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图片大全,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2023-06-09 06:20:04 143阅读

桂花图片大全,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对很多人来说,写古诗词容易,写出有意境的诗词也不太难,但要想写出‘很有意境’的古诗词,估计能难倒九成九的诗人!

无论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旷古悠远,还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绮丽靡靡,或者“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幽幽寂寞,又或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已失去’,都是诗词‘意境’的一种张力表现。

桂花图片大全,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今天,西山诗词客用二十年创作经验、六年教学所得总结一下如何写出'很有意境'的古诗词,希望能为热爱古诗词的诗友们解惑,为传承国学尽绵薄之力!

王昌龄和王国维的‘意境’理论,对提升诗词意境至今帮助很大

对于‘意境’的阐述,前人说了很多,但最权威的还是王昌龄和王国维。

写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盛唐时期就史无前例地提出了诗的三层境界,初次定义了诗词的‘意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神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于获得这三境的方法,王昌龄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周心而得。”

王昌龄的‘三境说’给诗词鉴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路,在嵩山做过道士、又喜欢寻访高僧听禅的他结合佛家、道家理论,第一个清晰地提出诗词有三个境界,并被后人不断解读、引用至今。

自盛唐以来,无数诗词鉴赏家试图全面阐述并补充王昌龄的这三个境界,并倾向于认为物境就是自然景物,情境是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而意境大致是指想象与幻想中的事物。

但是,若鉴赏者没有对佛道两家基础理论的清晰认识,很难理解透彻王昌龄的‘三境说’。

按照西山诗词客的实践经验和理解,这三个境界是诗词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的物境,是以‘观想’为媒介、‘描述’为方式,用佛家‘镜照’之法交换出自然界山水、泉石、花木、日月等的客观形态,从主观上再现诗人心中的客观世界。这一境界的实现相对较容易,只需多读前人的诗词,坚持使用‘赋比’之法,用优美、典雅或者朴实的字词表达出来即可。

第二层的情境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把物境比作‘固体’的形态,那么情境就是‘液体’的形态,从固体转化为液体,其前提条件是有‘物’,再者就是‘升华’的手段。因此,进入‘情境’层次就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感悟,在‘身同感受’的基础上结合客观世界,延伸并扩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用本位非本位、疏密、虚实、隔或不隔、动静衬托、比兴等手法,揭示天地、自然、人事、社会等的本质但不直接触及。相比较‘物境’来说,‘情境’是一种诗词水平的升华和提高。

第三层的‘意境’是最飘渺、最不可捉摸的至高境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液体升华为气体’的道境。气,是道家文化的一种充满智慧的哲学概念,自先秦时期就影响着诗词文化的发展。道家讲“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自然由阴阳组成,阴阳结合则生五气,五气再生万物。因此,对道学研究颇深的王昌龄才把‘意境’放在最高层上,以此提醒后人‘意境’的先天至高地位。简单点说,‘气’是‘道’在自然界中的虚拟形态,而‘意境’就是诗人内心所要表达的一个‘虚拟世界’,只要置身这个世界,就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为其所左右!

深入分析王昌龄的‘三境说’对我们摸清诗词的提升途径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这些虚无缥缈的理论毕竟无法在实质上指导诗词创作,而且,随着诗词的进步和发展也使得这些理论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因此,王国维在总结中西方哲学、美学和古典文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王昌龄的‘三境说’,提出了著名的‘意境说’。

王国维意境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以人生三境来比拟诗词三境,并没有脱离王昌龄的‘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理论。重要的是,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清晰地指出了诗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彼时的心境,这对我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西山诗词客在《阿游学诗记》第十章中有详细阐述王国维的‘意境说’,此处不再赘述。)

不过,静安先生并没有给出创作的方式、方法或技巧,实在令人遗憾。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那么,对我们普通的古诗词创作者来说,意境究竟是什么?

如何才能提升诗词的意境呢?

时过境迁,你应知道当代诗词‘意境’的定义

对客观世界来说,意境从来都是不可捉摸只可意会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你靠近认真体会时,她恰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婷婷而立;而你以为自己已经捉摸到了,她又似‘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失了踪影;终于,历经折磨、谙尽别离,你才尝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交集。

▼什么是意?

刘宗周:“心之主宰日意,故意为心本”。

从广义上来说,‘意’是心之所出,是作者内心对外部客观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射。

从狭义上来说,‘意’就是特定环境下诗人的观念、念头。

‘意’不是从大脑而来,也不是从思维中派生,而是从我们的心灵出发的一种审美观念。它不受大脑的主导,而是在支配大脑的思考。

▼什么是境?

王国维:“境即境界!”

从广义上来说,‘境’是自然,是天人合一,并具备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的特征。

从狭义上来说,‘境’就是诗人具有独特情感色彩的、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是诗人独属的‘域’。

‘境’是诗人用大脑思维营造的一个世界,它偏重技巧的运用,比如选字词、用技法、增减情感等技巧,以此达到诗人想要的审美程度!

▲意境的实用性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意境是用心体会到的一种思想、情态和哲理的程度。”

现代字词典给出的定义,只是一种广义的定义,并不能对我们创作诗词起到指导性作用。所以,我们把上面两者结合起来以后,就得出了诗词‘意境’的实用性定义。

意境,即是诗人结合客观世界,运用心力和各种技巧重现的一个具有独特审美观的主观世界,它具有广度、宽度和深度等程度性的特征。

当我们得出了‘意境’的定义,其实,已基本掌握了提升‘意境’的方法。

提升诗词到很有‘意境’的系统方法

钱钟书:“意境之于读者,具有影响情感、左右思维的魅力!”

在我们理解了定义之后,就可以具体分析其定义中的几个要素,并结合一些技巧来提升我们的诗词‘意境’了。

具体来说,可从下面三大方面入手。

▌以心力再造一个世界,是提升诗词意境最有效的方法

心力即心灵力量。

“我悲天地同悲,我喜天地同乐”,这就是心灵的力量。

在诗人的眼里,客观世界并不是从现实中直接搬运而来,而是用情感和智慧渲染过的、独一无二的‘虚拟世界’。

东篱采菊的陶渊明,口渴时有白衣送酒,醉卧时执笔诗文,逍遥时遗世忘我。在他眼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过是“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是“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是“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对陶渊明来说,‘无我’是不得已的逃避,是不与俗流的清高,是勘破“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后的‘逍遥世界’。

被世人“惊呼天上仙”的李白,向往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无人打扰,欣赏的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绝尘之姿,离去时的他也只想如浮云一样,极尽轻狂后“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虽然谪仙一直没明白‘踞庙堂而泽天下’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但饱受残酷现实摧残的他,依然像一个孩子,天真而热忱、孤独而奋勇,被这个世界刺伤无数遍仍不放弃‘治世’的理想!这就是谪仙的虚拟世界,一个旁若无人却也无人可及的‘宏大世界’!

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他看到的不是天地玄黄,不是万木萧瑟,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对他来说,现实世界已配不上他的才华,他的‘精神世界’是贤者已逝的天下有雪,是“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的遗世独立。

对诗词创作者来说,心力的运用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只需要在陈述时脱离客观世界,再用诗人的正确认知、情感和审美倾向结合客观世界的某些具体物象,就可以重新打造一个新的‘虚拟世界’。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借用了现实中的‘山气、日夕、飞鸟’三个物象,把具有审美倾向的‘画面感’融入进去,并渲染入‘佳、还’的情感,成就了无我之境。

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是借用现实中的物和人,融入‘游子意、故人情’的情感,以画面的审美形式展现出来,重新打造了一个伤感且永恒的离别之境。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则只借用了一个‘天地’旷景,其余纯用具有画面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和‘悠悠、怆然’的情感,就渲染出了一个凄怆、美丽的新世界。

由上可知,‘心力’之法创造的这个‘世界’其实并未完全脱离客观世界,但又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维度,具有深入心灵、拓展意境的重大作用!

掌握了‘心力’的使用方法还不足以让人迅速提高诗词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使用‘心力’、提升‘心力’,培养艺术性的审美观,选择与情感相契合的物象并掌握一些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手法。

▌培养具有艺术特质的审美观,对提升诗词意境和内涵最有帮助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穷搜古今诗词,其外在艺术形象不外乎诗情和理趣两类。

先秦时期,《尧典》明确了“诗言志”,这里的“志”侧重表达诗人的抱负和志向。到了战国时代,《庄子·天下》说“《诗》以道志“,‘志’的范围扩大到了诗人的思想、志趣。屈原在《九章》中则“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志不得抒,故而“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里的“志”指的则是诗人的整个思想,包括了志向、感情。

因此,诗言‘志’,已经不再指单纯的志向和抱负,而是包括了诗情和理趣的情志。

表达情意是诗情,表明道理的是理趣。

诗歌的艺术形象总是与情感和理趣结合在一起,古人用‘比兴之法’来代替自己曲婉地表达那些微妙的、不可直言的思想,后人则用历史和文化沉淀出的‘意象’来表述。

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这说明‘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更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功。

因此,诗歌的艺术美取决于‘意象’的创造!

意象之美,在于它传递给受众的价值、情感和享受的程度。因为‘意象’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从自然、天地、社会关系中提炼而出,所以,意象的审美特质是由它情景交融的特征所决定的。

吴衡照说:“言情之词,必籍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

单纯的情感不具备审美性质,只有情景交融的‘意象’才有美的艺术特征。

林逋的梅花为什么能被世人传颂不息?这是因为作者把优雅、唯美的情感倾注进了眼前的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早已不是现实的景状,而是作者倾心打造的一个幽致风雅的新世界。

如果说林逋的梅花是恬淡的处子,那么,高启的梅花就是瑶台的仙子。在这位明朝大才子的眼里,梅花恰似“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不沾一点人间烟火。而作者的情感也已不再局限于俗眼世风,而是具备了‘道’的超然脱俗,羚羊挂角,凡人难以触及。

在人间的诗人,虽然苟且着‘下里巴人’的生活,但却不忘‘阳春白雪’的向往。这种‘向往’赋予了诗人五彩缤纷的‘意’,所以,哪怕王冕的梅花“朵朵淡墨痕”,也一定要“清气满乾坤”;哪怕陆游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依旧香如故”。

现实的‘象’也许不堪,也许平凡,但结合了诗人独特的审美之‘意’,就能绽放出惊艳世人的奇葩。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天地万物、大道曲径,在司空见惯的眼里也许只被区分为有用无用,可在诗人的眼里,一枝一叶总关情!

因此,诗人应培养具有艺术特质的审美观,内在修炼心灵之美,外在学习形象之美,分别从韵律、语言、画面、情感、格调、哲思六个方面审视作品的艺术水平,从而让诗人的作品具备独特且给人美的享受的艺术特征。

谢榛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

内外兼修,诗词之美可尽显矣!

▌掌握的一些诗词技巧手法,对提升诗词意境也很有帮助

当一个诗人具备了充分运用‘心力’的能力,培养出内外兼修的艺术美,再运用一些小小的技巧,就可以臻至王国维提到的‘诗词意境’!

古人把诗分为六艺,其中技巧之法有‘赋比兴’。

这些诗词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受众。围绕着‘生动、形象’,后人在‘赋比兴’的基础上又开发出出更多的创作技巧,以让诗人内心的‘虚拟世界’更具有传神的作用。

从诗的外在形象来说,古风之骈俪,近体诗之格律,都是创作的技巧。

像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等,都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至今为世人称颂。

从诗词的声韵律感来说,低昂、清越、沉郁、悲壮等音感,在提升诗的‘音乐美’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陆游在《钗头凤》中用的‘入声韵’,马致远在《天净沙》里使用的‘四声均衡法’,柳宗元在《江雪》中使用的‘仄声韵’,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从诗的内在神韵来说,疏密、本位、虚实、动静、隔与不隔......等诗法技巧,对提高诗的‘内涵’和‘韵味’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方面的创作技巧,西山诗词客发表在头条的文章里已经谈了很多,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虽然,世人皆道诗为心声,不应该使用过多技巧。

但是,有些时候,诗法技巧虽然不能和‘心力’和‘审美观’的作用相提并论,却能让诗人的作品产生更广的传颂度、更高的亲和力。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把‘辞工’也列入诗词鉴赏之法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

攀登诗词高峰、一览众山小,是无数诗人的梦想。

但是,天道酬勤,提升诗词的意境并不只是有梦想就可以的!

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保持‘九死而不悔’的初心,认准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再加上那么一点点天赋和运气,诗词殿堂的大门一定会为你敞开!

诗词大道不孤,西山诗词客与你同行!

形容桂花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形容“桂花”的四字词语有:

1.桂馥兰香[ guì fù lán xiāng ]

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2.丹桂飘香[ dān guì piāo xiāng ]

指桂花的香气飘散万里,现在形容某件事物出名,人人皆知。

3.桂殿兰宫[ guì diàn lán gōng ]

桂花和兰花修饰的宫殿,形容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

4.桂林一枝[ guì lín yī zhī ]

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5.桂子飘香[ guì zǐ piāo xiāng ]

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造句:

【桂馥兰香】

一、一串串桂馥兰香的“发展果实”,昭示着开明开放、创新进取、文明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二、大多数人被马屁一拍,好似桂馥兰香直吹心田,任你铁石心肠,也给熏软了。

三、要知道,桂馥兰香身后的支持者可不是一般的多,这样的想法只要传到哪一个支持者的耳中,难保这个人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四、那小盒美玉无瑕,流彩溢目,雕龙画凤,桂馥兰香。

五、烟雾袅绕,紫气氤氲,桂馥兰香,散发着阵阵热气的温泉里,天帝披散着金发,用暗金繁纹的黑袍子包着裸着肩头的少女一点点沉入温热的泉水中。

【丹桂飘香】

一、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喜获丰收的季节,当人们还沉浸在举国欢腾的“国庆”氛围之时,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两节同辉,九州共庆!

二、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和妈妈在这迷人的季节来到河西公园。天空高远,阳光柔和,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片薄纱似的白云。耳边响着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好像是大自然在歌唱。

三、秋天,丹桂飘香,金黄而丰腴,是一个五谷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思念和期待的季节,秋风秋雨秋意浓,在这充满诗情画意和喜悦的金秋中,最迷人的莫过于中秋夜那一轮挂在天上的明月了。

四、丹桂飘香又中秋,花好月圆人长久。秋风送祝福,明月寄相思。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欢乐中秋,欢乐人生。

五、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我们向生活了六年的小学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整顿行装,准备进入初中,开始我梦寐以求的中学生活,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桂殿兰宫】

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2、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碧瓦朱檐,雕堂绣柱,桂殿兰宫一派辉煌。

4、楚晨此刻也忘却了劝阻楚云,眼前的一排排桂殿兰宫,远处不时传来缠绵悱恻的笙箫之音,使得未经人事二少瞬间勾起了一探幽境的好奇。

5、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皇后家。

【桂林一枝】

1 有月桂芬芳格,是己未生人柱有三四木拱集与桂林一枝同,桂林以少为贵,芬芳以多为贵,义各有所取也。

2 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3 朋友说,这就是杨慎咏桂写的《桂林一枝》。

4 人们还把桂花作为成功、友谊、爱情、美好、吉祥的象征,又由于月中有桂树,折桂成了中举的象征,“桂林一枝”说的就是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5 下联重在展望学子们高考后实现愿望时的快意之感,也寄寓着对学子们成才之期待,希望他们“行占桂林一枝”。

【桂子飘香】

1、春则桃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四时景色各有千秋,令人目不暇给;而骚人墨客络绎于途,增添不少诗情画意。

2、最朴实的中国白菜和最淳朴的油炸豆条、只能说桂子飘香。

3、今天拜访香港大学!幽静美丽的校园里桂子飘香。

4、每天有幸闻得桂子飘香,从家门口再到江岸边。

5、中秋时节,桂子飘香,景色宜人。

秋色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秋色的成语 :硕果累累、

秋雨绵绵、

金风送爽、

秋风习习、

秋月春风、

秋色宜人、

五谷丰登、

秋阳杲杲、

金桂飘香、

秋月寒江、

雁过留声、枫林尽染、

社燕秋鸿、

春去秋来、

华星秋月、

一叶知秋、

望秋先零、

寒蝉凄切、

金风飒飒、

稻谷飘香、

春秋鼎盛、

琨玉秋霜、

一日三秋、

秋行夏令、秋风落叶、春秋笔法、秋风萧瑟、西风残照、落叶知秋、春华秋实霜气横秋、冰壶秋月、秋月春花、西风落叶、临去秋波、秋高气爽、北雁南飞、红衰翠减、秋风红叶、金风玉露、丹枫迎秋、桂子飘香、春生秋杀、秋意深浓、秋收冬藏、春蛙秋蝉、林寒涧肃、千秋万代、天朗气清、秋高马肥、蝉不知雪......

风景什么四字词语?

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万紫千红、湖光山色、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春暖花开、草长莺飞、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水天一色、春和景明。

一、万紫千红

释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出处: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二、草长莺飞

释义: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出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译文: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

三、鸟语花香

释义: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出处:清·李渔《比目鱼·肥遁》:“一路行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真个好风景也。”

译文:一路走过来,青山绿水,鸟儿叫,花儿飘香,真是好景致呀。

四、水天一色

释义: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译文: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

五、春和景明

释义: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高冷惊艳的两字花名?

高惊冷艳的两字花名:迎春,茉莉,萱草,球兰,文竹,绿萝,茑萝,紫荆,碧桃,凤仙,月季,芍药,牡丹,海棠,墨菊,绿梅,春兰,芦荟,荼蘼,秋菊,冬梅,雪莲,木槿,扶桑,冬青,蕙兰,玫瑰,蔷薇,翠菊,水仙,玉兰,苦楝,芍药,金桔,睡莲,米兰,珠兰,杜鹃,金桂,连翘,凌霄,紫薇,石竹,石蒜,碗莲,山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