是选择了入职新公司,我相信错失掉的钱一定会慢慢挣回来,而错失掉的机会可没有这么容易再遇到。

遭遇裁员重新求职处处碰壁怎么办

38岁,是互联网公司中能力较强的管理者,年底遭遇裁员,重新求职屡屡碰壁,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

回到题上,楼主是互联网公司的管理者,能力较强,却碍于38岁这个偏大的年纪,找工作屡屡碰壁,如今迷茫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我在国企工作的这段时间里,频繁接触到一个词叫“挖人”,既有我司挖人回来,又有我司被挖了人。为什么会挖人,归根结底是这个人对公司有价值,并且这个人在圈子里有点名气。

01对内管理有方使业绩突出,对外小有名气让对手敬服

楼主在公司内部是一个强者,作为一名管理者,能力较强业绩出众,却在被裁员后郁郁不得志,新工作迟迟没有踪影。

这是一个矛盾的事情,如果真的很强,竞争对手早已对你垂涎三尺,恨不得双倍薪资将你挖走,又怎会在你被裁员时连一根平调的橄榄枝都不给你呢?

如若是只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嗨,出到外面而谁都不认识,岂不是浪费了大好的条件?

02放低身段,去中小企业继续发挥余热

楼主有互联网公司管理者的工作经验,可以变通一点,不必拘泥于一定要回到同等级或者更高级别的公司去再就业,那确实不是你的优势。

相反,反其道而行之或许有用,去中小企业任职中层以上的管理者,机会不可谓无。我跟多家搞技术的企业有过接触,知道这些企业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真学识的人去这种小公司做管理层绰绰有余。

起码先让自己的粮道重新打通,再去考虑别的事情,如果饿得肚子咕咕叫,维护再高贵的外表又有什么意义呢?

03找老伙计们引荐就业

这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自己投送的简历其分量远不比朋友内推时的一句话,找到以前“先行一步”的老伙计们,那些混得还不错的老伙计通常都愿意施以援手。

待他们替你了解清楚公司内部招聘的形势,再帮你美言几句,拿到这份工作的把握还是有的。

写在最后,希望楼主顺利找到如意的工作,继续发光发热服务社会。

王宝强主演唐人街探案3?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今年春节档《囧妈》开了先河,从院线电影转为网络电影播出之后,就有了上面这个提问。从提问者的问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专业人士提出来的。作为网络电影从业者,我来给你解答一下,为什么《唐人街探案》不在网络首播?

第一:网络首播除非有字节跳动这样的保底收购,要不然风险很大。

大家知道,春节档电影制作成本都不低,都是几个亿的体量。《囧妈》据说是2.7亿,《唐人街探案》只多不少!《囧妈》之所以敢在网络首播,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字节跳动自己有需求,有这样一个网络金主;第二是《囧妈》制作成本只有2.7亿,如果太高,估计也不会成交。因为字节跳动收购它,《囧妈》还是赚的;第三是春节档竞争太激烈,导致《囧妈》自己也是底气不足,还不如赚钱脱手。第四则是新型肺炎传播这一特殊情况,如果在等上映,不知道会到什么时候去了。

而《唐人街探案》首先第一点,它成本更高,期望值这就高,不一定有这样的金主存在!第二,出品方估计,在院线播出效果会更好,收益会超过网络播出。第三,或许他们想都没有想过《囧妈》会突然转到网络播出。

第二:《唐人街探案3》院线播出收益会超过网络播出

其实这个是最根本的原因!从前期数据显示,已经预售的票都有2亿多,想看的人里,《唐人街探案3》也是最高的,按照往常惯例,《唐人街探案3》票房最少在30以上,扣除宣发和院线分账,《唐人街探案3》出品方收益肯定超过10亿。

现在有能力收购《唐人街探案》的网络平台就爱奇艺、优酷、腾讯,现在加了一个字节跳动。但是你想一下,有那家平台愿意花10个亿以上的资金去收一部片子呢?字节跳动收《囧妈》主要是为了宣传,吸引观众,让大家知道,字节跳动也开始进军视频了。才有了花费6个多亿收《囧妈》的先例,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再有第二次!

所以,没有天时地利,《唐人街探案》没有条件在网络播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