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饿死多少人,为何江西能支援全国42亿斤粮食?

2023-09-01 02:21:03 52阅读

大跃进饿死多少人,为何江西能支援全国42亿斤粮食?

1959~61年,全国灾荒面积大,十分严重。新中国底子薄,困难多。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东方不亮西方亮,局部地方还是粮食丰收的,特别是江西乃魚米之乡,为支援全国渡过灾荒作出了一定贡献!加上国家在经济困难情况下大量进口粮食,全国减少了人口死亡。

你认为最动听的话是哪一句?

最动听的一句话是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主席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国家由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主席把人民的地位放得最高,一切工作都以人民为中心,只有毛主席才称得上是人民的好儿子。

大跃进饿死多少人,为何江西能支援全国42亿斤粮食?

一辈子只会种地?

你很成功,你尽到了一位农民的责任与担当。不管贡献不大,但"苔丝如米小,也作牡丹放。″你7O岁人还不像有些5O岁人就开始向国家伸手要退休金,说什么农民养活了14亿中国人,说什么修水库`铁路、公路、公粮`三提五统,如今要给农民多少多少退休金。笑死人了,老农民更应该比年轻农民懂法遵法。社保法明文规定:多交多得,不交不得。咋连这条法律都不懂呢?

有位网友说八十年代致革开放是有农民带头搞起来的。这话不错,是小岗村十八位农民摁红手印冒死分田到户,像一股春风一夜之间吹遍了华夏大地。中国农业迎来了枯木逢春的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新景象。

可作为一位有良心的中国人是否发觉历史跟人民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请看下面报道:202O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6o万元,每人发了60O元红包。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包产到户、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典型代表的小岗村,却在大力发展集体合作经济?

而那些冒死分田到户的带头人去领集体经济红包,他们本人怎么想?全国人民是何种感慨?书归正传,七十岁农民一生务农不失败,万物土中生,你能把国家分配给你的一亩三分地种出粮食来,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哈。

以前农村有些人吃不饱饭?

没有经历过不了解历史的人才会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

我说说老一辈挨饿的真实情况吧,五十年代过来的人大部分都有很深的印象。

我是从小被父母送到舅舅家里寄生的人。

新中国经历过十四年的抗战,三年的内战,布满硝烟弥漫的战场,硝烟尚未散尽刚刚成立。

千疮百孔,百业待兴的国度,又卷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

几年的朝鲜战争刚刚结束,又遇到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

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人们陷入了缺衣少粮的恐慌之中。

农村能维持生存的树皮被扒光,漫山别野的野菜被挖光,那些野生动物不知去向,拿来的野味供你狩猎?

我舅舅舅母是抗战老兵,参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回国后响应中央号召,十万官兵开扑边疆,屯垦戍边,保卫祖国的东大门。

他们一边开垦荒地种粮,一边站岗执勤保卫边疆安宁。

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图片

话说三年自然灾害,还好他们官兵的伙食供应标准一天四两八钱粮食。

后期连四两八钱的口粮也断供了,这就是北大荒官兵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四两八”。

我舅舅所在地团接到上级命令,为了国家建设急需木材。

舅舅带着两个连赶往林业局,冒着零下30多度的寒风伐木。

官兵们每天“四两八”,繁重的伐木体力消耗,这点粮食还不够塞牙缝的,可想而知他们是怎么坚持一冬天的。

官兵吃树皮树叶,官兵们称之为“代食品”。

吃的全身浮肿,身体乏力,拉不出屎来,他们就用手扣出来。

饿的每天伐木都在减员,有的饿的倒在工地上被抬回来,有的倒在路边永远回不来了。

伐木工人图片

任务完成后,我的舅舅带的两个连,下山回来清点人数不到三分之二。

这三分之二的官兵,个个都是脸部浮肿,走路趔趄,东倒西歪的。

当他们路过团部粮食储备场时,看到眼前十几个百八十吨的粮囤子,里面堆满了大豆,有些大豆洒在囤子周围。

官兵们眼前一亮,有吃的了,不顾一切的跑到粮囤子跟前。

这时守卫在粮囤子的官兵端起了枪说道:“请你们立即离开!这是团部留的大豆种子,任何人不许动!”官兵们只好无奈的离开了粮囤子。

他们行走在路上,在雪地里捡到了一只饿死的猫,官兵们动手扒皮后,就地在炊事锅里炖了一锅汤,每个人分了半饭盒汤,暖了暖胃。

三年自然灾害图片

我舅舅回到家里,舅母看到眼前的现状,欲哭无泪。

当时舅母在团部食堂是炊事员,就烧了两壶开水,来到马号和饲养员偷偷要了两把喂马匹的豆饼,放进了开水瓶里。

回到家里告诉舅舅,暖瓶里泡的豆饼水,你少喝点充充饥。

如饥似渴的舅舅,趁舅母走后,一口气地将两暖瓶豆饼水全喝光了。

舅母回家看到舅舅肚子涨的在炕上打滚,赶快送进了医院。

经过及时治疗,舅舅总算度过难关,回到了家里继续吃“四两八”。

经过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一部分人活了下来,一部分人永远消失了……

这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真实事例,民以食为天,没有了粮食人们将失去了生命。

所以粮食是人们生存依赖的重中之重,无论生活水平提高的什么程度,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

一心为民的好院士袁隆平?

本来没有泪奔,但是查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后真的泪奔了。

尤其那句:我只是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完全不在意自己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有的人生下来就是拯救世界的。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结缘是在1961年的夏天,当时在田间工作的他发现了一株又胖又长的稻穗,看到这个稻穗时袁隆平的双手不自觉地颤抖了,他想如果把这株稻穗培育下去,那么全国人民吃饱饭将不在是梦想。于是当时就把这株稻穗收藏了起来,并为她起了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字:鹤立鸡群。

来年的春天,袁隆平就把“鹤立鸡群”种到田地里,没想到到了秋天收获果实的时候,“鹤立鸡群”的子女们各个都歪瓜裂枣、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瘦的瘦,质量参差不齐。

这下把袁隆平搞晕了,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但很快他就冷静了下来,回到家中把心里所有的遗传学理论全部复盘一遍,最终得出结论:这个水稻是一个杂种,用专业的术语就叫:天然杂交水稻。

袁隆平想了,大自然能培育出天然的杂交水稻,为什么我们不能培育人工的杂交水稻呢?

这个想法改变了粮食增长的历史。

大家知道水稻这种植物是雌雄同体的,类似于近亲结婚,后代越往下传产量就越低能了。于是袁隆平想如果能找到一株雄性不行雌性特别好的水稻,再找一个强壮的“老公”,那么他们的后代一定非常强壮。

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但是问题又来了,现有的文献中并没有对天然雄性不育株并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世界上并不存在天然的雄性不育株。

但是袁隆平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于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充满蚂蝗的田间劳作,只为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株。

终于在1964年的一天,袁隆平的放大镜中出现了一株快要枯萎的病秧子,这就是传说中的雄性不育株。

这证明了他的判断没有错,袁隆平马上乘胜追击,带着学生们不停做实验。最终在5年后拿到了6株这样的水稻。

第一步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要给这些水稻找老公了,这个“老公”花了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6年的时间,这6年,他们做了3000多次杂交实验,但结果还是非常牵强。培养出来的水稻在后代的繁殖中还是出现了“鹤立鸡群”的稻株,怎么办?

因为这个水稻全部采用的是湖南地区的水稻,会不会是水稻本身就有问题呢?于是袁隆平想到了云南地区的野生水稻,很快他和学生们便去了云南。

但是这次云南之旅种出来的水稻甚至连麦穗都没长出来,这是袁隆平受到质疑声最大的时候。有人说这个老人就是一个科研骗子,还有人说根本不存在杂交水稻,更有甚者说袁隆平只是为了骗国家的钱。

听到这些传言,袁隆平一声不发,继续实验。云南这边失败,他们又来到海南的南红农场,这里的环境更加恶劣和极端,尤其是当地的蚊子。当时做实验大家要先把自己用塑料薄膜包裹得严严实实才敢外出寻找稻谷。

终于在1970年11月23日,在一片沼泽地中发现了强壮的“老公”,并且还不是近亲结婚,这个发现意味着杂交水稻进入倒计时。

这个技术直接带给人们的影响是:十几年间中国的水稻产量增加了一亿吨,解决了60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而漂亮国在学习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全国有三分之一的水稻是中国的杂交水稻。1990年袁隆平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向全世界40多个国家无偿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

截止今天,杂交水稻技术让全球几十个国家受益,为地球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还不是袁隆平故事的全部,而袁老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