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表现?
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表现?
1、善于察言观色,能透过他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2、一旦出手就非常狠,绝不拖泥带水,也不会有妇人之仁。
3、即使是说真话、实话,也有所保留,以免被人抓住把柄。
4、为人处事圆滑,从不会轻易得罪人。
5、性格隐忍,即使是有脾气。
6、见过大世面,但为人处世却能保持低调。
7、遇事能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8、内心能保持善良和正直。
9、往往以老好人的形式出现,不会轻易跟人交心,但跟谁都聊得来。
10、面对谁总是能保持微笑和亲切。
11、做事步步为营,每一步都精心准备,不做没有把握的事。
12、与人相处的时候,很懂礼仪。
13、锋芒内敛,少言寡语。
14、说话时很能替对方考虑。
15、很善于利用表情语言,演技非常的高明。
16、外表能表现出单纯、老实。
17、善于控制和管理情绪,喜怒不形于色。
18、行事深思熟虑,三思后行,谋定后动。
19、不会把话说得太满,不轻易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20、说话让人舒服,尤其是善于夸人。
21、情绪沉稳,不骄不躁。
22、让别人占一点小便宜,不会犯捡芝麻丢西瓜这样因小失大的错误。
23、说话办事非常谨慎,滴水不漏,不会轻易犯错,还会给自己留好退路。
24、做人没什么架子。
25、遇事很能隐忍,懂得延迟满足。
26、能克制欲望,坚持做到自律。
27、很冷静,很有耐心。
28、对每个人都能保持适当的距离。
29、行动力强,务实不务虚。
30、善于揣着明白装糊涂,看破不说破。
中国都有哪些潜规则?
1、早上不借钱,下午不探病。
2、早上不退货,饭点不串门。
3、善待他人,最终有利于自己。
4、与人为恶,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5、广积善缘,是在给自己铺大道!
6、不善于借东西的人,永远都是劳碌命,事倍功半。
7、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最大的人生陷阱。
8、原谅别人,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9、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是走向成功的惟一途径。
10、做一个有利于大众的人,才是最大的保护伞。
11、总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将丧失自我。
12、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人将战无不胜。
13、会做人永远会比做事更重要。
14、想取得成功最厉害的本领是懂得舍小取大的道理。
15、大多数人都是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放弃。
16、聪明忌巧,才华忌傲,平庸忌懒。
17、越成功的人越需要慎言慎行,如履薄冰。
18、永远不和小人做对。
19、永远不和蠢人争辩。
20、一旦患得患失,气度和魄力全无。
21、一个人的欲望越大,越看不清前方。
22、一个人越淡定,越容易纵观全局。
23、做人低调是王道。
24、懂得示弱是大智慧。
25、凡事物极必反,月满则亏。
26、有功而不邀功,必定能得人心。
27、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强者都懂得享受孤独。
28、红尘炼心,你最终能百毒不侵。
29、求人不如求己。
3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31、严格是大爱,纵容才是祸根。
32、“自律”才能衍生自由。
33、只有当你学会了给予,你才能收获快乐。
34、苦难,是人生的基本属性。
35、每一件得到的东西,都是用失去的东西换回来的。
36、人的发展,短期看机遇,中期拼实力,长期靠人品。
37、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38、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39、关系最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40、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41、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42、高智商男性对伴侣更忠诚。
43、丈夫性格能改变妻子容貌。
44、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45、靠别人永远没出息。
46、忘记己恩,不恋人恩。
47、按时作息,才是人的生活。
48、做人大气,才有人气。
49、不与好朋友共事。
50、傲慢是一种自卑。
你们都听说过什么野史?
说个冷门,且让人惊掉下巴的:朱棣那最宠爱的孙子、好圣孙朱瞻基,是朱允炆的儿子!
这段野史,是明朝人自己写的,而不是清朝人抹黑的。
那是1402年,朱棣经过4年靖难,终于杀入南京的皇宫。此时的皇宫,已经是一片火海,朱允炆和他的太子朱文奎,都已不知所踪。唯有不到2岁的小儿子朱文圭,落在了朱棣的手里,被关了起来。
然而,朱允炆还有一个儿子,当时大概2、3岁,却在这场火海里活了下来,并且没有被朱棣的人发现。
朱棣登基之后,有一天,在宫里遇到了一个老妇人。老妇人身边,还跟着这个孩子。
这个老妇人告诉孩子,可以向朱棣要吃的。
孩子就拉着朱棣的衣服,哭着说:爷爷,孩儿好饿啊!
朱棣一看,悲从中来:你生在帝王家,哪有饿死的道理?我这个皇位,本来应该是你父亲的。现在你年纪还小,暂时先忍耐着,我以后会把皇位还给你的。
朱棣说完,泪流满面。
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就跟在朱棣身边,就像朱棣的亲孙子一样。等到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以皇太孙的身份监国。
这个孩子,就是朱棣的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
这件事记载在《传信录》里,作者名叫梁亿,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进士。
《传信录》:我朝宣宗章皇帝乃建文君子也。建文君城破南遁,宣宗時方二、三歲,蓋天命所在,幸而存焉。太宗文皇帝既有天下,一日進宮,內有一老媪,蓋乳養宣宗者,密令趨前跪伏,求食於太宗。宣宗遂挽太宗之衣而號曰:「孩兒餓矣!」太宗曰:「汝在帝王家,寧有飢餓之理?第我今所居之位,乃汝父之物。汝尚幼,且寧耐,吾終須還了汝耳。」言已,泣數行。自後隨侍太宗如親孫,及遷都北京,遂以皇太孫監國。
而这,并不是关于这个孩子唯一的记载。
万历时期的状元,焦竑,也写了一本书,叫做《国朝献征录》。书里,也记载了这件事。事情的经过,和《传信录》几乎一模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传信录》里明确指出,这个孩子就是朱瞻基。而《国朝献征录》里,只说这是建文帝的儿子,后来被朱棣秘密养在宫里,却不知道是朱允炆的第几个孩子。
《国朝献征录》:世传,成祖入宫时,建文君有幼子,老媪教之牵成祖衣哭,跪前求食曰:孩儿饿矣,饥杀孩儿矣!成祖亦哭曰:汝生帝王家,有饿死理?命善抚之。不知此建文君第几子。抑即太子少子也,或曰牵衣哭者,成祖育诸宫中未详。
大家都知道,有些野史,可信度是很高的,是对正史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补充。
野史的作者,有的是当时的史学家,有的是当时的高官,当然,还有的,只是道听途说记载下来罢了。
那么关于朱瞻基的这段记载,可信度如何呢?
我认为,可信度几乎为0。主要有这3个理由:
1、朱棣不会为朱允炆守天下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一生之中,修建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5次御驾亲征远征漠北,迁都北京。
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去折腾,却不把江山传给自己的后代,而是传给朱允炆的后代,这可能么?
更何况,朱棣对朱允炆已知的后代,非常恶劣。
朱棣一进南京,就抓到了朱允炆的小儿子,朱文圭。可是朱棣可没有善待朱文圭,而是把朱文圭关了起来。
以至于几十年后,朱文圭被朱棣的重孙子朱祁镇放出来的时候,完全没有生活常识,连牛和马都不认识。
如果朱瞻基真的是朱允炆的儿子,朱棣想把皇位还给朱允炆的后人,又何必这么对待朱文圭?
正常的做法,难道不是把朱文圭和朱瞻基一起抚养长大么?
2、朱瞻基没有善待朱允炆后人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登基之后,开始为朱允炆的旧臣平反,并试图恢复朱允炆的合法地位。
一大批被朱棣关起来的建文旧臣及其家属,也被朱高炽下令释放。
但是,朱瞻基登基之后,并没有延续父亲的政策,而是停止了对建文旧部的平反。
如果他是朱允炆的儿子,又怎么会这么做呢?毕竟朱高炽都给他开好头了,他单纯把在朱高炽的做法延续下去,也不会招致非议的。
3、张太后放弃了更换储君的机会朱瞻基去世的时候,太子朱祁镇还不到7岁。
主少国疑,宫里纷纷传言,太后想要立已经成年的襄王做新皇帝。
最后,还是张太后一锤定音,带着朱祁镇去见大臣,确定了朱祁镇是新皇帝,才结束了这场争议。
要知道想,襄王,是朱高炽和张太后的亲生儿子。
如果朱瞻基真的是朱允炆之子,也就是说,他不是张太后之子。张太后明明有机会把皇位抢回来,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朱瞻基的身世,是没有任何疑惑的。
所谓“朱允炆之子”的传言,只是不可信的野史罢了。
写在最后在明朝的野史里,关于朱瞻基身世的传言很多。
有的人说,他是朱允炆的儿子,被朱棣养在身边。
还有的人说,他是朱棣和张太后的私生子,明仁宗朱高炽,实际上是替父亲养了自己的亲弟弟。要不然,朱棣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朱瞻基呢?
朱高炽知道了,简直要仰天长啸:为什么你们非要说,我儿子不是我儿子?
我想,这一方面,反应了明朝人对朱允炆的同情,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很多明朝人,对待皇室,是一种吃瓜的态度。
既然是吃瓜,那就没有什么尊敬、避讳可言。什么劲爆,就说什么了。
你们觉得呢?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下面主要分享一下我在今年四个月里天天读的书(都是重读),共三种:《道德经》,《诗经》,《周易》。为了保证能坚持不懈和学习效果,我做到了两点:其一,每本书每天最少读一小时或者更多,每天总读书时间不少于四小时;再者,认真撰写读书笔记,有选择性的摘抄,有思考后的研析。
目前进度:《道德经》重读完60章,《诗经》复习完国风160首,《周易》已复习乾卦、坤卦,系辞传,说卦传。
最后分享一下在读书日来临之际刚刚收入囊中的一套书《施注苏诗》:装帧精致,影印清晰,字体优美。把玩“悦读”两相宜,令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