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铁无辜铸佞臣,古代有哪些很燃的诗句?
白铁无辜铸佞臣,古代有哪些很燃的诗句?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豪迈诗句燃放豪情。
十句“燃”诗排列。
美酒浇旺心头火,燃得斗志永不褪;好诗也能寄壮志,一腔豪歌溢古今。
读诗,从来就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每位朋友都有自己心中的好诗好句。要选出众口一词的“燃”诗句,绝非易事。
对于古代“燃”诗,这里只能排列出10句,与大家共享。
同时,诚邀大家接龙,列出更多“燃”诗,共同激活内心的强大能量。
No.10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这是一首“绝命诗”。
面对生死抉择,总是检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
所以要选一首面对死亡的“燃”诗。
1898年秋天,百日的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变法者被捕。
唐有为等人则潜逃海外。
最后关头,谭嗣同写下了这首诗。仰天长笑,慷慨赴死。人格在最后一刻,继续升华。
去者和留者都是同样的肝胆,磊落相照,如同昆仑山一样壮美。
在危亡时,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刑场上,谭嗣同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顺常一说,有史料称,此诗是康梁等战友为他杜撰的,不确,另辩。此不取其说。
绝命诗有很多优秀之作。
文天祥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样大节不亏,从容不迫,镇定自若,但论“燃情”,不及此句。
而汪某也有“引刀成一刀,不负少年头”,“燃情”有余,但世事难料,终归变节。故绝不选。
No.9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金错刀行》
这是一首悲愤诗。
在逆境中,总有对胜利的渴求。
陆游怀揣报国之心,以身许国。
恢复中原的梦想,陪伴他一生。
公元1172年,陆游有机会上了前线。
他从夔州(在四川,今属重庆直辖市)起身,奔赴宋金对峙前线梁州(今南郑一带),就职于前线机关。
这段生涯,他终身难忘。
他根据前线经历,写作这首《金错刀行》,记叙前方军事战事,表达对朝廷懦弱的悲愤。
“啊,当年的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够报仇灭秦。难道堂堂中华,竟无一个壮士,能把敌虏赶出边关?”
情感如此压抑悲愤,就突出了燃情的气势。
顺带一说,“楚虽三户”,有多解,此用传统说法。
陆游的“绝命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很“燃”,但是,还是选这句。
No.8
一身转战三千里,
一剑曾当百万师。
——王维《老将行》
这是一首怀旧诗。
诗中叙述一位老将的经历。
这一生,老将东征西战,功勋无数,到最后却落得一个遭“弃置”、任“蹉跎”的可叹下场。
老战士回顾当年,壮心不已。而且,他以身许国,表示当狼烟再起,他仍将请缨报国,奔赴前线。
两句诗,四个数量词。
一种单枪匹马,壮行天下的气势。
面对整个世界,悲壮与豪情,顷刻之间,噎满咽喉。
开一代边塞诗之风气,此句必选。
No.7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这是一首壮行诗。
他在出征之际,抒发情感。
靖康耻辱,仍未洗雪。
臣子愤恨,何时泯灭?
我驾长车,踏破贺兰山!
我仇恨在胸,誓要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携来捷报,朝见天阙!
填词的人是岳飞。中国人很熟悉,这首词,中国人也很熟悉。
所以,必须入选。
精忠报国,誓言永恒。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的“燃情岁月”,已经溶入华夏的血脉。
No.6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这是一首边塞诗。
这也是一种战斗号角。
它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王昌龄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风格豪迈。
他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诗史上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这首诗,汉唐盛世之气扑面而来。
必须选,还必须是全首全上。
No.5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这是一首励志诗。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
全诗是: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应进士试受挫,闲居时写成。
诗句体现了少年对建功立志的渴求。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
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全诗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
家国痛和身世悲交织。
而且,表达得淋漓酣畅。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豪掷,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
两句连吟,悬瀑奔泻,气势逼人。
少年言志,文人言武,此诗都是上乘。
No.4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这是一首瑰丽的壮怀诗。
这一句是《离骚》第97句,充满有力度的豪迈。
结合上下几句,可理解如下:
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努力寻找心中的太阳。
这里,表达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如果单独引用,也完全可以使用接受:
即便是道路漫长而艰辛,我也要努力探索,努力前行。
当要表达“努力追求真理,寻求正确办法”时,可以引用本句激励自己。
尽管这样理解,超越原来的意义,也与原有诗情与意境,拉开了距离。
《离骚》中还有可以一句备用。
这一句就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但它的通俗性、普及性不及“路漫漫”句。
豪迈,是浪漫主义情怀与诗派的必然产物。
作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离骚》中的“燃”句,必选。
No.3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这是一首言志诗。
气势磅礴如黄河奔涌——
你难道看不见:
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
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
那年迈的父母,
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
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
怎么刚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
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充满自信,孤高自傲。
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他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在这里,他传递快乐庄子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
但是,这种感情不是颓废的。
每位读者都读得懂:
豪饮行乐中,深含着怀才不遇之情。
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跌宕。
这里是借题发挥、借酒浇愁。
抒发的是自己愤激情绪: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
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变白雪。
几组排比长句,天风海雨,奔腾眼底。
其情其感,直泻千里,激荡情怀。
No.2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是一首怀古忧今诗。
在宋金战争窘迫之际,作者怀念史上打胜仗的南朝皇帝。
遥想当年的刘裕,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辛弃疾描写了刘裕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时的气势。
实际上,他也希望南宋政府能如此激励起来,收复北方。
辛弃疾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也被重启,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但这只是收拾人心之举。
辛弃疾看得很清楚。
到任后,他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
同时,他又清楚地意识到,形势险恶。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虑。
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在京口北固亭,他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词中千古名篇。
而此句,也超越了词的意境,有着更广泛的意义。
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写过很多“燃”诗“燃”词“燃”句。
如果只选一句,还是选这一句。
No.1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一首怀古哲理诗。
苏轼的千古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此词描绘了滔滔长江的壮阔场景。
凭吊古战场的苍凉,怀念的是风流人物的胸怀 、韬略和建功立志的豪迈。
作者以豪壮的历史穿透感,串起历史与人生的空间与时间。
旷达俊逸之势,借古抒怀。
这就把眼前景与心中事凝炼在雄浑苍凉的风韵之中。气势恢宏,笔触雄壮。
写景、咏史、抒情,天衣无缝,实为“古今绝唱”。
更重要的是,它把对历史的吟叹,对人生的感悟,升华到一个哲理的层次。
中国古代的豪放诗,苏轼站在头排。
苏轼的全套豪放诗,如果只选一句,本句可以首选。
“燃”是一种气质、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气势”。
豪气干云,气势恢宏,格局宏阔。
真正的气势,是强大心灵自带气场。
淡荣辱,轻生死,重然诺。
内心一派淡定和充实。
每位朋友,毕生肯定至少有一次,被这样诗句感动着、慰藉着。
每个心灵深处,都会有这样的诗句在发酵。
限于篇幅,这里精拣细选,只能选择10句。
请大家接力补充,列出更多的20句、50句,那就更完美!
(配图为剧照,著作权归权利人所有。鸣谢)
杭州岳墓对联门前流水尚能西?
①铜雀春深锁二乔②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浸透了奋斗的泪泉④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忠骨是什么意思?
忠骨指岳飞,佞臣指陷害他的人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
1、秦侩,后世认为,秦侩主张议和而岳飞主张抗金,二人早就不睦,后来岳飞战功越盛,赵构一方面勾结金人,一方面害怕岳飞权势,所以设计陷害岳飞入狱。
2、张俊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张俊罢枢密使,封清河郡王。
3、就王氏来说,是秦桧的妻子。南宋佚名的《朝野遗记》中记载,王氏的阴险,在秦桧之上。当时岳飞一案的证据伪造好了。一天秦桧独自在书房发呆,王氏看到了就笑说:“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就是说老头子这有什么难以决断的,要知道捉虎容易纵虎难。秦桧听了就下了决心。
4、万俟卣,万俟卣因为得不到岳飞承认的口供,就伪造了口供,直接导致了岳飞被杀。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与诗人?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选自龚自珍《己亥杂诗》。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是古代一位抗金英雄的坟联?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并称中兴四将。官至武圣定国军节度使、后军都统制,河北诸路招讨使、开府仪同三司。后宋孝宗皇帝追封鄂国公。宋宁宗追封武穆王,以后累朝追封,至圣。著有兵法《岳武穆集》后世称为《武穆遗书》。岳飞也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其诗词《题鄱阳龙居寺》《题骤马岗》《驻军盆珠》《满江红》等被后世广为流传。 岳飞自幼熟读兵书,与金国大小百余战,大破金军“拐子马”,“铁浮屠”。绍兴九年,岳飞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几乎收复北宋失地,后被朝廷一十二道金牌召回,死于冤狱。 对于岳飞之死,后世人认为是秦桧,与夫人王氏,张俊,万俟卨设计害死。原因是秦桧勾结金国,专权谋私。以至于现今还有、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跪像跪于岳飞墓前,受世人唾骂。但是关于岳飞之死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岳武穆之死?我们现在做一下分析。 岳飞无疑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抗金英雄,在抗击外族侵略的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对汉民族的影响甚至超越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著名将领。可以说在汉民族中是无出其右的,如果没有岳飞,女真人可能会提前四百多年统治中国。以至有人将其称为民族英雄。就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这样称呼是可以接受的,但不管是匈奴、突厥、女真、契丹还是满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汉族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血管中都流淌着这些民族的血液。至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不是我们在此讨论的,就不多作分析。 岳飞是一位武将,要分析岳飞之死我们就要讲一下宋朝的武将的政治环境。 宋朝是我国古代史上最屈辱的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的金,元昊建立的西夏,蒙古人建立的元并存。并且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个。闻名天下的王安石、欧阳修,都曾在宋朝廷做过高官,大学士朱熹、女词人李清照家喻户晓,豪情英雄辛弃疾更是名满天下。儒、道、释三教相映争辉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宋朝,将中华文明推到了历史的顶峰。而宋朝的边境上烽火和狼烟却从未熄灭过。 根据民间传说和小说记载,宋朝有杨家将呼家将,水浒英雄,先后征讨过辽国,杨家将还直捣过黄龙府,活捉了萧太后。但真实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此事,这只是中国文学家和民间的美好愿望。历史上却有杨业、杨延昭其人,但从未和辽发生过特大规模的战争,自从谭渊之盟后,宋辽关系交好。杨延昭就一直镇守在景州、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直至宋金灭辽。杨文广,一直与西夏作战,也未参与过宋辽战争。 宋朝都是打赢之后才先后获得了向辽纳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并且称侄儿的求和条件。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文治与武功之间的巨大差距。 宋朝为何会重文轻武?这起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太祖起自行伍,也是军人出身,为后周世宗,柴荣手下大将,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被部将推为皇帝”。因为皇位来的不正,所以心怀疑惧,赵匡胤本人又深知兵权的重要性。于是太祖杯酒解下了手下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从此宋朝的历代皇帝都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 这可以说是宋朝皇族的祖训,一直沿用下去。 宋朝前期对外作战,都是由皇帝亲自布阵,再交于作战指挥官,并派掌有实权的监军、督军从征。这些手段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实却将真正了解作战的将军都变成了傀儡、木偶,只是摆摆样子。这也说明了宋朝对武将的不信任。 由于阵图全部定死在作战中往往被辽、金军击败。 景德元年宋真宗赵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从雍熙北伐之后,辽朝就经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檀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 后宋金作战中,宋朝更是一触即溃。 在采石大捷中,虞允文为督军大破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于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而`俊既舞双刀出,士殊死战。”这句话意思是虞允文拍着大将时俊的背说你以胆略闻名天下,这次作战你要是站在阵后你就是个女人。于是时俊挥舞双刀冲到阵前,士兵也受到鼓舞拼命战斗。而当时的虞允文只是淮军马府参谋军士,是一个小文官,但这次采石大捷的功劳却记在了虞允文身上。他敢于对武将说出这样不尊重的话,时俊不但不发怒反而很受用。这也可以看出文官多么看不起武将。 由此可见宋朝对武将的信任是什么样的。宋朝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武将是官场异类,是不受尊重的,当然他们也不能掌握兵权。因为这是对文官,甚至是对皇帝的威胁,这触动了文官集团的政治利益。这种猜疑往往转化为恐惧,恐惧的结果就是残暴和不择手段。 是谁杀了岳飞?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利益纠葛?现在介绍一下和岳飞之死有重大关系的几个人。 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同为中兴四将现在介绍一下其他三人。 韩世忠,字良臣,南宋朝名将,汉族,延安(今陕西延安市)人(一说是绥德人),民族英雄。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拜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绍兴三年三月,进开府仪同三司,充淮南东、西路宣抚使,驻泗州。次年,以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镇江。是年金兵与伪齐刘豫南侵,世忠遣将于大仪、天长县、高邮大败金兵。捷报入朝.帝赞世忠忠勇、臣沈与求说:“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于是朝廷擢升了韩世忠的部将董旼、解元等。 绍兴五年,韩世忠晋为少保。六年,授武宁、安北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驻楚州今江苏淮安县。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加授横海、武宁、安化三镇节度使。金废伪齐刘豫,世忠请出师北伐,丞相却主张和议,世忠几次上疏,力主举兵决战,终不为帝所纳。九年,授少师。十年,金军弃盟约南犯,世忠在淮阳大败金兵,晋级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十一年,复与金兵战于淮河岸。世忠驻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金人不敢犯。秦桧收大将兵权,将世忠拜枢密使。宋金和议,韩世忠抗疏言秦桧误国,连疏乞解枢密职,又上表乞骸,于是被罢为礼泉观使、奉朝请,封福国公。自此,这位抗敌多年的名将杜门谢客,不言朝事。 张俊, 南宋武将。字伯英。曾成纪(今甘肃天水),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武穆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宋徽宗宣和年间在与西夏作战及镇压山东、河北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升为下级军官。北宋末,曾随种师中援太原。康王赵构任兵马大元帅,他即率部往从。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建立御营司,任张俊为前军统制。南渡初,宋高宗被苗傅、刘正彦所废,平定事变,因而升为御前右军都统制,拜节度使。绍兴初年,出任江淮招讨使,镇压农民起义和叛将李成等部,并阻击伪齐刘豫南侵。后与岳飞、韩世忠合称三大将,所部称张家军。绍兴十年金军南侵,宋诸军迎击,都得胜利。张俊也派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亳州(今安徽亳州)。旋即撤兵,不支援岳飞。次年,他迎合朝廷对金议和的意向,自请解除兵权,授枢密使。又追随秦桧制造伪证,促成岳飞冤狱。后罢枢密使,进封清河郡王。张俊贪婪好财,大肆兼并土地,年收租米达六十万斛。宋高宗曾亲临其家,礼遇优厚,诸将都不能比。死后,追封循王。 刘光世,字平叔。徽宗时奉命镇压河南叛军张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初率部戍边,败夏兵于杏子堡。 金兵大举南侵,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绍兴年间,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率部抗金,后因朝廷主张议和被召回。绍兴七年,引疾罢去兵权,拜少师。后因病去世。 然而,刘光世虽位列“中兴四将”,并且创立了淮西军,却将略寻常,胆小怕死,常常不战自退。伪齐南侵时,因高宗以死相胁才勉强留在前线,靠部下王德等奋战,浪得虚名。绍兴六年十月,伪齐发兵分道南犯,刘光世慌忙南逃。执政张俊闻讯,乘马奔到采石,并下令有一人渡江者斩,刘光世才被迫停止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