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一、先辨 “事件”:明确定义与识别范围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非偶然失误,而是指正常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本可避免的涉及医疗安全的不良事件或缺陷。日常工作中,需重点关注以下 9 类情形,一旦出现即需启动报告意识:
可能损害患者健康(如术后感染未及时控制)或延长住院时间的事件;可能导致患者残疾(如操作不当致神经损伤)或死亡的事件;易引发患者或家属质疑、进而可能产生医疗纠纷的事件;未遵循临床诊疗规范的操作(如用药剂量错误、手术部位核对疏漏);可能增加患者额外经济负担的事件(如重复检查、不必要的治疗);可能给机构带来经济损失的事件(如设备故障致治疗中断需赔偿);可能对医务人员造成人身损害(如医患冲突中受伤)或经济损失的事件;可能影响机构信誉的事件(如服务态度引发负面舆情);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如病区地面湿滑未及时处理、急救设备备用不足)。

二、再定 “级别”:按后果分级,对应不同处置优先级
事件分级是后续高效处置的核心前提,需根据事件造成的后果或潜在风险,精准划分四级,避免处置过度或遗漏:
级别
事件类型
核心判定标准
特殊细分(仅 Ⅰ 级)
Ⅰ 级
警告事件
非预期死亡,或非疾病自然进展导致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1. 一般:2 人以下轻度残疾 / 器官组织损伤致一般功能障碍;
2. 重大:2 人以下死亡 / 中度以上残疾,或 3 人以上中度以下损伤;
3. 特大:3 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Ⅱ 级
不良后果事件
因诊疗活动(非疾病本身)直接造成患者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
Ⅲ 级
未造成后果事件
已发生错误事实,但未对患者机体 / 功能造成损害,或轻微后果无需处理即可自愈
Ⅳ 级
隐患事件
及时发现错误并修正,未形成实际损害(如核对时发现用药错误,未给药前纠正)
三、明确 “原则”:划清上报底线与鼓励方向

不同级别事件的报告原则存在差异,需严格区分 “必须报” 与 “鼓励报”,平衡合规性与主动性:
Ⅰ、Ⅱ 级事件:必须报,守底线此类事件涉及严重后果,需严格遵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等法规执行,不得隐瞒、拖延,否则将承担相应责任。Ⅲ、Ⅳ 级事件:主动报,无处罚倡导各科室、岗位自愿参与上报,核心保障两点:一是 “主动性”,不强制但鼓励主动发现、主动报告;二是 “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涉及人员或科室的违章处罚依据,消除 “报了会担责” 的顾虑。四、找对 “接口”:不同事件对应专属处理部门
上报前需明确 “找谁报”,避免多头对接或错投部门,影响处置效率。各类事件对应的负责部门如下:

五、掌握 “流程”:分级别定步骤,卡准时间节点
上报流程的核心是 “分级别、定时限、保闭环”,每一步都需按要求执行,确保事件不遗漏、处置不拖延。
(一)上报形式:两种场景对应两种方式常规书面报告:适用于绝大多数事件事件发生后48 小时内,当事人或发现人需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需完整填写事件时间、地点、经过、后果等关键信息),提交至对应负责部门。紧急电话报告:仅适用于 “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 的紧急情况如 Ⅰ 级事件中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设备故障致急救中断等,需立即电话上报对应负责部门;若处于夜间或节假日,统一拨打总值班电话,后续24 小时内补填书面报告表。(二)分级上报流程:关键步骤与时限1. Ⅰ、Ⅱ 级事件(紧急处置,1 个工作日内完成填报)2. Ⅲ、Ⅳ 级事件(规范填报,1-2 个工作日内完成)

(三)后续闭环:从分析到整改,每季度总结
负责部门(如医务科、护理部)需对上报事件建立台账,每季度汇总分析:
六、消除 “顾虑”:三大特性保障上报积极性
为鼓励主动上报,特别是 Ⅲ、Ⅳ 级事件,制度明确三大保障特性:
自愿性:各科室、岗位可自愿参与或退出上报,不强制要求,但倡导主动发现风险;保密性:报告人可选择具名或匿名报告,负责部门对报告人信息、事件涉及人员信息严格保密,不对外泄露;非处罚性:无论具名或匿名,报告内容均不作为对报告人、涉及人员或科室的处罚依据,仅用于质量改进。七、强化 “监管”:三级体系 + 量化指标,确保落地
制度落地需靠监管推动,建立 “管理委员会 - 负责部门 - 临床科室” 三级管理体系,搭配明确量化指标:

八、正向 “激励”:物质 + 精神双重鼓励,提升参与度
为进一步推动主动上报,设置多维度激励措施:
即时奖励:每上报 1 例符合要求的事件,给予报告人 50 元奖励;科室激励:每月至少上报 1 例事件的科室,给予公开表扬;建议认可:定期梳理上报事件中的 “金点子”(如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公示表扬并推广;豁免机制:主动上报且积极参与整改的科室或个人,若事件涉及轻微疏漏,可减轻或免于处罚;年度表彰:每年由安全管理委员会评选 “不良事件上报先进个人”“质量改进优秀科室”,给予专项奖励。

结语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核心,不是 “追责”,而是 “防错”—— 通过规范识别、分级处置、主动上报、闭环整改,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各岗位需严格落实流程要求,主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风险,共同筑牢医疗安全防线,保障患者健康与诊疗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