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丹犬,如来佛祖菩提祖师和太上老君谁最厉害?
虎皮丹犬,如来佛祖菩提祖师和太上老君谁最厉害?
在神话故事中,菩提祖师出现较少,不好比较;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在不同神话中实力高低各自不同,但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中大都是如来佛祖强于太上老君。
菩提祖师主要出自于《西游记》,所以中国神话故事中关于他的故事太少,不必过多叙述;至于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二人分别为道教和佛教信仰之人,中国佛、道相争已久,在各自的典籍中自然吹捧自家信仰的人,所以孰强享弱,各执一词。
抛开佛、道典籍,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中,大都是如来佛祖实力强于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的设定虽然大都是“三清”“道祖”,但实力一般,他和天庭往往是主角们刷经验的对象。
我们来看看一些古典小说中太上老君的形象。
1.《西游记》:从元杂剧到清代道教徒写的“西游文学”中都有太上老君都是被孙悟空暴打,太上老君被孙悟空暴打是历代《西游记》共有的设定,这个可以参阅其它版本的《西游记》,这里也就不多说了。2.《后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被孙悟空的后人小圣孙履真暴打,小圣孙履真大闹天宫时是孙悟空将他降伏。小行者听见,气得暴躁如雷,狠的一声道:“就连天也要撞通了。”双手攥着铁棒,尽力往上一跳。他一跳,带着圈儿就似弩箭一般往空中直射。不期恰遇着李老君带了两个道童儿在空里过,却不提防这小行者,套着个圈子,持着铁棒,兜裤裆里往上一撞,直撞着李老君的卵包,一时疼痛难禁,呀的一声。
3.明代小说《东游记》里,已成佛的孙悟空一棒子就歼灭了十万天兵天将,一招瞬秒马元帅和赵公明两大天将,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吓得跑出来劝架,太上老君实力依然不如孙悟空,而那八仙之所以肆无忌惮,就是因为有孙悟空这个后台。4.《三宝太监西行记》中三官大帝之一的护法手下神奶儿在水下施法,吓得太上老君又推倒了炼丹炉。老君推倒了炼丹炉,梓童失却了文昌院。
5.《开辟演义》中盘古是如来的弟子,然后诞生天皇、地皇、人皇,五农氏,五农氏后又有二十二氏,太上老君是神农氏的弟子!除此之外,还有《剑锋春秋》《南游记》《北游记》《续西游记》《绿野仙踪》《天女散花》等都有太上老君正面或侧面的描写。太上老君的地位确实高,但实力并不强,至于一些如《禅真逸史》等黑太上老君人品的小说这里我就不说了,毕竟太上老君是令人尊重的大神。
不仅是古典小说,哪怕是现代的影视剧中也大多设定太上老君实力低微,如《如欢天喜地七仙女》《春光灿烂猪八戒》《传奇幻想殷商》《西游记后传》《宝莲灯》等等,可见太上老君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普遍是认为实力一般的,也就是近年来一些网络洪荒文、西游阴谋论等将太上老君的实力吹捧起来。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菩提祖师和如来佛祖太上老君、菩提祖师和如来佛祖都出现在《西游记》中,那么《西游记》中他们三人实力谁强谁弱?
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在《西游记》中是最神秘的一个人物,因为他的出场只是用来教孙悟空的法术。在《西游记》中菩提祖师表现不多,也因此他的真实实力很难知晓。在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后,去斜月三星洞中拜得菩提祖师学习长生不老之术。菩提祖师作为隐世高人,是代表着《西游记》的主题“三教合一”,他给孙悟空取名用的是“佛家的称呼”,教弟子们法术则包括术字门的请仙扶鸾、趋吉避凶,流字门三教九流的看经念佛、朝真降圣,静字门的参禅打坐、戒语持斋,动字门的采阴补阳、攀弓踏弩等等,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精通百家。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实际上只学习了三年,习得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法术,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菩提祖师厉害,而是因为孙悟空天资聪慧,原文描述他是:一窍通时百窍通。所以菩提祖师实际上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只负责向弟子传授知识,将弟子们引进门,结果如何还得看徒弟们的修行,否则他的弟子们岂不人人都如孙悟空那般厉害?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尽管菩提祖师学识渊博,那么他的实力如何?原著中孙悟空学完七十二变后因在师兄弟门前炫耀,而被祖师批评。菩提祖师是这样说的:“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从这里可以看出菩提祖师其实认为此时的孙悟空还是能被人杀死的。在孙悟空离去时,他又警告孙悟空:“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也就是说在菩提祖师看来,将孙悟空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他就万劫不得翻身。然而九幽之处是哪儿?九幽之处也就是“森罗殿”,在孙悟空大闹地府时,完全不惧这些地方。且“真假美猴王”时孙悟空曾描述自己:“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星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到那里去告。”也就是说所谓的“九幽之处”孙悟空完全不放在眼里。可见,菩提祖师根本不知孙悟空真正的实力,也就是说他很大可能是没有习得孙悟空所学习的那些法术。菩提祖师口口声声说一旦孙悟空将自己传他法术之事说出去就要将他锉骨剥皮,但实际上在取经路上孙悟空说了多次,也未见他出手,倘若他真的能奈何孙悟空,又怎么会食言?可见菩提祖师是理论家大于实践家,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孙悟空学习自己法术后的状况。再者,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的实力已经完全不是刚学艺归来时可以相比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喝了仙酒、吃了蟠桃和仙丹,锻就金刚之躯,此时的实力明显比学艺归来时更强。此时的孙悟空实力纵然是佛祖也需要用计将他骗在手中用甚深法力才能将他降伏,也就是说佛祖虽然比孙悟空厉害,但也不能将他秒杀。所以综合来看,菩提祖师的实力很可能是弱于如来佛祖的。太上老君《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设定和大多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中设定一样,他地位很高、资历很老,但实力一般。
近年来很多洪荒文、西游阴谋论开始吹捧太上老君的实力,无疑是标新立异来博眼球罢了,再加上佛教是舶来品,也因此很多人对于这种言论趋之若鹜。
那么真的《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真实实力如何,我们来对“太上老君实力吹点”一一反驳。
一、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之祖《西游记》中有出现过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之祖。其主要是来源于这两段。1.行者骂道:“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2.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说出道:“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触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这段话说出“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也因此引出了“太上老君是否开天辟地”的讨论。在明代《唐僧西游记》及杨闽斋版《西游记》中并没有“孙悟空说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之祖”这段描写。百回本《西游记》公认最早的世德堂本是有这段描写的,所以我们辜且认为《西游记》中应有此段描写。即便如此,我们可以知道孙悟空说出这“三祖”的地位实际上是为了讽刺南山大王不知天高地厚,而孙悟空对于道祖太上老君的“开天辟地之祖”的认知正是来自于平顶山上银角大王的介绍。而实际上在《西游记》的开篇就提到了这天地是盘古所开。看到这些,肯定就有人抬杠,说太上老君就是盘古,可书中并没有这个设定。书中设定太上老君炼石补天时就明确说了他【化解女娲】炼石补天,也就是说明确写出了太上老君和女娲的关系。那么,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之祖要怎么理解呢?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书中对人参果树的描写!1,这万寿山乃先天福地,五庄观乃贺洲洞天,【人参果又是天开地辟之灵根】,如何可治?无方,无方!”2.那菩萨情知,怪道:“你这泼猴,不知好歹!【他那人参果树,乃天开地辟的灵根】。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让他三分,你怎么就打伤他树!”看到没有,书中同样写出人参果树是【天开地辟之灵根】,难道人参果树开天辟地了吗?这里明显是要表达人参果树是在天地开辟时就已经存在,所以【开天辟地之祖】亦是这个意思。当然,肯定还有人会再杠一下,说开天辟地和天开地辟不是一个意思,对此我们来看一下《西游记》的另一个版本《西游记传》,该作品被认为是吴版《西游记》的缩写版。菩萨骂道:“你这泼猴,【他那人参果乃开天辟地的灵根】,镇元子乃地仙之祖,你怎么毁伤他树!”也就是说,开天辟地就是等同于天开辟地,这两个词是同一个意思。为了进一步证明“开天辟地之什么”在古典小说中的意思,我们来看看古典作品中其它的一些相似描写:1.龙女笑道:“这马猴才是个道地古董,他名字叫做支巫祈, 乃【开天辟地的一个大水怪】,被大禹王拿住,用”五行正一锁”将他锁住。 ——清《红楼复梦》2.原是【开天辟地的神物】,善能变化,一见洞门开了,遂化成黑白二气,望空而去了。 ——清《妆钿铲传》3.稽诸所祀,乃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有熊之三圣人焉,盖三圣人者,【开天辟地之圣人】也。——清《乌石山志》4.《神农本草经》创于【开天辟地之圣神】,洵堪为论药性之正宗。——清《医学衷中参西录》5.爱玉的(禁止),颇似属于此类,卓司令却做了一个【开天辟地的客人】,无怪要性命丢脱,骸骨无存了。 ——民国《民国演义》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中的这“开天辟地之什么”就是表示其资历老,存在的时间年久。也就是说《西游记》中“开天辟地之祖”就是要说明在开天辟地时太上老君就存在了,并不是指天地是由他所开。实际上开天辟地时就存在的除了太上老君外,还有玉兔精,这玉兔精是天地没开时就在修炼,但她实力依然很普通,也就是说《西游记》中资历老并不一定实力强!二、太上老君化解女娲补天《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确实是女娲,原文是这样描写的:【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说出道:“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触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太上老君炼石补天,就一定实力很强吗?这里【炼石补天】的重点恐怕是【炼石】吧,太上老君本就善于炼丹、炼兵器,所以炼补天石并不难。至于【补天】二字,在《西游记》中并不能代表实力很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西游世界”中连普通的神仙都能移山架海,那“放屁添风”的猪八戒和沙僧都认为换斗移星和担山赶月不值一提!愚弟兄若干别事无能,若说擒妖缚怪,拿贼捕亡,伏虎降龙,踢天弄井,以至搅海翻江之类,略通一二。这腾云驾雾,唤雨呼风,与那换斗移星,担山赶月,特余事耳,何足道哉!看到没,按猪八戒的说法这换斗移星和担山赶月的本领都不值得一提,所以那【补天】比【移星换斗】和【担山赶月】又能强多少?三、太上老君化胡为佛《西游记》中太上老君有化胡为佛的设定,原文是这样描写的:“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太上老君化胡为佛靠的是金刚琢而非自己实力。假如太上老君很厉害,又何必用【甚是亏他】?至于“化胡为佛”是啥意思?很明显并不是指太上老君教化如来?因为《西游记》中设定,如来是大雪山成佛。“化胡为佛”出自《甄正论》而非《老子化胡经》,《老子化胡经》在明朝已被认为是伪经,作者又怎会采用?《甄正论》中的“化胡为佛”则是说老子拜在佛祖座。在唐僧到达灵山时佛祖曾告诉他那所取的经书是三教源流,也就是说儒释道均由此经书衍生而成,如此看来,似乎老君地位尚比如来地位低上一筹!“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若到你那南赡部洲,示与一切众生,不可轻慢,非沐浴斋戒,不可开卷,宝之重之!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也。”四、太上老君法宝多太上老君确实打造了许多兵器和法宝,但都对孙悟空无效。1.紫金葫芦和羊脂玉净瓶化不了孙悟空。原来孙大圣是熬炼过的身体,急切化他不得,那怪虽也能腾云驾雾,不过是些法术,大端是凡胎未脱,到于宝贝里就化了。2.幌金绳被孙悟空变个锉就给锉断。他见面前无人就弄神通:顺出棒来吹口仙气叫“变!”即变做一个纯钢的锉儿扳过那颈项的圈子三五锉锉做两段;扳开锉口脱将出来拔了一根毫毛叫变做一个假身拴在那里真身却幌一幌变做个小妖立在旁边。3.七星剑伤不了孙悟空丝毫。那怪将绳一扯扯将下来照光头上砍了七八宝剑行者头皮儿也不曾红了一红。4.芭蕉扇被孙悟空捻个避火诀就给避开。(孙悟空)将身一抖,遂将毫毛收上身来,只将一根变作假身子,避火逃灾,他的真身,捻着避火诀,纵筋斗,跳将起去,脱离了大火之中,径奔他莲花洞里,想着要救师父。5.紫金铃只让孙悟空打了个喷嚏。这行者只顾看玩,不觉沙灰飞入鼻内,痒斯斯的,打了两个喷嚏,即回头伸手,在岩下摸了两个鹅卵石,塞住鼻子,摇身一变,变做一个攒火的鹞子,飞入烟火中间,蓦了几蓦,却就没了沙灰,烟火也息了。6.九齿钉耙伤不了孙悟空,还让猪八戒震得手疼。那怪真个举起钯,着气力筑将来,扑的一下,钻起钯的火光焰焰,更不曾筑动一些儿头皮。唬得他手麻脚软,道声"好头!好头!"7.也就只有金刚琢厉害点,但金刚琢的功效是防御,无法主动攻击,它对孙悟空都造成不了任何伤害。尽管这金刚琢能收万物,但青牛精拿着金刚琢最多也只是和孙悟空两方对峙,况且孙悟空根本没有耍阴招,孙悟空都变成跳蚤咬了青牛精却没有偷袭,给他一棒。五,孙悟空大闹天宫太上老君放水?太上老君是玉帝臣子,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他从始至终都在为玉帝分忧。孙悟空偷了仙丹,太上老君马上去和玉帝告状,使得玉帝增加兵力围剿,二郎神兄弟无法拿下孙悟空,太上老君丢下金刚琢偷袭,让孙悟空被抓;天庭众刑都伤不了孙悟空,太上老君立马提议将他丢到八卦炉中炼,还让孙悟空得了害眼病……老君朝礼毕,道:“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有人说太上老君放水,原因是太上老君不用金刚琢收孙悟空兵器却去砸他头,试想一下如果太上老君收了兵器,孙悟空还会恋战吗,肯定直接逃跑,况且太上老君用金刚琢砸猴头也达到了他预料的结果,让孙悟空跌倒后被二郎神抓住。有人肯定又说,太上老君把孙悟空丢到八卦炉中时除了孙悟空的琵琶骨的勾刀所以放水!然而狮驼岭时三妖煮孙悟空等人也是先除掉他们身上绳子,难道他们也放水?至于为什么除掉勾刀(绳子),是因为太上老君自信将孙悟空丢到八卦炉中他必死无疑。有人又说太上老君送了孙悟空火眼金睛所以他和孙悟空是一伙的,然而这火眼金睛就是害眼病,后来取经路上孙悟空没少因为这个眼病吃上苦头。所以太上老君是尽心尽力为玉帝分忧,根本没有对孙悟空放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将太上老君捽了个倒栽葱,此后太上老君就一直忌惮孙悟空。在孙悟空取经救乌鸡国国王时来到兜率宫讨要丹药时,太上老君一看到他就赶紧吩咐童子们要多加防备他。他见行者来时,即吩咐看丹的童儿:“各要仔细,偷丹的贼又来也。”对于孙悟空大闹天宫,沙僧的评价是【闹得太上老君害怕】。沙僧道:“不瞒陛下说,我大师兄乃齐天大圣皈依。他曾大闹天宫,使一条金箍棒,十万天兵,无一个对手,只闹得太上老君害怕,玉皇大帝心惊。”而土地则评价是【孙悟空偏打老年人】。土地道:“若去见他,他那棍子好不重,他管你好歹就打哩!”婆儿道:“他见你这等老了,那里就打你?”土地道:“他一生好吃没钱酒,偏打老年人。”六、历代《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实际上,太上老君被孙悟空打是历代版本《西游记》中都有的事情。1.在元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 中有【偷灵丹老子怎近他?盗蟠桃玉皇难奈何】的描写。元杂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所有《西游记》版本中实力最弱的,孙悟空形象也是被塑造得最差的一个版本,即使如此,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依然还是让太上老君和玉帝难以近身。2.明代吴承恩版《西游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书中明确写到孙悟空把太上老君捽了个倒栽葱,所谓的【倒栽葱】并不是推倒的意思,而是抓着头发扔出去,使其头朝下、脚朝上。3.明代《后西游记》是《西游记》最出名的续书之一,在该作品中太上老君被孙悟空的后人孙履真再次暴打。小行者听见,气得暴躁如雷,狠的一声道:“就连天也要撞通了。”双手攥着铁棒,尽力往上一跳。他一跳,带着圈儿就似弩箭一般往空中直射。不期恰遇着李老君带了两个道童儿在空里过,却不提防这小行者,套着个圈子,持着铁棒,兜裤裆里往上一撞,【直撞着李老君的卵包,一时疼痛难禁,呀的一声。】小说中孙小圣大闹天宫急得玉帝要再次找佛祖降妖,后来太上老君提议请孙悟空。4.清朝戏剧《闹天宫》中太上老君被孙悟空打倒,孙悟空骑在老君身上扯着他的胡子,疼得他嗷嗷叫。扒下来玉皇爷的靴子帽、赭玉带和黄袍,在龙书案上还撒了一泡尿,滴溜溜一溜跟头就冲出天曹 …… 行说着滴溜一个跟头往前撞,把老君撞了一个仰巴跤,一蹁腿骑上了,嗞喽嗞喽把胡子薅,疼得个老君嗷嗷叫。5.清代道教徒汪象旭写的《西游证道书》中太上老君也不是孙悟空敌手,最后只得请佛祖救驾。老君无法,遂致猖狂决裂,不可收拾。至此无计可施,只得请老佛救驾。而老佛亦无他谬巧,惟有用五行山一法,彼知心猿之搅乱,原因五行偏枯而起,今既五行俱全,则不期定而自定。看到没,太上老君在《西游记》相关的作品中实力本来就不强,孙悟空打倒太上老君经历了元、明、清三朝,这就是“西游作品”中对太上老君的设定。所谓太上老君放水、天庭神仙放水只不过是当下的一些“西游阴谋论者”为博眼球而臆想出来的言论罢了。《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实力本来就很弱,虽然他发明了许多法宝和兵器,但实力远不如孙悟空;而孙悟空则是被如来佛祖降伏,所以太上老君的实力是远不如如来佛祖的,否则他也不会在安天大会上献礼拜谢如来!从《西游记》中对太上老君的一些描写可以看出他应该是文臣之类的。《西游记》中天庭机构是按照古代朝廷设定,文臣出谋划策,武将镇守一方。太上老君应该是相当于国师之类的文臣,所以他多次为玉帝解忧,最后降孙悟空还是得靠如来佛祖。综上所述,《西游记》中如来佛祖、菩提祖师和太上老君三人中实力最强的很可能是如来佛祖,菩提祖师不明,但太上老君最弱。记忆最为深刻的片段是哪一段?
笔者个人感觉对《西游记》中“车迟国斗法”一段内容的记忆最深刻。
驱逐和尚,尊崇道士,奇葩的国家。唐僧师徒一路走来,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没遇到过。唐僧多次差点殒命,悟空搬救兵都找都方法了,八戒闹着分家都多少次了。这一路打过土匪,降过妖魔,第一次见到居然闹宗教矛盾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和尚最美地位,道士最受人尊敬。身为主角的同行,唐僧师徒很尴尬,读者也很尴尬。
这里有三个不吃人的妖怪,连唐僧肉都不稀罕。就连在工作上,作为国师的三个妖怪,居然不当权臣,反而很尊重身为一介凡人的国王。凭借自己的本事,呼风唤雨护佑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和贪婪袈裟的观音禅院金池长老,以及比丘国中吃人心的国丈相比,简直是妖界楷模,人界君子。他们为难唐僧师徒的方法都选择的是展开比赛。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身后没有靠山,果然走不长远。除了虐待和尚,没干过其他坏事的妖怪,实在够不上死罪。但一路放过那么多妖怪的孙悟空,把他们都杀了,死了个干干净净。
佛教中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种罪不至死的好妖怪,在宗教争斗中,也得不到赦免啊。而在这个比斗的过程中,三个妖怪素来信奉的天庭,将他们卖了,堪称悲剧!
所以,笔者对这三个妖怪这段描写记忆最深刻。
为何就突然消失了?
这是鄙人拙作《图腾海东青》中关于渤海国灭亡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用!
唐朝可以通过调整辽东地区的建制划归,来制衡不肯听命于朝廷的藩镇,甚至缓解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压力。但却无法扭转内忧外患下的国势日益衰落。长期干旱少雨,连年谷物歉收,严重动摇了社会的稳定。若是碰上太宗皇帝当政,通过明君贤臣的高效运作或可缓解社会矛盾,将民变的风险降至最低。可惜!越发腐朽败落的唐朝已无法重现贞观、永徽、开元时的朝势。各种社会危机不断积累,只等待着临界时刻的到来继而集中喷发。在气候已至最冷的九世纪末,临界时刻终于来了。因天灾不断,朝廷又无力赈灾,各地民众只能用草籽、树叶充饥糊口,饥寒而死者不计其数。无以为生的百姓揭竿而起,最终演变成震撼全国的黄巢大起义。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终于被平定,但积重难返的唐朝亦名存实亡。
契丹东丹王
多年的密切往来,渤海国早与唐朝形成了休戚与共、利害相同的命运共同体。当唐朝开始步入衰亡时,渤海国的国运也同样走向没落。最直接表现就是渤海国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汉化、封建化有效促进了渤海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腐化。大氏王族及其他贵族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营造城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广大农民、牧民、渔民和手工业者在严苛的阶级压迫下饱受盘剥,还要为权贵们所驱使。统治阶级可以肆意挥霍无度,社会底层民众却只能过着“居竖穴,用瓦器,衣兽皮”的贫寒生活,终日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严重的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让底层百姓怨声载道,阶级矛盾随之迅速激化。与此同时渤海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泛起萧墙之祸,各派势力互相激烈倾轧。渤海国灭亡前夕统治集团内部动荡不安,以致大批渤海贵族纷纷率众出逃。据《高丽史》记载,“渤海将军申德等五百人来投”。是月,“庚子,渤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富、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率民一百户来附”。渤海国统治集团的严重内讧大大动摇了政权稳定,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因彼(渤海国)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
五代契丹铁骑
再有,渤海国的社会经济严重依赖着唐朝。换言之渤海国能否保持繁荣和昌盛,很大程度取决于唐朝社会安定与否。而唐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恰好打断了渤海国赖以为生的对唐经贸联系。渤海国内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缺乏维系政权统一所必需的经济基础。部分地区的政治隶属关系也非常松散,像渤海国对黑水诸部的管控就非常不稳定。一旦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很多原本被掩盖起来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就会集中涌现,威胁社会安稳。
耶律阿保机与李克用
最后,唐朝的存在是渤海国的重要安全保障。正是唐朝的衰败灭亡,使得渤海国失去了政治和军事上的保护。中唐以后,渤海国最大的外部威胁就属契丹、奚。安史之乱前,契丹、奚两蕃曾遭安禄山重创。此后为在夹缝中求生存,两蕃同时蛰伏于回鹘汗国和唐卢龙节度使(幽州节度使)的管制之下。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国都失陷,曾经称雄漠北的回鹘汗国开始瓦解。为避敌锋芒,继任的回鹘乌介可汗率三十万部众南下,请求内附唐朝。不成想唐朝丝毫不念及回鹘曾协助平定安史之乱的旧情,反倒趁机落井下石。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朝无情剿灭了南下回鹘,乌介可汗为部下所杀,回鹘汗国正式灭亡。为清剿回鹘残余势力,唐卢龙节度使张仲武进兵契丹、奚族两番,尽杀回鹘监使八百余。随着回鹘监使的人头落地,唐朝恢复了对契丹、奚两番的管辖。事实证明只要唐朝能稳定存在,契丹、奚就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也威胁不了渤海国,单凭卢龙镇便足可震慑两蕃。
渤海国考古墓壁画
但黄巢之乱后,唐朝名存实亡,天下之势更加糜乱。包括卢龙节度使在内的各路诸侯都忙于逐鹿中原,根本无暇顾及北方诸胡。契丹趁机摆脱了来幽州方向的束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至耶律阿保机继任契丹夷离堇时,契丹已能集结四十万大军横扫伐河东代北,攻掠九郡,迫使枭雄李克用请求与阿保机结为兄弟,与此同时契丹也再次成为渤海国外部的最大威胁。其实早在阿保机掌权之前,契丹就已对渤海国治下的辽东地区觊觎许久了。虽经激烈交手,实力尚且不济的契丹并未能从渤海国手中拿下辽东。待至耶律阿保机时,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已经腐朽没落的渤海国哪能是新兴崛起的契丹对手。虽然学术界有很大争议,但笔者认为大约在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前后,耶律阿保机几经征战,终于如愿以偿地攻取了辽东半岛。
卢龙镇张仲武平定契丹、奚两番
自掌权伊始,野心勃勃的耶律阿保机便不甘满足于只当个部族首领。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并弑杀唐哀宗,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朝就此轰然灭亡。同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为可汗,执掌契丹部族联盟的军政大权,而后又逐步统一了契丹诸部。公元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建元“神册”。阿保机向来毫不掩饰他欲问鼎中原的勃勃野心,甚至还为此公然宣称自己“上承天命,下统群生”。然而阿保机若要南下进取中原,就必须先解除后顾之忧,否则契丹断难以与五代时期割据中原的群雄争锋。阿保机深喑此理,早在称汗继位前就已积极向北方用兵,连败北室韦和于厥,并降服嫩江、松花江流域的大小黄室韦。辽太祖二年(公元908年),阿保机进讨黑车子室韦,历经七次讨伐终于降服了黑车子室韦。辽太祖五年(公元911年),阿保机灭奚,尽得其地。神册四年(公元919年),阿保机派皇子率军征服乌古、敌烈两部。统一了北自外兴安岭,南至西拉沐沦河的诸胡各部。
唐朝会昌中兴
随着阿保机逐步统一北方,很快渤海国便成了契丹必欲吞并的又一个对象。但因梁晋争霸正酣,最令阿保机心驰神往的中原大地屡生事变,多次显露出可乘之隙。不愿坐失良机的阿保机为能打开日后进取中原的门户,立即统军南下大举进攻幽州。受此影响,渤海国侥幸又多苟活了数年。然而神册二年(公元917年)、神册七年(公元922年),阿保机两次进攻幽州,均都损兵折将大败而回。迫于无奈之下,阿保机只好放眼长远继续着手统一北方。天赞三年(公元924年),阿保机起兵西征吐谷浑、党项、阻卜等部。亦年,基本上征服了西北诸部。取得西征大捷后不久,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阿保机旋将统一的目标指向了渤海国。
契丹武士
天赞四年(公元925年),辽太祖阿保机以“渤海世仇未雪”为借口,御驾亲征渤海国,契丹大军倾师而出,势在必得。天赞五年(公元926年)正月,契丹一举攻下渤海国西部重镇扶余府(今吉林农安),杀渤海守将。而后契丹军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再破渤海老相统帅的三万渤海军队。至二月,契丹军已兵围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南)。末代渤海王大諲撰“素服牵羊”,率臣僚三百多人出城投降。渤海国安边、南海、定理等府及诸边节度史也相继归降。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至此灭亡,历经十五王,享国二百二十九年。同年,辽太祖阿保机灭渤海国后,在返还皇都的途中病逝于扶余(今吉林四平西),终年五十五岁。
五代天下割据
为防渤海人叛乱,辽太祖阿保机在班师前,下令将渤海国的王室贵族千余户随军迁往契丹本土。可即便如此,渤海国故地遗民反抗契丹的情绪依旧浓重。于是天显四年(公元929年),在大臣耶律羽之的建议下,辽太宗耶律德光命令大规模南迁渤海国的故地遗民。凡渤海国十五府、六十二州均在迁徙之列,渤海国旧州县或侨置到今辽东、辽西及内蒙地区;或南迁后改为新名;或干脆废弃。契丹强制迁徙渤海遗民所造成的深远影响,那可是非常之大!
渤海国墓群遗址
首先,当时的交通工具相当落后,迁徙距离又达一、二千里之遥,真正的千里迢迢路漫漫。大批迁徙的渤海遗民带着无尽的悲愤与心伤,凄死于背井离乡的路途中。其次,迁徙导致的人丁稀疏,使得渤海国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遭受到严重破坏。学者考证,得以留居原地的渤海人数非常有限,总计仅有两万余户。如:渤海国原盐、穆、贺各州的居民更是仅余留二、三百户。受此影响,大片原本繁荣富庶的经济区变成了渺无人烟的荒原;曾经灿烂辉煌的上京城(即忽汗城)也化成一片颓垣断壁;大量宝贵的典籍文献更至荡然无存;最后,渤海遗民遭到强制外迁后,生女真人很快从东、北两个方向源源涌入至渤海故地。这些生女真人主要是此前未曾被渤海国征服的黑水靺鞨。经考证,辽代生女真完颜部以下三十四部中,除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及乌第河流域的生女真各部外,其余部族全都分散在曾经的渤海国疆土。由于生女真各部的社会发展水平要远远落后于渤海国,渤海故地的社会文明因之再次大幅倒退。无论怎样衡量,如此大跨度的社会文明后退,实在是一场令人悲悯的可怕浩劫。
契丹灭渤海国
但是有一点,强制迁徙渤海遗民对巩固契丹在渤海故地的统治,效果可是非常显著的。正如契丹所料,渤海民族的主体被迁徙至自己眼皮子底下后。分置于各处的渤海遗民再不能相互通联,霎时便化成了一盘散沙,丧失了反抗契丹统治的条件和能力。那些遭到强制迁徙的渤海遗民全都沦为了可供服役和纳税的国家编户,从此只能屈从契丹统治,听任辽朝驱使。
五代与辽朝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被强制迁徙以及侥幸留居故土的渤海人外。学者考证,另有大约三十万至四十万渤海人不愿屈服于契丹统治,辗转逃亡至王氏高丽、女真(原黑水靺鞨),甚至更远的中原(后周、北宋)。这部分外逃的渤海人在与当地人民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彼此间民族差异逐渐缩小,逐渐融入到朝鲜人、女真人和汉人中。辽亡金兴后,原属辽朝的渤海人纷纷加入到同族血脉建立的金朝。金朝时,渤海人又大都融入到女真人中。再至金元交替,原金朝统治下的渤海人、女真人,除少部分外,绝大多数都已融入至汉人的汪洋大海之中。
西游记到底写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由于读者群体年龄段、文化程度、认识能力、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存在差异,因此,对这个问题认识各有异同,有说是写佛、道、儒的融和过程的;有说是写明朝社会的;有说是写神魔故事的;有说是写人之性情的;有说是写开心娱乐的;有说是写如何做人的等等。但是,大家都认同《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那么,《西游记》到底写的是什么?难道是在写孙悟空的能耐、本事?唐僧的沉稳?猪八戒的懒惰?沙僧的老实?白龙马的忠心?如果是这样,有必要惊动那么多神魔吗?显然不是那么简单。《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带领他的徒弟孙悟空、沙僧和猪八戒西天取经,一路上遭遇妖魔鬼怪的威胁与纠缠,斩妖除恶,艰难度险,最终修成正果。孙悟空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唐僧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猪八戒被封号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唯有白龙马什么也没封。《西游记》故事给读者提供的是一个团队,他们是如何在唐僧的带领下,西天取经,排除万难,实现自己理想的整个过程。读者联系《西游记》写作背景,就可以认识到这是作者在写唐僧在封建社会带领他的徒弟,爬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获得西天取经的最后胜利。根据这个设想,《西游记》是在写明朝时社会所出现的一些怪现象,这些怪现象都是违背佛家和道家之说的。佛家核心思想是戒、定、慧,而道家是“道法自然”,得道成佛。佛道理念也有相似之处。有记载说道家菩提和佛家如来曾经是邻居,相处很好,孙悟空是菩提弟子,后来,菩提又介绍悟空去如来佛门下,成了唐僧西天取经最得力的助手,可见佛道关系有多么的融洽了。唐僧《西游记》设置唐僧带领自己的团队,去西天取经。在西天取经路上,又设置了许多妖魔鬼怪,以融和明朝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明朝社会的不稳定性,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怪现象,同时,写出了人们面临这些怪事的态度与言行,展现了这个团队相互制约,每个人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因果关系等等某些哲学思想。例如,唐僧是领导者,他的职责是搞好管理,这个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如何管?这是摆在唐僧面前的首要问题,管好了能顺利去西天取经,否则,就会被他手下的人架空。孙悟空神通广大,造反精神强烈。他自觉自己本事大如天,听不进任何人的话,追求的是没约束的绝对自由。为了解决孙悟空的问题,唐僧早有准备,给孙悟空头上戴了一个紧箍咒,只要孙悟空不听话,想造反,唐僧就念咒,孙悟空头立马会痛的厉害,能痛的在地上打滚,哀求他的师父唐僧救救他。唐僧有了这个紧箍咒,孙悟空听话多了。这事暗示人们,一个团队需要自由,但不需要绝对的自由,要有组织纪律,团结一致的思想。《西游记》在这方面的确是写活了。在写一个团队组织纪律性的同时,《西游记》重点写了因果关系。在这个团队中,孙悟空出力最多,功劳最大,因此,西天取经成功之后,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唐僧是带头人,担惊受怕一路子,他被封为旃檀功德佛。而猪八戒又懒又色,沙僧老实巴交,白龙马只是兽,没出多少力,做过多少贡献,因此没被封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而沙僧是“金身罗汉”,白龙马什么也不是。看看《西游记》这四人一兽的结果,都是因果关系的必然。孙悟空综上所述,《西游记》写的是明朝社会所出现的怪现象;一个团队的成功经验;同时刻画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阐述了因果关系的哲学思想。六字词语有哪些二年级?
二年级六字词语有:事实胜于雄辩,疾霆不暇掩目,立于不败之地,九牛二虎之力,丹之所藏者赤,挂羊头卖狗肉,可望而不可即,顾左右而言他,过屠门而大嚼,鸡蛋里挑骨头,毕其功于一役,危急存亡之秋,不分青红皂白,不法古不修今, 九鼎不足为重,爱博而情不专,传闻不如亲见,三寸不烂之舌,哀莫大于心死, 过五关斩六将,拉虎皮扯大旗, 入宝山而空回, 一客不烦二主, 海水不可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