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种植,白芨种植技术?

2023-06-24 15:20:04 70阅读

白芨种植,白芨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用旱地种植,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把土翻耕25㎝,每亩施农家肥1000㎏,没有农家肥可撒 施复合肥50㎏,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做宽140㎝的高墒。

2、种植。选择驯化好的白芨块茎,每块带2个芽,蘸草木灰后栽种。开沟沟距23㎝,深6㎝,按株距11㎝放块茎一个,芽向上 ,填土、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4月新芽出土。

白芨种植,白芨种植技术?

3、田间管理。①中耕除草。种植后喷洒乙草胺封闭,覆盖上一层松毛,以墒为单位,采用拱架支撑,并加盖遮阴网,以利白 芨出苗齐。6月是白芨生长的旺季,杂草也长得快,需进行除草,除草时要浅锄,避免伤根。②追肥。白芨是喜肥植物,每个月喷 施一次磷酸二氢钾,8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但要防止杂草丛生。③灌溉和排水。白芨喜阴,应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白 芨怕涝,大雨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4、病虫害防治。烂根病在雨季发生严重。防治方法: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地老虎、金针虫可人工捕杀诱杀或拌毒土 ,也可用益富源催芽生根液700倍液浇施。

5、采收及加工。白芨种植3年后,10月地上茎枯萎时,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杆,在清水中浸泡1 小时后洗净泥土,放入沸水中煮8分钟,取出晒干。

水白芨生长在什么地方?

白芨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

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扩展资料:

白芨,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白芨一般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陕西等地。以贵州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白芨种子从种植到发芽要几天?

白芨种子从种植到发芽一星期萌发,十天出芽。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白芨怎样种植?

一、环境要求

白芨为喜光照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温为15~25℃。

种子发芽适温为25~30℃,最低能耐-25℃低温。

土壤:白芨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好。

1、阳光:白芨喜欢充足的阳光,也怕强光直射。

2、水分:白芨不耐干旱,怕积水。

4、土壤:白芨喜微酸性环境,一般在20~30 PH值的中性土壤上生长较好。

二、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在秋季果实成熟后,选成熟的果实取出种子,搓去外果皮,晒干后即为种子。

2、分株繁殖:春秋季挖取母株根部,在苗床上开浅沟,将白芨种苗移入沟内或穴中。

3、根茎繁殖:白芨茎节可形成块茎,在春季2~3月播种。

4、分株繁植:在秋季收获时将植株挖出栽植繁殖。

5、扦插繁殖:于春、秋两季进行扦插繁殖。

6、组织培养法播种育苗:将白芨种子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后浸泡24小时,再进行催芽后播种到消毒过的营养钵内,覆盖上细土并淋水即可。

三、栽培技术

1、整地: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进行种植,每亩地施腐熟农家肥3000千克,翻耕耙平,做畦。

2、种子繁殖: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

3、分株繁殖:白芨植株高大,分枝多,分株繁殖很容易产生匍匐茎引起植株倒伏。

4、种子繁殖: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前将种子用水浸泡6小时左右,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后阴干即可播种。

5、扦插法:扦插方法比较简单,但成活率较低。

6、移栽法:移植的时间最好在5月上旬左右进行定植于温室大棚中(温度保持在20℃左右)或室外栽培。

怎么种黄精?

中药材黄精种植技术怎样种?

黄精又称鸡头参、老虎姜等。为黄精属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脾润肺、益气养阴的功效。

对种植环境条件的要求

黄精喜阴湿,性耐寒,幼苗能露地越冬。在湿润荫蔽的环境生长良好。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和保水性能较好的土壤为好。

1、温度,黄精为喜温、耐寒、耐旱、耐高温、耐阴、怕涝的植物,一般种子萌发、根生长发育和顶芽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 20℃,出苗为20℃,地上部植株生长为16- 20℃,地下部根茎生长为15- 20℃。低于5℃就会造成冻害,要求种植地海拔700~3600m;年平均气温为15- 25℃,无霜期240天以上,年降雨量在850~1200毫米,土壤pH值为5.5~7.2。

2、光照,黄精属喜阴植物,喜斜射或散光,忌强光直射,种植地要求蔽荫的环境,遮阴度应在60一 70%,光照强度大会使叶片枯萎。

3、土壤,黄精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一般要选用深厚、肥沃的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来种植。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中性或偏酸性砂质壤土,地势要稍有一定的坡度,避免雨季积水或春、秋、冬季干旱。土壤板结、贫瘠的黏性土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都不利于黄精的生长,不宜用来种植。

4、水分,黄精种植血液较多的水分,水分不足会造成植株生长缓慢、落花落果。黄精耐旱能力较强,要获得丰产优质,就必须有足够的土壤水分供应。黄精生长离不开水,但怕涝,因此,滇黄精种植基地以具有一定坡度,但坡度不大于15°为宜。

黄精繁殖的方法,黄精以根茎繁殖为主,也可以用种子繁殖。

根茎繁殖,春栽在3月下旬,秋栽在9—10月上旬进行。选择1~2年生健壮、没有病虫害的植株根茎,在收获时挖取根状茎,选取先端幼嫩部分,截成数段,每段必须具有2—3节,等切口稍加晾干收浆后,立即栽种。栽培时在整理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3—30厘米开横沟,沟深7—9厘米,将种芽眼向上,每隔10—15厘米,平放一段,覆盖拌有火土灰的细肥土,厚5—7厘米,再盖细土与畦面齐平。栽培后每隔3—5天浇水1次,使土壤保持湿润,以利黄精成活。秋季栽培的在冻前在畦面覆盖一层厩肥或者堆肥,以利越冬。

整地移栽

选择阴湿的林下或者山地林地边缘或者有荫蔽条件的平地栽培。土壤以质地疏松、保水力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好。播种前先深翻一遍,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的厩肥或者堆肥20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后耙细整平,作宽1.3米的高畦,开畦沟宽40厘米,四周理好排水沟。

移栽,一般以春季3月下旬前后移栽为好,移栽行距25厘米,株距15—20厘米,穴深10厘米左右,穴底挖松整平,施入一把杂肥,每穴栽苗一株,覆盖土压紧,浇透水,再盖土与畦面齐平。栽后3—5天再浇水一次。

田间管理,中 耕除草,在生长期要经常中耕除草,每年在4月份、6月份、9月份和11月份各进行一次浅锄。

追肥,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前三次中耕后每亩施入人畜粪尿1500—2000公斤。第四次冬肥要重施,每亩施入土杂肥15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油饼50公斤,混合均匀后,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盖肥土,同时培土。

黄精喜湿润害怕干燥,田间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到干旱要及时浇水。雨季要注意排水,以防积水烂根。

栽培黄精必须要有遮荫条件,可以在畦沟或者畦埂上间种玉米等高秆作物遮荫。

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叶片受害,4—5月份发病,先从叶尖出现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外缘呈棕褐色,中间淡白色的病斑,从病斑向下蔓延,使叶片枯死。雨季发病尤其严重。

防治方法

湿获后清理田园,将枯枝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

发病前和发病初期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者50%退菌特1000倍液,每7—10天喷洒一次。

也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2、黑斑病,多于春夏秋发生,为害叶片。

防治方法

收获时清园,消灭病残体。

前期喷施1:1:100波尔多液,每7天1次,连续喷洒三次。

3、蛴螬,以幼虫为害,咬食根茎,咬断幼苗或咀食苗根,造成断苗或根部空洞,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

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可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0.l%拌种。

采收

根茎繁殖的在栽培后2—3年,种子繁殖的在栽培后3~4年采挖。采收期在晚秋到早春萌发前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地上部分,抖去泥土,削去须根和烂疤,用清水洗干净,分在蒸笼内蒸10—20分钟,蒸至透心后,取出晒干或烘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