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除了飞鸽传书,交通不便的古人还有什么送信方式?

2025-09-06 15:08:50 23阅读

通信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人类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方式。语言和文字的诞生奠定了文明社会的基础,而通信则为语言文字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媒介,使得文化在不同区域之间得以广泛传播与交流。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人们采用了各种奇特的方式进行长途通信。

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_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_古代通信方式

首先,古代通信呈现出多种奇闻异事。由于古代中国的交通不便,信息传播渠道相当有限。古人对有限的通信方式产生了丰富的幻想,如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等。这些故事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说。

民间传说,青鸟是专门给西王母传信的部下。

在晋代流传的《汉武故事》和《博物志》中,青鸟与汉武帝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西王母派遣使者降临人间,青鸟总是最先察觉到。它们轻盈地飞舞,仿佛在为人间带来神秘的讯息。东方朔曾解释说,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它们的出现预示着西王母即将莅临。于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洒扫庭院,以迎接这位神圣的女神。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青鸟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李白曾写道:“愿以三青鸟,更报长相思。”诗句中,青鸟成为了传递相思之情的使者。李商隐也借青鸟之口,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在诗人笔下,青鸟不仅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更是承载了人们深深的情感寄托。

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_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_古代通信方式

青鸟传书

鱼传尺素,乃指在鱼肚之中藏匿尺素之言,秘传千里之外。如《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丹书帛中,言“陈胜王”,然后让人将帛裹于鱼肚之内,此乃政治宣传之妙计。后世人称此为鱼传尺素,多用以指将信息放置于鱼形盒子之中,寄情于鱼,传递思念与深情。

真正的鸿雁传书并不存在。据《汉书》记载,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因部下牵连而受困于匈奴。后来,汉昭帝继位,匈奴与大汉和亲。汉朝希望匈奴能释放苏武等人,但匈奴却矢口否认,谎称苏武已不在人世。直到汉朝使者再次来到匈奴,苏武的部下常惠深夜拜见使者,向他详细说明了事情的始末。常惠还教使者对匈奴首领说:“天子在林中射到一只大雁,它的脚上系着一封书信,写着苏武等人在荒野沼泽之地。”这便是鸿雁传书的由来。因此,鸿雁传书并非一种实际的通信方式,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沟通方式。

古代通信方式_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_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

苏武牧羊

黄耳传书则源自南朝梁时期的《述异记》。

黄耳,这名字源于陆机所养的狗,随着陆机赴洛阳做官,也一同踏上了这片繁华之地。这只狗儿机智聪慧,仿佛能听懂人言,还有过从三百里外借人传信,而后独自找回家的壮举。

陆机因长时间未与家人通讯,心中挂念不已。于是,他决定借助黄耳的神奇本领,让其代为传书。黄耳闻之,尾巴欢快地摇摆,仿佛在回应主人。陆机将家书放入竹筒之中,细心地系在黄耳的颈项。

黄耳便踏上了漫漫的驿道,饥饿时便自行觅食,遇河则依偎在渡河者身边,那可爱的模样让人忍不住伸出援手。每当上船过河时,它都展现出撒娇的一面,惹人疼爱。而一旦上岸,它便似离弦之箭疾驰而去。

终于,黄耳抵达了陆机家,口衔竹筒发出声响,示意家人们取出信件。看完信后,家人决定再让黄耳带回一封回信。同样地,他们将书信放入竹筒之中,再次系在黄耳的脖子上。

收到回信后,黄耳迅速启程,返回洛阳。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驿道险阻,都无法阻挡它那颗为陆机效劳的决心

古代通信方式_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_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

黄耳传书

在那个时代,人们往返需耗时五十日之久,而黄耳仅用了短短半月。陆机,吴郡吴县人,即今江苏苏州地区人士。从洛阳至苏州,直线距离近一千公里,若以狗为传信之媒介,无疑是一种天方夜谭。这也从侧面凸显出民间邮驿的匮乏,引发了人们对于利用狗来传递信息的幻想。

在古代社会,与民间的通信方式相比,官方的通信系统更为发达和完善。为了满足军事需求,古人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烽燧传信体系。早在先秦时期,烽燧就已经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墨子·号令》中就有“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的记载,这意味着烽火台在白天会放烟,而在夜晚则会放火来传递信号。这些烽火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当遇到敌情时,烽火台会迅速发出信号,周围的烽火台也会相继点燃,层层传递紧急军情,这种系统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成为边防传递紧急军情的重要手段,为保卫边疆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烽火通信,自古以来便有一套严密的规程。据宋代《武经总要》记载,当边疆有敌情时,五十人以上的步骑兵,或不满五百人的队伍,放烽一炬以示警戒。若敌人意图进攻,需放烽两炬以示警戒。当敌人数量在500人以上,3000人以下时,同样放烽两炬;若敌人骑兵数量在500以上,1000以下,预谋进攻时,则放烽三炬;若敌人集结了3000以上的骑兵,仍需放烽三炬以示警戒。若遇“余蕃贼千人以上,不知头数”和“余寇贼一万人以上”的情况,则需放烽四炬以示警戒。当敌人撤退后,只需放烽一炬,以示边境恢复安宁。

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_古代通信方式_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

烽火台

除了烽火,飞鸽传书也是古代军事通信的手段之一,这是利用了鸽子归巢的特性,使用信鸽进行消息的单程传递。南宋时期,《齐东野语》中记载了军队使用鸽子传信的场景,揭示了鸽子在传递消息方面的独特价值。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信鸽依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军队中的重要通信手段。

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_古代通信方式_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

飞鸽传书

在古代中国,邮驿是官方通信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普遍的通信方式。它以驿站为节点,每隔一定距离设立,为传信者提供食宿、车马等便利。这些驿站的存在,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文书、军事情报、官员任免等重要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具有极高的效率。邮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记载,国野之道上的庐、宿、市等地都有提供食宿休息的站点,以便于邮驿的进行。而在《孟子》中,也有关于邮驿的描述,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这充分说明了邮驿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邮驿,人们可以迅速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通信方式_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_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

古代驿站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国家开始大兴土木,修建驰道。这些道路不仅连接了各个城市,还极大地提升了邮驿系统的效率。在汉代,邮驿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据《后汉书》记载,“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绛云”,形象地描绘了邮驿的盛景。

到了隋唐时期,水陆驿站并驾齐驱,共同发展。而唐朝更是开创了飞驿制度,专门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到了宋代,急脚递的出现让邮驿的速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梦溪笔谈》中描述,“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时。”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明朝继承了前代的邮驿规模,而到了清朝,古邮驿通信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近代的邮递通信系统逐渐崭露头角,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邮驿系统。

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_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_古代通信方式

清代驿站

在古代,尽管中国拥有邮驿系统,但它的服务却仅限于官府文书的传递,普通百姓无缘享用。在明朝之前,当百姓渴望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时,他们通常只能依赖路过的商人和读书人帮忙捎带书信。商人,由于其频繁的商务往来,自然成为了捎带信件的理想人选。然而,读书人由于行程不定、间隔时间长,信件丢失的风险较大。

在《世说新语》中,便记载了一段故事:豫章郡守殷洪乔被召回建康时,当地居民恳请他帮忙捎带家书。然而,到了建康后,殷洪乔却将所有信件付诸东流,并冷然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此言一出,“付诸洪乔”的成语便流传开来。

直至明朝,终于有了为民间的书信传递而生的民信局。这是一种私营商业组织,专为人寄送信件、包裹以及汇兑银钱。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民信局如日中天,遍布全国,已然成为了民众通信的主流方式。然而好景不长,1935年,民信局被国民政府取缔,逐渐被现代化的邮政通信系统所取代。

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_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_古代通信方式

民信局原址

中国古代的通信方式,犹如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政府管理地方、发布政令,还是军队传递军事情报,亦或是普通百姓传寄家书,都离不开通信手段的进步。这些古老的通信方式,就如同沉默的史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辉煌。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通信手段日新月异,全世界的信息都触手可及。然而,这一切的便利,都离不开古代通信系统的坚实基础。正如一棵参天大树,其根基深植于大地,枝叶方能高耸入云。古代的通信方式,正是这棵大树的根基,为现代通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