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机刷到“武汉”俩字,突然一愣:武昌+汉口,这不就是地名界的乐高?
刷手机刷到“武汉”俩字,突然一愣:武昌+汉口,这不就是地名界的乐高?
原来城市也会玩缩写。
一口气扒完15座“首字拼接城”,发现它们拼的不止是名字,还有各自的生存技能。
武汉把武昌的码头味和汉口的商埠味搅成一碗热干面,吃完还能去光谷写代码。
乌海听起来像一片海,其实是煤堆出来的绿洲,现在改行种光伏板,黑脸洗白。
盘锦更绝,把“盘”和“锦”拼完,直接端出丹顶鹤和稻田蟹,一张门票吃玩全包。
淄博靠陶瓷出圈,却偷偷把旧窑改成创业园,年轻人白天烧瓷晚上撸串。
六盘水名字自带冷气,夏天25℃,矿老板转身当民宿老板,空调钱都省了。
三明听起来像“三条明路”,确实:卖空气、卖茶叶、卖森林,全是绿色生意。
崇左把“崇山”和“左江”捆在一起,边境小摊直接卖越南拖鞋,人民币和越南盾一起收。
潍坊的风筝飞上天,地上的蔬菜大棚也没闲着,种子出口能绕地球半圈。
商洛把“商”和“洛”塞进秦岭,核桃和板栗成了山货界的CP,城里人抢着认养一棵树。
简阳被成都收编后,羊肉汤地位直线上升,地铁通了,汤锅也涨价了。
泗洪的螃蟹比人出名,秋天一到,快递小哥骑电动车都带蟹塘味。
米东区听起来像卖米的,其实产煤,现在煤堆上盖起了滑雪场,黑转白。
建湖的杂技比景区先火,抖音上顶碗的小姑娘一天涨粉十万。
伊宁县的薰衣草包邮到家,快递单上写着“新疆不只有葡萄干”。
封开把“封川”和“开建”拼成一张岭南古驿道门票,周末去的人比本地人都多。
原来城市也会偷懒,把两个老名字一剪一贴,就成了新名片。
下次路过这些“拼接城”,不妨想想:名字是旧的,故事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