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书,犹太人在金融界为什么可以独领风骚?

2023-08-01 13:40:03 95阅读

所罗门之书,犹太人在金融界为什么可以独领风骚?

犹太人在金融界确实是独领风骚的。根据相关的统计,在全世界最有名的商业巨鳄中,犹太人占了一半。美国最有钱的人中,犹太人占了三分之一。福布斯美国富豪榜中,前40位里,犹太人占了18位。

有人说,美国依靠他雄厚的经济力量控制了世界,但是依靠雄厚经济力量控制美国的,是犹太人。

所罗门之书,犹太人在金融界为什么可以独领风骚?

事实上我们知道,犹太人长期处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之中。他们到处受人欺负,衣食无着,甚至很多时候身无分文,一无所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还大肆屠杀犹太人,可见犹太人境况悲惨。

不过,不管犹太人的境况有多悲惨,他们的口袋里永远装着两本书。而正是这两本书,让他们能够迅速地绝处逢生,重新站起来,又在金融上开辟一番事业。

这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塔木德》。

《圣经》给予了犹太人信仰,而《塔木德》给予的,则是犹太人的智慧。

因为口袋里面有《圣经》,因此犹太人不管去哪里,他们都非常有强大的信仰。这个信仰对于犹太人来说,有三点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归属感。犹太人虽然四处流浪,但是他们知道他们是有家园的。这个家园,既包括祖宗所在地的家园,也包括心灵的家园。心灵的家园当然是美丽的天国,而祖宗所在地的家园,后来犹太人也实现了复国,也就是以色列。

二是团结。犹太人很团结,正因为团结,所以尽管犹太人在美国是少数族裔,但他们互帮着走上了商业最高殿堂。而身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也因为团结,使得就算周围阿拉伯人强敌环视,他们也不害怕。

三是坚强。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消失了,但是犹太人有信仰,让他们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性。

《圣经》我们都听说过,不过《塔木德》这本书,知道的人则不多。

《塔木德》是产生于公元2世纪到6世纪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在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灭亡以后,犹太学者们集体创作完成的,署名是塔木德,但实际上就是众多的犹太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犹太学者在书上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不过主要是以律法为主。

犹太学者们为什么会搞出这么一本书呢?

显然,这是因为他们的国家被灭,自己的民族成为阶下囚以后,他们为了确保自己的犹太文化不消失,因此才会竭力地收集。同时,他们也是为了把犹太人中最核心的那些精神元素保存下来。再一点,就是让犹太人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学会有智慧地生存下来,并且能够得到发展。

正是因为这些,所以《塔木德》这本书,才被称为犹太人的智慧之书,被称为犹太人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经典教材。

那么,这本书,究竟教给了犹太人什么样的致富诀窍呢?为什么犹太人能够利用这本书,在金融界独领风骚呢?

一、热爱金钱。

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可能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家园,没有自己的房产。但是金钱却是他们可以拥有的。金钱是上帝赐给他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拥有了金钱,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拥有了世界。这是犹太人的一种生存哲学,同时也是犹太人的一种致富哲学。

二、遵守规则。

《塔木德》记载的主要是律法,也就是规则。

规则对于犹太人在创业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规则,有点相当于我们中国商人中的信誉。有句话叫做“无商不奸”,但这样的商人,只能成为小商贩。真正的大商人,恰好是最讲究信誉的,最遵守规则的。

三、拼搏精神。

人生下来就必须要拼搏。如果不拼搏,自甘沉沦,自甘堕落,那么他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犹太人在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正是因为他们有奋斗拼搏的精神,所以他们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逆转。

四、财富意义。

获取财富,是商业的目的,但是绝对不是最终的目的,也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悟透了这一点,有所取舍了,并且对财富的意义有真正的认识了,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应该就是犹太人能够成为金融界精英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塔木德》《圣经》等)

西方哲学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一, 《哲学的故事》作者: 威尔·杜兰特

二,《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者:托马斯・内格尔

三,《哲学与人生》作者: 傅佩荣

四,《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 作者:G・希尔贝克,N・伊耶

五,《大问题》作者: 罗伯特·所罗门

六,《哲学的邀请》作者: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七,《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

八,《织梦人》 作者:杰克•鲍温

九,《哲学的慰藉》作者: 阿兰·德波顿

十,《西方哲学史》作者:赵琳、邓晓芒

巴以矛盾缘何而起?

巴、以分别指的是位于中东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和犹太人国家以色列。

巴以冲突自二战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也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巴、以问题不解决,就没有中东地区的和平。但是巴以问题非常棘手,因为双方的矛盾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矛盾形成的因素有历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大国的介入等,错综复杂。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巴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一、犹太民族的形成

实际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是古代闪族人。公元前1200多年,闪族的希伯来人从埃及来到巴勒斯坦,征服了土著居民闪族的迦南人,先后建立过希伯来王国、以色列王国、犹太王国、马卡比王朝等,他们统称为犹太人。

二、犹太人的流亡

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大规模屠杀反抗的犹太人,几年间被杀的犹太人达110万人,余者大部分被赶出巴勒斯坦,四处流浪,自此,一个伟大民族悲壮的全球流浪史开始了。

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大量迁入,与当地的土著迦南人融合,其后代即为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四、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后,大部分流亡到欧洲各地。从中世纪起,欧洲一再兴起反犹排犹浪潮,犹太人遭受了巨大的民族灾难,使他们萌生了返乡复国的思想并不断强化。他们认为只有回到祖先居住的犹太教发源地——巴勒斯坦,才是摆脱苦难的唯一出路。

公元1897年,首届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在瑞士举行,大会通过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纲领,提出通过鼓励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最终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民族之家”。这一年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肇启之年。

五、复国运动的发展

1917年11月,英国政府发表了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的《贝尔福宣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西方大国的支持。

二战期间,600多万犹太人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杀戮,导致战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大批犹太移民不断通过合法和非法手段涌入巴勒斯坦地区,并同正在兴起的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产生摩擦。

六、巴以冲突开始——犹太国家建立

1947年,美、英、苏、法等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并对领土作出划分。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由此获得了建立国家的法律依据,巴以冲突的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并成为世界最为复杂的难题之一。

七、四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犹太国”以色列宣布建立。次日,拒绝接受联合国分治决议的阿拉伯五国发动了讨伐以色列的第一次中东战争。随后,阿以双方又分别于1956年、1967年、1973年和1982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其结果是阿拉伯国家一败再败,失去大片土地,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形成本世纪规模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治难民潮;而犹太人则如愿以偿,获得了自己的家园,结束了无家可归的历史。以色列的势力不断扩充,成为地区强国。

八、巴勒斯坦人的抗争

四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人并未屈服,在与以色列斗争中,诞生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与以色列占领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同时在国际上大力寻求支持,成为被世界广泛承认的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代表。

九、巴以关系的转折

1982年,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间接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两年后,约旦提出“以土地换和平”原则解决阿以争端,对抗的坚冰似开始消融。

1988年,巴勒斯坦全国解放委员会在阿尔及利亚发表《独立宣言》,宣布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成立,同时承认以色列。巴以关系迈出转折性一步。

十、巴以关系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中东失去对手。1990年至1991年的海湾危机和战争是美国认识到单纯依靠以色列,不足以维护在整个中东的战略利益,必须适当照顾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在此背景下,美国调整中东政策,在“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基础上,推动阿以争端的解决。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的召开标志着阿以关系进入以和谈为主旋律的新时代。1993年,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关于巴勒斯坦临时自治的原则宣言,宣告巴以争端步入政治解决的新阶段。

十一、任重道远的巴以关系

巴以关系的坚冰虽已打破,但巴以和平进程并不顺利。巴以关系缓合的曙光刚刚出现,就瞬间即逝。为期五年的巴勒斯坦过渡自治没有如期于1999年5月完成,以色列总理沙龙于2000年9月强行参观耶路撒冷圣地引发了一场大规模流血冲突,而且双方的相互报复和流血充突愈演愈烈。

时至现在巴以冲突仍是时有发生。

纵观巴以冲突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巴以冲突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很难解决。但我们还是奉劝巴以双方以后应秉着远亲不如近邻的原则政治解决争端。也奉劝一些大国,少插手中东地区事务;在调解双方矛盾时不要偏以压巴,要公平公正。只有这样问题才能早日解决。

最后,希望不久的将来巴以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让世界人民看到一个和平安定的中东。

记载所罗门的史书?

《箴富》、《所罗门智慧书》、《雅歌》、《传道书》等作品。

所罗门贪,鱼肉国内,民多忿。所罗门在位四十年崩,国分为二,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数百年乃亡。后数百年并入罗马,罗马役之如奴隶,犹太人不忿,斩木为兵,或有狐鸣鱼书。

《所罗门之钥》对后来的一些西方神秘学著作有所影响,例如17世纪的魔法书《所罗门的小钥匙》,两者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实际上两部作品的内容有许多不同,《所罗门的小钥匙》很显然是受到了《所罗门之钥》的影响而创作的。

可以给我推荐一本您最喜欢的书吗?

我说中国最有价值的书是老子的《道德经》,可能会有人怀疑。为什么不是孔子的《论语》,不是四大名著,不是尼采的《道德谱系学》,不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所有被誉为经典的书都是值得推荐和认真品读的,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峰,都是人类的共同精神食粮。但是,一本书好不好,价值高低,影响大小,要从各方面综合评价,比如大部分的书籍限于领域,有的书限于地域,有的限于某方面的特定读者群,而《道德经》是一本含盖万有的综合教科书,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语)。

就拿欧洲来说,欧洲人骨子里流淌着一种欧洲中心论的血液,对以中国等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思想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蔑视,但唯独对《道德经》例外。我们拿欧美国家和鬼子人为例,列举几个科学界、哲学界、文化界、政界的代表人物对《道德经》的评价,来看看《道德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先举几个诺奖获得者的评价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说:“道家思想是一切科学思想的基础”。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说:“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两次诺奖得主李约瑟博士

鬼子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欧洲学者普利高津说:“道家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再以哲学界翘楚为例

德国是哲学的国度,是一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家,我们熟知的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尼采、叔本华等等,哪一个都是学界坐标式人物,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老子及其《道德经》的。

黑格尔,他的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

黑格尔把老子与孔子并列评价:孔子是世间的智者,而老子和他的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谢林: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尼采:《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伯特·曼纽什把老子、庄子这对师徒与西方哲学教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相提并论: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是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

最具颠覆性的评价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说:我们可以焚烧人类所有的书籍,而保留一部《道德经》(包括他的世界文明史)。

美国学者蒲克明说:当人类和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每个家庭必备之书。

再看看其他名流的评价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孟思想影响大些,而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

德国诗人柯拉邦德崇拜道家思想,号召欧洲人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都要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他增数次问道于老子,他对弟子们说:老子“其犹龙耶”。

汉代历史学家班固:道家……此君王南面之术也。

几句题外话

有人习惯于将学术意识形态化,将西方推崇老子理解为某种阴谋论,这实在是不摆谱。

以美国为例,美国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国家正式成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还是一个藉藉无名之辈。而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做出评价的时候,美国尚未出生,或者尚处婴幼期,比如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出生,他在评价老子时,大约在1817年,美国南北战争还没开始,他有机会和能力对别的国家实施阴谋吗?

文化侵略,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他国家或民族进行的思想文化改造,以达到征服的目的,但至今,关于这个词的概念依然没能成为普世认同,精神文化是一个各民族共通的文化产品,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但当一个文化产品被世人推崇的时候,一定会自然流动的,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2016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道德经》在西方的销量首次超过《圣经》,位居世界各国经典之首,这个事实说明,不加行政干预情况下的读者认可,正是《道德经》强大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再一次证明。还是相信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的话:老子没有地域限制,他是国际的,他的思想属于全人类。

不能以某一地区、某个群体的热度来衡量一个人或一部书的全部影响力,更不能动辄上升到意识形态,给涂上“颜色革命”的标签。

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27.—1854.8.20日)

小结

上述所举世界各国对老子及其《道德经》的评价,是全部评价的冰山之一角,网上随时点击,俯拾皆是。但一斑窥豹,足见《道德经》地位之尊,影响之大。所以,《道德经》是一本值得一看,并且可以终身伴随的好书。就像马云,他的包里经常更换其他书籍,唯有《道德经》永远不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