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错误教学法.doc

2025-09-23 01:07:07 5阅读

《尝试错误教学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尝试错误教学法.doc(8页珍藏版)》请在知学网上搜索。

1、尝试错误教学法看到这个教学法的名称,可能有的老师已经由此联想到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做的“饿猫开迷笼”的经典实验了;实验中的小猫通过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学会了开启笼门,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能够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而最终学到正确的知识呢?是的,“尝试错误”教学法正是基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建立起来的。只不过,这个错误,并不是学生在无意中产生的,而是教师有意制造的。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人为的设置一些思维“陷阱”,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习得更牢固的真知。    那么,“尝试错误”

2、教学法具体有哪些操作形式?运用这一教学法又需要教师做好哪些准备呢?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里,结合具体案例来向大家说明。    一、教学形式    通过前面关于“尝试错误”教学法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法的核心步骤,就是教师有意地挖好“陷阱”。那么,这个“陷阱”怎么挖?在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几种常见的形式。    (一)引导出错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老师是怎么给学生设“陷阱”,让学生出错的——       《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段    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各小组分头操作,之后交流

3、圆柱和圆锥两者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迟疑):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l: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4: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    师:答案怎么会各不相同呢?老师也来试一试吧,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啊。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

4、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    学生纷纷议论起来……    师:你们说该怎么办?    生5: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小了。我推荐你用这个空圆柱。(结果三次正好倒满)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选用了一个小的空圆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摘自曹秋桦,《让“错误”成就真实的课堂》,刊于《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年第11期)    看这位老师多狡猾啊!他/她分发给学生做实验的圆锥、圆柱并不是“等底等高”一一配套的,却反问学生“难道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这样,学生一看实验结果跟

5、书上的结论不一致,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好奇,学生之间开始自发地议论,主动而积极地去发现、“探究”错误的成因。最终,不用老师多强调,他们就明白了“等底等高”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牢牢地掌握这一概念。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师挖好“陷阱”,引导学生出错,让学生对暴露出来的错误进行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不仅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知识,避免错误;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还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预先设错    刚才谈到的方法,是教师挖好“陷阱”让学生去跳;下面,给要

6、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方法,是老师挖好了“陷阱”,自己往里面跳。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是多么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第”一场雪    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讲新课《第一场雪》。她在板书标题的时候,故意把“第”字漏掉,写了“一场雪”。学生对照课本一看:“老师,您写错了,少了一个‘第’字。”老师看看书,又看看黑板:“嗯,是错了。不过,也没关系吧?‘一场雪’和‘第一场雪’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啊。”学生们也都低头看看书,又抬头看看黑板,想:“有没有区别呢?”不一会儿,有学生就说了:“老师,是有区别的。‘一场雪’显得很一般,可能是冬天里下过好几场雪后的一场雪,没什么奇怪的;但

7、‘第一场雪’说明这场雪是冬天里的第一场,可能来得很突然,给人带来一种惊奇。”又有学生说:“对,冬天里人们都是很盼望下雪的,‘第一场雪’会让人感觉到很兴奋。”学生们很快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都试图要告诉老师,“一场雪”太一般了,而“第一场雪”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于初冬第一场雪到来的惊喜、赞美、激动之情。老师让学生把这些感受都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们说:“好,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学习《第一场雪》这篇课文。”    (根据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实验小学孙巍老师口述整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一个故意的犯错,引发的是学生对于“第一场雪”与“一场雪”这种看似没有区别的词语,进行了有

8、意识地区别,并且从中体会到了“第一场雪”会给人带来的种种感受;这种学生自己创设出来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第一场雪》这篇新课文将会是很有帮助的,这正是教师通过预设错误来引入新课的精妙之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尝试错误教学法”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来设计教学,它还可以被灵活地作为设计其它教学环节的方法。    (三)故蹈履辙    最后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方法,更有意思,是教师挖好“陷阱”之后,自己先跳下去,转过身来又把学生也拉下去。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是怎么让学生和他/她“同归于尽”的——         “我”与鲁迅     很多学生易将小说

9、中的“我”与作者等同,特别容易将鲁迅小说中的“迅哥儿”等同于鲁迅本人。教《孔乙己》时,当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将“鲁迅”误当成“小伙计”,老师忽然问学生:“谁知道鲁迅先生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吗?”学生一脸惘然。老师一脸镇静地说:“鲁迅先生的小说写得那么好,是因为他青少年时候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顿了顿,老师接着说:“你看,他在咸亨酒店里打过工,和双喜一道月夜看戏偷蚕豆,还和闰土一同捕鸟抓刺猬,偶尔还课间偷乐寻蝉蜕。哪像我们,三点一线,除了睡觉就是学习”。学生起哄,“不对,不对。”老师故意装蒜:“你们不是经常感慨‘三点一线’生活单调乏味吗?”一学生急了,站起来说:“老师,《孔乙己》、《社戏》、

10、《故乡》是小说,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那你们怎么口口声声说‘小伙计’就是‘鲁迅’呢?”“再也不会错了。”     (摘自周远喜,《“尝试错误”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刊于《教法研究》2002年第1期)    从学生们说“再也不会错了”,我们已经发现,虽然教师拉着学生一起往“陷阱”里跳了,但结果却并不是“同归于尽”,而是如学生所说,可能以后真的再也不会掉到“陷阱”里去。那么,这种看似“延宕”了教学程序的做法,也是值得提倡的。教师先将学生一再犯错的点分类聚焦,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再抓住某次机会,以这种“同归于尽”的方式对错误进行充分的“曝光”,看起来有点儿像积蓄已久的火山瞬时喷

11、发,但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显然更能引起学生的警觉与注意,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    二、注意事项    “尝试错误”教学法,教师挖“陷阱”的目的在于充分唤起学生“有意”的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在“试错—知错—改错—防错”的环节上,在“暴露错误—剖析错误—修正错误—反思错误”的过程中,达到预防并矫正错误的目的。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可能有的老师在为教师挖“陷阱”的功夫暗暗叫绝,很想自己也试一试,也可能有的老师已经联想到自己的教学中其实早已有类似的做法。那么,不管您现在的想法属于哪一种,我们都要提醒您一些与“尝试错误”教学法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对错误

12、要有预见性    “尝试错误”教学法,对教师最首要的一个要求,就是对错误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如果教师在之前不能预见学生可能走上哪些岔道,就不可能准确地挖出“陷阱”等着学生往里掉,也就更谈不上在学生掉进去之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与老师、同学发生思维的碰撞,在讨论中明晰错误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出错的原因。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对错误有预见性呢?这需要教师将错误当成资源,处处留心,及时积累。积累错误的来源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1)直接来自学生。在学生课堂内、外的提问,作业以及试卷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这是错误的主要来源。(2)来源于有关教学调查活动或学术讨论。

13、(3)来自有关的参考资料。    除了积累错误之外,教师还要对这些错误进行分类整理,并且深入地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根据原因来思考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将错误暴露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挖“陷阱”要有艺术性    从前面所举的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挖“陷阱”并非随意之举,而是潜心策划、精心设计的。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对错误要有预见性,并且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了如指掌;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与学生一起犯错,并且能够巧妙地处理一些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尽量不要让学生察觉到自己被“骗”。从这个角度上讲,如何用好“尝试错误”教学法也是一种艺术。    另外,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时注意尺度与频率,切忌一味滥用。须知,学生的有意注意毕竟不能持久保持,学习兴趣也很难长久维持。“熊掌”虽好,太多太滥也会倒胃口。    总之,“尝试错误”教学法,是一种使用得当便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我们已经知道,错误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我们为学生挖好“陷阱”,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地对错误进行反思,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更利于学生自诊自治,提高其对错误的免疫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