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深入产业一线 解码AI与产业融合前沿趋势
近日,清华大学18名本科生在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研究员吴添的带领下,赴京开展“京华新韵”思政实践,走访久译科技、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等多家前沿机构,邀请“万格智能”团队进行分享,深度探究人工智能在金融量化、工业检测、军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与落地挑战,感受前沿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澎湃动力,为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提供青年方案。
人工智能领域:小模型联动大模型提质增效
走进久译科技的数字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轨道交通行业案例为核心的3D建模数字孪生演示,还有久译自研的硬件设备、大模型交互体验区等多个垂类模型算法展示。队员们走进北京久译科技有限公司,实地了解人工智能领域“小模型+大模型”协同模式在提质增效中的实践应用。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久译科技的地铁智能巡检系统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实现铁轨病害的高效诊断——在保持与人工水平相当的召回率基础上,每1000张图像的误报率不足1次,将人工数据处理工作量压缩至原来的千分之一;而依托多年积累的地铁历史数据,通过AI辅助标注与人工校验相结合的方式,久译科技的产品可以显著提升数据标注效率,并成功应用于轨道交通、城市安全、重大活动保障等重要场景。
实践队员参观久译科技展厅
军工智能:前沿创新锻造智能装备
在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军工智能体平台的展示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与专家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智能”在该院涵盖范围广,不仅限于人工智能算法,还包括自动驾驶、群体智能、单体智能等综合能力,强调智能体在复杂、多变场景下的决策与执行能力。研究院也与多所高校有紧密合作,开展联合课程与科研项目,对青年科研人员鼓励掌握基础算法与经典模型,理解技术原理后再开展前沿创新。队员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体验,见证了智能装备的创新与发展。
支队前往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参访调研
实践队员与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专家座谈交流
技术攻坚:类脑架构突破推理瓶颈
技术攻坚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清华万格智能团队。该团队自主研发的智人HRM深度推理模型通过模仿人脑“快-慢双系统”的深度循环推理机制,实现了传统Transformer难以企及的推理深度和准确度。在30×30迷宫解谜问题(离散优化)等复杂逻辑任务中,智人HRM模型一次推理正确率高达97.3%,远超传统模型的30%。此外,基于智人HRM架构的S2S气象预测模型,超过SOTA级别,比国际主流模型误差降低25%。这套技术已开源,并在GitHub获得8100+星标,吸引了国内外多家头部机构应用。队员们认识到,面对全球大模型“文本荒”瓶颈,类脑架构或将成为突破口。
“万格智能”团队的施然学长分享
支队与“万格智能”团队进行交流
本次调研实践不仅让清华学子站在AI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交汇点,更促使他们从书本走向现实,理解技术突破背后的产业逻辑与挑战。在与专家的深入交流、实地观察前沿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队员们切实体会到人工智能如何驱动中国制造与服务业的现代化,感悟青年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责任担当。
在每一次穿透行业壁垒的深度交流中,他们从书本中的知识出发,在实践中把握产业升级的时代脉搏。这场深入产业一线的实践之旅,激励着清华学子将理论知识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以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投身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伟大实践之中。(通讯员 兰香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