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义,可是对真正的社稷真的有功吗?
陈怀义,可是对真正的社稷真的有功吗?
既然敢死谏,不管是为留名气也好,肯定是为江山社稷考虑的,为臣者食君禄,就必须为帝王鞠躬尽瘁。比如明朝开国初年朱元璋要实施藩王制度,忠臣陈怀义死谏万不可实施藩王制度,惹怒朱元璋和众皇子被杀,后来果然藩王制度战祸连绵,苦了百姓。难道陈怀义是为了名气而不是为江山社稷吗?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
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方孝孺气节,用文人的思想来说是忠义、是舍生忘死、是有血性,但从大局观来看,完全就是愚昧的、没有一点价值的去赴死。
方孝孺的“忠”,是理想化的,带着偏执的仅仅对朱允炆的“忠”,而不是对大明朝的“忠”,为什么这么说?
1、朱允炆出身和行为因为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做皇帝,他的身份本来就是存在质疑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看,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是朱雄英,生母为常氏,常遇春之女。
但朱雄英早夭,按理应该是嫡次子朱允熥做继承人,可是常氏死了,吕氏被扶正,吕氏就是朱允炆生母,然后朱允炆就捡了便宜。
要不然,皇帝之位怎么着都轮不到他来坐。
再来说“靖难”,朱棣发动靖难完全是被建文帝逼的,建文帝削藩手法太狠。
建文帝削藩有多狠?
他在位第一年就削藩5位藩王,其中性格刚烈的湘王朱柏直接自焚而死,建文帝一点缓和的余地都不留给藩王们,行事未免操之过急。
眼看马上轮到朱棣了,朱棣这才被迫发动“靖难”,造了侄子的反。也就是说朱棣发动靖难完全是事出有因,不是为了争权夺利。
另外朱允炆也算不上一位英主,他让耿炳文、李景隆去讨伐朱棣,为什么两人都打不过朱棣,主要原因应该是建文帝不让他们直接杀了朱棣。
建文帝不忍自己背上杀叔叔的恶名,这是他失败的很大原因。
这样出身不算正,行为处事不果断,又看不清局势的朱允炆,根本不值得方孝孺用性命去捍卫,就算朱允炆侥幸胜了朱棣,大明王朝在他手里,也会被他搞得乌烟瘴气的。
2、朱棣出身和造反动机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4子,他和朱允炆都是老朱家的子孙。
既然都是老朱的子孙,那谁做皇帝都一样,最多就算是窝里反,又不是改朝换代。
朱棣的意思也表达的很明确了,他让方孝孺起草诏书,告诉他自己不过是效仿周公辅成王罢了,方孝孺不依不饶,说成王在哪里?
成王死了,他就是朱允炆。
朱棣又说这是老朱家的事,希望方孝孺不要不识抬举,本来就是老朱家的事,方孝孺一个外人有何资格去质疑?
方孝孺质问朱棣,他以什么身份、什么立场去质疑?
他的死又有什么价值?
不过是心里藏着一股子劲,想要和朱棣死磕罢了,要真想分个是非对错,恐怕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为朱允炆是朱棣的手下败将,他就是不适合做皇帝,实践出真理,任何理由都无法辩驳。
3、方孝孺其人和诛十族的意义
方孝孺其人,他的父亲方克勤因为空印案被杀,特别会读书,长大后拜宋濂为师。洪武年间遭到朱元璋的赏识,但没被重用。
等到建文帝时,才被召为翰林侍讲,方孝孺特别会将伦理道德,而建文帝也喜欢读书,每当遇到疑问就召他讲解。
朱棣起兵后,朝廷商议征讨,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由此可以看出,建文帝应该算是方孝孺的“伯乐”,两人志趣相投,他得建文帝重用发挥才能,想必内心除了对建文帝想尽“臣子”的忠心,还有一份对“伯乐”的“知恩相报”。
而朱棣打破了这种局面,方孝孺之死,无非就是一个文人,改变不了大局,就想来个鱼死网破,用性命去换身后的名声,去给朱棣人生留下洗不干净的污点。
最后他达到目的了,如愿被朱棣杀了,“忠孝”的美名流传千古。
可诛“十族”的代价是惨痛的!
朱棣诛方孝孺十族,是什么概念?
大概就是说除了自己、出嫁的姑母、出嫁的姐妹、女儿、儿子、外祖父、外祖母、姨妈、岳父、岳母等等,全都要被迫去死。
受方孝孺牵连而死的人有八百多人,他的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同时被杀,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先后上吊身亡,两个女儿也投秦淮河而死。
而他的那些其他亲属、学生,被杀时的惨状也可想而知。
按照方孝孺的说法是:
“死即死,诏不可草。”“便十族奈我何?”
自己死可以,让其他人和自己一起死,自私心里不止一点。
且别人无法为自己开脱,用十族人的死来成全方孝孺的美名,来为方孝孺铺路,我对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质疑,更别说他所谓的“气节”了。
外人没资格来赞扬这种“气节”,因为被迫去死的不是你,真要说有资格的,是那些被迫去死、被迫成为工具人的“十族”里的人和他们的后人。
问问这“十族”的后人,他们是怎么看方孝孺的话和行为的,问问他们怎么看自己亲人枉死这件事。恐怕他们不但不会赞扬方孝孺,反而会咒骂上一通。
方孝孺气节是空的,一条条被杀的人命却是鲜活的。
一句话害死了十族人,我很不屑这种气节。另外,他的所谓“气节”根本立不住脚,因为明朝没有亡,他不是为了民族去死的,他是为了自己的名气去死的。
气节这个词,应该用在为民族牺牲的人身上,为明君去死的人身上,民族危亡,挺身而出,临危受难保全君主,这样的人才更值得推崇。
另外,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朝代更迭,能人辈出,时代是在能人的带领下奋勇向前的。不管是哪个朝代,都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带领,去指明方向,去带领百姓走向繁荣、富强。
而不是拘泥于形式、教条,困在条条框框里去选择统治者,这样只会困在原地或者走向衰亡。
建文帝不行,那他就该让出位子,朱棣行,那他就该上!
一句话,能者上位,不容置疑!
方孝孺看不清大局,之后的事实也打了他的脸,在朱棣的带领下,大明王朝走向高峰,缔造了永乐盛世,这是迂腐的方孝孺永远看不到的。
陈怀义和明明是什么电视剧?
《朱元璋》是根据作家朱苏进历时三年撰写的大型历史正剧改编,由冯小宁执导,胡军、剧雪等主演的古装电视剧。《朱元璋》再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悲怆历程,再现了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该片于2008年7月23日在东方电影频道首播。
朱元璋会听从他的直言上谏吗?
如果魏征在朱元璋的时代,直言上谏的话朱元璋会听,但是会不会按照魏征所言去做就不一定了,或许刺痛了朱皇帝的软肋,杀了他也不一定。
魏征
魏征魏征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之一,对唐朝的贡献是很大的,李世民继位之初,封魏征为左丞相,对魏征是信任异常,魏征也不服圣望,前后直言上谏二百多件事,李世民都一一采纳。
《旧唐书·魏徵传》: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魏征还对皇帝的私生活进行劝谏,皇帝想得到那个女人岂不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在魏征这就要直谏,估计这在那个朝代估计都能把皇帝气死。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二年,贤惠的长孙皇后发现了一位郑女才貌双全,倾国倾城,便亲自向李世民推荐,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李世民一听,正中下怀,立刻下诏许聘。宫廷内外紧张起来,上上下下的官员们开始张罗着如何把这桩好事办好。唯有魏征得知后,有些不高兴,立即入宫进谏说:“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是否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有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无家室之欢。现在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这是为君着该做的事吗?”太宗听后,依依不舍地收回了成命。谁知,房玄龄着手调查后,发现郑氏许人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所以坚持诏令有效。这时候,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并无订亲之事。太宗的花心又荡漾起来,但魏征却毫不留情地说:“人家否认此事,是怕你加害人家啊。”于是太宗便死了这条心,一桩“美事”就这样被魏征无情地搅黄了。朱元璋这在朱元璋那里,是得不到的待遇,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乞丐一步一步的直到开国,因童年经历,导致对于那些当官的都不太信任。
电视剧:朱元璋
就拿朱元璋封自己儿子为藩王这件事举例,明代以前发生过很多藩王作乱的事情,但是朱元璋过于自信,规划好了大明未来的蓝图,将自己儿子们纷纷封王守疆。
明朝的监察御史的职责就是上谏,按理来说谏言应该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因为朱元璋设立这个官职的初衷就是让御史监察百官,对于一些危害朝廷或者贪赃枉法之事进行上奏弹劾。
但是在朱元璋这,只要牵扯到他定的事情,听不听是一回事,御史能不能活命都很困难。
最能体现朱元璋对于直谏的言官的一个例子:
在皇四子朱棣大婚的宴席上,官员们纷纷劝谏朱元璋将皇子们封王,朱元璋也有这个打算,只不过一直不好说,但是接着这个借口,正好将皇子封王的事顺水推舟。不过有一个人反对,就是监察御史陈怀义,朱元璋压着怒火问陈怀义理由,陈怀义说历史上藩王作乱,为了皇位互相残杀的事情曾出不群,希望朱元璋借鉴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认真对待这件事。但是朱元璋听到陈怀义这么说之后,当即叫人将陈怀义装进麻袋,活活摔死,场面惨不忍睹。虽然陈怀义上谏的时机不对,在皇子大婚的宴席上,但是说的也是事实,最后惨死。明成祖:朱棣这个事情上就能看出,朱元璋对待直言的官员的态度,只能说他开国后变得过于自信,觉得自己规划的蓝图就一定能实现,可惜现实就正如陈怀义所说的那样,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得到皇位,打破了朱元璋规划的蓝图。
魏征如果在明朝,朱元璋给不给他谏言的机会都是一回事,所以直谏也要分人,遇到合适的领导,才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